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南华
06.大宗师: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
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
南伯子葵问乎女禹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
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
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
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吾独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
其名为撄宁。
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曰:“闻诸副墨之子。
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洛诵之孙,闻之瞻明。
瞻明,闻之聂许。
聂许,闻之需役。
需役闻之于讴。
于讴闻之玄冥。
玄冥闻之参寮。
参寮闻之疑始。
南伯子葵问乎女禹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
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
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
女禹是女仙,“南伯子葵”问这个女仙,你的年龄非常大,你的颜色像小孩子一样,是什么理由呢?女仙告诉他因为我得道了。
南伯子葵又问,道可以学吗?诸位青年同学注意了,南伯子葵他想学道,接着女仙说:“恶!恶可!”道怎么可学呀!你想学道还不够资格,你不是学道的人。
“卜梁倚”是古代的一个神仙,他有圣人的才能有圣人的聪明,有学道的智能,可以做哲学家,可以讲理论,却没有道的资格,我呢,有圣人之道却无圣人之才。
所以,要出世同入世合一,那就是佛家讲的十地以上的大菩萨,道家讲得了道的人做得到,不能只能走一边,不能两边兼得。
女仙讲,“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换句话说,孔子有“圣人之才”,恐怕还没有“圣人之道”,庄子呢,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所以始终在农林公司当管理员过了一辈子。
大家对这一段话要注意,我们先不讲道,有些人道德也好学问也好,不一定有那个才能,叫他做事,却是“窝”字号的,“窝”字号者,不能做事之窝囊也;有些人办事做事真是能干,却没有学问,连签名都签不好,但道德你就不要问了。
古代帝王要用手下的才能的时候,就不用他的道德,所以高明的皇帝很放手,他贪一污也好,乱七八糟也好,装着看不见,贪一污多了犯了罪,把他满门抄斩财产充公,等于拿给他过手一下,还不是全部回来,搞了半天都是给我收藏。
一个人才干,道德,学问三者兼备的,几乎没有,有的话,那就不得了,那就得道了。
也可以讲,有人有“圣人之才”,什么道家佛家新旧约全书等,都讲得通,学问很好,但修道不一定成功,有些人得了道了,你叫他弘法传道,他一句也讲不出来的,那时有“圣人之道”无“圣人之才”,不能兼备。
这都是庄子讲的真话。
“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女仙讲,像卜梁倚这个人嘛,有“圣人之才”却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却无“圣人之才”,我来教教他,取长补短,二个人的本事合在一起,也可以得道。
不然。
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吾独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所以有圣人之道的人,找一个具备“圣人之才”的学生,然后传道给他,他一学,会成功,不然就很难。
像卜梁倚有圣人的才能,也就是说是块材料,我有“圣人之道”却无“圣人之才”,来教他勉强会成功,但却很辛苦,教了他三天。
古人教了三天就已经厌烦死了,我们教了多少年还在教,你看多痛苦!三天后卜梁倚能“外天下”,那个空的境界超过了宇宙,宇宙都在他那个道之中。
时间空间身一体都忘掉了。
还不够,女仙又给他打了一个七,七天后能“外物”, 不被物理环境所束缚了。
因为得了道,还是没有脱开物理的环境,风寒暑湿感冒生命逃脱不开,外物的境界还要侵袭你的,等到“外物”了,才叫跳出三界外了,但还在五行中。
女仙又守了他九天,才“外生”了了生死。
了生死后才“朝彻”,“朝彻”就是大彻大悟了,“朝”是早上太陽出来了,光明普照之意。
大彻大悟以后还要修吗?还要修,还要“见独”,“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孤零零的,把道找到了。
“见独”之后,“而后能无古今”,不生不灭无始无终。
“无古今,而能入于不死不生。”
你看道多难办,一步一步有征信,有境界,有征候,庄子借这个女仙之口就把道传出来了。
所以,你们年青同学想做大师,不过现在大师不值钱了,到处都是什么大师,将来做“太师”吧!要做“太师”就要把这一段拿来反省,要具备“圣人之才”。
现在时代不同,还要加一句,还要具备“圣人之德”,品德要好,然后才有资格作“大宗师”。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
其名为撄宁。
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怎么叫“杀生者不死”呢?这个“生”不是生命,不是真的叫你去杀人,杀了别人,我就可以不死,那你非死不可。
后来学神仙之道的道家,根据庄子的这个意思,有两句话,“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
思想念头一生起,马上就把它空了,就在空灵的境界上永远空下去,这就是学死,死人永远不死,永远不死就是长生,生生不已,永远是前进的。
“生生者不生。”
你想长生不死,那就最好“不生”。
“不生”就是思想妄念情绪动都不动,但不是压制下去。
孟子讲“吾四十而不动心”,孟子是乱讲的,要硬压下去,那不得了,应该空灵。
庄子这里讲的“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就是佛家说的到了八地菩萨的境界,做到了无生法忍,道理是相通的。
到了一念不生处,“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
那心能转物了,一切万物都跟着你来,你不被万物所转了。
“无不毁也,无不成也,”要改变万物就可以改变万物,要毁灭它可以,要成就它也可以。
像我们普通人没有得道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就改变了我们自己。
我们看历史上的宋儒理学家,在中国文化里相当于佛家的律宗,品德做人那个严肃,那没有话讲,好极了,我非常佩服。
但有一点,做学问主观太强,把佛家道家的东西学来,再拼命骂他们是异端,异端的意思就是外道,这是很不应该的。
如程明道的《定一性一书》,教怎么打坐怎么入定,一开始就有二句很有名的话,“无将迎,无内外。”
“将”“迎”两字就是偷庄子的。
拼命偷道家的东西,连道家的名称也偷,当与自己没有红包,到人家的家里拿一个来,然后又骂人家家里没有红包,因为被他偷走了,宋儒就搞这种事情。
但是“无将迎,无内外”,把打坐作功夫讲到了底,一上坐不要故意把念头拿空,过了的不追,来了的不拒,不要在身一体以内,也不要在外。
“将”就是不要把念头带来,让他起,念头来了,不欢迎,它自然跑了,跑了走了也不送,就那么坐着入定了。
完全对。
道家佛家用功的一精一华,他都讲到了,但讲完了,又骂佛家道家是异端,只有他不晓得是是哪一端,他也是量太小,有“圣人之才”无“圣人之德”,也没有得道。
对于“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杀也,无不成也”这种境界,庄子起了个名字,“其名为撄宁”,这种境界,借用佛家的名词叫“自在”, 但是自在是讲原则, “撄宁”是讲现象。
“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
什么是“撄宁”?得了道成功了还在这个世间,不会离开这个世间,但他把握到了万物的根本,同婴儿拿到一个东西一样。
婴儿生下来不到一百天,拿一个东西好象拿牢了,但是他没有用力,婴儿是“握固”,大拇指放在里面捏个拳头。
人到了死的时候就要抓了,什么都想抓,只有死了才不抓了。
这里面学问大了,什么理由?很多理由,这就是告诉你人生,这就是道。
“撄宁”就是这样,若有若无之间,安详而宁静把握的很牢,这就自在。
庄子前面讲道“可传不可授”,这里他又借女仙和我的一个同宗南伯子葵之口传了道。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曰:“闻诸副墨之子。
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洛诵之孙,闻之瞻明。
瞻明,闻之聂许。
聂许,闻之需役。
需役闻之于讴。
于讴闻之玄冥。
玄冥闻之参寮。
参寮闻之疑始。
南伯子葵听了以后就起了怀疑,这一套是什么人传给你的?女仙说:“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洛诵之孙,闻之瞻明。
瞻明,闻之聂许。
聂许,闻之需役。
需役闻之于讴。
于讴闻之玄冥。
玄冥闻之参寮。
参寮闻之疑始。”
这些名字都不可考了,这些名字后来道家都归于神仙。
下面的小字是郭象的注解,不过我还并不同意他的注解。
其实这些是比喻,是庄子的寓言。
等于我们听鬼故事一样,“唉呀,你讲得吓死人,你看见没有?”
“没有,是从我表兄那里听到。”
去问表兄,表兄说是外婆讲的,问外婆,外婆讲某家老太太说的……实际上这是讲修道作功夫一步一步地境界,这是庄子在这里卖了一个关子,“副墨之子”是讲开始修持时,闭着眼睛黑一洞一洞的;慢慢定久了,耳根清静了,就是“洛诵之孙”,再修久了就使“瞻明”,就是庄子前面讲的“虚室生白”,有一点光明出来了;“聶许”就是光明里面有个东西,“需役”,这个东西会动的;“于讴”用佛家来讲,就是耳根圆通了,耳根圆通后,“玄冥”才是完全空的境界,空到了极点,还不是道德究竟,进一步是“参寥”,“参寥”是非常远大非常广的东西,所以后代有一个学者,他自称“参寥子', 是学神仙的道家人物,有很多著作,他的名字出自这里。
“疑始”等于佛家讲得“无始之始”,是一个没有起点的起点,因为这个宇宙是一个圆形,佛家就定了一个名称叫“无始之始”,庄子就叫“疑始”。
在庄子的时代,佛教并未进入中国,但是,庄子同佛家的思想完全一样,这就是列子所讲的“东方有圣人出焉,西方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
凡是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
得了道的人,在不同的地区弘扬道,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