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十十交十《中医基础理论》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

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

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十十交十十替和相互转化。

由原始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后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些变化的原因,成为继发十性十致病因素。

痰饮、瘀血、结石都是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它们滞留体内而不去,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各种新的病理变化,因其常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故又称“继发十性十病因”。

一、痰饮

(一)痰饮的基本概念

1.痰饮的病因学含义: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故痰饮是继发十性十病因之一。

痰饮是致病因子和病理结果的统一体。

一般说来,痰得十陽十气煎熬而成,炼液为痰,浓度较大,其质稠粘;饮得十陰十气凝聚而成,聚水为饮,浓度较小,其质清稀。

故有“积水为饮,饮凝为痰”,“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痰热而饮寒”之说。

在传统上,痰饮有有形和无形、狭义和广义之分。

(1)有形的痰饮:有形的痰饮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十性十的痰浊和水饮而言。

如咳咯而出的痰液,呕泄而出之水饮痰浊等。

(2)无形的痰饮:无形的痰饮是指由痰饮引起的特殊症状和体征,只见其症,不见其形,看不到实质十性十的痰饮,因无形可征,故称无形之痰饮。

其作用于人十体,可表现出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恶心呕吐、神昏谵狂等,多以苔腻、脉滑为重要临十床十特征。

(3)狭义的痰饮:狭义的痰饮是指肺部渗出物和呼吸道的分十泌物,或咳吐而出,或呕恶而出,易于被人们察觉和理解,又称之为外痰。

(4)广义的痰饮:广义的痰饮泛指由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及其病理变化和临十床十症状,不易被人察觉和理解,又称之为内痰。

总之,痰饮不仅指从呼吸道咳出来的痰液,更重要的是指痰饮作用于机体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

这两方面,前者易于领会而后者却难以理解,但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

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十体津十液的运行、输布、传化失调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动因。

四者皆为十陰十邪,具有十陰十邪的一般十性十质。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中痰、饮、水三者的区别是: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

2.痰饮的病证学含义: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其广义者为痰饮病证的总称;其狭义者为饮证之一,系饮邪停于胃肠所致者。

(二)痰饮的形成

痰饮多由外感六十婬十,或饮食及七情所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

因肺、脾、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敷布津十液,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十陽十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

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

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为害甚广,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经脉气血运行:痰饮随气流行,机体内外无所不至。

若痰饮流注经络,易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十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

若结聚于局部,则形成瘰疠、痰核,或形成十陰十疽、流注等。

“瘰疠”是指发生于颈部、下颌部的淋巴结结核。

小者为瘰,大者为疠,以其形状累累如珠故名。

“痰核”是指发生在颈项、下颌及四肢等部位的结块,不红不肿,不硬不痛,常以单个出现皮下,以其肿硬如核大,故名痰核。

“疽”为发于肌肉筋骨间之疮肿。

其漫肿平塌,皮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十陰十疽”。

“流注”指毒邪流走不定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种化脓十性十疾病。

2.阻滞气机升降出入:痰饮为水湿所聚,停滞于中,易于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例如,肺以清肃下降为顺,痰饮停肺,使肺失宣肃,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

胃气宜降则和,痰饮停留于胃,使胃失和降,则出现恶心呕吐等。

3.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其一旦形成之后,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

如寒饮阻肺,可致宣降失常,水道不通;痰湿困脾,可致水湿不运;饮停于下,影响肾十陽十的功能,可致蒸化无力。

从而影响人十体水液的输布和排十泄,使水液进一步停聚于体内,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

4.易于蒙蔽神明:痰浊上扰,蒙蔽清十陽十,则会出现头昏目眩、十精十神不振、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心神被蒙,则可导致胸闷心悸、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痈等疾病。

5.症状复杂,变幻多端:从发病部位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

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其临十床十表现也十分复杂。

一般说来,痰之为病,多表现为胸部痞闷、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腹泻、心悸、眩晕、癫狂、皮肤麻木、关节疼痛或肿胀、皮下肿块,或溃破流脓,久而不愈。

饮之为害,多表现为咳喘、水肿、疼痛、泄泻等。

总之,痰饮在不同的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变化多端,其临十床十表现,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痛八大症。

二、瘀血

(一)瘀血的基本概念

瘀血,又称蓄血、恶血、败血、虾血。

瘀乃血液停积,不能活动之意。

所谓瘀血,是指因血行失度,使机体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而存在于体内。

故瘀血又是一种继发十性十的致病因素。

瘀血证则是由瘀血而引起的各种病理变化,临十床十上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

一般认为,因瘀致病的叫“血瘀”,因病致瘀的叫“瘀血”;先瘀后病者为病因,先病后瘀者为病理。

这种区别似无重要的意义,故统称“瘀血”。

(二)瘀血的形成

1.外伤:各种外伤,诸如跌打损伤、负重过度等,或外伤肌肤,或内伤脏腑,使血离经脉,停留体内,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十出体外,或血液运行不畅,从而形成瘀血。

2.出十血:或因出十血之后,离经之血未能排十出体外而为瘀,所谓“离经之血为瘀血”。

或因出十血之后,专事止涩,过用寒凉,使离经之血凝,未离经之血郁滞不畅而形成瘀血。

3.气虚:载气者为血,运血者为气。

气行血行,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致瘀。

或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而为瘀,此为因虚致瘀。

4.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气滞必致血瘀。

5.血寒:血得十温十则行,得寒则凝。

感受外寒,或十陰十寒内盛,使血液凝涩,运行不畅,则成瘀血。

6.血热:热人营血,血热互结,或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血溢于脏腑组织之间,亦可导致瘀血。

可见,寒热伤及血脉均可致瘀。

7.情绪和生活失宜:情志内伤,亦可导致血瘀,多因气郁而致血瘀。

此外,饮食起居失宜也可导致血瘀而变生百病。

综上所述,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内伤因素,导致气血功能失调而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各种外伤或内出十血等外伤因素,直接形成瘀血。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十血、经脉淤塞不通、,脏腑发生症积,以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十良后果。

瘀血的病证虽然繁多,但临十床十表现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疼痛:一般多刺痛,固定不移,且多有昼轻夜重的特征,病程较长。

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为症积,较硬或有压痛。

3.出十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

4.紫绀:面部、口十唇、爪甲青紫。

5.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是瘀血最常见的也是最敏十感的指征。

6.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此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肤紫癜、十精十神神经症状(善忘、狂躁、昏迷)等也较为多见。

在临十床十上判断是否有瘀血存在,除掌握上述瘀血特征外,可从以下几点分析之:

(1)凡有瘀血特征者;

(2)发病有外伤、出十血、月十经胎产史者;

(3)瘀血征象虽不太明显,但屡治无效,或无瘀血证之前久治不愈者;

(4)根据“初病在经,久病人络”,“初病在气,久病人血”,“气滞必血瘀”等理论,疾病久治不愈(除活血化瘀疗法外),虽无明显的瘀血也可考虑有瘀血的存在。

(四)常见瘀血病证

瘀血致病相当广泛,其临十床十表现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

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十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十经不调、痛经、闭十经、经色紫色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末,可成脱骨疽;瘀阻肢十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三、结石

(一)结石的概念

结石,是指停滞于脏腑管腔的坚十硬如石的物质,是一种砂石样的病理产物。

其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停滞体内,又可成为继发的致病因素,引起一些疾病。

(二)结石的形成

结石的成因较为复杂,机制亦不甚清楚。

下列一些因素可能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1.饮食不当:偏嗜肥甘厚味,影响脾胃运化,蕴生湿十热,内结于胆,久则可形成胆结石;湿十热下注,蕴结于下焦,日久可形成肾结石或膀十胱结石。

若空腹多吃柿子,影响胃的受纳通降,又可形成胃结石。

此外,某些地域的饮水中含有过量或异常的矿物及杂质等,也可能是促使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2.情志内伤:情十欲不遂,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胆气不达,胆汁郁结,排十泄受阻,日久可煎熬而成结石。

3.服药不当:长期过量服用某些药物,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或药物潴留残存体内,诱使结石形成。

4.其他因素:外感六十婬十、过度安逸等,也可导致气机不利,湿十热内生,形成结石。

此外,结石的发生还与年龄、十性十别、体质和生活十习十惯有关。

(三)结石的致病特点

结石停聚,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损伤脏腑,使脏腑气机壅塞不通,而发生疼痛,为其基本特征。

1.多发于胆、胃、肝、肾、膀十胱等脏腑:肝气疏泄,关系着胆汁的生成和排十泄;肾的气化,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十泄,故肝肾功能失调易生成结石。

且肝合胆,肾合膀十胱,而胃、胆、膀十胱等均为空腔十性十器官,结石易于停留,故结石为病,多为肝、胆结石,肾、膀十胱结石和胃结石。

也可发生于眼(角膜结石、前房结石)、鼻(鼻石)、耳(耳石)等部位。

2.病程较长,轻重不一:结石多半为湿十热内蕴,日久煎熬而成,故大多数结石的形成过程缓慢而漫长。

结石的大小不等,停留部位不一,其临十床十表现各异。

一般来说,结石小,病情较轻,有的甚至无任何症状;结石过大,则病情较重,症状明显,发作频繁。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结石为有形实邪,停留体内,势必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津十液运行。

可见局部胀闷酸痛等,程度不一,时轻时重。

甚则结石损伤脉络而出十血。

4.疼痛:结石引起的疼痛,以阵发十性十为多,亦呈持续十性十,或为隐痛、胀痛,甚或绞痛。

疼痛部位常固定不移,亦可随结石的移动而有所变化。

结石十性十疼痛具有间歇十性十特点,发作时剧痛难忍,而缓解时一如常人。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医基础理论》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十十交十《中医基础理论》七 病因·3 病理性因素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