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官窍,是人十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中医基础理论》三 脏象 4 形体官窍

中医基础理论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三 脏象 4 形体官窍

中医基础理论

三 脏象 4 形体官窍

形体官窍,是人十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十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

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

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十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十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官窍的状态,准确地反映着人十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健康情况,犹枝叶之与根本。

所以,从形体官窍外部表征的异常变化,可以把握人十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十陰十陽十盛衰,从而测知病变之所在而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

一、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形体,泛指人十体的身形和体质。

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

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

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

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素问·宣明五气》)。

(一)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

二指脉象、脉搏。

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

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

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1.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

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十毛十,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

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

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

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

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

经络是人十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脉则是人十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络、经脉的含义较脉为广。

实际上,言经络、经脉,则脉亦在其中了。

2.生理功能

(1)运行气血:气血在人十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

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

饮食物经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水谷十精十微,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

如果脉中气血数量减少,营养亏乏,就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

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运行迟缓则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十血。

(2)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人十体各脏腑组织与血脉息息相通。

脉与心密切相连。

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

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机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

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十陰十陽十的综合信息,是全身信息的反映。

人十体气血之多寡,脏腑功能之盛衰,均可通过脉象反映出来。

所以,通过切脉来推断病理变化,可以诊断疾病。

3.与脏腑的关系

(1)心主脉:脉为血液运行的通道,它能约束和促进血液沿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循行。

脉为血之府,血液通过脉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

所以,脉间接地起着将水谷十精十微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心主脉的机制有二:一是因为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息息相通,即“心之合脉也”之意。

二是脉中的血液循环往复,运行不息,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

因此,心不仅主血,而且也主脉。

全身的血和脉均由心所主,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枢纽,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

故曰:“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所以,心的功能正常,则血脉流畅;心的功能异常,则血行障碍。

如心气不足,鼓动乏力,则脉象虚弱;心气不足,血脉不充,则脉来细小;心脉瘀阻,血运不畅,则紫绀,胁下痞块,脉律不整。

(2)肺、肝、脾与脉:肺朝百脉;肝主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十血;脾主统血,使血液不溢于脉外。

所以,脉的生理功能与肺、肝、脾等亦有密切关系。

若肺、脾、肝的功能失常,则可导致脉络损伤,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十陰十,或渗出于肌肤而形成出十血、血瘀之候。

(二)皮

皮,皮肤的简称。

皮十毛十是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毫十毛十的合称,包括皮肤、汗孔和毫十毛十等组织。

皮肤有分十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呼吸和抵御外邪等功能。

在五体中所说的皮,实指皮十毛十而言。

一般十习十惯上常常皮与皮十毛十混称。

1.解剖形态:皮肤是覆盖在人十体表面,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部分。

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结十缔十组十织称之为皮腠,为腠理的组成部分。

在中医文献上,有时又称皮肤为“腠”。

皮肤为一身之表,具有护卫机体、抵御外邪、调节津十液代谢、调节体十温十,以及呼吸、感觉等功能。

2.生理功能

(1)护卫机体:皮肤是体表防御外邪的屏障。

卫气行于皮十毛十,助皮肤以保护机体,使皮肤发挥抵御外邪的屏障作用。

若卫气虚弱,皮肤疏缓,皮腠开,则外邪易于侵袭而致病。

故曰:“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十毛十发人,人则抵深”(《灵枢·百病始生》)。

(2)调节津十液代谢:汗为津十液所化。

汗是津十液代谢的产物。

汗主要通过皮肤的汗孔(玄府、气门)而排十泄,以维持体内津十液代谢的平衡。

卫气功能之强弱,皮肤腠理的疏密,汗孔之开合,可影响汗液的排十泄,从而影响机体的津十液代谢。

如汗出过多必损伤津十液,轻则伤津,甚则伤十陰十、脱津。

所谓“津脱者,腠理开,汗大十泄”(《灵枢·决气》)。

(3)调节体十温十:脏腑在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少火,是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十体生命活动的十陽十气。

少火达于皮肤,使皮肤十温十和,保持一定的十温十度。

汗孔(又称鬼门、气门)是十陽十气藏泄的门户。

“十陽十气者,·一日而主外……日西而十陽十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的作用。

皮肤通过排十泄汗液,以调节体十温十并使之保持相对恒定。

脏腑经络的十陰十陽十平衡,气血和调,汗出无太过不及,则体十温十无高低之害,更无寒热之苦。

十陽十热过盛则皮肤疏松,汗孔开张,增加汗出以泻热;十陰十寒太盛则皮腠致密,玄府闭塞,以减少十陽十气之丢失。

所以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十液别》)。

(4)调节呼吸:肺为呼吸之橐箭。

肺合皮十毛十,皮十毛十上的汗孔有呼吸吐纳之功,故又称汗孔为玄府。

“凡人之气,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孔也;其实周身八万四千十毛十孔,亦莫不从而嘘嗡(呼吸吐纳之意——作者注)(《读医随笔·论喘》)。

“遍身十毛十窍,俱暗随呼吸之气以为鼓伏”(《存存斋医话稿》)。

3.与脏腑的关系:肺主皮十毛十。

肺与皮肤、汗腺、毫十毛十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肺气宣发,输十精十于皮十毛十。

肺主气,肺气宣发,使卫气和气血津十液输布到全身,以十温十养皮十毛十。

皮十毛十具有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作用。

皮十毛十的营养,虽然与脾胃的运化有关,但必须赖肺气的宣发,才能使十精十微津十液达于体表。

故曰:“肺之合皮也,其荣十毛十也”(《素问·五脏生成》)。

若肺气虚弱,其宣发卫气和输十精十于皮十毛十的生理功能减弱,则卫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或出现皮十毛十憔悴枯槁等现象。

由于肺与皮十毛十相合,外邪侵袭皮十毛十,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的同时也常常影响及肺,导致肺气不宣;而外邪袭肺,肺气失宣时,也同样能引起腠理闭塞,卫气郁滞等病变。

其二,皮十毛十汗孔的开合与肺司呼吸相关。

肺司呼吸,而皮十毛十上汗孔的开合,有散气或闭气以调节体十温十,配合呼吸运动的作用。

在中医学中汗孔又称“气门”(玄府、鬼门),故云:“所谓玄府者,汗孔也”(《素问·水热十穴十论》)。

汗孔不仅排十泄由津十液所化之汗液,实际上也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着体内外气体的十十交十十换。

所以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十精十义》中指出,皮十毛十有“宣肺气”的作用。

因此,肺卫气虚,肌表不固,则常自汗出而呼吸微弱;外邪袭表,十毛十窍闭塞,又常见无汗而呼吸气喘的症状。

(三)肉

肉,肌肉的简称,泛指解剖学的肌肉、脂肪和皮下组织。

肌肉又称肌、分肉。

肌肉外层(皮下脂肪)为白肉,内层(肌肉组织)为赤肉,赤白相分,界限分明,故称。

肌肉十具有主司全身运动之功。

1.解剖形态:肉,肌肉的纹理称为肌腠,又称肉腠、分理。

人十体肌肉较丰厚处称之为胭或肉胭,“胭,肉之聚也”(《类经·脏象类》)。

肌肉之间互相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称为溪谷,为体内气血汇聚之所,亦是经气所在之处。

大的缝隙处称谷,小的凹陷处称溪。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素问·气十穴十论》)。

肌肉与皮肤统称为肌肤,肌肉与皮肤之间的部位称为肌皮。

肌肉与骨节相连部位为肉节。

2.生理功能

(1)主司运动:人十体各种形式的运动,均需肌肉、筋膜和骨节的协调合作,但主要靠肌肉的舒缩活动来完成。

肌肉收缩弛张,始能动作。

故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十紧固,血脉盛满,故好步”(《灵枢·天年》)。

(2)保护脏器:“肉为墙”(《灵枢·经脉》)。

墙,障壁之谓,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称之为墙。

墙具有屏障作用。

“肉为墙”,意即肌肉起着屏障作用。

肌肉既可保护内在脏器,缓冲外力的损伤,又可抗拒外邪的侵袭。

如“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灵枢·五变》)。

3.与脏腑的关系

脾主肌肉:肌肉的营养来自脾所吸收转输的水谷十精十微。

脾主肌肉,是由脾运化水谷十精十微的功能所决定的。

“脾……主运化水谷之十精十,以生养肌肉,故合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依靠脾所运化的水谷十精十微来营养。

营养充足则肌肉发达丰满。

因此,人十体肌肉壮实与否,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

故曰:“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痿论》),“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中藏经》),“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脾胃论·脾胃胜衰论》)。

如脾气虚弱,营养亏乏,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四肢,又称四末,是肌肉比较集中的部位,“四肢为脾之外候”(《体仁汇编》)。

所谓“脾主四肢”,是说人十体的四肢,需要脾气输送营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四肢轻劲,灵活有力;脾失健运,营养不足,则四肢倦怠乏力,甚或痿弱不用。

在临十床十上,中医学有“治痿独取十陽十明”(《素问·痿论》)之说,意即调理脾胃是治疗瘘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筋

筋,在五体中指肌腱和韧带。

筋十性十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等运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作用:在经络学说中,筋为经筋之简称。

1.解剖形态:筋是联结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

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十大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称为筋膜。

诸筋会聚所成的大筋又称宗筋。

“宗筋弛缓,发为筋痿”(《素问·痿论》)。

宗筋的另一含义特指十陰十茎十,宗筋聚于前十陰十,故常以宗筋代指十陰十茎十或十睾十丸。

膝为诸筋会集之处,故称“膝为筋之府”(《灵枢·经筋》)。

2.生理功能

(1)连结骨节: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论》),“诸筋从骨……连续缠固,手所以能摄,足所以能步,凡厥运动,罔不顺从”《圣济总录·伤折门》。

筋连结骨节肌肉,不仅加强了关节的稳固十性十,而且还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

故曰:“筋者,周布四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2)协助运动:人十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

筋附着于骨节间,起到了骨连结的作用,维持着肢十体关节的屈伸转侧,运动自如。

肢十体关节的运动,除肌肉的舒缩外,筋在肌肉、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故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圣济总录·诸风门》)。

3.与脏腑的关系

(1)肝主筋:“肝主筋”(《素问·宣明五气篇》),“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

筋束骨,系于关节,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须赖肝血的濡养。

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血虚衰则筋力疲惫,屈伸困难。

肝体十陰十而用十陽十,故筋的功能与肝十陰十肝血的关系尤为密切。

所谓“筋属肝木,得血以养之,则和柔而不拘急”(《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肝血充盛,使肢十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维持其坚韧刚强之十性十,肢十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

若肝的十陰十血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则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

当年老体衰,肝血衰少时,筋膜失其所养,故动作迟钝、运动失灵。

在病理情况下,许多筋的病变都与肝的功能有关。

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肢十体麻木、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状。

若热邪炽盛,燔灼肝之十陰十血,则可发生四肢十抽十搐、手足震颤、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之证。

(2)脾胃与筋:“食气人胃,。

散十精十于肝,十婬十气于筋”(《素问·经脉别论》)。

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

所以,筋与脾胃也有密切关系。

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致肢十体软弱无力,甚则痿废不用。

(五)骨

骨,泛指人十体的骨骼。

骨具有贮藏骨髓,支持形体和保护内脏的功能。

1.解剖形态:中医学远在《内经》时代,就对骨骼的解剖和功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如《灵枢·骨度》对人十体骨骼的长短、大小、广狭等均有较为正确的描述。

宋代《洗冤录》中所记载的人十体骨骼名称和数量,与现代解剖学基本相符。

2.生理功能

(1)贮藏骨髓:“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十精十微论》)。

骨为髓府,髓藏骨中,所以说骨有贮藏骨髓的作用。

骨髓能充养骨骼。

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坚脆等都与髓的盈亏有关。

骨髓充盈,骨骼得养,则骨骼刚健。

反之,会出现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异常变化。

(2)支持形体:骨具坚刚之十性十,为人身之支架,能支持形体,保护脏腑,故云:“骨为干”(《灵枢·经脉》)。

人十体以骨骼为主干,骨支撑身形,使人十体维持一定的形态,并防卫外力对内脏的损伤,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骨所以能支持形体,实赖于骨髓之营养,骨得髓养,才能维持其坚韧刚强之十性十。

若十精十髓亏损,骨失所养,则会出现不能久立,行则振掉之候。

(3)主管运动:骨是人十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肉和筋的收缩弛张,促使关节屈伸或旋转,从而表现为躯体的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骨及由骨组成的关节起到了支点和支撑并具体实施动作等重要作用。

所以一切运动都离不开骨骼的作用。

3.与脏腑的关系

(1)肾主骨:因为肾藏十精十,十精十生髓而髓又能养骨,所以骨骼的生理功能与肾十精十有密切关系。

髓藏于骨骼之中,称为骨髓。

肾十精十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才能强劲坚固。

总之,肾十精十具有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的作用,故称“肾主骨”。

如果肾十精十虚少,骨髓空虚,就出现骨骼软弱无力,甚至骨骼发育障碍。

所以小儿卤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的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均与肾十精十不足有关。

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也是由肾十精十所充养,故曰:“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杂病源流犀烛》)。

牙齿的生长、脱落与肾十精十的盛衰有密切关系。

所以,小儿牙齿生长迟缓,成十人牙齿松动或早期脱落,都是肾十精十不足的表现,常用补益肾十精十的方法治疗,每多获效。

(2)奇经与骨:脊即脊椎,由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组成。

脊内有督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人属于脑”(《难经·二十八难》)。

故“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骨空论》),“督脉之为病,脊强而厥”(《难经·二十九难》)。

所以,奇经之督脉与骨有密切关系。

临十床十上,补益督脉之品可以治疗骨骼特别是脊骨之病。

二、官窍

官窍,泛指器官和孔窍。

本节所述的官窍是五官和九窍的统称。

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个器官,简称五官。

五官分属于五脏,为五脏之外候。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十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五官者,五脏之阅也”(《灵枢·五阅五使》)。

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

“人之九窍,十陽十七,十陰十二,皆五脏主之”(《古今医彻》)。

十陽十窍有七,一般称七窍,是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的合称。

头面部的七窍,又称上窍、清窍、十陽十窍。

人十体清十陽十之气出于上窍,故曰:“清十陽十出上窍”。

十陰十窍有二,指前后二十陰十(前十陰十尿道口和后十陰十肛十门)。

二十陰十,又称下窍,人十体气化产物如尿便,皆从二十陰十排十出,故称“浊十陰十出下窍”。

头部七窍及前后二十陰十谓之“九窍”,“头有七十陽十窍,下有二十陰十窍,人身止有此九窍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五脏的十精十气分别通于七窍。

五脏有病,往往从七窍变化中反映出来。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灵枢,脉度》)。

肾又开窍于二十陰十。

故日:“人之九窍,十陽十七、十陰十二,皆五脏主之”(《古今医彻》)。

每一官窍不仅与其相应的脏腑有着特定的联系,而且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关系,体现出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如,目虽为肝之窍,但又与心、肺、脾、肾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目又分属于五脏。

这种官窍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在眼科、耳鼻喉科临十床十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耳针疗法、眼针疗法、鼻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一)舌

舌内应于心,司味觉,与吞咽、发音有密切关系。

舌象(舌质和舌苔)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1.解剖形态:舌位于口腔底部,·舌之根十部称为舌本、舌根;舌之中部谓之舌中;舌之尖部为舌十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

舌之肌肉脉络组织称为舌体、舌质。

舌分上下两面,上面称为舌背、舌面,其上有丝状十乳十头、菌状十乳十头和轮廓十乳十头,附着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称为舌苔,又名舌垢。

舌的下面称为舌底、舌腹,舌的下面正中有一粘十膜皱襞为舌系带。

舌下静脉丛及舌系带称为舌系。

舌系带两侧静脉上有两个奇十穴十,左为金津,右为玉十液。

2.生理功能:舌有感觉味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辅助发音的功能。

舌为司味之窍声音之机。

舌的主要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辅助发音而表达语言。

舌的味觉和语言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如心的生理功能异常,便可导致味觉的改变和舌强语謇等病理现象。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心开窍于舌: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心经的经筋和别络,均上系于舌。

心的气血通过经脉的流注而上通于舌,以保持舌体的正常色泽形态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所以,察舌可以测知心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

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时,如心十陽十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心尖红赤;心脉瘀阻,则舌紫,瘀点瘀斑;如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可现舌强、舌卷、语謇或失语等。

(2)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舌不仅为心之窍,而且通过经脉与五脏六腑皆有密切联系。

如:“脾脉连舌本,肾脉挟舌本,肝脉绕舌本”(《知医必辨·论疾病须知四诊》),“唇十舌者肌肉之本也”(《灵枢·经脉》)。

因此,舌与五脏六腑皆相关,其中尤以与心和脾胃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病理上,五脏六腑的病变均可显现于舌。

所以,舌诊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医诊断方法。

舌诊脏腑部位的分属为:舌十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3)舌与经脉

在经脉中,手少十陰十之别系舌本,足少十陰十之脉挟舌本,足厥十陰十之脉络舌本,足太十陰十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足太十陽十之筋结于舌本,足少十陽十之筋入系舌本。

五脏六腑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联。

因此,脏腑有病,可影响舌的变化。

(二)鼻

鼻,又名明堂,为肺之窍,是呼吸清浊之气出入的门户。

鼻与嗅觉有关,也是外邪入侵之门户。

1.解剖形态:鼻,隆十起面部中央,上端狭窄,突于两眶之间,连于额部,名为颓(即鼻根),又名山根、下极、王宫。

前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准,又名准头、面王、鼻尖。

鼻准两旁隆十起部分,名为鼻翼。

鼻之下部有两孑L,名为鼻孔。

鼻孔内有鼻十毛十(又名鼻须),鼻孔深处称为鼻隧。

颊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名为鼻梁,又称鼻十茎十、天柱。

2.生理功能

(1)气体出入的门户: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及肺等器官共同组成的。

其中,鼻、喉、气管及其分支构成气体出入于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

“口鼻者,气之门户也”(《灵枢·口问》)。

鼻为呼吸道的起始部,下连于喉,通过气管而直贯于肺,助肺而行呼吸,是气体出入之门户。

故曰:“肺之呼吸全赖鼻孔,鼻之两孔为气出入之门,呼出浊气,吸人清气也”(《医易一理》)。

(2)主司嗅觉:鼻子辨别气味谓之嗅。

鼻为司臭之窍。

鼻窍通利,则能知香臭。

因肺气通于鼻,故鼻之嗅觉灵敏与否,与肺气通利与否有关。

所以,肺的病变,可见鼻塞、鼻煽、流涕等症状。

(3)协助发音:喉上通于鼻,司气息出入而行呼吸,为肺之系。

鼻具有行呼吸和发声音的功能。

鼻与喉相通,同属肺系,故鼻有助喉以发声音的作用。

(4)外邪入侵之门户:鼻与自然界直接相通,为外邪侵袭机体之门户。

孔窍为外邪侵人人十体的重要途径。

鼻为肺窍,故鼻为外邪犯肺之门户。

“十温十邪感触,气从口鼻直走膜原中道,……至于春十温十夏热,鼻受气则肺受病”(《眉寿堂方案选存·卷上》)。

“十温十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十温十十热篇》)。

“十温十邪中自口鼻,始而人肺”(《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出入的通道,具有通气的功能。

肺司呼吸,故有“鼻为肺窍”之说。

鼻还有主嗅觉的功能。

鼻的嗅觉和通气功能均须依赖于肺气的作用。

肺气和利,则呼吸通畅,嗅觉灵敏。

鼻为肺窍,故鼻又为邪气侵犯肺脏的通路。

所以在病理上,外邪袭肺,肺气不利,常常是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甚则鼻翼煽动与咳嗽喘促并见,故临十床十上可把鼻的异常表现作为推断肺脏十病变的依据之一。

(2)鼻与其他脏腑:鼻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紧密地联系着,·不仅为肺之窍,而且与脾、胆、肾、心等也有密切关系。

脾与鼻脾统血,鼻为血脉多聚之处,鼻的健旺,有赖脾气的滋养。

鼻准属脾,当脾有病变时,常影响于鼻窍,“脾热病者,鼻先赤”(《素问·刺热篇》)。

可见脾的生理和病理与鼻有紧密关系。

胆与鼻胆为中清之腑,其清气上通于脑。

胆之经脉,曲折布于脑后。

脑下通于空格,空格之下为鼻。

胆之经气平和,则脑、空格、鼻功能正常。

反之,胆经有热,热气循经上行,移于脑而犯于颊和鼻,则可致辛颊鼻渊。

临十床十上,实证、热证的鼻病,多与胆经火热有关。

肾与鼻鼻为肺窍,是气体出入门户。

肺为呼吸之主,肾为纳气之根。

肾气充沛,摄纳正常,肺与鼻才得通畅。

如肾虚,则易于发生鼻病,“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素问·宣明五气论》)。

鼻与心心与鼻也有一定关系。

“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难经·四十难》)。

“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素问·五脏别论》)。

(3)鼻与经脉:鼻为经脉聚焦,清十陽十十十交十十会之处。

循行于鼻的经脉有:足十陽十明胃经起于鼻外侧,上行至鼻根十部,向下沿鼻外侧进人上齿龈;手十陽十明大肠经止于鼻翼旁;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太十陽十小肠经,其支者从颊抵鼻旁到内眦;督脉沿额正中下行到鼻柱至鼻尖端至上唇;任脉、十陽十骄均直接循经鼻旁。

(三)口

口,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十唇、舌、齿、腭、咽等。

口为脾之外窍,谷、辨五味、泌津十液、磨谷食、助消化及出语言等功能。

胃之所系。

1.解剖形态:口,下连气管、食道,为消化管的起始部分。

食物经咽至食道,口是饮食物摄入的门户。

口十唇,又名唇、唇口、飞门,位于口之前端,分上唇、下唇两部分。

上唇表面正中线上有一浅沟称为“人中”,其中上l/3十十交十十界处为人中十穴十。

唇为脾之外候。

2.生理功能

(1)进水谷辨五味:“口者胃之门户”(《血证论,口舌》),“口为身之门,舌为心之苗,主尝五味,以布五脏焉”(《世医得效方·卷十七·口齿兼咽喉科》)。

口腔为消化管的始端,具有进饮食、磨谷食、知五味、泌津十液、助消化的功能。

(2)助呼吸发声音:“口十唇者,音声之扇也……悬壅垂者,音声之关也”(《灵枢·忧恚无言》)。

口腔也是气体出入之门户,有助肺呼吸和发声音的作用。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脾开窍于口:“脾主口……在窍为口”(《素问·十陰十陽十应象大论》),“口十唇者,脾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灵枢·脉度》)。

脾开窍于口,饮食、口味等与脾之运化功能有关。

脾主运化,脾气健旺,则津十液上注口腔,唇红而润泽,舌下金津、玉十液二十穴十得以泌津十液助消化,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

口十唇与脾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腐熟水谷、输布十精十微的功能。

脾主肌肉,口十唇为脾之外候,故脾的生理病理常常从口十唇的变化反映出来。

(2)与其他脏腑:“口者,五脏六腑之所贯通也。

脏腑有偏胜之疾,则口有偏胜之症”(《罗氏会约医镜》)。

口与五脏六腑相联系,不仅为脾之窍,而且还与心、胃、肾、肝等有密切关系:舌为心之苗;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经食道,咽而直通于口齿,为胃系之所属;肝脉环唇内,络舌本,其气上通舌唇。

所以,口腔的生理病理与心、肾、胃、肝等脏腑也有密切关系。

(3)口与经脉: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十陽十明大肠经、足十陽十明胃经、足太十陰十脾经、手少十陰十心经、足少十陰十肾经、手少十陽十三焦经、足少十陽十胆经、足厥十陰十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

口齿唇十舌,通过经络的运行,与脏腑密切地联系起来,在五脏六腑中,与脾、心、肾、胃、肝更为密切。

[附]咽喉

咽喉,一是咽和喉的总称;二指口咽部。

中医古代医籍常咽、喉并称。

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

1.解剖形态

咽喉上连口腔而通于鼻,下通肺胃,又是经脉循行之要冲。

喉在前,连于气道,合声门称作喉咙,通于肺脏,为肺之系。

咽在后,接于食道,直贯胃腑,为胃之系。

故曰:“喉……乃肺之系”,“咽者……为胃之系”(《重楼玉钥·喉科总论》)。

咽,又名嗌、咽嗌,古称咽。

一指口腔后部,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灵枢·忧恚无言》)。

现代解剖学的咽,可分为鼻咽部(包括鼻后至软腭上部)、口咽部(包括软腭以下至舌骨平面处)、喉咽部(包括舌骨平面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

二指食道。

2.生理功能

(1)行呼吸发声音:“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重楼玉钥·喉科总论》)。

喉为清浊之气,呼吸出入的要道。

喉既是呼吸道,又是发声器官。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十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壅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灵枢·忧恚无言》)。

声音的发出是在肺气的推动下,由喉咙、会厌、舌、口十唇、悬雍垂等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通利水谷:“咽者咽也,主通利水谷,为胃主系,乃胃气之通道也”(《重楼玉钥·喉科总论》)。

咽是消化管从口腔到食管的必经之路,也是呼吸道中联系鼻与喉的要道。

咽是消化和呼吸共用的器官,通利水谷为其主要生理功能。

故曰:“咽与喉,会厌与舌,此四者同在一门,而其作用各异。

喉以呼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咽物,故咽气通于地;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

……四者相十十交十十为用,缺一则饮食废而死矣”(《儒门事亲·卷三》)。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喉为肺系:喉是呼吸的门户和发音器官。

肺主声,声音出于肺而根于肾。

肺的经脉过喉,故喉的通气和发音与肺有关。

肺主气,声由气发,所以声音的产生与肺的生理功能有关。

又肾脉挟舌本,肾十精十充足,上承会厌(会厌为声音之门户,肺的经脉亦通会厌),鼓动声道而出声。

所以说,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总之,中医学认为声音的产生与肺肾有关。

如果肺有病变,不仅可使喉咙通气不利,而且还可使声音发生变化,如声音嘶哑或失音。

客邪壅肺者,为“金实则无声”,其证属实。

肺气虚弱,肺十陰十不足,为“金碎则无声”,其证属虚。

(2)咽为胃系:咽为胃系之所属,与胃相通,是水谷之通道。

故胃气健旺,咽的功能正常。

若胃腑蕴热,则咽部出现红、肿、痛的病理变化。

“凡咽痛而饮食不利者,胃火也”(《血证论·咽喉》)。

“胃经受热,胃气通于喉咙,故患喉痈”(《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脾与胃互为表里,足太十陰十脾经络于胃,上挟咽喉,故咽喉与脾也有密切关系。

“脾胃有热,则热气上冲,致咽喉肿痛”《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

由于脾胃疾病多反映于咽喉,故有“喉咙者,脾胃之候也”的说法。

(3)咽喉与其他脏腑:肾藏十精十,其经脉人肺中,循喉咙。

咽喉得肾之十精十气濡养,生理功能正常,则不易为邪毒所犯。

若因肾虚十精十亏,咽喉失于濡养,则易为病。

“肾水不能潮润咽喉,故其病也”(《疡医大全》)。

肝之经脉循喉咙人颃颡,肝之经气上于咽喉。

若肝气郁结,疏泄升降失常,则影响喉的正常生理功能。

肝郁化火,可导致气血凝滞于咽喉而发病。

“厥十陰十终者,中热嗌干”(《素问·诊要经终论》)。

可见,咽喉与肝肾也密切相关。

(4)咽喉与经脉:咽喉是经脉循行十十交十十会之处,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十陰十心包经和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经脉直接通达。

手太十陰十肺经,人肺脏,循经喉中。

手十陽十明大肠经,从缺盆上走颈部,挟口入下齿中。

足十陽十明胃经,从上齿中,出挟口环唇,循下颌角前,沿咽喉人缺盆。

足太十陰十脾经,上行挟食道二旁,循经咽喉连于舌根。

手少十陰十心经,挟食道上循咽喉,连于眼。

手太十陽十小肠经,其支从缺盆循颈经咽喉上颊。

足少十陰十肾经,从肺上循喉咙,挟舌根。

手少十陽十三焦经,从肩走颈经咽喉至颊。

足少十陽十胆经,从颊车,下走颈经咽喉至缺盆。

足厥十陰十肝经,循经喉咙,上人颃颡,环行于唇内。

此外,任脉、冲脉循喉咙,络于口十唇。

(四)目

目,即眼、眼睛,又称十精十明、命门。

眼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组成,为视觉器官。

眼又是望诊察神的重要器官。

眼的生理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关系。

1.解剖形态:中医学认为,目主要由白睛、黑睛、瞳仁、两睑、两眦五个部分组成。

用五轮学说来说明眼睛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成为眼科的独特理论。

五轮,为气轮、风轮、水轮、血轮和肉轮的统称。

白睛属气轮,黑睛为风轮,瞳孔(瞳子、瞳神)为水轮,内外眦(眼内外角)为血轮,眼睑为肉轮。

表3-1中西医眼部解剖名称对照

┌───────────────┬────────────────┐

│上胞(上睥、上睑) │ 上眼睑 │

├───────────────┼────────────────┤

│下险(下胞、下睥) │ 下眼睑 │

├───────────────┼────────────────┤

│内险(睥内) │ 睑结膜 │

├───────────────┼────────────────┤

│险弦(胞弦、睥沿、胞沿) │ 睑缘 │

├───────────────┼────────────────┤

│睫十毛十 │ 睫十毛十 │

├───────────────┼────────────────┤

│睑裂(目缝) │ 睑裂 │

├───────────────┼────────────────┤

│内毗(大眦) │ 内眦 │

├───────────────┼────────────────┤

│外赋(小眦、锐眦) │ 外眦 │

├───────────────┼────────────────┤

│泪泉 │ 泪腺 │

├───────────────┼────────────────┤

│泪窍(泪堂、泪膛、泪孔) │ 狭义指泪点,广义指泪道 │

├───────────────┼────────────────┤

│白睛(白眼、白仁、白珠、白轮)│ 指球结膜、前部巩膜及筋膜 │

├───────────────┼────────────────┤

│黑睛(黑眼、水膜、乌轮、 │ 角膜 │

│乌珠、黑珠、青睛、神珠) │ │

├───────────────┼────────────────┤

│黄仁(眼帘、虹彩) │ 虹膜 │

├───────────────┼────────────────┤

│神水 │ 外为泪液、内为房水 │

├───────────────┼────────────────┤

│瞳神(瞳于、金井、瞳人、瞳仁)│狭义指瞳孔,广义指瞳孔及眼内组织│

├───────────────┼────────────────┤

│睛珠(黄十精十) │ 晶状体 │

├───────────────┼────────────────┤

│神膏(护睛水) │ 玻璃状体 │

├───────────────┼────────────────┤

│视衣 │ 视网膜、脉络膜 │

├───────────────┼────────────────┤

│跟珠(目珠子、睛珠、目珠) │ 眼球 │

├───────────────┼────────────────┤

│目系(跟系、目本) │ 视神经及其血管、视路 │

├───────────────┼────────────────┤

│眼带(睛带) │ 眼外肌 │

├───────────────┼────────────────┤

│眼眶骨(目眶骨、睛明骨) │ 眼眶 │

└───────────────┴────────────────┘

2.生理功能

(1)主司视觉:“目者,司视之窍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目具有视万物,察秋毫,辨形状,别颜色的重要功能,为脏腑先天之十精十所成,后天之十精十所养。

“五脏六腑之十精十,皆上注于目而为之十精十……目者,五脏六腑之十精十也”(《灵枢·大惑论》)。

(2)心灵之窗:“目为神之牖”(《推蓬悟语》)。

神为生死之本,得神则生,失神则死。

“目为神窍”(《寿世传真》),目可以传神。

眼之活动灵敏,十精十彩内含,炯炯有神,谓之有神;活动迟钝,目无十精十彩,目暗睛迷,为无神;若目光突然转膏,为假神,乃“回光返照”之危象:因此,望眼神成为望诊中望神之重要内容:

3.与脏腑的关系

(1)目与五脏:“眼通五脏,气贯五轮”(《济生方·卷五·目》)。

所谓轮,是比喻眼球形圆,转动灵活,宛如车轮之意。

“五轮者,皆由五脏之十精十气所发:名之曰轮,其象如车轮圆转.运动之意也”(《审视瑶函》):根据五轮学说,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为: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十精十为络;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十精十为黑睛;白珠属肺.称为“气轮”,因肺生气,气之十精十为白睛:瞳仁属肾,称为“水轮”,因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十精十为瞳仁;眼胞属脾。

称为“肉轮”,因脾主肌肉.肌肉之十精十为约束(眼睑)

因脏与腑相表里,故血轮与心、小肠,风轮与肝、胆,气轮与肺,大肠,水轮与肾、膀十胱,肉轮与脾、胃相关。

所以有“目窍于肝,出于肾,用于心,运于肺,藏于脾”(《证治准绳》)之说:五轮学说不仅是眼科的独特理论,也是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2)肝开窍于目:眼目是视觉器官。

在正常情况下,眼睛十精十彩内含,神光充沛,视物清楚正确,能够辨别物体的颜色和长短。

在心神的主宰下.五脏六腑之十精十气,通过血咏而上注于目,使之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虽然五脏六腑都与目有着内在联系,但其中尤以肝为密切:因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肝主藏血,“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生成》),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系又称眼系、目本,为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所以说,眼为肝之外候,肝开窍于目。

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冽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两目斜视、天吊等:眼睛的视觉功能,既依赖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充养,又需要肝之十陰十血的濡养,所以许多眼科疾患在治疗上既照顾整体,又突出强调治肝,体现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3)目与经脉:“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五脏生成》)。

目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均有密切关系,经脉周密地分布在眼的周围,使脏腑之气血灌注于目,保证了眼与脏腑的密切联系。

足三十陽十经之本经均起于眼或眼附近,而手三十陽十经皆有1—2条支脉终止于眼或眼附近;此外,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之正经连于目系者,有足厥十陰十肝经、手少十陰十心经以及足之三十陽十经;在奇经八脉中,其起止循行与目直接相关者,主要有督脉、任脉、十陰十骄脉、十陽十矫脉等;经筋分布于眼及眼周围者,有手是之十陽十之筋。

故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

[附]八郭学说

八郭是指中医眼科在外眼划分的八个部位(或方位):一般多用自然界八种物质或八卦名称来命名:即天(乾)郭、地(坤)郭、风(巽)郭、雷(震)郭、泽(兑)郭、山(艮)郭、火(离)郭、水(坎)郭。

称之为郭,系取其有如城郭护卫之意。

至于八郭的位置?内应脏腑及临十床十意义,历来各家说法不一:现列表如下.仅供参考:八郭学说在临十床十上的应用远不如五轮学说普遍。

(五)耳

耳位于头面部之两侧,属清窍:为听觉和位觉(平衡觉)器官:耳的生理功能与五脏皆相关。

而与肾中十精十气盛衰的关系尤为密切。

1.解剖形态:耳位于头面部之两侧。

为清十陽十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

由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咽鼓管等)和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组成。

耳之外壳称为耳郭,又名耳壳。

耳郭前凹后凸:耳郭的游离缘卷曲,称为耳轮。

耳轮前方有一与其平行的弓状隆十起,称为对耳轮。

对耳轮向上分为两脚,分别称为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两脚之间的凹陷部,称为三角窝。

在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浅沟,称为耳舟,在对耳轮前方有一陷凹,称为耳甲,它被耳轮脚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耳甲艇,下部为耳甲腔:耳甲腔前方有一突起,名为耳屏。

又名耳门、蔽:在对耳轮下端有一结节状突出,与耳屏相对。

称为对耳屏:耳屏与对耳屏之间有耳屏间相连:耳甲腔向内经外耳门(又名耳孔)可通入外耳道:耳轮之垂下处,名为耳十垂、耳坠,、耳十垂珠,耳膜,即鼓膜。

人十体各部位和脏器在耳郭上有一定的“反映区”:在反映区出现的敏十感点。

称为耳十穴十。

耳郭的外部形态为耳针定十穴十的标志:耳为听觉器官,有司听觉,主平衡之功。

2.生理功能:“耳者。

司听之窍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耳的主要功能为主司听觉:另外.耳也是人十体的平衡器官:耳的功能靠十精十、髓、气、血的充养,尤其与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肾十精十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高:反之,肾十精十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耳鸣耳聋。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肾与耳:肾开窍于耳,“耳之聪司于肾”(《古今医案按》),“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十陰十陽十应象大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灵枢·五阅五使》),“两耳通脑,所听之十声归于脑”(《医林改错》)。

肾藏十精十,十精十生髓,髓聚于脑,十精十髓充盛,髓海得养,则听觉才会灵敏。

故称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外候”(《难经·四十难》)。

故临十床十上常常把耳的听觉变化,作为推断肾气盛衰的一个标志。

人到老年,肾中十精十气逐渐衰退,故听力每多减退。

(2)耳与其他脏腑

耳与心“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杂病》),故有“心开窍于耳”之说。

因为“耳者,心之窍……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可见舌本属心,耳兼乎心肾也”(《类经·脏象类》)。

所以耳属心肾二脏之窍,但以肾为主,以心为客。

故曰:“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

或曰:“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耳”(《医贯·卷五》)。

说明心与耳的生理有关。

耳与肝胆肝气通于耳,肝气调达,则听力聪敏。

若肝脏功能失调,“虚则目荒荒无所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脏气法时论》),胆附于肝,胆足少十陽十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肝胆主升发,喜条达,若肝胆失调,胆经有热,易上逆于耳而为病,“足少十陽十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十陽十,则耳聋也”(《医学心悟·伤寒六经见证法》)。

耳与脾脾主运化而升清,脾气健旺,气血充沛,清十陽十之气上奉耳,则耳的功能正常:若脾失健运,气血不足,耳失所养而失聪。

若湿邪困脾,清十陽十不升,浊十陰十不降,蒙蔽耳窍而为病。

耳与肺耳与肺亦有一定关系,“十温十邪上受,首先犯肺”(《十温十十热经纬·外感十温十十热篇》),“肺金受邪……嗌燥,耳聋”(《素问·气十十交十十变大论》)。

在临十床十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现邪气在表的肺经症状。

总之,耳与五脏六腑均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与肾、心、胆、肝、脾等脏腑关系较为密切。

(3)耳与经脉:耳为宗脉之所聚。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其中直接循行于耳的经脉有:足少十陽十胆经、手少十陽十三焦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

足十陽十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

手太十陽十小肠经,由目锐眦入耳中。

足太十陽十膀十胱经,从巅至耳上角。

耳通过经脉与脏腑和全身广泛地联系,因此有将耳壳分区分别隶属于人十体各部,并以此作为耳十穴十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六)前十陰十

前十陰十,又称下十陰十,指男十女外生十殖器(外生十殖器,又名十陰十器)及尿道的总称。

前十陰十与排尿和生十殖有关。

1.解剖形态:男十性十的前十陰十,即男十性十外生十殖器,包括十陰十囊(内有十睾十丸、副十睾十和十精十索等)和十陰十茎十(简称十茎十,又名玉十茎十、十茎十物、十陽十物、十陽十事、溺十茎十)。

女十性十外生十殖器,称为女十陰十、子户(包括十陰十道等):十陰十道名为廷孔、庭孔、十陰十户,十陰十道外口称为十陰十门(也称十陰十户)。

女十性十的前十陰十包括十陰十道和尿道:

2.生理功能:前十陰十具有排尿和生十殖功能。

女十性十的十陰十道还是排十泄月十经和娩出胎儿的通道。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肾与前十陰十:前十陰十包括尿道(溺窍)和生十殖器(十精十窍),是排尿和生十殖的器官。

“前十陰十有十精十窍,与溺窍相附,而各不同。

溺窍内通膀十胱,十精十窍则内通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十精十之所,尤为肾之所司”(《中西汇通医经十精十义·上卷》)。

关于肾与人的生十殖机能的关系,已如前述,不再复赘。

尿液的贮存和排十泄虽属于膀十胱的功能,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

因此,尿频、遗尿、尿失十禁以及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2)前十陰十与其他脏腑:肝主疏泄,为筋之主,前十陰十为宗筋之所聚,肝经人十陰十毛十,绕十陰十器。

肝气条达,疏泄以时,宗筋得养,前十陰十功能正常,则十精十、经疏泄以时,尿液排十泄正常,此为肝司十陰十器之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冲脉隶属于十陽十明,十陽十明总宗筋之会,脾胃健旺,化源充足,则十精十血充盈,前十陰十功能健旺,若脾失健运,或湿十热下注,或气不摄十精十。

十精十(经)不固,或宗筋弛纵而十陰十痿。

心为君火,主神志,相火寄于肝肾,心肾相十十交十十,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则肾能封藏。

若君火动摇于上,相火应之于下,则肾失封藏,而十陽十痿、遗十精十、不十孕、月十经不调、小十便失常诸证丛生。

(3)前十陰十与经脉:足厥十陰十肝经过十陰十器;足少十陽十经绕十毛十际;督脉络十陰十器,女子人系廷孔,男子循十陰十茎十;任脉下出会十陰十,上行于十毛十际;冲脉与十陽十明合于宗筋。

此外,足十陽十明、太十陰十、少十陰十之筋聚于十陰十器。

(七)后十陰十

后十陰十为排十泄大便的器官。

1.解剖形态:后十陰十即十肛十门,为大肠的下口,又称魄门、谷道,简称十肛十。

“十肛十门者……又曰魄门”(《证治要诀》)。

魄门为粕之通道、魄门即粕门,饮食糟粕由此排十出体外,故称。

2.生理功能:后十陰十的主要功能是排十泄大便。

3.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肾与后十陰十:肾主封藏,为胃之关,既开窍于前十陰十,又开窍于后十陰十。

后十陰十是排十泄粪便的通道。

粪便的排十泄本是大肠的传导功能,但脏象学说常常把大肠的功能统属于脾的运化功能范畴。

脾之运化赖肾以十温十煦和滋润,所以大便的排十泄与肾的功能有关。

肾的十陰十陽十失调可出现泄泻、便秘等大便异常。

总之,饮食之受纳在于胃,便溺之排十泄关乎肾。

故张景岳说:“肾为胃关,开窍于二十陰十,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景岳全书·泄泻》),

(2)后十陰十与其他脏腑:魄门的开合由心神主宰,与前十陰十同为肾之窍。

饮食糟粕的排十泄不仅关乎于肾,而且与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肝之疏泄均有密切关系。

故曰:“魄门变为五脏使”(《素问·五脏别论》)。

(3)后十陰十与经脉:督脉、任脉和冲脉,三者“一源三歧”,均起于胞中,下出于会十陰十。

会十陰十,亦称篡、下极、屏翳,指外生十殖器后方与十肛十门前方的部位。

足太十陽十经别人于十肛十,故足太十陽十经和任督冲脉的十穴十位可治后十陰十病变。

三、五脏外华

华,光华,光彩之意。

“十精十明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十精十微论》):“气由脏发,色由气华”(《四诊抉微》)。

色泽为脏腑气血之外荣:光明显于外,润泽隐于内,光明润泽为色之常,在望色中是渭色之有神气。

故曰:“光明者,神气之著;润泽者,十精十血之充”(《望诊遵经》)。

五脏与面、十毛十、唇、爪、发相关,故面、十毛十、唇、爪、发的色泽,可以反映五脏气血的盛衰:五脏外华,即“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十毛十”,“脾其华在唇四白”,“肝其华在爪”,“肾其华在发”。

(一)心其华在面

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

心主血脉,面部血脉极为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所以面部的色泽能反映出心气的盛衰,心血的多少。

心功能健全,血脉充盈,循环通畅,则面色红十润光泽;反之,心脏功能失调,可引起面部色泽异常。

如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面白无华;心脉瘀阻,则面色青紫。

故曰:“心……其华在面”(《素问·六节脏象论》),“其荣色也”(《素问·五脏生成》)。

(二)肺其华在十毛十

十毛十为附在皮肤上的毫十毛十。

“肺……其华在十毛十”(《素问·六节脏象论》),“肺之合皮也,其荣十毛十也”(《素问·五脏生成》)。

肺主皮十毛十,肺宣发卫气和津十液于毫十毛十,则毫十毛十光彩润泽。

若肺气失调,不能行气与津十液以十温十养毫十毛十,毫十毛十之营养不足,就会憔悴枯槁。

故曰:“太十陰十者,行气十温十于皮十毛十者也:故气不荣则皮十毛十焦,皮十毛十焦则津十液去,津十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爪枯十毛十折,十毛十折则气先死”(《灵枢·经脉》):

(三)脾其华在唇

唇指口十唇,位于口之前端,有上唇下唇之分。

唇四周的白肉称之为唇四白。

“唇为脾余”(《普济方》),“口十唇者,脾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口为脾窍,内外唇十肉脾所主也”·(《医学传真》)。

口十唇的肌肉由脾所主。

因此,口十唇的色泽形态可以反映脾的功能正常与否: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良好,则口十唇红十润而有光泽。

如果脾的功能失调,口十唇的色泽形态就会出现异常的变化。

脾失健运,气血虚少,营养不十良,则口十唇淡白不华,甚则萎黄不泽;口十唇糜烂为脾胃积热;环口黧黑,口十唇卷缩不能覆齿是脾气将绝之兆。

总之,口十唇的形色,不但是全身气血状况的反映,而且也是脾胃功能状态的反映。

(四)肝其华在爪

爪指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

爪甲的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肝应爪”(《灵枢·本脏》)。

爪甲赖肝血以滋养,肝血的盛衰,可以影响爪甲的荣枯。

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十润光泽。

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或脆裂。

所以说“肝……其华在爪”(《素问·六节脏象论》),“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素问·五脏生成》)。

可见,爪甲色泽形态的变化,对于判断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所以见到上述病变,治疗多从肝人手。

(五)肾其华在发

发,即头发,又名血余。

发之营养来源于血,故称“发为血之余”。

但发的生机根源于肾。

因为肾藏十精十,十精十能化血,十精十血旺盛,则十毛十发壮而润泽,故又说肾“其华在发”。

由于发为肾之外候,所以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与肾十精十的关系极为密切。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医基础理论》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形体官窍,是人十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中医基础理论》三 脏象 4 形体官窍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