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十胱、三焦的总称《中医基础理论》三 脏象 2 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三 脏象 2 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

三 脏象 2 六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十胱、三焦的总称。

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十精十微、津十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十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十胱,排十出体外。

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十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四十四难》)。

六腑的生理特十性十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十性十。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一、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形呈囊状,若悬瓠,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属十陽十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十陰十木,胆为腑属十陽十木。

胆贮藏排十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

(一)胆的解剖形态

1.胆的解剖位置: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肝与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

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十精十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十精十汁·。

所以胆有“中十精十之腑”(《灵枢·本脏》),“清净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

胆的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

但贮藏十精十汁,相似,由于这个生理特点,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府之一。

(二)胆的生理功能

又与五脏“藏十精十气”作用

1.贮藏和排十泄胆汁:胆汁,别称“十精十汁”、“清汁”,来源于肝脏。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十精十”(《脉经》)。

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十泌十出来,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之,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入于小肠。

胆汁“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十逼十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中,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

若胆汁不足,则十精十粗不分,粪色白十洁而无黄”(《难经正义》)。

肝胆同属木行,一十陰十一十陽十,表里相合。

“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医学见能》)。

故胆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胆的疏泄须赖肝气疏泄而行其职。

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十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

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的分十泌与排十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十良症状。

若湿十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以目黄、身黄、小十便黄为特征。

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

2.主决断:胆主决断,指胆在十精十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十精十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十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故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十精十神心理活动与胆之决断功能有关,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

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

胆气豪壮者,剧烈的十精十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不大,且恢复也较快。

所以说,气以胆壮,邪不可干。

胆气虚弱的人,在受到十精十神刺激的不十良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表现为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十精十神情志病变,常可从胆论治而获效。

故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

肝胆相济,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

3.调节脏腑气机: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则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从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

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故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之说。

即所谓“十一脏皆赖胆气以为和”(《杂病源流犀烛》)。

人十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十陰十陽十平衡,气血和调:胆为腑,肝为脏,脏腑之中脏为主,腑为从:何谓“十一脏取决于胆”,而不云“十一脏取决于肝”呢?因为肝为十陰十木,胆为甲木,为十陽十中之少十陽十。

“十陽十予之正,十陰十为之主”(《素问·十陰十陽十离合论》)。

十陰十为十陽十基,十陽十为十陰十统,十陽十主十陰十从,即十陰十之与十陽十,十陽十为主导。

胆为十陽十木,而肝为十陰十木,十陽十主十陰十从,故谓“十一脏取决于胆”。

总之,“十一脏取决于胆”旨在说明在思维活动中,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肝胆相互为用,而非指胆具“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作用。

胆之决断必须在心的主导下,才能发挥正常作

(三)胆的生理特十性十

1.胆气主升:胆为十陽十中之少十陽十,禀东方木德,属甲木,主少十陽十春升之气,故称胆气主升。

胆气主升,实为胆的升发条达之十性十,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同义。

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其时应春,且为十陽十中之少十陽十。

春气升则万物皆安,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人与天地相参,在人十体则胆主甲子,胆气升发条达,如春气之升,则脏腑之气机调畅。

胆气主升之升,谓木之升,即木之升发疏泄。

胆气升发疏泄正常,则脏腑之气机升降出人正常,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故曰:“胆者,少十陽十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

胆气不升,则飧泄、肠痹不一而起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2.十性十喜宁谧:宁谧,清宁寂静之谓。

胆为清净之府,喜宁谧而恶烦扰。

宁谧而无邪扰,胆气不刚不柔,禀少十陽十十温十和之气,则得中正之职,而胆汁疏泄以时,临事自有决断。

邪在胆,或热,或湿,或痰,或郁之扰,胆失清宁而不谧,失其少十陽十柔和之十性十而壅郁,则呕苦、虚烦、惊悸、不寐,甚则善恐如人将捕之状。

临十床十上用十温十胆汤之治虚烦不眠、呕苦、惊悸,旨在使胆复其宁谧十温十和之十性十而得其正。

二、胃

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

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十精十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

胃与脾同十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十陽十,脾为湿土属十陰十。

(一)胃的解剖形态

1.胃的解剖位置: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胃腔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

贲门上接食道,幽门下接小肠,为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2.胃的形态结构: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

如《灵枢·平人绝谷》说: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弯小弯”。

《灵枢·肠胃》又说:“胃纤曲屈”。

(二)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

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

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之海也”(《灵枢·玉版》)。

“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类经·脏象类》)。

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十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所以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

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

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食与不能食。

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

胃主腐熟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一难》)。

胃接受由口摄人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

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十精十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

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现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之候。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所以说:“脾,坤土(坤与乾对,坤为十陰十,乾为十陽十——作者注)也。

坤助胃气消腐水谷,脾气不转,

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注解伤寒论》)。

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

(《景岳全书·饮食》),才能使水谷化为十精十微,以化生气血津十液,供养全身,故脾胃合称为后

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营养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对人十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

所以

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

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所谓胃气,其含义有三: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十性十。

胃为水谷之海,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十性十。

这些功能和特十性十的统称,谓之胃气。

由于胃气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机体的营养来源。

因此,胃气的盛衰有无,关系到人十体的生命活动和存亡,在人十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临十床十治病时,要时刻注意保护胃气。

其二,指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有从容和缓之象。

因为脾胃有消化饮食,摄取水谷十精十微以营养全身的重要作用,而水谷十精十微又是通过经脉输送的,故胃气的盛衰有无,可以从脉象表现出来。

临十床十上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不快不慢为其特点。

其三,泛指人十体的十精十气。

“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十陽十气也”(《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气可表现在食欲、舌苔、脉象和面色等方面。

一般以食欲如常,舌苔正常,面色荣润,脉象从容和缓,不快不慢,称之为有胃气。

临十床十上,往往以胃气之有无作为判断预后吉凶的重要依据,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所谓保护胃气,实际上保护脾胃的功能。

临证处方用十药应切记“勿伤胃气”,否则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三)胃的生理特十性十

1.胃主通降:胃主通降与脾主升清相对。

胃主通降是指胃脏的气机宜通畅、下降的特十性十。

“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人于小肠上口”(《医学入门·脏腑》)。

饮食物人胃,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之后,必须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十出体外,从而保证了胃肠虚实更替的状态。

这是由胃气通畅下行作用而完成的。

故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灵枢·平人绝谷》。

)所以,胃贵乎通降,以下行为顺。

中医的脏象学说以脾胃升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彼此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之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

所以,胃失通降,可以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证,或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

脾胃居中,为人十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所以,胃气不降,不仅直接导致中焦不和,影响六腑的通降,甚至影响全身的气机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2.喜润恶燥:喜润恶燥是指胃喜于滋润而恶于燥烈的特十性十。

中医运气学说认为:风寒热火湿燥六气分主三十陰十三十陽十,.即风主厥十陰十,热主少十陰十,湿主太十陰十,火主少十陽十,燥主十陽十明,寒主太十陽十。

三十陰十三十陽十之气又分属五运,即厥十陰十风气属木,少十陰十热气属君火,少十陽十火气属相火,太十陰十湿气属土,十陽十明燥气属金,太十陽十寒气属水。

“十陽十明之上,燥气主之”(《素问·天元纪大论》),此为六气分十陰十陽十,即燥主十陽十明,指运气而言。

人与天地相应,在人十体,十陽十明为六经之十陽十明经,即足十陽十明胃经、手十陽十明大肠经。

胃与大肠皆禀燥气,“人身禀天地之燥气,于是有胃与大肠,二者皆消导水谷之府,惟其禀燥气,是以水人则消之使出,不得停胃”(《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二》)。

火就燥,水就湿,十陽十明燥土必赖太十陰十湿土以济之,则水火相济,十陰十陽十平衡,胃能受纳,腐熟水谷而降浊。

故曰:“胃与大肠,在天属申酉二辰,申当坤方属土,酉当兑方属金,在四时当七八月,为燥金用事之候。

盖天地只是水火二气化生万物,水火相十十交十十,则蒸而为湿,湿与燥十十交十十,乃水火不变之气也。

火不蒸水,则云雨不来,水不济火,则露降不降”(《伤寒论浅注补正·卷二》)。

概言之,胃喜润恶燥的特十性十,源于运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理论,即“十陽十明之上,燥气主之,中见太十陰十”(《素问·天元纪大论》)。

胃禀燥之气化,方能受纳腐熟而主通降,但燥赖水润十湿济为常。

所谓“恶燥”,恶其太过之谓。

“喜润”,意为喜水之润。

胃禀燥而恶燥,赖水以济燥。

故曰:“胃喜柔润”,“十陽十明燥土,得十陰十自安”(《J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胃之受纳腐熟,不仅赖胃十陽十的蒸化,更需胃液的濡润。

胃中津十液充足,方能消化水谷,维持其通降下行之十性十。

因为胃为十陽十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十热之害,胃十陰十每多受伤。

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十陰十,即使必用苦寒泻下之剂,也应中病即止,以祛除实热燥结为度,不可妄施苦寒以免化燥伤十陰十。

总之,胃喜润恶燥之十性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胃以十陽十体而合十陰十精十,十陰十精十则降”(《四圣心源》)。

胃气下降必赖胃十陰十的濡养;二是胃之喜润恶燥与脾之喜燥恶湿,十陰十陽十互济,从而保证了脾升胃降的动十态平衡。

三、小肠

小肠居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

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与心相表里,属火属十陽十。

(一)小肠的解剖形态

1.小肠的解剖位置:小肠位于腹中,上端与胃相接处为幽门,与胃相通,下端与大肠相接为阑门,与大肠相连,是进一步消化饮食的器官。

小肠与心之间有经络相通,二者互相络属,故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2.小肠形态结构:小肠呈纡曲回环迭积之状,是一个中空的管状器官。

“小肠附后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即大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灵枢·肠胃》)。

小肠包括回肠、空肠和十二指肠。

(二)小肠的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小肠主受盛化物是小肠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称。

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

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十精十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

在病理上,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等。

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2.主泌别清浊:泌,即分十泌。

别,即分别。

清,即十精十微物质。

浊,即代谢产物。

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对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十精十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

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十精十华部分,包括饮料化生的津十液和食物化生的十精十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之升清散十精十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

别浊,则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十肛十门排十出体外;其二,是将剩余的水分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十胱,形成尿液,经尿道排十出体外。

“膀十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十陰十,为溲便”(《诸病源候论·诸淋候》)。

因为小肠在泌别清浊过程中,参与了人十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

所以张景岳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类经·脏象类》)。

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

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

因“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而且也影响小十便,表现为小十便短少。

所以泄泻初期常用“利小十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

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即消化吸收过程,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重要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食糜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清(即十精十微含津十液)和浊(即糟粕,含废液)两部分,前者赖脾之转输而被吸收,后者下降入大肠。

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在脏象学说中,往往把它归属于脾胃纳运的范畴内。

脾胃纳运功能,实际上包括了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全部内容,以及营养生理学的部分内容。

故曰:“人纳水谷,脾化十精十微之气以上升,小肠化糟粕传于大肠而下降”(《医原》)。

所谓“脾化十精十微之气以上升”,实即小肠消化吸收的功能。

所以,小肠消化吸收不十良之候,属脾失健运范畴之内,多从脾胃论治。

(三)小肠的生理特十性十

小肠具升清降浊的生理特十性十:小肠化物而泌别清浊,将水谷化为十精十微和糟粕,十精十微赖脾之升而输布全身,糟粕靠小肠之通降而下传人十大肠。

升降相因,清浊分别,小肠则司受盛化物之职。

否则,升降紊乱,清浊不分,则现呕吐、腹胀、泄泻之候。

小肠之升清降浊,实为脾之升清和胃之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

四、大肠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十肛十门,包括结肠和直十肠。

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十液。

属金、属十陽十。

(一)大肠的解剖形态

1.大肠的解剖位置:大肠亦位于腹腔之中,其上段称“回肠”(相当于解剖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十肠)。

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其下端紧接十肛十门(亦称“下极”、“魄门”)。

大肠与肺有经脉相连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

2.大肠的形态结构:大肠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迭积状。

(二)大肠的生理功能

1.传导糟粕:大肠主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十肛十门排十出体外的作用。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十肛十门而排十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

所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排十泄大便。

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胃的通降、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封藏有密切关系。

大肠有病,传导失常,主要表现为大便质和量的变化和排便次数的改变。

如大肠传导失常,就会出现大便秘结或泄泻。

若湿十热蕴结于大肠,大肠气滞,又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2.吸收津十液: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十出体外。

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

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功能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

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十液有关。

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

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机体所需之水,绝大部分是在小肠或大肠被吸收的,故“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十液于上焦,灌溉皮肤,充实腠理”(《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三)大肠的生理特十性十

大肠在脏腑功能活动中,始终处于不断地承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并形成粪便而排十泄糟粕,表现为积聚与输送并存,实而不能满的状态,故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最。

所以通降下行为大肠的重要生理特十性十。

大肠通降失常,以糟粕内结,壅塞不通为多,故有“肠道易实”之说。

五、膀十胱

膀十胱又称净腑、水府、玉海、脬、尿胞。

位于下腹部,在脏腑中,居最下处。

主贮存尿液及排十泄尿液,与肾相表里,在五行属水,其十陰十陽十属十性十为十陽十。

(一)膀十胱的解剖形态

1.膀十胱的解剖位置: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

在脏腑中,居于最下处。

2.膀十胱的形态结构:膀十胱,为中空囊状器官。

其上有输尿管,与肾脏相通,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十陰十,称为溺窍。

(二)膀十胱的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在人十体津十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濡润机体的作用。

其被人十体利用之后,即是‘“津十液之余”者,下归于肾。

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十胱,变成尿液。

所以说:“津十液之余者,入胞脬则为小十便”,“小十便者,水液之余也”(《诸病源候论·膀十胱病候》),说明尿为津十液所化。

小十便与津十液常常相互影响,如果津十液缺乏,则小十便短少;反之,小十便过多也会丧失津十液。

2.排十泄小十便:尿液贮存于膀十胱,达到一定容量时,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十胱开合适度,则尿液可及时地从溺窍排十出体外。

(三)膀十胱的生理特十性十

膀十胱具有司开合的生理特十性十。

膀十胱为人十体水液汇聚之所,故称之为“津十液之腑”、“州都之官”。

膀十胱赖其开合作用,以维持其贮尿和排尿的协调平衡。

肾合膀十胱,开窍于二十陰十,“膀十胱者,州都之官,津十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然肾气足则化,肾气不足则不化。

人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

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焦而为癃肿。

小十便之利,膀十胱主之,实肾气主之也”(《笔花医镜》)。

膀十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固摄和气化功能。

所谓膀十胱气化,实际上,属于肾的气化作用。

若肾气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则膀十胱的气化失司,开合失权,可出现小十便不利或癃十闭,以及尿频、尿急、遗尿、小十便不禁等,故曰:“膀十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素问·宣明五气篇》)。

所以,膀十胱的病变多与肾有关,临十床十治疗小十便异常,常从肾治之。

六、三焦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

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十陰十陽十属十性十为十陽十。

(一)三焦的解剖形态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

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

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

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十陰十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十胱、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十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十精十所化,赖后天之十精十以养,为人十体脏腑十陰十陽十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

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

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十体的气化作用。

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

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

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2.疏通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三焦能“通调水道”(《医学三字经》),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十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

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十液于肺;下焦之肾、膀十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十出体外。

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

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

3.运行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三十一难》)。

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十精十微,排十泄废物的作用。

其中,“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肌,泽十毛十”(《灵枢·决气》),有输布十精十微之功;中焦“泌糟粕,蒸津十液,化其十精十微,上注于肺脉”(《灵枢·营卫生会》),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之用;下焦则“成糟粕而俱下人十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十胱”(《灵枢·营卫生会》),有排十泄粪便和尿液的作用。

三焦运化水谷协助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对脾胃、肝肾、心肺、大小肠等脏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与排十泄的功能的概括。

(三)三焦的生理特十性十

1.上焦如雾: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十精十微的作用。

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十精十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

故称“上焦如雾”。

因上焦接纳十精十微而布散,故又称“上焦主纳”。

2.中焦如沤:中焦如沤是指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

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十精十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十精十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

因为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十精十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为“中焦如沤”。

因中焦运化水谷十精十微,故称“中焦主化”。

3。

下焦如渎:下焦如渎是指肾、膀十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十泄废物的作用。

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十肛十门排十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十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十出体外。

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十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

因下焦疏通二便,排十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

综上所述,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十泄的全部气化过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的通道,是人十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为“五脏六腑之总司”(《类经附翼·求正录》)。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医基础理论》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十胱、三焦的总称《中医基础理论》三 脏象 2 六腑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