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
《高先生轶事》原文及翻译
【原文】
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
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和有题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
问何不归,曰:“海船忌载柩。”
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虑。
吾当归之。”
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乎?请以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
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
先生怒,卒载之行。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
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
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
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
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
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
于是仍舁柩下。
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
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
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
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
衡一陽一一县应童试者千余人,侍郎是岁县试,咸拟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谓然。
至正案发,乃第三。
越数日,县令召而语之曰:“以文论,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
谢不知。
曰:“府尊意也。
府尊曰:‘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
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
’”是岁侍郎竟不入学。
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
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有删节)
【译文】
清道光年间,高螺舟先生奉命去册封琉球国王。
礼仪完成之后,在宾馆外面散步,见到一间屋子中有棺材,前面有题识,是‚天朝参将某公之柩‛,感到惊奇,就向人询问,原来是乾隆年间护送封琉球国王的使者,到了这琉球国因为生病死亡的。
高先生问‚为什么不回国‛,回答是:‚航海的船禁忌运载灵柩(装着死人的棺材)。
‛高先生说:‚这是民间的禁忌而已,有什么值得顾虑的?我应该让他回归故国。
‛他跟副使商议,副使不同意,高先生说:‚我们两人就像他,万一不幸死在海外,也是这样不能回国吗?请用我乘的封舟运载灵柩,即使船沉没了也不后悔。
‛可是全船的人都坚持不同意。
高先生很生气,最终将灵柩载在船上航行。
船启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
高先生叹息着说:‚他死在外国,我运载他的灵柩回国,现在反而要丢进海里。
我将来用什么去面对死者呢?你们可以给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的意思告诉他。
‛众人把灵柩抬上船头,替高先生陈设祭品。
高先生穿衣带帽走出来,登上灵柩,坐在上面,对众人说:‚快把灵柩丢到海里。
‛众人都很吃惊,请高先生下来,高先生曰:‚我不下去了,将我跟灵柩一起投进海里吧。
‛众人一大惊,争着上前拉高先生下来,高先生大声呵斥:‚你们怎么敢这样!我打定主意了。
我因为一副灵柩的缘故,连累你们众人,不把灵柩投进海里对不起活着的人,不过我不与灵柩一起投在海里,又用什么去面对死者?我打定主意了。
‛正在相持不下的时候,海上的风浪也平息了,高先生笑着说:‚船航行平稳如常,你们为什么竟然这样啰嗦?‛于是依然把灵柩抬下船舱。
而大海从此风平浪静,封舟安全抵达粤东。
去世的参将原是广东人,高先生寻访到他的家,派人把灵柩送回去。
仁爱的人一定有胆识,说的就是高先生这样的人吧?
高先生曾担任衡州知府,彭雪琴侍郎是他属下的人,当时正要参加童子试,高先生见了,认为他有才华,招他到知府官署中,教给他读书作文的方法。
衡一陽一全县参加童子试的有千余人,彭雪琴这一年参加县试,大家都猜测他在名单中是第一,他自己也认为是这样。
等到正式审定的名单公布,却是第三名。
过了几天,县令叫他来,告诉他说:‚按照文章衡量,你应该第一名,也知道不能够这样的原因吗?‛彭雪琴表示抱歉,说不知道。
县令说:‚这是知府大人的意思。
知府大人说:‘彭某人将来的名誉地位未可限量。
一个秀才的得失,迟早都可以不考虑。
他今年在我官署中读书,如果县试得第一名,人们一定会说是知府大人爱屋及乌了,这就会成为他一生的污辱了。
’‛这一年彭雪琴结果没有考上秀才。
后来过几年,才取得秀才的资格。
彭雪琴侍郎因此更为感谢高先生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