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中医基础理论》三 脏象 1 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三 脏象 1 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

三 脏象 1 五脏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但十习十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十精十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心(附:心包络)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十陽十中之十陽十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一)心的解剖形态

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十乳十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十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十性十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十精十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十精十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通过触十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脏的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机能正常,则脉搏节律调匀,和缓有力。

否则,脉搏便会出现异常改变。

心要完成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心之形质无损与心之十陽十气充沛。

心气与心血、。

心十陽十与心十陰十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心脏自身的矛盾运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十陽十气作用。

心十陽十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

其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

所以,心十陽十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改变血液循行状态。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十毛十,整个身十体都获得充分的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十精十微,通过脾主运化、升清散十精十的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心生血”(《素问·十陰十陽十应象大论》),“血生于心”(《质疑录》)之说。

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十润光泽。

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来。

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液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十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促、涩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1)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所谓“十陰十陽十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十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

整个人十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十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十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

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

其三,是指人们的十精十神、意识、思维活动。

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2)神的生成:神是人十体形体的机能或功用。

由十精十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

“生之来谓之十精十,两十精十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神随着个体的发生、发育、成长、消亡而发生、发展和消亡。

神由先天之十精十气所化生,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

出生之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神还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十精十气的充养。

所以说:“神者,水谷之十精十气也”(《灵枢·平人绝谷》)。

神并不是超物质的东西,它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

十精十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总’之,神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现象。

(3)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心藏神,为人十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十精十神。

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十精十神、意识、思维活动。

这种作用称之为“任物”。

任,是接受、担任、负载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

有了这种“任物”的作用,才会产生十精十神和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

“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

神明之心为人十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

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十精十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4)心主神志与五脏藏神的关系: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十体的一切十精十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

故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

人的十精十神意识思维活动,虽五脏各有所属,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故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类经·疾病类》)。

心主神志与主血脉的关系:气、血、津十液、十精十等是人十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志是心脏生理功能之一,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所以就这个意义讲,又说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故曰“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

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5)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脑为髓海,髓由十精十生,十精十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

所以,脑的功能与五脏相关。

人之灵机记十性十、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人十体生命活动的中枢。

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

心主血,上供于脑。

故心脑相系,常心脑并称,心脑同治。

人的十精十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这在中医文献中早已有明确的论述。

但脏象学说,则将人的十精十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所以,心主神志的实质是指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

因为脏象学说中脏腑的概念虽然包含十着若干解剖学成分,但从主要方面看,却是一个标示各种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十体的整体功能模型。

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与十精十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

心是中国古代哲学心十性十论的重要范畴。

“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

心之为心,只有在人之“思”的实际活动中才有意义。

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体,神明之心则是从心之本体所产生的主体意识,实为大脑的功能。

因此,中医学心的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十性十哲学的鲜明特色。

中医学的心神论长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十床十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神在人十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十性十:“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十精十变气论》)。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十精十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

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不仅可以出现十精十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如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反应迟纯、十精十神萎十靡十,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而且还可以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整个生命。

所以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

清心静神可以祛病延年,防止早衰。

(三)心的生理特十性十

1.心为十陽十脏而主十陽十气:心为十陽十中之太十陽十,以十陽十气为用。

心的十陽十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

“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十陽十,日也”(《医学实在易》)。

心脏十陽十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十温十养作用。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十陽十之十温十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心十陽十皆起着重要作用。

2.心气与夏气相通应:心应夏气,“通”即相互通应之意。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十陰十陽十消长变化,与人十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是通应联系着的。

心与夏季、南方、热、火、苦味、赤色等有着内在联系。

心为十陽十脏而主十陽十气。

天人相应,自然界中在夏季以火热为主,在人十体则与十陽十中之太十陽十的心相通应,了解心的这一生理特十性十,有助理解心的生理病理,特别是病理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心通于夏气,是说心十陽十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附]心包络

(一)形态部位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上附有脉络,是通行气血的经络,合称心包络。

(二)生理功能

由于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

脏象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袭于心时,首先侵犯心包络,故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

其临十床十表现,主要是心藏神的功能异常,如在外感热病中,因十温十十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妄言等心神受扰的病态,称之为“热人心包”。

由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表现为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乱的病态,称之为“痰浊蒙蔽心包”。

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变与心是一致的,故在辨证和治疗上也大体相同。

二、肺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

与心同十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

与大肠、皮、十毛十、鼻等构成肺系统。

在五行属金,为十陽十中之十陰十脏。

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

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

肺与四时之秋相应。

(一)肺的解剖形态

1.肺的解剖位置: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上连气道,喉为门户,覆盖着其他脏腑,是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称“华盖”,为五脏之长。

2.肺的形态结构:肺脏为白色分叶质地疏松含气的器官。

其“虚如蜂窠”,浮”,“熟而复沉”。

故称为清虚之脏。

(二)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肺主气是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之气”(《周氏医学丛书·脏腑标本药式》)。

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所以说:“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论》),“肺主一身之气”(《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十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十十交十十换的功能。

“肺……一呼一吸,与天气相通”(《医原》)。

肺为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十功能。

“天气至清,全凭呼吸为吐纳,其呼吸之枢则以肺为主”

肺为体内外气体十十交十十换的场所。

肺吸十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十十交十十换。

通过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十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所以说:“肺叶百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

虚如蜂窝,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

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空格”(《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

橐箭,古代冶炼用以鼓风吹火的装备,犹今之风箱。

橐,外面的箱子;箭,里面的送风管,以此来类比肺的呼吸运动。

总之,“肺为呼吸器官,一吸氧气纳入,一呼碳气吐出,肺予以换气转血,实司人身重要柳,能”(《中国医药汇海·论肺之功用》)。

中医学认为,呼吸运动不仅靠肺来完成,还有赖于肾的协作。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肺主呼,肾主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

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

若病邪犯肺,影响其呼吸十功能,则现胸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状。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气的生成方面:肺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

人十体通过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人于肺,又通过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把饮食物变成水谷十精十气,由脾气升清,上输于肺。

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十精十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上气海(上气海,指膻中,位于胸中两十乳十之间,为宗气汇聚发源之处),便称之为宗气。

宗气上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布散全身,以十温十养各脏腑组织和维持它们的正常功能活动,在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起到主一身之气的作用。

因此,肺呼吸十功能健全与否,不仅影响宗气的生成,而且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

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方面:所谓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为其基本形式。

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

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故曰:“肺为四脏之上盖,通行诸脏之十精十气,气则为十陽十,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而气者皆肺之所主’’(《太平圣惠方·卷第六》,“肺为相傅之宫,治节出焉。

统辑之气,无经不达,无脏不转,是乃肺之充,而肺乃气之主也”(《辨证奇闻·痹证门》)。

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正常,则各脏腑之气旺盛。

反之,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失常,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和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表现为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候。

肺主一身之气与肺主呼吸之气的关系: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十功能。

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

如果肺的呼吸十功能失常,势必影响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运动,那么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也就减弱了,甚则肺丧失了呼吸十功能,清气不能人,浊气不能出,新陈代谢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

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十功能。

但是,气的不足和升降出入运动异常,以及血液运行和津十液的输布排十泄异常,亦可影响肺的呼吸运动,而出现呼吸异常。

肺朝百脉: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十十交十十换,然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的作用,即肺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

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流经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十十交十十换,然后再输布全身。

“食气人胃,浊气归心,十婬十精十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十精十于皮十毛十”(《素问·经脉别论》)。

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为助心行血。

肺主气,心主血,全身的血和脉,均统属于心。

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

血的运行,又依赖于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到全身。

肺主一身之气,贯通百脉,调节全身的气机,故能协助心脏主持血液循行。

所以,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

“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医学真传·气血》)。

肺助心行血的作用,说明了肺与心在生理病理上反映了气和血的密切关系。

若肺气虚衰,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而出现血行障碍,如胸闷心悸、唇十舌青紫等症状。

2.肺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十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

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所以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贝水行”(《血证论‘肿胀》)。

肺主行水的作用:人十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以及小肠、大肠、膀十胱等脏腑共同完成的。

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实现的。

肺气宣发,一是使水液迅速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到全身,外达皮十毛十,“若雾露之溉”以充养、润泽、护卫各个组织器官。

二是使经肺代谢后的水液,即被身十体利用后的废水和剩余水分,通过呼吸、皮肤汗孔蒸发而排十出体外。

肺气肃降,使体内代谢后的水液不断地下行到肾,经肾和膀十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十出体外,保持小十便的通利。

这就是肺在调节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也就是肺的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

如果肺气宣降失常,失去行水的职能,水道不调,则可出现水液输布和排十泄障碍,如痰饮、水肿等。

3.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

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十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

“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

心为君主,肺为辅相。

人十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

故曰:“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因此称肺为“相傅之官”。

肺主治节的作用: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⑴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

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

“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行则血亦行。

(4)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十液的输布、运行和排十泄。

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4.肺主宣肃:宣谓宣发,即宣通和发散之意。

“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医学实在易》)。

肃谓肃降,清肃下降之意。

肺禀清虚之体,十性十主于降,以清肃下降为顺。

肺宜清而宣降,其体清虚,其用宣降。

宣发与肃降为肺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

肺位居上,既宣且降又以下降为主,方为其常。

肺气必须在清虚宣降的情况下能保持其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

(1)肺主宣发: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

其气机运动表现为升与出。

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吸清呼浊。

肺通过本身的气化作用,经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司体内清浊的运化,排十出肺和呼吸道的痰浊,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有利于肺之呼吸。

故曰:“肺者生气之原……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司清浊之运化”(《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

其二,输布津十液十精十微。

肺将脾所转输的津十液和水谷十精十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十毛十,以十温十润、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腠皮十毛十。

其三,宣发卫气。

肺借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阖,并将代谢后的津十液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十出体外。

因此,肺气失于宣散,则可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嗽,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症状。

(2)肺主肃降:肺主肃降是指肺气清肃、下降的功能,其气机运动形式为降与入。

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吸人清气。

肺通过呼吸运动吸人自然界的清气,肺之宣发以呼出体内浊气,肺之肃降以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宜宣宜肃以完成吸清呼浊、吐故纳新的作用。

其二,输布津十液十精十微。

肺将吸十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于肺的津十液和水谷十精十微向下布散于全身,以供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之需要。

其三,通调水道。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则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代谢产物下输膀十胱。

其四,清肃洁净。

肺的形质是“虚如蜂窠”,清轻肃净而不容异物。

肺气肃降,则能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因此,肺气失于肃降,则可现呼吸短促、喘促、咳痰等肺气上逆之候。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

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则又常常相互影响。

所以,没有正常的宣发,就不能有很好的肃降;没有正常的肃降,也会影响正常的宣发。

只有宣发和肃降正常,才能使气能出能人,气道畅通,呼吸调匀,保持人十体内外气体之十十交十十换,才能使各个脏腑组织得到气、血、津十液的营养灌溉,又免除水湿痰浊停留之患,才能使肺气不致耗散太过,从而始终保持清肃的正常状态。

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

前者以咳嗽为其特征,后者以喘促气逆为其特征。

(三)肺的生理特十性十

1.肺为华盖:盖,即伞。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

肺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

肺位于胸腔,居五脏的最高位置,有覆盖诸脏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为脏腑之外卫,故称肺为华盖。

肺为华盖,说明肺位高居,犹如伞盖保护位居其下的脏腑。

所谓“肺居五脏最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盖。

因其主气,为一身之纲领。

恰如花开向荣,色泽流霞,轻清之体,华然光采,故曰华盖(吴克潜《大众医药:卫生门》)。

肺为华盖是对肺在五脏中位居最高和保护脏腑、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作用的高度概括。

肺通过气管、喉、鼻直接与外界相通。

因此,肺的生理功能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如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十婬十”之邪侵袭人十体,尤其是风寒邪气,多首先入肺而导致肺卫失宣、肺窍不利等病变,由于肺与皮十毛十相合,所以病变初期多见发十热恶寒、咳嗽;鼻塞等肺卫功能失调之候。

2.肺为娇脏: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十嫩而易受邪侵的特十性十。

娇是娇十嫩之意。

肺为清虚之体,且居高位,为诸脏之华盖,百脉之所朝,外合皮十毛十,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六十婬十外邪侵犯人十体,不论是从口鼻而人,还是侵犯皮十毛十,皆易于犯肺而致病。

他脏之寒热病变,亦常波及于肺,以其不耐寒热,易于受邪,“其十性十恶寒、恶热、恶燥、恶湿,最畏火、风。

邪著则失其清肃之令,遂痹塞不通爽矣”(《临证指南医案·卷四》),故称娇脏,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叶娇十嫩,不耐邪侵,肺为清虚之脏,不容邪气所干;故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腑病变,皆可累及于肺而为病。

故曰:“肺为娇脏,所主皮十毛十,最易受邪”(《不居集》),“肺气一伤,百病蜂起,风则喘,寒则嗽,湿则痰,火则咳,以清虚之府,纤芥不容,难护易伤故也”(《理虚元鉴》)。

3.肺气与秋气相应:肺为清虚之体。

十性十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肃、空气明润相通应.故肺气在秋季最旺盛,秋季也多见肺的病变:肺气旺于秋,肺与秋季,西方、燥、金、白色、辛味等有内在的联系:如秋金之时。

燥气当令,此时燥邪极易侵犯人十体而耗伤肺之十陰十津,出现干咳,皮肤和口鼻干燥等症状:又如风寒束表,侵袭肺卫,出现恶寒发十热,头项强痛,脉浮等外感表证时,用麻黄、桂枝等辛散解表之药,使肌表之邪从汗而解。

三、脾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十精十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十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在五行属土,为十陰十中之至十陰十。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一)脾的解剖形态

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十陰十陽十明论》)。

2.脾的形态结构: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

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

“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十精十微,并将十精十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十陽十十温十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

“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十陽十为之运化。

故“脾有一分之十陽十,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十陽十,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

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十精十微(又称水谷十精十气);二是吸收水谷十精十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十精十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

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十精十微并将十精十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

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

“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类经,藏象类》)。

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十精十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

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十精十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水谷十精十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十精十作用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十毛十、筋十肉等各个组织器官。

“饮食先人于胃,俟脾胃运化,其十精十微上输于肺,肺气传布各所当人之脏,浊气下人十大小肠,是脾胃为分金炉也”(《医权初编》)。

总之,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十精十微,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

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

饮食水谷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故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但“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十精十气”(《素问·奇病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故又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这一理论在养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十习十惯上称作“脾气健运”。

只有脾气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十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十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十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十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十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

在人十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十精十微的同时,还把人十体所需要的水液(津十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十胱,排十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脾居中焦,为人十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十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

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问·至真要大论》)。

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脾运化水谷十精十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见。

2.脾主生血统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

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运化的水谷十精十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

故张景岳说:“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景岳全书·血证》)。

脾运化的水谷十精十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

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⑵脾主统血:“脾统诸经之血”(《名医汇粹》),“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

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

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十血现象。

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十血:由此可见,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所谓“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医碥·血》)。

但脾之统血与脾十陽十也有密切关系。

“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

脾十陽十虚,则不能统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

因脾失健运,十陽十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导致出十血者称为脾不统血,临十床十上表现为皮下出十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十血多见。

脾不仅能够生血,而且还能摄血,具有生血统血的双重功能。

所以说:“睥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金匮翼·卷二》)。

3。

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十精十微物质。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十精十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十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十精十微物质,所以说“脾主升清”。

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浊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输布。

另一方面,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十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

脾气之升可以维持内脏位置之恒定而不下垂。

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十精十微等营养物质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充盛,人十体的生机盎然。

同时,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

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

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十肛十甚或内脏下垂等。

(三)脾的生理特十性十

1.脾宜升则健: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义。

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

五脏气机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体升降出入气化活动的整体十性十,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十态动衡。

脾升胃降,为人十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脾十性十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

脾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则健”(《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2.脾喜燥恶湿:脾为太十陰十湿土之脏,胃为十陽十明燥土之腑。

“太十陰十湿土,得十陽十始运;十陽十明燥土,得十陰十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J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脾喜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

脾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

“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等症。

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

总之,脾具有恶湿的特十性十,并且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十性十。

3.脾气与长夏相应:脾主长夏,脾气旺于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的十陰十陽十变化相互通应。

此外,脾与中央方位、湿、土、黄色、甘味等有内在联系。

脾运湿又恶湿,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可引起胸脘痞满、食少体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腻等,反映了脾与湿的关系。

故长夏之时,处方遣药,常常加入藿香、佩兰等芳十香化浊醒脾燥湿之品。

此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会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临十床十治疗脾虚多选用十十党十十参、黄芪、白术、扁豆、大枣、饴糖等甘味之晶,这体现了睥与甘的关系。

四、肝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

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十陰十用十陽十。

在五行属木,为十陰十中之十陽十。

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一)肝的解剖形态

1.肝的解剖位置: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稍偏左。

“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肝之为脏……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贯脊之第九椎”(《十四经发挥》)。

说明中医学已正确地认识到了肝脏的部位是在右胁下右肾之前而稍偏,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医学中还有“肝左肺右”之说。

它始见于《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

为什么左肝右肺呢?因左右为十陰十陽十之道路,人生之气,十陽十从左升,十陰十从右降。

肝属木,应春,位居东方,为十陽十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属金,应秋,位居西方,为十陰十藏之初,主杀、主降。

左为十陽十升,右为十陰十降。

故肝体居右,而其气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气自右而降。

肝为十陽十主升发,肺为十陰十主肃降。

故从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点来说是“左肝右肺”。

可见“左肝右肺”不是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指其功能特点而言:故张景岳说:“肝木旺于东方而主发生,故其气生于左。

肺金旺于西方而主收敛,故其气藏于右”(《类经·针刺类》)。

总之,肝生于左,谓肝气主升,其治在左。

根据左升右降理论,肝的行气部位在左。

故曰“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十四经发挥》)。

2.肝的形态结构:肝为分叶脏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

对于肝的分叶,中医文献虽有记载,但有许多不确切之处,如《难经》就有“独有两叶”和“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之异。

杨上善认为:“肝者,据大叶言之,则是两叶也。

若据小叶言之,则多叶矣”(《难经集注》)。

杨氏的描述,接近于肝的表面分叶为左右两叶,内部分叶计五叶的解剖实

(二)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

疏,即疏通,疏导。

泄,即升发,发泄。

疏泄,升发发泄,疏通。

“疏泄”一词,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土疏泄,苍气达”,与土得木而达同义:元·朱丹溪首次明确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十陽十有余十陰十不足论》)的观点。

肝主疏泄在人十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

(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总的是关系到人十体全身的气机调畅。

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

人十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气化作用的升降出入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

人十体脏腑经络、气血津十液、营卫十陰十陽十,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读医随笔·卷四》)。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2)调节十精十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十精十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

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

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动。

人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说。

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

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十精十神活动的作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十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动,表现为十精十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

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动异常。

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

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

故曰:“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柳州医话》)。

“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

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去”(宋·高以孙《纬略卷十》)。

肝主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往往互为因果。

肝失疏泄而情志异常,称之为因郁致病。

因情志异常而致肝失疏泄,称之为因病致郁。

(3)促进消化吸收:脾胃是人十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

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十泌、排十泄胆汁而实现的。

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胃气主降,受纳腐熟水谷以输送于脾;脾气主升,运化水谷十精十微以灌溉四旁。

脾升胃降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

肝属木,脾胃属土,土得木而达。

“木之十性十主乎疏泄。

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

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血证论·脏腑病机论》)。

可见,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故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助脾之运化,使清十陽十之气升发,水谷十精十微上归于肺,又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促进浊十陰十之气下降,使食糜下达于小肠。

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临十床十上除具肝气郁结的症状外,既可出现胃气不降的暖气脘痞、呕恶纳减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现脾气不升的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的症状。

故曰:“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知医必辨,论肝气》)。

分十泌排十泄胆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

诚如戴起宗所说:“胆之十精十气,则因肝之余气溢入于胆,故(胆)藏在短叶间,相并而居,内藏十精十汁三合,其汁清净”(《脉诀刊误·卷上》)。

可见,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汁排十泄到肠腔十内,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故曰:“凡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十逼十胆囊,胆汁渍入肠内,利传渣滓”(《医原》)。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十泌和排十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如果肝气郁结,影响胆汁的分十泌和排十泄,可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胁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黄疸等。

总之,脾为十陰十中之至十陰十,非十陰十中之十陽十不升,土有敦厚之十性十,非曲直之木不达。

肝气升发,疏达中土,以助脾之升清运化,胃之受纳腐熟。

(4)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

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所以肝气舒畅条达,血液才得以随之运行,藏泄适度。

“血随气行,周流不停”(《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血之源头在于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若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

如气机阻滞,则气滞而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瘕积、肿块、痛经、闭十经等。

若气机逆乱,又可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出十血。

所谓“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5)调节水液代谢: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是由肺、脾、肾等脏腑共同完成的,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

因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的气机,促进上中下三焦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机能,即通过促进脾之运化水湿、肺之布散水津、肾之蒸化水液,以调节水液代谢。

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

“上焦不治,则水犯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类经,脏象类》)。

三焦这种司决渎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肺、脾、肾等调节水液功能的综合。

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三焦气治,水道通利,气顺则一身之津十液亦随之而顺,故曰:“气行水亦行”(《血证论·十陰十陽十水火气血论》)。

若肝失疏泄,三焦气机阻滞,气滞则水停,从而导致痰、饮、水肿,或水臌等。

故曰:“水者气之子,气者水之母。

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医经溯洄集·小十便原委论》)。

由此可见,肝脏是通过其疏利调达三焦脏腑气机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活动的,这就是理气以治水的理论依据。

但须指出,理气法不是治疗水肿的主要治法,而是协助行水的重要一环。

(6)调节十性十与生十殖

①调理冲任:妇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关系到许多脏腑的功能,其中肝脏的作用甚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妇女一生以血为重,由于行经耗血,妊十娠血聚养胎、分娩出十血等,无不涉及于血,以致女子有余于气而不足于血。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与女十性十生理机能休戚相关。

肝为血海,冲任二脉与足厥十陰十肝经相通,而隶属于肝。

肝主疏泄可调节冲任二脉的生理活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十陰十经之气调畅,冲任二脉得其所助,则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十经应时而下,带下分十泌正常,妊十娠孕育,分娩顺利。

若肝失疏泄而致冲任失调,气血不和,从而形成月十经、带下、胎产之疾,以及十性十功能异常和不十孕等。

②调节十精十室:十精十室为男子藏十精十之处。

男子随肾气充盛而天癸至(促进十性十成熟并维持生十殖功能的物质),则十精十气溢泻,具备了生十殖能力。

男十性十精十室的开合、十精十液的藏泄,与肝肾的功能有关。

“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十陽十有余十陰十不足论》)。

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协调平衡,则十精十室开合适度,十精十液排十泄有节,使男子的十性十与生十殖机能正常。

若肝之疏泄失常,必致开合疏泄失度。

其不及,可见十性十欲低下、十陽十痿、十精十少、不十孕等;其太过,则十性十欲亢十奋、十陽十强、梦十遗等。

故曰:“肝为十陰十中之十陽十,其脉绕十陰十器,强则好色,虚则妒十陰十,时憎女子”(《类经·藏象类》)。

2.肝藏血生血

(1)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十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故有肝主血海之称。

①贮藏血液:血液来源于水谷十精十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

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以制约肝的十陽十气而维持肝的十陰十陽十平衡、气血和调,又可以防止出十血。

因此,肝不藏血,不仅可以出现肝血不足,十陽十气升腾太过,而且还可以导致出十血。

②调节血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十体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对恒定的。

但是,人十体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量。

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人十体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应地增加,于是肝脏所贮藏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

当人们在安静休息及情绪稳定时,由于全身各部分的活动量减少,机体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应减少,部分血液便归藏于肝。

所谓“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因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称。

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血液亏虚。

肝血不足,则分布到全身各处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活动的需要,可出现血虚失养的病理变化。

如自失血养,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肢十体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妇女月十经量少,甚至闭十经等。

二是血液妄行。

肝不藏血可发生出十血倾向的病理变化,如吐血、衄血、月十经过多、崩漏。

肝的疏泄与藏血之间的关系:肝主疏泄又主藏血。

藏血是疏泄的物质基础,疏泄是藏血的功能表现。

肝的疏泄全赖血之濡养作用,又赖肝之功能正常才能发挥其作用。

所以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的关系。

就肝之疏泄对藏血而言,在生理上,肝主疏泄,气机调畅,则血能正常地归藏和调节。

血液的运行不仅需要心肺之气的推动和脾气的统摄,而且还需要肝气的调节才能保证气机的调畅而使血行不致瘀滞。

在病理上,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血液的归藏和运行。

如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血亦随之而瘀滞,即由气滞而血瘀。

若疏泄太过,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又可导致出十血。

就肝之藏血对疏泄而言,在生理上,肝主藏血,血能养肝,使肝十陽十勿亢,保证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

在病理情况下,肝之藏血不足或肝不藏血而出十血,终致肝血不足。

肝血不足,血不养肝,疏泄失职,则夜寐多梦,女子月十经不调等症相继出现。

(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是指肝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

肝不仅藏血,而且还能生血。

“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气”(《素问·六节脏象论》),“气不耗,归十精十于肾而为十精十。

十精十不十泄,则归十精十于肝而化清血”(《张氏医通·诸血门》)。

可见,肝参与血液的生成。

肝主疏泄与肝主生血: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

“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十温十病条辨·卷六》)。

肝生血,血足则肝体自充。

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通其条达畅茂之十性十,则无升动之害。

疏泄与生血,肝气与肝血,相互为用,动静有常。

肝血不足则肝气有余,疏泄太过,而为肝气、肝火、肝风之灾。

故曰:“肝血不足,则为筋挛、为角弓、为十抽十搐、为爪枯、为目眩、为头痛、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证”(《质疑录》)。

(三)肝的生理特十性十

1.肝喜条达:条达,舒展、条畅、通达之意。

抑郁,遏止阻滞。

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十性十,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树木生长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

肝主升发是指肝具升发生长,生机不息之十性十,有启迪诸脏生长化育之功。

肝属木,其气通于春,春木内孕生升之机,以春木升发之十性十而类肝,故称肝主升发,又称肝主升生之气。

条达为木之本十性十,自然界中凡木之属,其生长之势喜舒展、顺畅、畅达,既不压抑又不阻遏而伸其自然之十性十。

肝属木,木十性十条达,故条达亦为肝之十性十。

肝喜条达是指肝十性十喜舒展、条畅、畅达,实即肝之气机十性十喜舒畅、调畅。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气升发、柔和、舒畅,既非抑郁,也不亢十奋,以冲和条达为顺。

所以,唐容川说:“肝属木,木气冲和发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血证论·脏腑病机论》)。

若肝气升发不及,郁结不舒,就会出现胸胁满闷、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等症状。

如肝气升发太过,则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头胀等症状。

肝的这种特十性十与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肝气升发条达而无抑遏郁滞,则肝之疏泄功能正常。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是肝喜升发条达之十性十所决定的。

故曰:“肝之十性十,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读医随笔·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以木为德,故其体柔和而升,以象应春,以条达为十性十……其十性十疏泄而不能屈抑”(《内经博议》)。

2.肝为刚脏: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逆易亢,其十性十刚强,故称。

刚,刚强十暴急之谓。

肝脏具有刚强之十性十,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故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体十陰十用十陽十,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忌过亢。

肝为刚脏系由肝体十陰十用十陽十之十性十所致。

肝体十陰十柔,其用十陽十刚,十陰十陽十和调,刚柔相济,则肝的功能正常。

故日:“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十陰十用十陽十,其十性十刚,主动,主升,全赖神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十性十,何病之有”(《临证指南医案·卷一》)。

在生理情况下,肝之体十陰十赖肾之十陰十精十以涵,方能充盈,故肝之自身十体十陰十常不足而其用十陽十常易亢。

刚柔不济,柔十弱而刚强,故肝气易亢易逆。

肝气、肝十陽十常有余的病理特十性十,反映了肝脏本身具有刚强躁急的特十性十。

故沈金鳌说:“肝……其体柔而刚,直而升,以应乎春,其用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杂病源流犀烛》)。

若忤其十性十则恣横欺凌,延及他脏,而乘脾、犯胃、冲心、侮肺、及肾,故曰肝为五脏之贼。

3.肝体十陰十而用十陽十: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十性十,或本质与现象,或根据与表现的关系。

引人中医学领域,旨在说明脏腑的本体及其与生理功能、生理特十性十的关系。

体指脏腑本体,用指脏腑的功能、特十性十。

肝体十陰十而用十陽十:所谓“体”,是指肝的本体;所谓“用”,是指肝脏的功能活动。

肝为刚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十陰十而用十陽十。

肝为藏血之脏,血属十陰十,故肝体为十陰十;肝主疏泄,十性十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肝用为十陽十。

肝脏“体十陰十”的意义:一、肝属十陰十脏的范畴,位居膈下,故属十陰十;二、肝藏十陰十血:血属十陰十。

肝脏必须依赖十陰十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为刚脏,非柔润不和。

肝脏“用十陽十”的意义:一、从肝的生理机能来看,肝主疏泄,十性十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动主升,按十陰十陽十属十性十言之,则属于十陽十;二、从肝的病理变化来看,易于十陽十亢,易于动风。

肝病常表现为肝十陽十上亢和肝风内动,引起眩晕、肢麻、十抽十搐、震颤、角弓反张等症状。

气为十陽十,血为十陰十,十陽十主动,十陰十主静,因而称肝脏“体十陰十而用十陽十”。

肝体十陰十用十陽十,实际上概括了肝的形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也揭示了肝脏在生理及病理变化上的主要特征。

由于肝脏具有体十陰十而用十陽十的特点,所以,在临十床十上对于肝病的治疗,“用十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类证治裁·卷之三》)。

往往用滋养十陰十血以益肝或采用凉肝、泻肝等法以抑制肝气肝十陽十之升动过度。

4.肝气与春气相应:肝与东方、风、木、春季、青色、酸味等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春季为一年之始,十陽十气始生,万物以荣,气候十温十暖多风。

天人相应,同气相求,在人十体则与肝相应。

故肝气在春季最旺盛,反应最强,而在春季也多见肝之病变。

证之于临十床十,春三月为肝木当令之时,肝主疏泄,与人的十精十神情志活动有关;故十精十神神经病变多发于春天。

又如肝与酸相通应,故补肝多用白芍、五味子等酸味之品。

五、肾(附:命门)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与膀十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

主藏十精十,主水液,主纳气,为人十体脏腑十陰十陽十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为十陰十中之十陽十。

在四时与冬季相应。

(一)肾的解剖形态

1.肾的解剖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

“肾两枚,附脊第十四椎”(《类证治裁·卷之首》)。

2.肾的形态结构:肾有两枚,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肾有二,十精十之居也,生于脊齐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医贯》)。

(二)肾的生理功能

1.肾藏十精十:肾藏十精十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十精十气的作用。

(1)十精十的概念与分类

①十精十的概念:十精十,又称十精十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重要范畴。

在中国气一元论发展史上,十精十气论者以十精十、十精十气释气,即十精十、十精十气就是气。

引入中医学领域,形成了中医学气和十精十或十精十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气与十精十虽同属于生命物质系统范畴,但十精十是除气之外的十精十微物质的总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多层含义的概念。

一般而言,十精十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十精十是构成十人十体的维持人十体生长发育、生十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的十精十微物质的统称。

故曰:“十精十有四:曰十精十也,血也,津也,液也”(《读医随笔·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医基础理论》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中医基础理论》三 脏象 1 五脏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