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第一讲 绪论 02、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中医养生学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给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五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中医养生学以其博大一精一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于世。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自古以来,东方人、西方人对养生保健,都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探讨。
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养生的观点也有差异。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故此有它自身特点,现略述其概要。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一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
并用一陰一陽一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一体生老病死的规律。
尤其把一精一、气、神作为人一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一陰一陽一,和于术数”、“起居有常”。
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二、和谐适度的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
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
使体内一陰一陽一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
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
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一精一、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三、综合、辨证的调摄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人一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
因此,中医养生学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一爱一好到一精一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
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一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一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
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
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
又如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
这样,不但可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和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保健效果。
四、适应范围广泛
养生保健实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
人生自妊一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
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
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一性一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
因此,养生学的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它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全面普及,提高养生保健的自觉一性一,把养生保健活动看作是人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