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集注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32] 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33]。
其上不□,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34]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35]
【注释】
[32] “视、听、搏”,主观;“见、闻、得”,客观。
在现代汉语里,主、客观的区分相对淡化了。
而在英语里,这样的区分还是相当明显的。
如“listen”“hear”(好象没有搞错吧!)。
这里的意思是说,明明看见了,但又消失了。
那么这是什么呢?概念。
是的,这也就是道。
[33] 其实就是同一事物。
[34] “天生”的神秘主义哲学家,老子先生,又在这里播散了一大堆的描述一性一质的东西。
就是根据这么一段话,写上类似“玄学”那样的东西,估计怎么写也写不完。
直截了当地说,老子在这里所谈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概念”,而且不是僵死的,静止的定义一性一质的概念,而是运动的,发展的概念。
这是辩证法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说就是“道”。
我们尽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这恰恰是人们看不见、听不见和摸不着而已,而“概念”本身却的确是存在的。
[35] “古之道”,即“无”。
【译文】
看起来看不见,命名叫“夷”;听起来听不到,命名叫“希”;摸起来摸不着,命名叫“微”。
这三者的来源你不可究诘,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
它的上面不明亮,它的下面不昏暗,它茫茫无涯际而不可称说,又回到空虚无形的状态。
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叫做“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部;跟随着它,看不见它的后部。
掌握古代的“道”,来驾驭今天的事物。
能够知道古代事物的原始,这就是“道”的纲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