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
卷二 滦阳消夏录二(4)
朱青雷言,有避仇窜匿深山者,时月白风清,见一鬼徙倚白杨下,伏不敢起。
鬼忽见之曰:君何不出?栗而答曰:吾畏君。
鬼曰:至可畏者莫若人,鬼何畏焉?使君颠沛至此者,人耶鬼耶?一矣而隐。
余谓此青雷有激之寓言也。
都察院库中有巨蟒,时或夜出。
余官总宪时,凡两见。
其蟠迹著尘处,约广二寸余,计其身当横径五寸。
壁无罅,门亦无罅,窗棱阔不及二寸,不识何以出入。
大抵物久则能化形,狐魅能自窗隙往来,其本形亦非窗隙所容也。
堂吏云其出应休咎,殊无验。
神其说耳。
幽明异路,人所能治者,鬼神不必更治之,示不渎也;幽明一理,人所不及治者,鬼神或亦代治之,示不测也。
戈太仆仙舟言,有一奴一子尝醉寝城隍神案上,神拘去笞二十,两股青痕斑斑,太仆目见之。
杜生村,距余家十八里,有贪富室之贿,鬻其养媳为妾者,其媳虽未成婚,然与夫聚已数年,义不再适。
度事不可止,乃密约同逃。
翁姑觉而追之,二人夜抵余村土神祠,无可栖止,相抱泣。
忽祠内语曰:追者且至,可匿神案下。
俄庙祝踉跄醉归,横卧门外。
翁姑追至,问踪迹,庙祝呓语应曰:是小男女二人耶?年约若干,衣履若何,向某路去矣。
翁姑急循所指路往,二人因得免。
乞食至媳之父母家,父母欲讼官,乃得不鬻。
尔时祠中无一人。
庙祝曰:吾初不知是事,亦不记作是语,盖皆土神之灵也。
乾隆庚子,京师杨梅竹斜街,火所毁殆百楹。
有破屋岿然独存。
四面颓垣,齐如界画,乃寡媳守病姑不去也。
此所谓孝弟之至,通于神明。
于氏,肃宁旧族也。
魏忠贤窃柄时,视王侯将相如土苴,顾以生长肃宁,耳濡目染,望于氏如王谢。
为侄求婚,非得于氏女不可。
适于氏少子赴乡试,乃置酒强邀至家,面与议。
于生念:许之则祸在后日;不许则祸在目前,猝不能决,言父在难自专。
忠贤曰:此易耳。
君速作礼,我能即致太翁也。
是夕,于翁梦其亡父,督课如平日,命以二题:一为孔子曰诺,一为归洁其身而已矣。
方构思,忽叩门惊醒,得子书,恍然顿悟。
因复书许姻,而附言病颇棘,促子速归。
肃宁去京四百余里,比信返,天甫微明,演剧犹未散。
于生匆匆束装,途中官吏迎候者已供帐相属。
抵家后,父子俱称疾不出。
是岁为天启甲子。
越三载而忠贤败,竟免于难。
事定后,于翁坐小车,遍游郊外曰:吾三载杜门,仅博得此日看花饮酒。
岌乎危哉!于生濒行时,忠贤授以小像,曰:先使新妇识我面。
于氏于余家为表戚,余儿时尚见此轴。
貌修伟而秀削,面白,色隐赤,两颧微露,颊微狭,目光如醉,卧蚕以上,赭石薄晕,如微肿,衣绯红,座旁几上,露列金印九。
杜林镇土神祠道士,梦土神语曰:此地繁剧,吾失于呵护,至疫鬼误入孝子节妇家,损伤童稚,今镌秩去矣。
新神性严重,汝善事之,恐不似我姑容也。
谓春一梦 无凭,殊不介意。
越数日,醉卧神座旁,得寒疾几殆。
景州戈太守桐园,官朔平时,有幕客夜中睡醒,明月满窗,见一女子在几侧座,大怖,呼家一奴一。
女子摇手曰:吾居此久矣,君不见耳。
今偶避不及,何惊骇乃尔。
幕客呼益急,女子哂曰:果欲祸君,一奴一岂能救?拂衣遽起,如微风之振窗纸,穿棂而逝。
颖州吴明经跃鸣言,其乡老儒林生,端人也。
尝读书神庙中,庙故宏阔,僦居者多,林生性孤峭,卒不相闻问。
一日,夜半不寐,散步月下,忽一客来叙寒一温一 。
林生方寂寞,因邀入室共谈,甚有理致。
偶及因果之事,林生曰:圣贤之为善,皆无所为而为者也。
有所为而为,其事虽合,无理其心已,纯乎人欲矣。
故佛氏福田之说,君子弗道也。
客曰:先生之言,粹然儒者之言也。
然用以律己则可,用以律人则不可;用以律君子犹可,用以律天下之人则断不可。
圣人之立教,欲人为善而已。
其不能为者,则诱掖以成之;不肯为者,则驱策以迫之,于是乎刑赏生焉。
能因慕赏而为善,圣人但与其善,必不责其为求赏而然也;能因畏刑而为善,圣人亦与其善,必不责其为避刑而然也。
苟以刑赏使之循天理,而又责慕赏畏刑之为人欲,是不激劝于刑赏,谓之不善;激劝于刑赏,又谓之不善,人且无所措手足矣。
况慕赏避刑,既谓之人欲,而又激劝以刑赏,人且谓圣人实以人欲导民矣。
有是理欤?盖天下上智少而凡民多,故圣人之刑赏,为中人以下设教;佛氏之因果,亦为中人以下说法。
儒释之宗虽殊,至其教人为善,则意归一辙。
先生执董子谋利计功之说,以驳佛氏之因果,将以圣人之刑赏而驳之乎?先生徒见缁流诱人布施,谓之行善,谓之得福;见愚民持斋烧香,谓之行善,谓可得福。
不如是者,谓之不行善,必获罪,遂谓佛氏因果,适以惑众,而不知佛氏所谓善恶,与儒无异。
所谓善恶之报,亦与儒无异也。
林生意不谓然,尚欲更申己意,俯仰之倾,天已将曙,客起欲去,固挽留之,忽挺然不动,乃庙中一泥塑判官。
族祖雷一陽一公言,昔有遇冥吏者,问命皆前定,然乎?曰:然。
然特穷通寿夭之数,若唐小说所称预知食料,乃术士射覆法耳。
如人人琐记此等事,虽大地为架,不能庋此簿籍矣。
问定数可移乎?曰:可。
大善则移,大恶则移。
问孰定之孰移之,曰:其人自定自移,鬼神无权也。
问果报何有验有不验,曰:人世善恶论一生,祸福亦论一生,冥司则善恶兼前生,祸福兼后生,故若或爽也。
问果报何以不同?曰:此皆各因其本命。
以人事譬之,同一迁官,尚书迁一级则宰相,典史迁一级不过主簿耳。
同一镌秩,有加级者抵,无加级则竟镌矣。
故事同而报或异也。
问何不使人先知?曰:势不可也。
先知之则人事息,诸葛武侯为多事,唐六臣为知命矣。
问何以又使人偶知?曰:不偶示之,则恃无鬼神而人心肆,暖昧难知之处,将无不为矣。
先姚安公尝述之曰:此或雷一陽一所论,托诸冥吏也,然揆之以理,谅亦不过如斯。
先姚安公有仆,貌谨厚而最有心计。
一日,乘主人急需,饰词邀勒,得赢数十金。
其妇亦悻悻自好,若不可犯,而一陰一有外遇,久欲与所欢逃,苦无资斧,既得此金,即盗之同遁。
越十余日捕获,夫妇之奸乃并败。
余兄弟甚快之。
姚安公曰:此事何巧相牵引,一至于斯!殆有鬼神颠倒其间也。
夫鬼神之颠倒,岂徒博人一快哉?凡以示戒云尔。
故遇此种事,当生警惕心,不可生欢喜心。
甲与乙为友,甲居下口,乙居泊镇,相距三十里。
乙妻以事过甲家,甲醉以酒而留之宿。
乙心知之,不能言也,反致谢焉;甲妻渡河覆舟,随急流至乙门前,为人所拯,乙识而扶归,亦醉以酒而留之宿。
甲心知之不能言也,亦反致谢焉。
其邻媪一陰一知之,合掌诵佛曰:有是哉,吾知惧矣。
其子方佐人诬讼,急自往呼之归,汝曹如此媪可也。
四川毛公振癑任河间同知时,言其乡人有薄暮山行者,避雨入一废祠,已先有一人坐檐下,谛视乃其亡叔。
惊骇欲避,其叔急止之曰:因有事告汝,故此相待,不祸汝,汝勿怖。
我殁之后,汝叔母失汝祖母欢,恒非理见捶挞。
汝叔母虽顺受不辞,然心怀怨毒,于无人处窃诅詈。
吾在一陰一曹为伍伯,见土神牒报者数矣。
凭汝寄语,戒其悛改。
如不知悔,恐不免魂堕泥犁也。
语讫而灭。
乡人归,告其叔母,虽坚讳无有,然悚然变色,如不自容。
知鬼语非诬矣。
毛公又言,有人夜行,遇一人状似里胥,锁絷一囚,坐树下。
因并坐暂息。
囚啜泣不已,里胥鞭之,此人意不忍,从旁劝止。
里胥曰:此桀黠之魁,生平所播弄倾轧者,不啻数百。
冥司判七世受豕身,吾押之往生也。
吾何悯焉。
此人悚然而起,二鬼亦一时灭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