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六府化谷,津一液布扬,流一溢经络,《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

四圣心源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三脉法解

四圣心源

卷三脉法解

简介

六府化谷,津一液布扬,流一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

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一床一,九候之法莫著。

既迷罔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

使踟蹰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

顾此悢悢,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

寸口脉法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一陰一散其一精一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

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一陰一肺经之动脉也。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一陰一而寸为一陽一。

关者,一陰一陽一之中气也。

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

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

肾与膀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

《素问•脉要一精一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

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

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

一日一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已也。

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

《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藏主也。

气口即寸口。

手之三一陽一,自手走头,大小肠府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

越人十难,实为定法。

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

寸口人迎脉法

气口者,手太一陰一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

人迎者,足一陽一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太一陰一行气于三一陰一,故寸口可以候五藏;一陽一明行气于三一陽一,故人迎可以候六府。

以太一陰一为五藏之首,一陽一明为六府之长也。

藏一陰一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府一陽一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一陽一,一倍而躁,在手少一陽一。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一陽一,二倍而躁,在手太一陽一。

人迎三倍,病在足一陽一明,三倍而躁,在手一陽一明。

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痛痹,代则乍甚乍间。

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一陽一,溢一陽一为外格,死不治。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一陰一,一倍而躁,在手厥一陰一。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一陰一,二倍而躁,在手少一陰一。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一陰一,三倍而躁,在手太一陰一。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

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一陰一,溢一陰一为内关,死不治。

《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

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以气口主里,伤食则一陰一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一陽一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

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三部九候脉法

十二经皆有动脉,上部之动脉在头,中部之动脉在手,下部之动脉在足,是为三部。

一部三候,是为九候。

《素问•三部九候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

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足少一陽一之颔厌也。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足一陽一明之地仓、大迎也。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手少一陽一之和髎也。

中部天,手少一陰一之太渊、经渠也。

中部地,手一陽一明之合谷也。

中部人,手少一陰一之神门也。

下部天,足厥一陰一之五里也。

下部地,足少一陰一之太溪也。

下部人,足太一陰一之箕门也。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上部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也。

下部之天,女子则取太冲。

下部之人,胃气则候于一陽一明之冲一陽一,仲景谓之趺一陽一。

此三部九候之法也。

《难经》: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与《素问》不同,此一部中之三部九候也,另是一法。

脏腑脉象

五藏为一陰一,六府为一陽一,一陰一陽一既殊,脉象攸分。

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

其甚者为藏,其微者为府。

《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

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

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

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一胱邪干小肠也。

其他脏腑,依此类推。

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大抵府脉浮数,藏脉沉迟。

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是也。

盖一陽一外一陰一内,一定之理。

府气内一交一,藏气外济,则一陰一陽一平而脉息调。

府病则气不内一交一,是以但浮而不沉;藏病则气不外济,是以但沉而不浮也。

观越人十难一脉十变之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可知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之误。

四时脉体

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

人与天地同气也,一陽一气生长,则脉浮升,一陰一气收藏,则脉沉降。

是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素问•脉要一精一微论》:天地之变,一陰一陽一之应。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一陽一气微上,一陰一气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一陰一气微上,一陽一气微下。

一陰一陽一有时,与脉为期。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升降浮沉,随时变更。

寸脉本浮,而一一交一秋冬,则见沉意。

尺脉本沉,而一一交一春夏,则见浮机。

此气化一定,毫发不爽也。

仲景脉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弦者,浮升之象。

洪者,浮之极也。

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

大约春脉沉而微浮,夏则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则全沉。

仲景脉法,原与经义相同耳。

真藏脉义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

脾以一陰一土而含一陽一气,故脾一陽一左升则化肝木;胃以一陽一土而胎一陰一气,故胃一陰一右降则化肺金。

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一温一气化热,是谓心火。

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脾胃者,四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藏,则人死焉。

故四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

肝脉弦,心脉钩,肺脉一毛一,肾脉石,脾胃脉缓。

其弦钩一毛一石而缓者,是四藏之有胃气也。

其弦钩一毛一石而不缓者,是谓真藏脉。

真藏脉见,胃气败竭,必死不救也。

《玉机真藏论》: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

《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

所谓真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一毛一折,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一毛一折,乃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一毛一折,乃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一毛一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一毛一折,乃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一毛一折,乃死。

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一陰一,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一陰一也。

故五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一陰一。

邪气胜者,一精一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一陰一,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

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故仲景垂训,以少一陰一负趺一陽一为顺。

少一陰一水胜,则火灭而土败也。

自医法失传,后世庸愚,乃滋一陰一泻一陽一,补水灭火,以败胃气。

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良可哀也。

浮沉大小

五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

一陽一浮而一陰一沉,其一性一然也。

然一陽一主降而一陰一主升,一陽一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一陰一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

沉而微浮,则一陰一不下走;浮而微沉,则一陽一不上飞。

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一陽一气上逆而不一交一于一陰一;尺脉但沉而不浮,则一陰一气下陷而不一交一于一陽一。

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升降一陰一陽一之权,全在乎中。

中者,土也。

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一陽一;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一陰一。

一陰一陽一交一济,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

土弱而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

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

左关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关之大者,胆胃之郁而不降也。

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

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

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

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胃主降浊,胃逆则浊气上填,仓廪不纳,恶心呕吐之病生焉。

脾主升清,脾陷则清气下瘀,水谷不消,胀满泄利之病生焉。

肺藏气而一性一降,肝藏血而一性一升,金逆则气不清降而上郁,木陷则血不一温一升而下脱。

肺主收敛,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于流一溢者,赖肺气之收敛也;气降而不至于固结者,赖肝血之疏泄也。

木陷则血脱于下,而肺金失敛则血上溢;金逆则气郁于上,而肝木不升则气下结。

推之,凡惊悸、吐衄、盗汗、遗一精一之病,皆金气不能降敛。

淋癃、泄利、嗳腐、吞酸之病,皆木气不能生发。

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则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大者,有余之象也。

于其有余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则脉之妙解而医之至数也。

经所谓大则病进者,别有玄机,非后世医书一陽一盛一陰一虚之说也。

二十四脉

浮沉

浮沉者,一陰一陽一之一性一也。

《难经》:呼出心与肺,吸一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一陽一性一浮而一陰一性一沉,呼出为一陽一,心肺之气也;吸一入为一陰一,肾肝之气也。

心肺之脉俱浮,浮而散大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之脉俱沉,沉而濡实者,肾也,沉而牢长者,肝也。

脾居一陰一陽一之中,其气在呼吸之一交一,其脉在浮沉之半,其位曰关。

关者,一陰一陽一之关门,一陰一自此升而为寸,一陽一自此降而为尺,阖辟之权,于是在焉,故曰关也。

一陽一盛则寸浮,一陰一盛则尺沉,一陰一盛于里,一陽一盛于表。

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一定之法也。

然浮沉可以观表里,不可以定一陰一陽一。

三难:关以前者,一陽一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此一陰一乘之脉也。

关以后者,一陰一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此一陽一乘之脉也。

一陽一乘一陰一位,则清气不升,故下覆于尺;一陰一乘一陽一位,则浊气不降,故上溢于鱼。

溢者,浮之太过而曰一陰一乘;覆者,沉之太过而曰一陽一乘。

是则浮不可以为一陽一,而沉不可以为一陰一,浮沉之中,有虚实焉。

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是一陽一虚于表而实于里也;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是一陽一虚于里而实于表也。

浮大昼加,沉细夜加,浮大昼死,沉细夜死。

诊者当于浮沉之中参以虚实也。

迟数

迟数者,一陰一陽一之气也。

九难:数者,府也。

迟者,藏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经脉之动,应乎漏刻,一呼再动,一吸再动,呼吸定息,而脉五动,气之常也。

过则为数,减则为迟。

藏一陰一而府一陽一,数则一陽一盛而为府,迟则一陰一盛而为藏,一陽一盛则热,一陰一盛则寒。

数之极,则为至,迟之极,则为损。

一定之法也。

然迟不尽寒,而数不尽热。

脉法:趺一陽一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一陽一气长,迟则一陰一气盛,一陰一陽一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是迟缓者,趺一陽一寸口之常脉,未可以为寒也。

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令一陽一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是数者,一陽一明之一陽一虚,未可以为热也。

凡脉或迟或数,乖戾失度则死。

十四难: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一精一,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一精一,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人之将死,脉迟者少,脉数者多。

一陽一气绝根,浮空欲脱,故脉见疾数。

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

虚劳之家,最忌此脉。

若数加常人一倍,一息十至以上,则死期迫矣。

滑涩

滑涩者,一陰一陽一之体也。

滑则血盛而气虚,涩则血虚而气盛。

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

肺一性一收敛,肝一性一生发,收敛则涩,生发则滑。

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

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

气,一陽一也,而含一陰一;血,一陰一也,而抱一陽一,故滑为一陽一而涩为一陰一。

脉法:大、浮、数、动、滑,此名一陽一也;沉、涩、弱、弦、微,此名一陰一也。

以金水之一性一收藏,木火之一性一生长,收则浮涩而生则沉滑,长则浮滑而藏则沉涩。

滑者,生长之意,涩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气。

脉法:脉有弦、紧、浮、滑、沉、涩,名曰残贼。

以其气血之偏,涩则气盛而血病,滑则血盛而气伤也。

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

尺应涩而变滑,则一精一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

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

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

大小

大小者,一陰一陽一之象也。

一陽一盛则脉大,一陰一盛则脉小,大为一陽一而小为一陰一。

寸大而尺小者,气之常也。

寸过于大则上热,尺过于小则下寒。

然有大不可以为一陽一盛,而小不可以为一陰一盛者。

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一精一。

盖一陽一衰土湿,水火不一交一,火炎而金烁,则关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则关尺浮大。

肺金失其收敛,肝木行其疏泄,此亡血失一精一,半产漏下之原。

庸工以为一陰一虚,投以滋润,土败则命殒。

是大不可以为一陽一盛也。

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此为欲解也。

盖邪退而正复则脉微,是小不可以为一陰一盛也。

凡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敛藏则脉小。

一陽一泄则上热而下寒,一陽一藏则上清而下一温一。

劳伤虚损之脉,最忌浮大。

一陽一根下断,浮大无归,则人死矣。

故大则病进,小则病退。

小脉未可以扶一陽一,大脉未可以助一陰一,当因委而见源,穷其大小所由来也。

长短

长短者,一陰一陽一之形也。

长为一陽一而短为一陰一。

一陽一升于木火,故肝脉沉滑而长,心脉浮滑而长;一陰一降于金水,故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涩而短也。

人莫不病发于一陰一进,而病愈于一陽一长,一陰一进则脉短,一陽一长则脉长,故长则气治,而短则气病。

然不宜过长,过长则木旺而金衰矣。

木者,中气之贼,百病之长。

以木一性一发达,而百病之起,多因于木气之不达,生意盘郁,而克脾胃,是以气愈郁而脉愈长。

木郁则协水以贼土,合火而刑金,故但显肝脉之长,而不形肺脉之短。

金虽克木,而凡人之病,则金能克木者少,而木能侮金者多也。

盖木气之所以能达者,水土一温一而根本暖也。

水寒土湿,生意不遂,则木愈郁而气愈盛,所以肝病则脉长也。

缓紧

缓紧者,一陰一陽一之情也。

缓为一陽一而紧为一陰一。

缓者,戊土之气也。

脉法:趺一陽一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

曰: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

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一陽一气长,迟则一陰一气盛。

以土居四象之中,具木火之气而不至于一温一热,含金水之体而不至于寒凉,雍容和畅,是以缓也。

缓则热生。

脉法: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

《灵枢•五癃津一液》:中热则胃中消谷,肠胃充廓,故胃缓也。

然则伤寒一陽一明之脉,必实大而兼缓也。

紧者,寒水之气也。

脉法: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

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

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此内寒之紧也。

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

此外寒之紧也。

以水为冬气,冬时寒盛,冰坚地坼,是以紧也。

紧则痛生。

曰: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

是外寒之痛也。

曰:趺一陽一脉紧而浮,浮为风,紧为寒,浮为肠满,紧为腹痛,浮紧相抟,腹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

是内寒之痛也。

然则伤寒少一陰一之脉,必微细而兼紧也。

盖一陽一盛则缓,一陰一盛则紧,缓则生热,紧则生寒。

寒愈盛,则愈紧,热愈盛,则愈缓。

以一陽一性一发泄而一陰一性一闭藏,发而不藏,所以缓也,藏而不发,所以紧也。

石芤

石芤者,一陰一陽一之虚也。

一陽一气不降,则肾脉石,一陰一气不升,则心脉芤。

石则外虚而内实,芤则外实而内虚。

石者,气虚而不蛰也。

一陽一体虚而一陰一体实,水中无气,凝冱而沉结,所以石也。

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盖坎中之一陽一,生气之原也,一陽一根下断,一陰一魄徒存,坚实结硬,生气全无,是以死也。

《老子》:柔一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此之谓也。

芤者,血虚而不守也。

一陰一体实而一陽一体虚,火中无血,消减而浮空,所以芤也。

脉法:趺一陽一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营气伤。

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芤减相合,则名曰革。

后世芤外又有革脉,非是。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一精一。

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

盖离中之一陰一,收气之原也,一陰一根上断,一陽一魂徒存,虚飘空洞,收气全无,是以病也。

血,一陰一也,而生于一陽一,一陽一升则化火,故一温一暖和畅而吐一陽一魂。

一陽一虚血寒,则凝瘀而亡脱,血脱则火泄而寒增,是以失一精一亡血而脉芤者,不可助一陰一而泄一陽一。

盖芤则营一陰一外脱,而血中之一温一气亦亡也。

促结

促结者,一陰一陽一之盛也。

脉法: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一陽一盛则促,一陰一盛则结,此皆病脉。

曰: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一陽一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一陰一结也。

一陰一陽一之一性一,实则虚而虚则实。

实而虚者,清空而无障碍,所以不结;虚而实者,壅满而生阻隔,所以脉结。

一陽一结则蔼蔼郁动,如车盖之升沉;一陰一结则累累不平,如长竿之劲节。

以一陽一性一轻清而一陰一性一重浊,故促结之象异焉。

惊悸之家,脉多促结,以其一陰一陽一之不济也。

一陽一旺于木火,一陰一盛于金水。

一陽一虚而生惊者,木火下虚,一陰一气凝涩而不化,是以结也;一陰一虚而生悸者,金水上虚,一陽一气郁迫而不通,是以促也。

脉法:其脉浮而数,不能食,身一体重,大便反硬,名曰一陰一结,此脏腑之结也。

盖孤一陽一独一陰一,燥湿偏盛,寒热不调,其气必结。

脏腑经络,本为一气,藏气结则脉气必结,脉气结则藏气必结。

若夫代止之脉,并无郁阻而中断,是营卫之败竭,非促结之谓也。

弦牢

弦者,如弦之直,弦而有力曰牢。

弦牢者,一陰一气之旺也。

《素问•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

四难:牢而长者,肝也。

弦牢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弦劳之中,而有濡弱之象,则肝平,但有弦牢,而无濡弱,则肝病矣。

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

长竿末梢者,软弱之义也。

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土一温一和,则木气发达而荣畅;水土寒湿,则木气枯槁而弦牢。

木之为义,愈郁则愈盛。

弦牢者,木盛而土虚也。

弦为里湿,支饮之阻卫一陽一,则木气抑遏而为弦。

脉法“支饮急弦”是也。

牢为外寒,寒邪之束营一陰一,则木气郁迫而为牢。

脉法“寒则牢坚”是也。

弦亦为寒。

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

《金匮》:脉双弦者,寒也。

偏弦者,饮也。

以水寒不能生木,是以弦也。

弦亦为痛。

《伤寒》:一陽一脉涩,一陰一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

以风木而贼土,是以痛也。

脉以胃气为本,木得胃气则和缓,不得胃气则弦牢。

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

病肝脉来,如循长竿,曰肝病。

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新张弓弦者,弦牢之象,肝家之真藏脉也。

濡弱

濡者,如绵之软,软而无力曰弱。

濡弱者,一陽一气之衰也。

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

脉法:肝者,木也,其脉微弦,濡弱而长。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

濡弱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软弱之中而有弦牢之意,则肝平,但有濡弱而无弦牢,则肝病矣。

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其气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端直以长者,弦牢之意也。

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达,固赖土气达之,土气不升,亦赖木气升之。

冬令蛰藏,水冰地坼,一得春风鼓荡,则闭蛰起而百物生。

是木能克土而亦能扶土。

以乙木之生意,即己土之一陽一左旋而上发者也。

生意濡弱,则土木之气不能升达,而肝脾俱病。

气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

《灵枢•决气》:脾藏营,肝藏血。

肝脾者,营血之原也。

濡弱则营血虚衰。

脉法:诸濡亡血,诸弱发一热,血亡则热发也。

伤寒脉濡而弱,不可汗下,以其血虚而一陽一败也。

弦牢者,木气之太过,濡弱者,木气之不及。

太过则侮人,不及则人侮,均能为病也。

散伏

散伏者,一陰一陽一之阖辟也。

气辟而不阖,则脉散,气阖而不辟,则脉伏。

散者,气泄而不藏也。

一陰一性一聚而一陽一性一散,一陽一降于尺而化浊一陰一,则脉沉聚;一陰一升于寸而化清一陽一,则脉浮散。

而聚散之权,则在于关。

关者,一陰一陽一之关锁。

其散而不至于飞扬者,有关以阖之,故散而能聚。

散而不聚,则心病矣。

脉法: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脉散者,病家之大忌。

散脉一形,则气血之脱亡在近,一精一神之飞走不远。

散见于寸,犹可挽也,散见于尺,无可医矣。

伏者,气郁而不发也。

一陽一性一起而一陰一性一伏,一陰一升于寸而化清一陽一,则脉浮起;一陽一降于尺而化浊一陰一,则脉沉伏。

而起伏之权,则在于关。

关者,一陰一陽一之关锁。

其伏而不至于闭结者,有关以辟之,故伏而能起。

伏而不起,则肾病矣。

凡积聚癥瘕,停痰宿水之疾,脉必伏结。

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

浮者,脉在肉上行也。

故脉浮结者,外有痼疾;脉伏结者,内有积聚。

《金匮》: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寸口,积在胸中。

微出寸口,积在喉中。

关上,积在脐旁。

上关上,积在心下。

微下关,积在少腹。

尺中,积在气冲。

脉出左,积在左。

脉出右,积在右。

脉两出,积在中央。

非但积聚如是,凡一经将病,则一气先伏。

肝病者木郁,心病者火郁,肾病者水郁,肺病者金郁,脾病者土郁,郁则脉伏。

庚桑子:人郁则为病。

至理妙言!诊一气之欲伏,则知一经之将病。

脉法:伏气之病,以意候之,此之谓也。

动代

动代者,一陰一陽一之起止也。

气欲发而不能,则为动,气中歇而不属,则为代。

动者,郁勃而不息也。

脉法:一陰一陽一相抟,名曰动。

一陽一动则汗出,一陰一动则发一热。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关者,中气之变现,一陰一陽一之枢机,一陽一自此降而为一陰一,一陰一自此升而为一陽一。

一陰一升于寸,则遂其上浮之一性一,不至为动;一陽一降于尺,则遂其下沉之一性一,不至为动。

惟一陰一欲升,脾土虚而不能升,一陽一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则二气郁于关上,而见动形。

一陰一陽一郁勃,不能升降,是以动而不止也。

郁勃之久,不无胜负。

一陽一胜而动于关上,则内泄营一陰一而汗出;一陰一胜而动于关下,则外闭卫一陽一而发一热。

热发则汗不出,汗出则热不发。

汗出而热发,一陰一陽一之胜负乃分。

方其动时,一陰一陽一郁荡,未知将来之孰胜而孰负也。

动见于土位,木气盘塞而莫达,甲木不降,乃悬虚而为惊;乙木不升,乃冲击而为痛。

甲乙横逆,而贼戊己,则土气败矣。

代者,断续而不联也。

《灵枢•根结》:一日一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一精一,不应数者,名曰狂生。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

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

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

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

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

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与之短期。

与之短期者,乍疏乍数也。

乍疏乍数者,断续之象也。

盖呼吸者,气之所以升降也。

心肺主呼,肾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间。

呼则气升于心肺,吸则气降于肾肝。

呼吸定息,经脉五动,故十息之间,五十动内,即可以候五藏之气。

一藏无气,则脉必代矣。

十一难: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藏也?吸者随一陰一入,呼者因一陽一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由肾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类推矣。

代脉一见,死期在近,不可治也。

代为死脉,与脾脉代之代不同。

脾脉代者,脾不主时,随四时而更代也。

此为病脉。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四圣心源》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简介六府化谷,津一液布扬,流一溢经络,《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