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
卷四·讼狱
【原文】
人惟不平则鸣,世以无讼为贵。
上果哀矜,喜见桁杨雨润;下无冤枉,欣看肺石风清。
【译文】
世人遇有不平的事,总会发出不满的呼声。
而圣人却崇尚没有争讼刑狱的世道。
在上如果有用刑谨慎,能矜怜罪犯的君主,虽然有夹头颈和脚骨的刑具,也含一着雨露的恩泽。
在下没有蒙受冤屈的民众,吏治清廉,肺石上便无人站立诉说冤情。
【原文】
谁谓囹圄为福堂?须知画地可立狱。
构讼则雀角相争,诉冤则覆盆得雪。
【译文】
有智能的人,即使身处囹圄,也把它当作福堂看待。
须知上古之世,在地上画一圆圈,便可成为牢狱。
与他人有法律上的纠纷,叫做鼠牙雀角之争,陈诉冤情,可谓沈在覆盆竟能昭雪。
【原文】
狱门画狴犴之形,以其能守;听讼在棘木之下,贵乎不冤。
乡亭有岸,朝廷有狱,下之人谁敢作一奸一犯科;死不可生,刑不可赎,上之人自当原情定罪。
【译文】
监狱的门上画有狴犴的形状,因为它勇一猛而且善于守卫,法官在棘木下听取诉讼进行审判,所贵的是没有冤情。
地方上拘押犯人的牢叫做岸,朝廷上囚禁犯人的处所叫做狱,在下的人谁还敢为非作歹干犯法纪。
人已死去不可再生,刑已用过不可取赎,所以执法的官员,应依照实际情况定罪判刑不可滥用职权。
【原文】
夏之狱名钧台,商之狱名羑里。
桎梏所以械系,缧曳所以拘挛。
两争不释,鹬蚌相持;累及无辜,池鱼被害。
【译文】
夏朝的牢狱叫做钧台,商朝的牢狱叫做羑里。
脚镣手一铐叫做桎梏,这是拘系犯人的刑具;缧绁是拘囚犯人的绳索。
两人争执不放叫做鹬蚌相持;累及无罪的人,叫做池鱼受害。
【原文】
下车泣罪,夏王深痛其民;入瓮承招,唐史自作之孽。
纷争谓之健讼,讦告谓之株连。
排解谓之释纷,栽冤谓之嫁祸。
【译文】
夏禹看到罪犯下车询问,并为自己德薄不能化民而痛哭。
入到瓮里,外用炭火熏炙,自然会承招过失,唐吏祸及本身自家作孽。
喜好打官司称为健讼;一人被告牵连多人谓之株连。
替一人家调解争讼叫做释纷;把祸患转到他人身上使他蒙冤称为嫁祸。
【原文】
徒配有城旦之名,流戍即充军之谓。
三尺乃朝廷之法,三木亦罪犯之刑。
【译文】
强迫犯人在一定期限内去服劳役叫做城旦;发配边疆戍边是充军的旧说。
三尽竹简上所写的是朝廷的法律;械、梏、桎三木,是三种用在罪犯颈、手、足上的刑具。
【原文】
古之五刑:墨,劓,剕,宫,大辟;清之律例:笞,杖,徒,流,死罪。
削木为吏,上古之淳风安在;纵囚归省,唐宗之盛德可嘉。
【译文】
古代的五刑,是墨、劓、剕、宫、大辟;清朝的律例是笞、杖、死罪、徒、流。
上古时代削木头为官吏形像,便能使犯人服罪,上古时代的淳朴风俗,今天那里还会存在,唐太宗怜悯死刑犯,放他们回家见亲人,到了约定的时间,罪犯们都自动归来就刑,唐太宗盛德的流传,实在可嘉
【原文】
花落庭闲,草生狱静,何公治民之简;吏立冰上,人行镜中,卢君折狱之清。
虽曰治乱之药石,刑罚为重;要知兴平之粱肉,德教为先。
【译文】
何益做益昌令时政简刑轻,民众称赞他:「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
」卢奂任南郡太守时,清廉无私断狱公正,百姓歌颂他:「抱案吏从冰上立,诉冤人在镜中行。
」由此可见治理乱世的药方,应当是重用刑罚,太平与盛之世,则以德教作为首先选取的治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