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根原中风者,土湿一陽一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

四圣心源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 卷七杂病解下

四圣心源

卷七杂病解下

中风根原

中风者,土湿一陽一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

四肢者,诸一陽一之本,营卫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实秉气于脾胃。

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转,火降而化气。

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而行于经络,则曰营卫。

四肢之轻健而柔和者,营卫之滋荣,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一陽一亏土湿,中气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运,卫气阻梗,则生麻木。

麻木者,肺气之郁,肺主皮一毛一,卫气郁遏,不能煦濡皮一毛一,故皮肤枯槁而顽废也。

诸筋者,司于肝而会于节,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故肢节枯硬。

一日七情郁伤,八风感袭,闭其皮一毛一而郁其经藏,经络之燥盛,则筋脉急挛,肢节拳缩,屈而不伸,痹而不仁也;脏腑之湿盛,则化生败浊,堵塞清道,神迷言拙,顽昧不灵也。

人身之气,愈郁则愈盛,皮一毛一被感,孔窍不开,郁其筋节之燥,故成瘫痪,郁其心肺之湿,故作痴瘖。

脏腑者,肢节之根本,肢节者,脏腑之枝叶。

根本既拔,枝叶必瘁,非尽关风邪之为害也。

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尝变。

风无刻而不扬,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

此与外感风伤卫气之风,原无悬殊,粗工不解,谬分西北东南,真假是非之名,以误千古,良可伤也。

桂枝乌苓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首乌三钱茯苓三钱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一温一服。

治左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黄芪姜苓汤

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一温一服。

治右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病重者,黄芪,生姜可用一二两。

中风之证,因于土湿,土湿之故,原于水寒。

寒水侮土,土败不能行气于四肢,一当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则病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

气分偏虚,则病于右,血分偏虚,则病于左,随其所虚而病枯槁,故曰偏枯。

左半偏枯,应病在足大指,足厥一陰一肝经行于足大指也。

若手大指亦病拳曲,则是血中之气滞也。

右半偏枯,应病在手大指,手太一陰一肺经行于手大指也。

若足大指亦病拳曲,则是气中之血枯也。

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无不病者,以足太一陰一脾行足大指,太一陰一脾土之湿,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亦有湿郁而生热者。

然热在上而不在下,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

而肝胆之燥一热,究不及脾肾寒湿者之多,总宜一温一燥水土,以达肝木之郁。

风袭于表,郁其肝木,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故病挛缩。

木达风息,血复筋柔,则挛缩自伸。

其血枯筋燥,未尝不宜阿胶、首乌之类,要当适可而止,过用则滋湿而败脾一陽一,不可不慎。

风家肢节挛缩,莫妙于熨法。

右半偏枯,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左半偏枯,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

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拳曲自松。

药用布巾缚住,外以火炉一温一之。

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易新者。

久而经络一温一畅,发出臭汗一身,气息非常,胶黏如饴,则肢一体活软,屈伸如意矣。

其神迷不清者,胃土之逆也;其舌强不语者,脾土之陷也。

以胃土上逆,浊气郁蒸,化生痰涎,心窍迷塞,故昏愦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蹇涩不能言语。

此总由湿气之盛也。

仲景《金匮》: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者,风邪外袭,郁其脏腑之气,非风邪之内入于脏腑也。

一切羌、独、艽、防驱风之法,皆庸工之妄作,切不可服!惟经藏病轻,但是鼻口偏斜,可以解表。

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略取微汗,偏斜即止。

其大便结燥,缘于风动血耗,而风动之由,则因土湿而木郁。

法宜阿胶、苁蓉,清风润燥,以滑大肠。

结甚者,重用苁蓉,滋其枯槁。

龟板、地黄、天冬之类,滋湿伐一陽一,慎不可用,中气一败,则大事去矣。

庸工至用大黄,可恨之极!

其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葶苈散

葶苈三钱白芥子三钱甘遂一钱

研细,每服五分。

宿痰即从便下。

历节根原

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

膝踝乃众水之溪壑,诸筋之节奏,寒则凝冱于溪谷之中,湿则一婬一泆于关节之内,故历节病焉。

足之三一陰一,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

而少厥水木之升,随乎太一陰一之土,土湿而不升,则水木俱陷,于是癸水之寒生,乙木之风起。

肉主于脾,骨属于肾,筋司于肝,湿一婬一则肉伤,寒一婬一则骨伤,风一婬一则筋伤。

筋骨疼痛而肌肉壅肿者,风寒湿之邪,合伤于足三一陰一之经也。

其病成则内因于主气,其病作则外因于客邪。

汗孔开张,临风入水,水湿内传,风寒外闭,经热郁发,肿痛如折。

虽原于客邪之侵陵,实由于主气之感召,久而壅肿卷屈,跛蹇疲癃。

此亦中风之类也,而伤偏在足。

盖以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寒湿,地下之浊邪,同气相感,故伤在膝踝。

诸如膝风、脚气,色目非一,而究其根原,正自相同。

凡腿上诸病,虽或木郁而生下热,然热在经络,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则是湿寒,必无湿一热之理。

《金匮》义一精一而法良,当思味而会其神妙也。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白术二钱附子二钱知母四钱防风四钱麻黄二钱生姜五钱

煎大半杯,一温一服。

历节风证,肢节疼痛,足肿头眩,短气欲吐,身羸发一热,黄汗沾衣,色如柏汁。

此缘饮酒汗出,当风取凉,酒气在经,为风所闭,湿邪一婬一泆,伤于筋骨。

湿旺土郁,汗从土化,是以色黄。

其经络之中,则是湿一热,其骨髓之内,则是湿寒。

法宜术、甘培土,麻、桂通经,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防风、附子,去湿而一温一寒。

湿寒内消,湿一热外除,肿痛自平。

若其病剧,不能捷效,加黄芪以行经络,乌头以驱湿寒,无有不愈。

一切膝风、脚气诸证,不外此法。

乌头用法:炮,去皮、脐,切片,焙干,蜜煎,取汁,入药汤服。

痉病根原

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

太一陽一之脉,自头下项,行身之背。

发汗太多,伤其津血,筋脉失滋,复感风寒,筋脉挛缩,故颈项强急,头摇口噤,脊背反折也。

《素问•诊要经终论》:太一陽一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即痉病之谓。

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紧急故也。

太一陽一以寒水主令,而实化于丙火。

盖一陰一陽一之理,彼此互根,清一陽一左旋,则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浊一陰一右转,则丙火下降而化寒水。

汗亡津血,一陰一虚燥一动,则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热,是以身首发一热而面目皆赤也。

寒水绝其上源,故小一便不利。

背者,胸之府,肺位于胸,壬水生化之源也。

肺气清降,氤氲和洽,蒸为雨露,自太一陽一之经注于膀一胱,则胸膈清空而不滞。

太一陽一不降,肺气壅郁,故浊气上冲于胸膈也。

太一陽一之经,兼统营卫,风寒伤人,营卫攸分。

其发一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风伤卫也。

其发一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寒伤营也。

病得于亡汗失血之后,固属风燥,而汗血外亡,一温一气脱泄,实是一陽一虚,滋润清凉之药,未可肆用也。

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四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热服。

覆衣,饮热稀粥,取微汗。

治风伤卫气,发一热汗出者。

葛根汤

葛根四钱麻黄三钱,先煎,去沫桂枝二钱芍药二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热服。

覆衣,取微汗。

治寒伤营血,发一热无汗者。

痉病是太一陽一证,亦有在一陽一明经者。

若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齿齘者,胃土燥一热,筋脉枯焦之故。

宜重用清凉滋润之味,不可拘太一陽一经法。

甚者,宜大承气汤,泻其胃热乃愈。

湿病根原

湿病者,太一陰一湿旺而感风寒也。

太一陰一以湿土主令,肺以辛金而化湿,一陽一明以燥金主令,胃以戊土而化燥,燥湿相敌,是以不病。

人之衰也,湿气渐长而燥气渐消,及其病也,湿盛者不止十九,燥盛者未能十一。

一陰一易盛而一陽一易衰,一陽一盛则壮,一陰一盛则病,理固然也。

膀一胱者,津一液之府,气化则能出。

肺气化水,渗于膀一胱,故小一便清长。

土湿则肺气堙郁,不能化水,膀一胱闭癃,湿气浸一婬一,因而弥漫于周身。

湿为一陰一邪,其一性一亲下,虽周遍一身,无处不到,究竟膝踝关节之地,承受为多。

一遇风寒感冒,闭其皮一毛一,通身经络之气,壅滞不行,则疼痛热烦而皮肤熏黄。

湿陵上焦,则痛在头目;湿一婬一下部,则痛在膝踝;湿侵肝肾,则痛在腰腹。

湿遍一身,上下表里,无地不疼,而关窍骨节,更为剧焉。

其火盛者,郁蒸而为湿一热;其水盛者,一婬一泆而为湿寒,而总之悉本于一陽一虚。

法当内通其膀一胱,外开其汗孔,使之表里双泄也。

茵陈五苓散

白术桂枝茯苓猪苓泽泻

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和匀,空腹米饮调服一汤匙,日三服。

多饮热汤,取汗。

湿家日晡烦疼,以土旺午后申前,时临未支,湿邪旺盛也。

若发一热恶寒,是表邪闭固,加紫苏、青萍,以发其汗。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茯苓甘草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

湿从大小一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湿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热,小一便黄涩,法宜清金利水,以泻湿一热。

若湿邪在腹,肺气壅滞,以致头痛鼻塞,声音重浊,神气郁烦,当于发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泻肺气。

苓甘栀子茵陈汤

茵陈蒿三钱栀子二钱甘草二钱,生茯苓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小一便黄涩,少腹满一胀者。

服此小一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

一宿腹减,湿从小一便去矣。

湿家腹满尿涩,是木郁而生下热,法当利水泻湿,而加栀子,以清膀一胱。

若湿一热在脾,当加大黄、芒硝。

如湿一热但在肝家,而脾肾寒湿,当加干姜、附子。

若膀一胱无热,但用猪苓汤,利其小一便可也。

黄疸根原

黄疸者,土湿而感风邪也。

太一陰一湿土主令,以一陽一明戊土之燥,亦化而为太一陰一之湿。

设使皮一毛一通畅,湿气一婬一蒸,犹得外泄。

一感风邪,卫气闭阖,湿一婬一不得外达,脾土堙郁,遏其肝木。

肝脾双陷,水谷不消,谷气瘀浊,化而为热。

瘀热前行,下流膀一胱,小一便闭涩,水道不利。

膀一胱瘀热,下无泄路,熏蒸一婬一泆,传于周身,于是黄疸成焉。

其病起于湿土,而成于风木。

以黄为土色,而色司于木,木邪传于湿土,则见黄色也。

或伤于饮食,或伤于酒色,病因不同,总由于一陽一衰而土湿。

湿在上者,一陽一郁而为湿一热,湿在下者,一陰一郁而为湿寒。

乙木下陷而一陽一遏一陰一分,亦化为湿一热;甲木上逆而一陰一旺一陽一分,亦化为湿寒。

视其本气之衰旺,无一定也。

其游溢于经络,则散之于汗孔;其停瘀于膀一胱,则泄之于水道。

近在胸膈,则涌吐其腐败;远在肠胃,则推荡其陈宿。

酌其一温一凉寒热,四路涤清,则证有变状而邪无遁所,凡诸疸病,莫不应手消除也。

谷疸

谷入于胃,脾一陽一消磨,蒸其一精一液,化为肺气。

肺气宣扬,外发皮一毛一而为汗,内渗膀一胱而为溺。

汗溺输泄,土不伤湿,而木气发达,则疸病不作。

一陽一衰土湿,水谷消迟,谷一精一堙郁,不能化气,陈腐壅遏,阻滞脾土,木气遏陷,土木郁蒸,则病黄疸。

中气不运,升降失职,脾陷则大便滑溏,胃逆则上脘痞闷。

浊气熏蒸,恶心欲吐,恶闻谷气。

食则中气愈郁,头眩心烦。

此当扩清其菀陈,除旧而布新也。

酒疸

酒醴之一性一,湿一热之媒。

其濡润之质,入于脏腑,则生下湿;辛烈之气,腾于经络,则生上热。

汗溺流通,湿气下泄而热气上达,可以不病。

汗溺闭塞,湿一热遏瘀,乃成疸病。

其一性一嗜热饮者,则濡润之下伤差少,而辛烈之上伤颇重;其一性一嗜冷饮者,则辛烈之上伤有限,而湿寒之下伤为多。

至于醉后发渴,凉饮茶汤,寒湿伤脾者,不可胜数,未可以湿一热概论也。

色疸

肾主蛰藏,相火之下秘而不一泄者,肾藏之也。

一精一去则火泄而水寒,寒水泛滥,浸一婬一脾土,脾一陽一颓败,则湿动而寒生。

故好色之家,久而火泄水寒,土湿一陽一亏,多病虚劳,必然之理也。

水土寒湿,不能生长木气,乙木遏陷,则生下热。

土木合邪,传于膀一胱,此疸病所由生也。

其湿一热在于肝胆,湿寒在于脾肾。

人知其一陰一精一之失亡,而不知其相火之败泄,重以滋一陰一助湿之品,败其脾肾微一陽一,是以十病九死,不可活也。

甘草茵陈汤

茵陈三钱栀子三钱大黄三钱甘草三钱,生

煎大半杯,热服。

治谷疸腹满尿涩者。

服后小一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

一宿腹减,黄从小一便去也。

茵陈五苓散

白术桂枝猪苓茯苓泽泻

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空腹米饮和服一汤匙,日三服。

多饮热汤,取汗。

治日暮寒热者。

硝黄栀子汤

大黄四钱芒硝三钱栀子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汗出腹满者。

栀子大黄汤

栀子三钱香豉三钱大黄三钱枳实三钱

煎一杯,热分三服。

治酒疸心中懊憹热疼,恶心欲吐者。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滑石甘草茯苓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

治色疸额黑身黄者。

服后病从大小一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色疸,日晡发一热恶寒,膀一胱急,小一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热,腹胀满,身黄,额黑,此水土瘀浊之证,宜泻水去湿,通其二便。

仲景用硝矾散,硝石清热,矾石去湿。

此变而为滑石、元明粉,亦即硝矾之意。

用者酌量而通融之,不可拘泥。

黄疸之家,脾肾湿寒,无内热者,当用姜、附、茵陈,不可误服硝黄也。

暍病根原

暍病者,暑热而感风寒也。

热则伤气,寒则伤形。

《素问•通评虚实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以寒一性一敛闭,暑一性一疏泄,寒闭其形而皮一毛一不开,是以气盛而身寒;暑泄其气而腠理不阖,是以气虚而身热。

暍病则伤于暑,而又伤于寒者也。

盛暑汗流,元气蒸泄,被清风而浴寒水,玄府骤闭,《素问》:玄府者,汗孔也。

里热不宣,故发一热恶寒,口渴齿燥,身重而疼痛,脉细而芤迟也。

盖气不郁则不病,虽毒热挥汗,表里燔蒸,筋力懈惰,一精一神委顿,而新秋变序,暑退凉生,肺府清爽,一精一力如初,不遇风寒,未尝为病。

及热伤于内,寒伤于外,壮火食气,而腠理忽敛,气耗而热郁,于是病作也。

汗之愈泄其气,则恶寒益甚。

一温一之愈助其火,则发一热倍增。

下之愈亡其一陽一,则湿动木郁,而淋涩弥加。

法当补耗散之元气,而不至于助火,清烦郁之暑热,而不至于伐一陽一。

清金而泻热,益气而生津,无如仲景人参白虎之为善也。

人参白虎汤

石膏三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粳米半杯人参三钱

米熟汤成,取大半杯,热服。

霍乱根原

霍乱者,饮食寒冷而感风寒也。

夏秋饮冷食寒,水谷不消,其在上脘则为吐,其在下脘则为泄,或吐或泄,不并作也。

一感风寒,皮一毛一闭塞,而宿物陈菀壅遏,中气盛满莫容,于是吐泄并作。

其吐者,胃气之上逆,其泄者,脾气之下陷。

胃土之逆者,胆木之上一逼一也,脾土之陷者,肝木之下侵也。

盖中气郁塞,脾胃不转,不能升降木气,木气郁迫,而克中宫,刑以胆木则胃逆,贼以肝木则脾陷也。

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是以筋转。

吐泄无余,寒瘀尽去,土气渐回,一陽一和徐布,中气发扬,表邪自解。

若其不解,外有寒热表证,宜以麻桂发之,而一温一以理中、四逆之辈。

表寒既退,而脏腑松缓,痛泄自止。

若其不能吐泄,腹痛愈死,可用大黄附子,一温一药下之,陈宿推荡,立刻轻安。

病在火令,全属寒因,是以仲景立法,率主理中、四逆。

变通理中、四逆之意,则病有尽而法无穷矣。

倘泥时令而用清凉,是粗工之下者也。

桂苓理中汤

人参一钱茯苓二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桂枝三钱白术三钱砂仁二钱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一温一服。

吐不止,加半夏。

泄不止,加肉蔻。

外有寒热表证,加麻黄。

转筋痛剧,加附子、泽泻。

痎疟根原

痎疟者,一陰一邪闭束,郁其少一陽一之卫气也。

人之六经,三一陰一在里,三一陽一在表,寒邪伤人,同气相感,内舍三一陰一。

少一陽一之经,在二一陽一之内,三一陰一之外,内与邪遇,则相争而病作。

其初与邪遇,卫气郁阻,不得下行,渐积渐盛。

内与一陰一争,一陰一邪被一逼一,外乘一陽一位,裹束卫气,闭藏而生外寒。

卫为一陰一束,竭力外发,重围莫透,鼓荡不已,则生战慄。

少一陽一甲木从相火化气,及其相火郁隆,内热大作,一陰一退寒消,则卫气外发而病解焉。

卫气昼行六经二十五周,夜行五藏二十五周。

寒邪浅在六经,则昼与卫遇而日发;深在五藏,则夜与卫遇而暮发。

卫气离,则病休,卫气集,则病作。

缘邪束于外,则恶寒,一陽一郁于内,则发一热。

一陽一旺而发之速,则寒少而热多;一陽一虚而发之迟,则寒多而热少。

一陽一气日盛,则其作日早;一陽一气日衰,则其作日晏。

一陽一气退败,不能日与邪争,则间日乃作。

此以暑蒸汗泄,浴于寒水,寒入汗孔,舍于肠胃之外,经藏之间。

秋伤于风,闭其腠理,卫气郁遏,外无泄路,内陷重一陰一之中,鼓动外发,则成疟病也。

一温一疟

先伤于寒而后中于风,先寒后热,是谓寒疟;先中于风而后伤于寒,先热后寒,是谓一温一疟。

以冬中风邪,泄其卫气,卫愈泄而愈闭,郁为内热,又伤于寒,束其皮一毛一,热无出路,内藏骨髓之中。

春一陽一发动,内热外出,而表寒闭束,欲出不能。

遇盛暑毒热,或用力烦劳,气蒸汗流,热邪与汗皆出,表里如焚,及其盛极而衰,复反故位,一陰一气续复,是以寒生也。

瘅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是谓瘅疟。

瘅疟即一温一疟之重者。

以其一陽一盛一陰一虚,肺火素旺,一当汗出而感风寒,卫郁热发,伤其肺气,手足如烙,烦冤欲呕。

一陽一亢一陰一枯,是以但热无寒。

其热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神气伤损,肌肉消铄,疟之最剧者也。

一牝一疟

其寒多而热少者,是谓一牝一疟。

以其一陰一盛一陽一虚,卫郁不能透发,故寒多热少。

盖疟病之寒,因一陰一邪之束闭,疟病之热,缘卫一陽一之郁发。

其相火虚亏,郁而不发,则纯寒而无热;相火隆盛,一郁即发,则纯热而无寒。

其热多者,由相火之偏胜,其寒多者,因相火之偏虚也。

疟在少一陽一,其脉自弦,弦数者火盛则多热,弦迟者水盛则多寒,理自然耳。

柴一胡一栝蒌干姜汤

柴一胡一三钱黄芩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一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干姜三钱栝蒌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呕加半夏。

治寒疟先寒后热者。

柴一胡一桂枝干姜汤

柴一胡一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一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一牝一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者。

白虎桂枝柴一胡一汤

石膏三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粳米半杯桂枝三钱柴一胡一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一温一疟先热后寒,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者。

减味鳖甲煎丸

鳖甲二两四钱柴一胡一一两二钱黄芩六钱人参二钱半夏二钱甘草二钱桂枝六钱芍药一两丹皮一两桃仁四钱阿胶六钱大黄六钱干姜六钱葶苈二钱

为末,用清酒一坛,入灶下灰一升,煮鳖甲,消化,绞汁,去渣,入诸药,煎浓,留药末,调和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治久疟不愈,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伤风根原

伤风者,中虚而外感也。

一陽一衰土湿,中脘不运,胃土常逆,肺金失降,胸中宗气不得四达,时时郁勃于皮一毛一之间。

遇饮食未消,中气胀满,阻格金火沉降之路。

肺金郁发,蒸泄皮一毛一,宗气外达,是以不病。

一被风寒,闭其皮一毛一,肺气壅遏,不能外发,故逆循鼻窍,嚏喷而出。

湿气一婬一蒸,清涕流一溢,譬之水气蒸腾,滴而为露也。

水生于金,肺气上逆,无以化水,故小一便不利。

《素问•风论》:劳风法在肺下,巨一陽一引一精一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一精一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

盖膀一胱之水,全是肺气所化,水利则膀一胱之郁浊下泄,肺家之壅滞全消。

湿去而变燥,故痰涕胶黏,色化青黄,出于口鼻,肺藏不伤也。

少年一陽一衰未极,肺不终郁,则气降而化水,故引一精一于三日。

中年者五日。

末年一陽一衰,不能引一精一者七日。

若其终不能引,久而郁热蒸腐,则肺伤而死矣。

太一陽一引一精一,赖乎一陽一明之降。

中气运转,一陽一明右降,则肺金下达而化水尿,积郁始通。

一陽一明不降,肺无下行之路,太一陽一无引一精一之权也。

法宜泻肺而开皮一毛一,理中而泻湿郁。

湿消而郁散,气通而水调,无余事已。

紫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橘皮二钱干姜三钱砂仁二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齁喘根原

齁喘者,即伤风之重者也。

其一陽一衰土湿,中气不运,较之伤风之家倍甚。

脾土常陷,胃土常逆,水谷消迟,浊一陰一莫降。

一遇清风感袭,闭其皮一毛一,中脘郁满,胃气愈逆。

肺藏壅塞,表里不得通达,宗气逆冲,出于喉咙。

而气阻喉闭,不得透泄,于是壅闷喘急,不可名状。

此齁喘之由来也。

轻则但作于秋冬,是缘风邪之外束,重则兼发于夏暑,乃由湿一婬一之内动。

湿居寒热之中,水火一逼一蒸,则生湿气。

湿气在上,则随火而化热;湿气在下,则随水而化寒。

火盛则上之湿一热为多,水盛则下之湿寒斯甚。

此因水火之衰旺不同,故其上下之寒热亦殊。

而齁喘之家,则上焦之湿一热不敌下焦之湿寒,以其一陽一衰而一陰一旺,火败而水胜也。

此当一温一中燥土,助其推迁。

降戊土于坎中,使浊一陰一下泄于水道;升己土于离位,使清一陽一上达于汗孔。

中气一转而清浊易位,汗溺一行而郁闷全消,则肺气清降,喘阻不作。

若服清润之剂,中脘愈败,肺气更逆,是庸工之下者也。

紫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杏仁三钱橘皮三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甘草二钱砂仁二钱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若皮一毛一闭束,表邪不解,则加麻黄。

若言语谵妄,内热不清,则加石膏。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四圣心源》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中风根原中风者,土湿一陽一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