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
势运
【原文】
(百六之运,推迁改移,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子小人,无贤不肖,至人无可奈何。
知其不由智力也。
)
夫天下有君子焉,有小人焉,有礼让焉。
此数事者,未必其一性一也,未必其行也,皆之耳。
何以言之?《文子》曰:“夫人有余则让,不足则争。
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
物多则欲省,求赡则争止。”
(议曰:《管子》云:“衣食足,知荣辱。”
此有余则让者也。
《汉书》曰:“韩信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及在汉中,萧何言于高祖曰:“韩信者,国士无双。”
此不足则争者也。
故傅子曰:“夫授夷、叔以事而薄其禄,父母饿于前,妻子喂于后,能守志不移者,鲜矣。”
)
《淮南子》曰:“游者不能拯溺,手足有所争急也;灼者不能救火,身一体有所痛也。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者,有所余也。”
故世治则小人守正,而利不能诱也;世乱则君子为一奸一,而刑不能禁也。
(慎子曰:“桀、纣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内皆乱。
关龙逢、王子比干不与焉,而谓之皆乱,其乱者众也。
尧舜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内皆治,而丹朱、商均不与焉,而谓之皆治,其治者众也。
)故《庄子》曰:“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智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智失也。
时势适然。”
《新语》曰:“以近河之地湿,近山之木长者,以类相及也。
四渎东流,则百川无西行者,小象大而少从多也。”
是知世之君子,未必君子(议曰:匡衡云:“循礼恭让,则人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尚义高节,则人兴行;宽柔惠和,则众相一爱一。
此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成化也。”
由是言之,世之君子,乃上之所化也。
)。
世之小人,未必小人(议曰:《尚书》云:“殷罔弗小大,好草窃一奸一究。
卿士师师,非度罔获。”
此言殷之季世,卿士君子并为非法,无得其中,皆从上化耳。
故知世之小人,未必小人。
)。
世之礼让,未必礼让(议曰:《左传》云:“范宣子好让,其下皆让;栾黡为汰,弗敢违也。
晋国以平,数世赖之,形善也。”
夫周之兴也,其诗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形善也。
及其衰也,其诗曰:“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言不让也。
由此言之,夫栾黡之让,之耳。
故知世之礼让,未必礼让也。
)。
夫者,不可不察。
(议曰:政论云:“虽有素富,骨清者,不能百一,不可为天下通变。”
故知君子、小人本无定质,尽随者多矣。
)
【译文】
[天下大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变迁流逝,既不会因尧舜贤德而停滞,也不会因桀纣无道而消失。
谁是君子小人?何为贤惠愚妄?都没个定准,这是至高至明的圣人也没办法的事情。
由此可知,一个人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智力。
]
天下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有品格卑下的小人,也有推崇互相谦让之风的时候。
但上述情况,未必出于人的本一性一,或出于事所当然,都是大的形势造成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文子》上说:“人们富余时才会退让,而不足时便会争斗。
退让就产生了礼义,争斗就会发生暴乱。
财富多了欲一望就减少,获取的多了争斗就会停止下来。
[《管子》上说:“衣食丰足之后,才会有荣辱的观念产生。”
这是说有余就会退让。
《汉书》上说:“韩信是普通人的时候,贫困潦倒,品行不正,不能被推举为官。
待到在汉中投奔刘邦,肖何向刘邦推荐他说:“韩信是国家难得的人才,天下没有能比得上他的。”
这是由于他是普通人时,衣食不足啊!所以傅玄说:“假如给伯夷、伯齐一个小官职,只发给他不多的俸禄,开始是父母挨饿,接着是老婆孩子吃不饱饭,不改变其节一操一的可能一性一就会很少了。”
]
《淮南子》上说:“在水里游泳的人不能拯救淹在水里的人,由于他自己的手足一抽一不出空来救别人。
在火灾中被烧伤的人不能救火,因为他自己的烧伤疼得厉害。
在树林子中没有卖木柴的,在湖上没有卖鱼的,因为没有人缺少这种东西。”
所以太平盛世,道德卑下的小人也会奉公守法,不义之财也诱一惑不了他。
但在世道混乱的时候,品格高尚的君子也会干坏事,法律也禁止不住他。
[慎到说:“夏桀、商纣当天子的时候,天下一片混乱。
关龙逢,王子比干虽然是贤者,但人们还是称那时为乱世,就是因为作乱的人多啊。
唐尧、虞舜当天子的时候,天下太平,虽然丹朱、商均作乱,但人们还把那时称为太平盛世,就是因为守法的人多啊。
]所以《庄子》说:“在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不得志的人,并不是因为人都聪明。
在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显达的人,并不是因为人都愚笨了。
这都是形势造成的。”
《新语》说:
“靠近河边的土地总是湿润的,造近山边的树木,总是长得很高,那是同类互相影响的原因。
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古称四读,都是向东流入大海的,所以众多的小河也没有向西流的,这是小河仿效大河,水少的追随水一多的原因啊。”
因此可知,世上的君子,未必本质上就是君子。
[匡衡曾经说过:“英明的君主恭敬谦让,百姓也就不互相争斗了;君主好仁德礼乐,下民也就不会凶暴;君主推崇道义节一操一,百姓也会按道义节一操一行一事;君主宽厚慈一爱一,百姓也会互相关心一爱一护。
有这四种原因,所以有道之君不靠严刑峻法也能化导天下,使天下成为太平盛世。”
由此说来,社会的君子,是明主化导的结果。
]
世上的小人,未必本质上就是小人。
[《尚书》上说:“殷商的法律并不可通融,然而社会风气却极坏,草野盗贼成群,朝廷内外,大夫互相勾结,狼狈为一奸一,上行下效,法律却治不了。”
这是说商朝的末世,大夫们都干非法的事,没有遵纪守法的,这也都是君主化导的结果,因此可以明白,世上的小人,未必本质上就是小人。
]世上的礼让,也未必出于人们的本一性一。
[《左传》上说:“晋国的范宣子执政,他好礼让,大夫们也都好礼让。
栾厌虽然横暴,也不敢违抗这种礼让之风,因而晋国安定,几代人都仰仗范宣子树立起来的民风,安定地生活。
这是榜样好啊。”
在周朝开始兴盛的时候,那时的诗中唱道:“以文王为榜样,众多国家也都讲诚信了。”
这就是榜样好的缘故。
待到周朝衰落时,那时的诗中唱道:“大夫不公平,让我做的事比别人都多。”
这就是说没有谦让了。
由此说来,栾厌那样的谦让,是时势造成的。
因此,世人的谦让,未必出于人们的本一性一。
]所以君子也好,小人也好,谦让也好,都是时势造成的。
这个道理是不能不考察明白的。
[《政论》上说:“世上虽然有生来就品质高尚的人,但百里不能挑一,不能做为天下的普遍标准。”
因而可以明白君子、小人本来没有固定不变的品质,大都是随着时势的推移变化而变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