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元机原病式》·一卷(通行本)金刘完素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子部十四○医家类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卷一百四·子部十四○医家类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百四·子部十四○医家类二

△《素问元机原病式》·一卷(通行本)

金刘完素撰。

完素字守真,河间人。

事迹具《金史·方技传》。

是书因《素问·至真要论》详言五运六气盛衰胜复之理,而以病机一十九条附於篇末,乃於十九条中采一百七十六字,演为二百七十七字,以为纲领,而反复辨论以申之。

凡二万馀言。

大旨多主於火。

故张介宾作《景岳全书》攻之最力。

然完素生於北地,其人秉赋多强,兼以饮食醇Ο,久而蕴热,与南方风土原殊。

又完素生於金时,人情淳朴,习於勤苦,大抵充实刚劲,亦异乎南方之脆弱,故其持论多以寒凉之剂攻其有馀,皆能应手奏功。

其作是书,亦因地因时,各明一义,补前人所未及耳。

医者拘泥成法,不察虚实,概以攻伐戕生气。

譬诸检谱角,宜其致败,其过实不在谱也。

介宾愤疾力排,尽归其罪於完素,然则参桂误用亦可杀人,又将以是而废介宾书哉?张机《伤寒论》有曰,桂枝下咽,阳盛乃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明药务审证,不执一也。

故今仍录完素之书,并著偏主之弊,以持其平焉。

△《宣明论方》·十五卷(通行本)

金刘完素撰。

是书皆对病处方之法。

首诸证门,自煎厥薄厥飧泄真胀以及诸痹心疝凡六十一证,皆采用内经诸篇,每证各有主治之方,一宗仲景。

次诸风,次热,次伤寒,次积聚,次水湿,次痰饮,次劳,次泄痢,次妇人,次补养,次诸痛,次痔瘘,次眼目,次小儿,次杂病,共十七门。

每门各有总论,亦发明运气之理,兼及诸家方论,於轩岐奥旨,实多阐发。

而多用凉剂,偏主其说者,不无流弊。

在善用者消息之耳。

考《原病式》自序云,作《医方精要宣明论》一部,三卷十万馀言,今刊入河间六书者乃有十五卷,其二卷之菊叶法、薄荷白檀汤,四卷之妙功藏用丸,十二卷之荜澄茄丸、补中丸、楮实子丸皆注新增字,而七卷之信香十方、青金膏不注新增字者,据其方下小序,称灌顶法王子所传,并有偈咒。

金时安有灌顶法王,显为元、明以後之方,则窜入而不注者不知其几矣。

卷增於旧,殆以是欤。

△《伤寒直格方》·三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通行本)

旧本皆题金刘完素撰。

《伤寒直格方》大旨出入於《原病式》,而於伤寒证治议论较详。

前序一篇,不知何人所撰。

马宗素《伤寒医鉴》引平城翟公宵行遇灯之语,与此序正相合,殆即翟公所撰欤?《医鉴》又云,完素著《六经传变直格》一部,计一万七千零九字。

又於《宣明论中集》,紧切药方六十道,分六门,亦名《直格》。

此书有方有论,不分门类,不能确定原为何种。

卷首又题为临川葛雍编,盖经後人窜乱,未必完素之旧矣。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上卷分别表里,辨其缓急,下卷则载所用之方。

其中传染一条,称双解散、益元散皆为神方。

二方即完素所制,不应自誉至此。

考完素《原病式》序称,集伤寒杂病脉证方论之文,目曰《医方精要宣明论》。

今检《宣明论》中已有《伤寒》二卷,则完素治伤寒法已在《宣明论》中,不别为书。

二书恐出於依托。

然流传已久,姑存之以备参考焉。

△《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金张元素撰。

元素字洁古,易州人。

八岁应童子举。

二十七试进士,以犯庙讳下第。

乃去而学医,精通其术。

因抒所心得,述为此书。

凡分三十二门,首原道原脉摄生阴阳诸论,次及处方用药,次第加减君臣佐使之法,於医理精蕴阐发极为深至。

其书初罕传播,金末杨威始得本刊行,而题为河间刘完素所著。

明初宁王权重刊,亦沿其误,并伪撰完素序文词调於卷首以附会之。

至李时珍作《本草纲目》,始纠其谬,而定为出於元素之手,於序例中辨之甚明。

考李濂《医史》,称完素尝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元素往候,令服某药。

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

元素自此显名。

是其造诣深邃,足以自成一家,原不必托完素以为重。

今特为改正,其伪托之序亦并从删削焉。

△《儒门事亲》·十五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金张从正撰。

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

兴定中召补太医,寻辞去。

事迹具《金史·方技传》。

从正与麻知几、常仲明辈讲求医理,辑为此书。

刘祁《归潜志》称,麻知几九畴与之善,使子和论说其术,因为文之,则此书实知几所记也。

其例有说有辨,有记有解,有诫有笺,有诠有式,有断有论,有疏有述,有衍有诀,有十形三疗,有六门三法,名目颇烦碎,而大旨主於用攻。

其曰《儒门事亲》者,以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

从正宗河间刘守真,用药多寒凉,其汗吐下三法当时已多异议,故书中辨谤之处为多。

丹溪朱震亨亦讥其偏,後人遂并其书置之。

然病情万状,各有所宜,当攻不攻与当补不补厥弊维均,偏执其法固非,竟斥其法亦非也。

惟中间负气求胜,不免过激。

欲矫庸医恃补之失,或至於过直。

又传其学者不知察脉虚实,论病久暂,概以峻利施治,遂致为世所藉口。

要之未明从正本意耳。

△《内外伤辨惑论》·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金李杲撰。

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人。

尝以纳赀得官,监济源税。

案元砚坚作《东垣老人传》,称杲以辛亥年卒,年七十二。

则当生於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金亡时年五十五,入元十七年乃终。

故旧本亦或题元人,而《元史》亦载入方技传也。

初,杲母婴疾,为众医杂治而死,讫莫知为何证。

杲自伤不知医理,遂捐千金,从易州张元素学,尽得其法,而名乃出於元素上,卓为医家大宗。

是编发明内伤之证,有类外感,辨别阴阳寒热,有馀不足,而大旨总以脾胃为主。

故特制补中益气汤,专治饮食劳倦,虚人感冒。

法取补土生金,升清降浊,得阴阳生化之旨。

其阐发医理,至为深微。

前有自序,题丁未岁,序中称此论束之高阁十六年。

以长历推之,其书盖出於金哀宗之正大九年辛卯也。

△《脾胃论》·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金李杲撰。

杲既著《辨惑论》,恐世俗不悟,复为此书。

其说以土为万物之母,故独重脾胃。

引经立论,精凿不磨。

明孙一奎《医旨绪馀》云,东垣生当金、元之交,中原扰攘,士失其所,人疲奔命,或以劳倦伤脾,或以忧思伤脾,或以饥饱伤脾,病有缓急,不得不以急者为先务。

此真知杲者也。

前有元好问序。

考《遗山文集》有杲所著《伤寒会要引》一篇,备载其所治验。

《元史·方技传》全取之,而此序独不见集中,意其偶有散佚欤。

又有罗天益後序一篇。

天益字谦父,杲晚年弟子,尽得其传。

元砚坚《东垣老人传》称,杲临终,取平日所著书,检勘卷帙,以次相从,列於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者,即其人也。

△《兰室秘藏》·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金李杲撰。

其曰《兰室秘藏》者,盖取《黄帝素问》藏诸灵兰之室语。

前有至元丙子罗天益序,在杲殁後二十五年,疑即砚坚所谓临终以付天益者也。

其治病分二十一门,以饮食劳倦居首。

他如中满腹胀,如心腹痞,如胃脘痛诸门,皆谆谆於脾胃,盖其所独重也。

东垣发明内伤之类外感,实有至理。

而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

脾虚损论一篇,极言寒凉峻利之害,尤深切著明。

盖预睹刘、张两家末流攻伐之弊,而早防其渐也。

至於前代医方,自《金匮要略》以下,大抵药味无多。

故《唐书·许允宗传》纪允宗之言曰,病之於药有正相当,惟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专,病即立愈。

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证,以情臆度,多安药味。

譬之於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如此疗病,不亦疏乎?其言历代医家传为名论。

惟杲此书载所自制诸方,动至一二十味,而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他人罕能效之者。

斯则事由神解,不涉言诠。

读是书者能喻法外之意则善矣。

△《医垒元戎》·十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元王好古撰。

好古字进之,赵州人。

官本州教授。

据好古所作《此事难知》序,盖其学出于李杲。

然此书海藏黄耆汤条下,称杲为东垣李明之先生;而易老大羌活汤条下,称先师洁古老人。

则好古实受业张元素,殆如赵匡、陆淳同受春秋於啖助,而淳又从匡讲问欤。

自跋称是书已成於辛卯(金哀宗正大八年)。

至丁酉春(元灭金之第四年),为人阴取之。

原稿已绝,更无馀本。

予职州庠,杜门养拙,齑盐之暇,无可用心,想像始终,十得七八。

试书首尾,仅得复完。

前有自序,亦题丁酉岁。

盖初成於金末,而重辑於元初也。

其书以十二经为纲,皆首以伤寒,附以杂证。

大旨祖长沙绪论,而参以东垣易水之法,亦颇采用《和剂局方》,与《丹溪门径》小异。

然如半硫丸条下注云,此丸古时用,今时气薄不用。

则斟酌变通。

亦未始不详且慎矣。

其曰《医垒元戎》者,自序谓良医之用药,若临阵之用兵也。

此本为嘉靖癸卯辽东巡抚右都御史馀姚顾遂所刻,万历癸巳,两淮盐运使鄞县屠本又重刻之,体例颇为参差。

盖书帕之本,往往移易其旧式。

今无原本可校,亦姑仍屠本录之焉。

△《此事难知》·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元王好古撰。

是编专述李杲之绪论,於伤寒证治尤详。

其问三焦有几,分别手足,明孙一奎极称其功。

惟谓命门包络与右尺同论,又谓包络亦有三焦之称,未免误会经旨耳。

史称杲长於伤寒,而《会要》一书元好问实序之。

今其书已失传,则杲之议论犹赖此以存其一二。

前有至大元年自序,称得师不传之秘,旬储月积,浸就篇帙。

盖好古自为裒辑。

今本《东垣十书》竟属之杲,殊为谬误。

考明李濂《医史》,亦以是书为杲作。

则移甲为乙,已非一日矣。

△《汤液本草》·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元王好古撰。

曰汤液者,取《汉志》汤液经方义也。

上卷载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附以五宜五伤七方十剂。

中、下二卷以本草诸药配合三阳三阴十二经络,仍以主病者为首,臣佐使应次之。

每药之下,先气次味,次入某经。

所谓象云者,药类法象也。

心云者,用药心法也。

珍云者,洁古珍珠囊也。

其馀各家虽有采辑,然好古受业於洁古,而讲肄於东垣,故於二家用药尤多徵引焉。

考《本草》药味不过三品,三百六十五名。

陶弘景《别录》以下,递有增加,往往有名未用。

即《本经》所云主治,亦或古今性异,不尽可从。

如黄连今惟用以清火解毒,而经云厚肠胃,医家有敢遵之者哉!好古此书所列,皆从名医试验而来,虽为数无多,而条例分明,简而有要,亦可云适乎实用之书矣。

△《瑞竹堂经验方》·五卷(永乐大典本)

元沙图穆苏撰。

沙图穆苏《元史》无传,其事迹不可考。

以吴王都中二序核之,则其字为谦斋,尝以御史出为建昌太守。

是书即其在郡时所撰集也。

原书本十五卷。

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载有一部一册,而晁栗《宝文堂书目》内亦列其名,则是明中叶以前,原帙尚存,其後遂鲜传本。

今据《永乐大典》所载,搜采编辑,计亡阙已十之五六,而所存者尚多。

谨依方诠次,分立二十四门,厘为五卷。

中间如调补一门,不轻用金石之药,其处方最为醇正。

又女科之八珍散,即四君子汤、四物汤之并方,其用尤广,明薛己《医案》已详著之。

至疮科所载返魂丹,与今世疡医所用梅花点舌丹、夺命丹相类,内托千金散以治痈毒,亦见殊功。

是皆可资利济之用。

惟幼科之褐丸子与苏沈良方中所列褐丸,名目相类,治疗亦同。

特彼用乌头桂、香附乾姜、陈皮配合,攻补兼行,颇为周密。

此乃用黑牵牛、京三棱、蓬莪术诸品,殊病其过於峻利。

盖金、元方剂,往往如斯,由北人气禀壮实,与南人异治故也。

此在於随宜消息,不可以成法拘矣。

△《世医得效方》·二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危亦林撰。

亦林字达斋,南丰人。

官本州医学教授。

是编积其高祖以下五世所集医方,合而成书。

一曰大方脉科,分子目九十有一。

二曰小方脉科,分子目七十有一。

三曰风科,分子目十。

四曰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分子目三十有三。

五曰眼科,分子目十二。

六曰口齿兼咽喉科,分子目六。

七曰正骨兼金镞科,分子目二十九。

八曰疮肿科,分子目二十四。

共十九卷,附以孙真人养生法节文一卷。

其总目针灸一科,有录无书。

校检其文,皆散附各科之中,盖标题疏舛,实非阙佚。

自序称创始於天历元年,讫功於後至元三年,其用力亦云勤笃。

前有至元五年太医院题识,备列院使十一人,同知院事二人,佥院事二人,同佥院事二人,判官二人,经历二人,都事二人,掾史一人衔名。

盖江西官医提举司以是书牒医院,下诸路提举司重校,覆白於医院,而後刊行,亦颇矜慎。

序中称其高祖遇仙人董奉二十五世孙,传其秘方。

虽技术家依托之言,不足深诘,而所载古方至多,皆可以资考据,未可以罕所发明废之也。

△《格致馀论》·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元朱震亨撰。

震亨字彦修,金华人。

受业於罗知悌,得刘守真之传。

其说谓阳易动,阴易亏,独重滋阴降火,创为阳常有馀,阴常不足之论。

张介宾等攻之不遗馀力。

然震亨意主补益,故谆谆以饮食色欲为箴,所立补阴诸丸,亦多奇效。

孙一奎《医旨绪馀》云,丹溪生当承平,见人多酗酒纵欲,精竭火炽,复用刚剂,以至於毙,因为此救时之说。

後人不察,遂以寒凉杀人,此不善学丹溪者也。

其说可谓平允矣。

是编前有自序云: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特以是名书。

盖震亨本儒者,受业於许谦之门,学医特其馀事,乃性之所近,竟不以儒名而以医名。

然究较方技者流为能明其理,故其言如是。

戴良《九灵山房集》有丹溪翁传,叙其始末甚详云。

△《局方发挥》·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元朱震亨撰。

以《和剂局方》不载病源,止於各方下条列证候,立法简便,而未能变通,因一一为之辨论。

大旨专为辟温补、戒燥热而作。

张介实《景岳全书》云,《局方》一书,宋神宗(案:此方成于徽宗之时,介宾以为神宗,殊为舛误,谨附订于此)诏天下高医,奏进而成。

虽其中或有过於粉饰者,神效之方亦必不少,岂可轻议。

其意颇不以震亨为然。

考震亨之学出於宋内官罗知悌,知悌之学距河间刘完素仅隔一传。

完素主於泻火,震亨则主於滋阴。

虽一攻其有馀,其剂峻利,一补其不足,其剂和平。

而大旨不离其渊源,故於《局方》香窜燥烈诸药,谆谆致辨。

明以来沿其波者,往往以黄药、知母戕伤元气。

介宾鉴其末流,故惟以益火为宗,掊击刘、朱不遗馀力。

其以冰雪凛冽为不和,以天晴日暖为和,取譬固是。

然清风凉雨亦不能谓之不和,铄石流金亦不能强谓之和,各明一义而忘其各执一偏,其病实相等也。

故介宾之说不可不知,而震亨是编亦未可竟废焉。

△《金匮钩玄》·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礼校补。

中称戴云者,原礼说也。

末附论六篇,不刻於目录中。

一曰火岂君相五志俱有论,一曰气属阳动作火论,一曰血属阴难成易亏论,一曰滞下辨论,一曰三消之疾燥热胜阴论,一曰泄泻从湿治有多法论,皆不题谁作。

观其滞下辨论引震亨之言,则亦原礼所加也。

震亨以补阴为宗,实开直补真水之先。

其以郁治病,亦妙阐内经之旨,开诸家无穷之悟。

虽所用黄、知母不如後人之用六味圆直达本原,所制越鞠丸亦不及後人之用逍遥散和平无弊,然荜路蓝缕,究以震亨为首庸。

是书词旨简明,不愧钩玄之目。

原礼所补,亦多精确。

《明史·方技传》载此书於原礼传中,卷数与今本同。

称其附以己意,人谓不愧其师,其为医家善本可知矣。

原礼,浦江人。

洪武中御医。

本名思恭,以字行,故史作戴思恭。

朱国祯《涌幢小品》曰:戴元礼,国朝之圣医也,太祖称为仁义人。

太孙即位,拜院使云云。

元礼即原礼,盖国祯得诸传闻,故音同字异耳。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元王国端撰。

国端,婺源人。

其书专论针灸之法。

首为一百二十穴,玉龙歌八十五首。

次为注解标幽赋一篇。

次为天星十一穴歌诀十二首。

次为人神尻神太乙九宫歌诀。

次为六十六穴治证。

次为子午流注心要秘诀。

次为日时配合六法图。

次为盘石金直刺秘传。

次又附以针灸歌及杂录切要。

後有天历二年国端弟子周仲良序,称托名扁鹊者,重其道而神之。

其中名目颇涉鄙俚,文义亦多浅近,不出方技家之鄙习。

而专门之学,具有授受,剖析简要,循览易明,非精於斯事者亦不能言之切当若是也。

△《外科精义》·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元齐德之撰。

德之始末未详。

惟其结衔称医学博士充御药院外科太医。

是编先论後方,於疮肿诊候浅深虚实最为详尽。

考《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刂杀之齐。

注曰:刂谓刮去脓血,杀谓以药食其恶肉。

又曰:凡疗疡以五毒攻之,注曰:今医方有五毒之药,合黄[B138]置石胆、丹砂、雄黄、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

以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

肉破,骨则尽出。

又曰: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

注曰:既刂杀而攻尽其宿肉,乃养之也。

五气当作五,字之误也。

节,节成其药之力云云。

是则古者疡医攻补兼施之明证。

後之疡医,惟持攻毒之方,治其外而不治内,治其末而不治本,故所失恒多。

德之此书,务审病之所以然,而量其阴阳强弱,以施疗。

故於疡科之中,最为善本。

书中无一字及李杲,李杲平生亦不以外科著。

原本附《东垣十书》之末,盖坊刻杂合之本,取以备十书之数,与所载朱震亨书均为滥入。

孙一奎《赤水玄珠》引之,竟称《东垣外科精义》,不考甚矣。

△《脉诀刊误》·二卷、《附录》·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戴启宗撰。

启宗字同父,金陵人。

官龙兴路儒学教授。

考《隋书·经籍志》载王叔和《脉经》十卷,《唐志》并同,而无所谓《脉诀》者。

吕复《群经古方论》曰,《脉诀》一卷,乃六朝高阳生所撰,托以叔和之名,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以惑学者。

通真子刘元宾为之注,且续歌括附其後,词既鄙俚,意亦滋晦。

其说良是。

然以高阳生为六朝人,则不应《隋志》、《唐志》皆不著录,是亦考之未审。

《文献通考》以为熙宁以前人伪托,得其实矣。

其书自宋以来屡为诸家所攻驳,然泛言大略,未及一一核正其失。

且浅俚易诵,故俗医仍相传习。

启宗是书,乃考证旧文,句句为辨,原书伪妄,殆抉摘无遗,於脉学殊为有裨。

明嘉靖间祁门汪机刊之,又以诸家脉书要语类为一卷,及所撰矫世惑脉论一卷并附录於後。

以其说足相发明,仍并载之,资参考焉。

△《医经溯洄集》·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元王履撰。

履字安道,昆山人。

学医於金华朱震亨,尽得其术,至明初始卒。

故《明史》载入方技传中,其实乃元人也。

尝以《伤寒论》中阳明篇无目痛,少阴篇言胸背满不言痛,太阴篇无嗌乾,厥阴篇无囊缩,必有脱简。

乃取三百九十七法,去其重复者二百三十八条,复增益之仍为三百九十七法。

因极论内外伤经旨异同,并中风中暑之辨,撰为此书,凡二十一篇。

其间阐发明切者,如亢则害,承乃制,及四气所伤,皆前人所未及。

他若温病、热病之分,三阴寒热之辨,以及泻南、补北诸论,尤确有所见。

又以《素问》云伤寒为病热,言常不言变,至仲景始分寒热,然义犹未尽,乃备列常与变,作伤寒立法考一篇。

李濂《医史》有履补传,载其著书始末甚详。

观其历数诸家,俱不免有微词,而内伤馀议兼及东垣,可谓少可而多否者。

然其会通研究,洞见本原,於医道中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也。

△《普济方》·四百二十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周定王肃撰。

肃有《救荒本草》,已著录。

是书取古今方剂,汇辑成编,肃自订定。

又命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同考论之。

李时珍《本草纲目》所附方,采於是书者至多。

然时珍称为周宪王,则以为肃子有敦所作,误矣。

元本一百六十八卷,《明史·艺文志》作六十八卷,盖脱一百二字也。

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无更赅备於是者。

其书罗务广,颇不免重复牾。

医家病其杂糅,罕能卒业。

叉卷帙浩博,久无刊版,好事家转相传写,舛谬滋多,故行於世者颇罕,善本尤稀。

然宋、元以来名医著述,今散佚十之七八,肃当明之初造,旧籍多存,今以《永乐大典》所载诸秘方勘验是书,往往多相出入。

是古之专门秘术,实藉此以有传。

後人能参考其异同,而推求其正变,博收约取,应用不穷。

是亦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矣,又乌可以繁芜病哉!

△《推求师意》·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戴原礼撰。

原礼即校补朱震亨《金匮钩玄》者也。

是编本震亨未竟之意,推求阐发,笔之於书。

世无传本。

嘉靖中,祁门汪机睹其本於歙县,始录之以归。

机门人陈桷校而刊之,其名亦机所题也。

考李濂《医史》有原礼补传,称平生著述不多见,仅有订正丹溪先生《金匮钩玄》三卷,间以己意附於後。

又有《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总若干卷,皆隐括丹溪之书而为之。

然则此二卷者,其三书中之一欤。

原礼本震亨高弟,能得师传,故所录皆秘旨微言,非耳剽目窃者可比。

震亨以补阴为主,世言直补真水者,实由此开其端,书中议论,大率皆本此意。

然俗医不善学震亨者,往往矫枉过直,反致以寒凉杀人。

此书独能委曲圆融,俾学者得其意而不滋流弊,亦可谓有功震亨者矣。

△《玉机微义》·五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徐用诚撰,刘纯续增。

用诚字彦纯,会稽人。

纯字宗厚,咸宁人。

用诚原本,名《医学折衷》,分中风、痿伤风、痰饮、滞下、泄泻、疟、头痛、头眩、逆、痞满、吐酸、疠、风痫、破伤风、损伤十七类。

纯以其条例未备,又益以咳嗽、热火、暑、湿、燥、寒、疮疡、气血、内伤、虚损、积聚、消渴、水气、脚气、诸疝、反胃、胀满、喉痹、淋、眼目、牙齿、腰痛、腹痛、心痛、癍疹、黄疸、霍乱、厥痹、妇人、小儿三十三类,始改今名。

仍於目录各注续添字,以相辨识,或於用诚原本十七类中有所附论,亦注续添字以别之。

是二人相继而成,本书可据。

《明史·艺文志》惟著刘纯之名,盖失考也。

其书虽皆采掇诸家旧论旧方,而各附案语,多所订正,非抄撮者可比。

嘉靖庚寅,延平黄焯刻於永州,首载杨士奇序,知二人皆明初人。

士奇序谓二人皆私淑朱震亨,今观其书,信然。

又谓北方张元素再传李杲,三传王好古,南方朱震亨得私淑焉。

则於宗派源流,殊为舛迕。

张、李、王之学皆以理脾为宗,朱氏之学则以补阴为主,去河间一派稍近,而去洁古、东垣、海藏一派稍远,遗书具存,可以覆案。

王《青岩丛录》曰:李氏弟子多在中州,独刘氏传之荆山浮图师。

师至江南,传之宋中人罗知悌,南方之医皆宗之云云。

其宗派授受,亦极明白。

士奇合而一之,误之甚矣。

△《仁端录》·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徐谦撰。

其门人陈葵删定。

谦字仲光,嘉兴人。

葵字荩夫,武水人。

是书专论治痘诸法,分别五脏所主及经络传变,观形察色,条列方论,末卷附治疹之法。

案痘疮之证,古所不详,惟《书录解题》载董汲《小儿癍疹论》二卷,作於宋元中。

然其书不传,未知所谓癍者即痘否。

钱乙《药证真诀》於小儿诸病皆条列至详,亦不及於是事。

惟周密《齐东野语》曰:小儿痘疮,固是危事,然要不可扰之。

赵宾曰:或多以酒面等物发之,非也。

或以消毒饮升麻汤等解之,亦非也。

大约在固脏气之外,任其自然耳。

然或有变证,则不得不资於药云云。

所列本事方、捻金散、四君子汤加黄耆及狗蝇七枚擂细酒服,治倒,天花粉,蛇蜕同煮羊肝,治目翳,证药乃皆与今同。

盖人情之嗜欲日深,故其毒根於先天,而其发感於时气。

自元、明以来,遂为人生之通病。

而著方立论者亦自元、明以後始详。

其间以固元气为主者,谓元气既盛,自能驱毒气使出。

以攻毒气为主者,谓毒气既解,始可保元气无恙。

於是攻补异途,寒温殊用,痘家遂分为两岐,执门户之见。

是编独审证施疗,无所偏主,推原本始,备载治验,颇能持两家之平。

较之先立成法,至於胶柱而鼓瑟者,殆不可以道里计矣。

△《薛氏医案》·七十八卷(通行本)

明薛己撰。

己字立斋,吴县人。

是书凡十六种。

己所自著者为《外科枢要》四卷,《原机启微》三卷,《内科摘要》二卷,《女科撮要》二卷,《疠疡机要》三卷,《正体类要》二卷,《保婴卒要》一卷,《口齿类要》一卷,《保婴金镜录》一卷。

其订定旧本附以己说者,为陈自明《妇人良方》二十四卷,《外科精要》三卷,王纶《明医杂著》六卷,钱乙《小儿真诀》四卷,陈文中《小儿痘疹方》一卷,杜本《伤寒金镜录》一卷,及其父铠《保婴掇要》二十卷。

初刻於秀水沈氏,版已残阙。

天启丁卯,朱明为重刊之。

前有明纪事一篇,载明病困时,梦己教以方药,服之得愈。

又梦己求刻此书,其事甚怪。

然精神所注,魂魄是凭,固亦理之所有,不妨存其说也。

己本疡医,後乃以内科得名。

其老也,竟以疡卒。

诟之者以为温补之弊,终於自戕。

然己治病务求本原,用八味丸、六味丸直补真阳真阴,以滋化源,实自己发之。

其治病多用古方,而出入加灭,具有至理,多在一两味间见神明变化之妙。

厥後赵献可作《医贯》,执其成法,遂以八味六味通治各病,甚至以六味丸治伤寒之渴,胶柱鼓瑟,流弊遂多。

徐大椿因并集矢於薛氏,其实非己本旨,不得以李斯之故归罪荀卿也。

世所行者别有一本,益以十四经发挥诸书,实非己所著,亦非己所校,盖坊贾务新耳目,滥为增入。

犹之《东垣十书》、《河间六书》泛收他家所作以足其数,固不及此本所载皆己原书矣。

△《针灸问对》·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汪机撰。

机字省之,祁门人。

《明史·方技传》称,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即其人也。

是书成於嘉靖壬辰,前有程钅寅序。

上、中二卷论针法,下卷论灸法及经络穴道,皆取《灵枢》、《素问》、《杂经》、《甲乙经》及诸家针灸之书,条析其说,设为问答以发明其义,措语颇为简明。

其论针能治有馀之病,不能治不足之病。

详辨内经虚补实泻之说为指虚邪实邪,非指病体之虚实。

又论古人充实,病中於外,故针灸有功。

今人虚耗,病多在内,针灸不如汤液。

又论误针误灸之害,与巧立名目之诬,皆术家所讳不肯言者,其说尤为笃实。

考机《石山医案》,凡所疗之证,皆以药饵攻补,无仅用针灸奏功者。

盖惟深知其利病,故不妄施,所由与务矜奇技者异也。

△《外科理例》·七卷、《附方》·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汪机撰。

是书成於嘉靖辛卯,凡分一百四十七类,又补遗七类,共为一百五十四门,後附方一卷,凡一百五十六通。

前有自序,称外科必本诸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

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可谓探原之论。

其曰理例者,谓古人所论,治无非理,欲学者仿其例而推广之也。

大旨主於调补元气,先固根柢,不轻用寒凉攻利之剂。

又分为舍脉从证舍证从脉及治之不应别求其故三例,用法通变,亦异於胶执之谈。

惟措语拙涩,骤读之或不了了,是其所短。

然方技之书不能责以文章之事,存而不论可矣。

书中多引外科精要(案:此书载薛己《医案》中,不著撰人名氏,戴良《九灵山房集》中丹溪翁传记朱震亨著作有此名,然机引此书乃皆与丹溪曰别为一条,又似不出震亨者,今亦姑阙所疑,谨附识於此。

)及朱震亨之论,又称辑已成编,得新甫薛先生心法发挥,复采其说,参於其中。

考新甫为薛己之字,己父铠,宏治时官太医,则为宏治正德间人。

是书杖疮门中,记疗治武宗时廷杖谏官事,则机在正德中早以医名。

二人同时,而虚心从善如是,其持论平允,良亦有由也。

△《石山医案》·三卷、《附案》·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陈桷编。

桷字惟宜,祁门人。

学医於同邑汪机,因取机诸弟子所记机治疗效验裒为一集,每卷之中,略分门类为次。

自宋、金以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行於南,《河间原病式宣明论方》行於北。

《局方》多温燥之药,《河间》主泻火之说,其流弊亦适相等。

元朱震亨始矫《局方》之偏,通《河间》之变,而补阴之说出焉。

机所校推求师意一书,实由戴原礼以溯震亨,故其持论多主丹溪之法。

然王氏《明医杂著》株守丹溪,至於过用寒苦,机复为论以辨之,其文今附《医案》之末。

则机亦因证处方,非拘泥一格者矣。

其随试辄效,固有由也。

旧本又有机门人陈钥所作病用参耆论一篇,又有机所作其父行状及李汛所作机小传,今亦并录之,备参考焉。

△《名医类案》·十二卷(通行本)

明江编。

其子应宿增补。

字民莹,歙县诸生。

因病弃而学医,应宿遂世其业。

其书成於嘉靖己酉。

所采治验,自《史记》、《三国志》所载秦越人、淳于意、华佗诸人,下迄元、明诸名医,捃摭殆遍。

分二百五门,各详其病情方药。

所随事评论者,亦夹注於下。

如伤寒门中许叔微治秘结而汗出一案,众医谓阳明自汗,津液已漏,法当用蜜兑;而叔微用大柴胡汤取效,则谓终以蜜兑为稳,又如转胞门中朱震亨治胎压膀胱一案,称令产媪托起其胎,则谓无此治法,其言不确。

凡斯之类,亦多所驳正发明,颇为精审。

第尸蹶门中附载针验引及《酉阳杂俎》所载高句骊人言中虚事,与治病毫无所涉。

难产门中引焦氏《类林》载于法开令孕妇食肥羊十馀脔,针之即下。

事既不明食羊何义,又不明所针何穴,亦徒广异闻,无裨医疗,皆未免骛博嗜奇。

然可为法式者固十之八九,亦医家之法律矣。

初成是编,未及刊刻。

没之後,应宿又以之《医案》分类附之,而应宿《医案》亦附焉。

岁久版元刂,近时歙县鲍廷博又为重刊。

其中间附考证,称案者,乃魏之所加。

之字玉横,钱塘人也。

△《赤水玄珠》·三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孙一奎撰。

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又号生生子,休宁人。

是编分门七十,每门又各条分缕析。

如风门则有伤风、真中风、类中风、痱之别,寒门则有中寒、恶寒之殊。

大旨专以明证为主,故於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者,谆谆致意。

其辨古今病证名称相混之处,尤为明晰。

惟第十卷怯损劳瘵门附方外还丹,专讲以人补人采炼之法,殊非正道。

盖一奎以医术游公卿间,不免以是投其所好,遂为全书之大瑕,是足惜耳。

原本卷末附《医旨绪馀》二卷,《医案》五卷,今别自为帙。

焦氏《经籍志》载孙一奎《赤水玄珠》十卷,《医旨绪馀》二卷,而不及《医案》,或所见非全本欤。

△《医旨绪馀》·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孙一奎撰。

大旨发明太极阴阳五行之理,备於心身,分别脏腑形质手足经上下宗气卫气荣气三焦包络命门相火及各经络配合之义。

又引《黄庭经》以证丹溪相火属右肾之非,引《脉诀》刊误以驳三因方三焦有形如脂膜之谬,分噎膈翻胃为二证,辨癫狂痫之异治,皆卓然有特识。

其议论诸家长短,谓仲景不徒以伤寒擅名,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奏绩,阳有馀阴不足之论不可以訾丹溪,而扌婴宁生之技亦可并垂不朽。

尤千古持平之论云。

△《证治准绳》·一百二十卷(通行本)

明王肯堂撰。

肯堂有《尚书要旨》,已著录。

是编据肯堂自序,称先撰《证治准绳》八册,专论杂证,分十三门,附以类方八册,皆成於丁酉、戊戌间。

其书采摭繁富,而参验脉证,辨别异同,条理分明,具有端委,故博而不杂,详而有要,於寒温攻补无所偏主。

视缪希雍之馀派,虚实不问,但谈石膏之功,张介宾之末流诊候未施,先定人参之见者,亦为能得其平。

其诸伤门内附载传尸劳诸虫之形,虽似涉乎语怪,然观北齐徐之才以死人枕疗鬼疰,则专门授受,当有所传,未可概疑以荒诞也。

其《伤寒准绳》八册,《疡医准绳》六册,则成於甲辰。

《幼科准绳》九册,《女科准绳》五册,则成於丁未。

皆以补前书所未备,故仍以《证治准绳》为总名。

惟其方皆附各证之下,与杂证体例稍殊耳。

史称肯堂好读书,尤精於医,所著《证治准绳》,该博精详,世竞传之。

其所著《郁冈斋笔麈》,论方药者十之三四,盖於兹一艺用力至深,宜其为医家圭臬矣。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

明李时珍撰。

时珍字东璧,蕲州人。

官楚王府奉祠正。

事迹具《明史·方技传》。

是编取神农以下诸家本草,荟卒成书,复者芟之,阙者补之,讹者纠之,凡一十六部,六十二类,一千八百八十二种。

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次以气味、主治附方。

其分部之例,首水火,次土,次金石,次草菜果木,次服器,次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

前有图三卷,又序例二卷,百病主治药二卷。

於阴阳标本君臣佐使之论,最为详析。

考诸家本草,旧有者一千五百一十八种,时珍所补者又三百七十四种,搜罗群籍,贯串百氏。

自谓岁历三十,书采八百馀家,稿凡三易,然後告成者。

非虚语也。

其书初刻於万历间,王世贞为之序。

其子建元又献之於朝,有进疏一篇冠於卷首。

至国朝顺治间,钱塘吴毓昌重订付梓,於是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

《明史·方技传》极称之,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於此矣。

△《奇经八脉考》·一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

明李时珍撰。

其书谓人身经脉有正有奇,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为十二正经;阴维、阳维、阴蹻、阳蹻、冲、任、督、带为八奇经。

正经人所共知,奇经医所易忽,故特评其病源治法,并参考诸家之说,荟粹成编。

其原委精详,经纬贯彻,洵辨脉者所不可废。

又创为气口九道脉图,畅发内经之旨,而详其诊法,尤能阐前人未泄之秘。

考明初滑寿尝撰《十四经发挥》一卷,於十二经外,益以督、任二脉,旧附刊薛己《医案》之首(案:薛己《医案》凡二本,其一本不载此书),医家据为绳墨。

时珍此书更加精核。

然皆根据《灵枢》、《素问》以究其委曲,而得其端绪。

此以知徵实之学,由於考证。

递推递密。

虽一技亦然矣。

△《濒湖脉学》·一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

明李时珍撰。

宋人剽窃王叔和《脉经》,改为《脉诀》,其书之鄙谬,人人知之,然未能一一驳正也。

至元戴启宗作刊误,字剖句析,与之辨难,而後伪妄始明。

启宗书之精核,亦人人知之,然但斥赝本之非,尚未能详立一法,明其何以是也。

时珍乃撮举其父言闻四诊发明,著为此书,以正《脉诀》之失。

其法分浮、沉、迟、数、滑、濇、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二十七种,毫厘之别,精核无遗。

又附载宋崔嘉彦四言诗一首,及诸家考证《脉诀》之说,以互相发明,与所作《奇经八脉考》皆附《本草纲目》之後。

可谓既能博考,又能精研者矣。

自是以来,《脉诀》遂废。

其廓清医学之功,亦不在戴启宗下也。

△《伤寒论条辨》·八卷、附《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痉书》·一卷(内府藏本)

明方有执撰。

有执字中行,歙县人。

是书刻於万历壬辰。

前有己丑自序一篇,又有辛卯後序一篇,又有癸巳所作引一篇,则刻成时所加也。

大旨以後汉张机《伤寒卒病论》,初编次於晋王叔和。

已有改移,及金成无己作注,又多所窜乱。

医者或以为不全之书,置而不习;或沿袭二家之误,弥失其真,乃竭二十馀年之力,寻求端绪,排比成编,一一推作者之意,为之考订,故名曰《条辨》。

其原本伤寒例一篇,不知为何人所加者,竟削去之。

而以《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附缀於末。

又以医家误痉为惊风,多所夭枉,乃历引《素问》、《金匮要略》、《伤寒卒病论》诸说,为《痉书》一卷,并附於後。

有执既殁,其版散佚。

江西喻昌遂采掇有执之说,参以己意,作《伤寒尚论篇》,盛行於世,而有执之书遂微。

国朝康熙甲寅,顺天林起龙得有执原本,恶昌之剽袭旧说,而讳所自来,乃重为评点刊版,并以尚论篇附刊於末,以证明其事,即此本也。

起龙序文,於昌毒詈丑诋,颇乖雅道。

其所评论,亦皆赞美之词,於病证方药,无所发明。

今并削而不载。

所附刻之尚论篇,原本具存,已别著录。

其异同得失,可以互勘,不待此本之复载。

今亦削之,而附存原目於此焉。

△《先醒斋广笔记》·四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

明缪希雍撰。

希雍字仲醇,常熟人。

《明史·方技传》附见《李时珍传》中。

天启中,王绍徽作《点将录》,以东林诸人分配《水浒传》一百八人姓名,称希雍为神医安道全,以精於医理故也。

是编初名《先醒斋笔记》,乃长兴丁元荐取希雍所用之方裒为一编,希雍又增益群方,兼采本草常用之药,增至四百馀品,又增入伤寒温病时疫治法,故曰《广笔记》。

希雍与张介宾同时,介宾守法度而希雍颇能变化,介宾尚温补而希雍颇用寒凉,亦若易水、河间各为门径,然实各有所得力。

朱国祯《涌幢小品》,记天启辛酉,国祯患膈病,上下如分两截,中痛甚不能支。

希雍至,用苏子五钱即止。

是亦足见其技之工矣。

△《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缪希雍撰。

《明史·方技传》载,希雍尝谓本草出於神农,譬之五经,其後又复增补别录,譬之注疏。

惜朱墨错互,乃沉研剖析,以《本草》为经,《别录》为纬。

第《本草》单方一书行於世,而不及此书,未审即是书否也。

其书分《本草》为十部,首玉石,次草,次木,次人,次兽,次禽,次虫,次鱼,次果,次米,次菜。

皆以神农本经为主,而发明之,附以名家主治药味禁忌。

次序悉依宋大观《证类本草》,部分混杂者,为之移正。

首为序例二卷,论三十馀首,备列九方十剂,及古人用药之要。

自序云,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长,简误以防其失,是也。

考王懋《白田杂著》有用石膏辨一篇,篇末附记,极论是书多用石膏之非,其说良是。

至云缪仲醇以医名於近世,而其为经疏,议论甚多纰缪,前辈云《经疏》出而《本草》亡,非过论也。

是则已甚之词矣。

△《类经》·三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张介宾编。

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山阴人。

是书以《素问》、《灵枢》分类相从。

一曰摄生,二曰阴阳,三曰藏象,四曰脉色,五曰经络,六曰标本,七曰气味,八曰论治,九曰疾病,十曰针刺,十一曰运气,十二曰会通,共三百九十条,又益以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

虽不免割裂古书,而条理井然,易於寻览,其注亦颇有发明。

考元刘因《静修集》有内经类编序,曰东垣李明之得张氏之学者,镇人罗谦甫尝从之学。

一日过予,言先师尝教予曰,夫古虽有方而方则有所自出也。

子为我分经病证而类之,则庶知方之所自出矣。

予自承命,凡三脱稿而先师三毁之。

研摩订定,三年而後成。

名曰《内经类编》云云。

则以内经分类实自李杲创其例,而罗天益成之。

今天益之本不传,介宾此编虽不以病分类,与杲例稍异,然大旨要不甚相远。

即以补其佚亡,亦无不可矣。

△《景岳全书》·六十四卷(通行本)

明张介宾撰。

是书首为传忠录三卷,统论阴阳六气及前人得失,次脉神章三卷,录诊家要语。

次为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凡四十一卷,又本草正二卷,采药味三百种,以人参、附子、熟地、大黄为药中四维,更推人参、地黄为良相,大黄、附子为良将。

次新方二卷,古方九卷,皆分八阵,曰补,曰和,曰寒,曰热,曰固,曰因,曰攻,曰散。

又别辑妇人小儿痘疹外科方四卷,终焉。

其命名皆沿明末纤佻之习,至以伤寒为典,杂证为谟,既僭经名。

且不符字义,尤为乖谬。

其持论则谓金、元以来河间刘守真立诸病皆属於火之论,丹溪朱震亨立阳有馀阴不足及阴虚火动之论,後人拘守成方,不能审求虚实,寒凉攻伐,动辄贻害,是以力救其偏。

谓人之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者惟阳,既失而难复者亦惟阳,因专以温补为宗,颇足以纠卤莽灭裂之弊,於医术不为无功。

至於沿其说者,不察证候之标本,不究气血之盛衰,概补概温,谓之王道。

不知误施参桂,亦足戕人。

则矫枉过直,其失与寒凉攻伐等矣。

大抵病情万变,不主一途,用药者从病之宜,亦难拘一格。

必欲先立一宗旨,以统括诸治,未有不至於偏者。

元许衡《鲁斋集》有论梁宽甫《病证书》曰:近世诸医,有主易州张氏者,有主河间刘氏者。

张氏用药,依准四时阴阳而增损之,正内经四气调神之义。

医而不知此,妄行也。

刘氏用药务在推陈致新,不使少有拂郁,正造化新新不停之义。

医而不知此,无术也。

然而主张氏者或未尽张氏之妙,则瞑眩之剂终不敢投,至失几後时而不救者多矣。

主刘氏者或未悉刘氏之蕴,则劫效目前,阴损正气,贻祸於後日者多矣。

能用二家之长,而无二家之弊,则治庶几乎。

其言至为明切。

夫扶阳抑阴,天之道也。

然阴之极至於龙战,阳之极亦至於亢龙,使六阴盛於坤而一阳不生於复,则造化息矣。

使六阳盛於乾而一阴不生於后,则造化亦息矣。

《素问》曰:亢则害,承乃制。

圣人立训,其义至精。

知阴阳不可偏重,攻补不可偏废,庶乎不至除一弊而生一弊也。

△《瘟疫论》·二卷、《补遗》·一卷(通行本)

明吴有性撰。

有性字又可,震泽人。

是书成於崇祯壬午。

以四时不正之气发为瘟疫,其病与伤寒相似而迥殊,古书未能分别,乃著论以发明之。

大抵谓伤寒自毫窍而入,中於脉络,从表入里,故其传经有六,自阳至阴,以次而深。

瘟疫自口鼻而入,伏於募,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

有但表而不里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於里者,有先表而後里者,有先里而後表者,其间有与伤寒相反十一事。

又有变证兼证,种种不同。

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

其显然易见者,则脉在不伏不沈之间,中取之乃见。

舌必有胎,初则白,甚则黄,太甚则墨而芒刺也。

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

然古人以瘟疫为杂证,医书往往附见,不立专门,又或误解《素问》冬伤於寒,春必病温之文,妄施治疗。

有性因崇祯辛巳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以伤寒法治之不效,乃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

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於世矣。

其书不甚诠次,似随笔录而成。

今姑存其旧。

其下卷劳复食复条中载安神养血汤,小儿时疫条中载太极丸,并有方而无药。

又疫痢兼证一条亦有录而无书,故别为补遗於末。

又正名一篇,伤寒例正误一篇,诸家瘟疫正误一篇,原目不载,盖成书以後所续入。

今亦并录为一卷,成完书焉。

△《疟论疏》·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卢之颐撰。

之颐字子繇,钱塘人。

是书论疟证治,於虚实寒热四者最为详尽,足以发明《素问》疟论、刺疟法诸篇微意。

大旨谓疟属阳,属阴,日作者属阳,间日间数日作者属阴,而曰温,曰寒,曰瘅,曰牝,皆可以疟该之。

其主方多取王肯堂《证治准绳》,其馀所列诸方,亦多简当。

虽为书不过一卷,然治疟之法约略尽乎是矣。

杭世骏《道古堂集》有之颐小传,称所著初有《金匮要略模象》,为其父所焚。

续著有《本草乘雅半偈》,今行於世。

後著有《摩索金匮》九卷,又有《伤寒金钞》、《医难析疑》二书,今未见传本,独无此书之名。

或世骏作传之时未见其本,故亦疏漏欤。

△《本草乘雅半偈》·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卢之颐撰。

其说谓《神农本经》三百六十五种,应周天之数,无容去取。

但古有今无者居三之一,因於本经取二百二十二种,又於历代名家所纂自陶宏景《别录》至李时珍《纲目》诸书内采取一百四十三种,以合三百六十五之数。

未免拘牵附会。

然考据该洽,辨论亦颇明晰,於诸家药品,甄录颇严,虽辞稍枝蔓,而於《本草》究为有功。

其曰乘雅者,四数为乘。

此书初例,有核,有参,有衍,有断,每药之下,其目有四,故曰乘也。

又曰半偈者,明末兵燹,佚其旧稿,之颐追亿重修,乃以核参该衍断,已非原书之全,故曰半也。

立名亦可谓僻涩矣。

案杭世骏所撰《之颐传》,称其父复,精於医理,尝著《本草纲目博议》,有椒菊双美之疑,不能决,得之颐私评而决,因令面判匕药,皆有至理。

病亟,趣令之颐成之。

历十八年而《本草乘雅》始出。

中冠以先人字者,即博议也。

则此书实继其父书而作,惟此本十卷。

而世骏传作十二卷,则不知其何故矣。

△《御定医宗金鉴》·九十卷乾隆十四年奉敕撰。

首为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次为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

盖医书之最古者无过《素问》,次则八十一《难经》,然皆有论无方。

(案:《素问》有半夏汤等一二方,然偶然及之,非其通例也。

)其有论有方者自张机始,讲伤寒及杂证者亦以机此二书为宗。

然《伤寒论》为诸医所乱,几如争《大学》之错简,改本愈多而义愈晦,病其说之太杂。

《金匮要略》虽不甚聚讼,然注者罕所发明,又病其说之不详。

是以首订二书,纠讹补漏,以标证治之正轨。

次为删补《名医方论》八卷,辑医方者往往仅题某丸某散治某病,不知病状相似者病本多殊,古人论消息,君臣佐使有其宜,攻补缓急有其序,或以相辅为用,或以相制为功,甚或以相反相激,巧投而取效。

必明制方之意,而後能详审病源,以进退加减,故方论并载也。

次为《四脉要诀》一卷,取崔紫虚《脉诀》,参以《内经》,阐虚实表里之要。

紫虚者,宋道士崔嘉彦之号也。

其书简括而精密,李时珍《濒湖脉学》尝录以弁首,故兹亦取以为准。

次《运气要诀》一卷,阐《素问》五运六气之理。

盖运气虽不可拘泥,亦不可竟废,故次於诊法。

次为《诸科心法要诀》五十四卷,以尽杂证之变。

次为《正骨心法要旨》五卷,则古有是术,而自薛己《正体类要》以外无专门之书,故补其遗。

皆有图,有说,有歌诀。

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也。

自古以来,惟宋代最重医学,然林亿、高保衡等校刊古书而已,不能有所发明,其官撰医书如《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或博而寡要,或偏而失中,均不能实裨於治疗。

故《圣济总录》惟行节本,而《局方》尤为朱震亨所攻。

此编仰体圣主仁育之心,根据古义,而能得其变通,参酌时宜,而必求其徵验。

寒热不执成见,攻补无所偏施,於以拯济生民,同登寿域。

涵濡培养之泽,真无微之不至矣。

△《尚论篇》·八卷(通行本)

国朝喻昌撰。

昌字嘉言,南昌人。

崇祯中以选贡入都,卒无所就。

往来靖安间,後又寓常熟,所至皆以医术著名。

是书本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其文过繁难举。

世称《尚论篇》者,省文也。

首为尚论大意一篇,谓张仲景著《卒病伤寒论》十六卷,其《卒病论》六卷已不可复睹,即《伤寒论》十卷亦劫火之馀,仅得之口授。

其篇目先後差错,赖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名目,可为校正,晋太医令王叔和附以己意,编集成书,共二十二篇。

今世所传乃宋直秘阁林亿所校正,宋人成无己所诠注。

(案:成无己乃金人,此言宋人误,谨附订於此。

)二家过於尊信叔和,往往先传後经,以叔和纬翼之词混编为仲景之书。

如一卷之平脉法,二卷之序例,其文原不雅驯,反首列之。

则其为校正诠注,乃仲景之不幸也。

程德斋因之,作《伤寒钤》,既多不经。

王履又以伤寒例居前,六经病次之,类伤寒病又次之,至若杂病杂脉与伤寒无预者皆略去,定为二百八十三法,亦无足取。

惟方有执作《伤寒条辨》,削去叔和序例,大得尊经之旨。

太阳三篇,改叔和之旧,以风寒之伤荣卫者分属,尤为卓识,而不达立言之旨者尚多。

於是重定此书,以冬伤於寒,春伤於温,夏秋伤於暑为主病之大纲。

四序之中,以冬月伤寒为大纲。

伤寒六经之中以太阳为大纲。

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荣风寒两伤荣卫为大纲。

盖诸家所注,至昌而始变其例矣。

次为辨叔和编次之失一篇,次为辨林亿、成无己校注之失一篇,次为驳正王叔和序例一篇,皆不入卷数。

其於《伤寒论》原文则六经各自为篇,而以合病、并病、坏病、痰病四类附三阳经末,以过经不解、差後劳复病、阴阳易病三类附三阴经末。

每经文各冠以大意,纲举目析,颇有条理,故医家称善本。

原书自为八卷,乾隆癸未,建昌陈氏并为四卷,而别刻昌《尚论》後篇四卷。

首论温证,次合论,次真中,次小儿,次会讲,次问答,次六经诸方,共成八卷,为喻氏完书焉。

考康熙甲寅顺天林起龙重刻方有执之书,以昌此书附後,各施评点,极论昌之所注,全出於剽窃方氏。

丑词毒詈,无所不加。

夫儒者著书,尚相祖述,医家融会旧论,何可遽非?况起龙所评,方氏则有言皆是,喻氏则落笔即非,亦未免先存成见,有意吹毛。

殆门户之见,别有所取,未可据为定论。

故今仍与方氏之书并著录焉。

△《医门法律》·十二卷、附《寓意草》·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喻昌撰。

昌既著《尚论篇》,发明伤寒之理,又取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分门别类,以成是编。

每门先冠以论,次为法,次为律。

法者治疗之术,运用之机。

律者明著医之所以失,而判定其罪,如折狱然。

盖古来医书,惟著病源治法,而多不及施治之失,即有辨明舛误者,亦仅偶然附论,而不能条条备摘其咎。

昌此书乃专为庸医误人而作,其分别疑似,既深明毫厘千里之谬,使临证者不敢轻尝。

其抉摘瑕疵,并使执不寒不热不补不泻之方,苟且依违迁延致变者,皆无所遁其情状,亦可谓思患预防,深得利人之术者矣。

後附《寓意草》四卷,皆其所治医案,首冠论二篇,一曰先议病,後用药,一曰与门人定议病证。

次为治验六十二条,皆反覆推论,务阐明审证用药之所以然。

较各家医案但泛言某病用某药愈者,亦极有发明,足资开悟焉。

△《伤寒舌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登撰。

登字诞先,吴江人。

是书备列伤寒观舌之法,分白胎、黄胎、黑胎、灰色、红色、紫色、[QX54]酱色、蓝色八种,末附妊娠伤寒舌,为图一百二十,各有总论。

案古经於诊候之外,兼及辨色聆音,而未尝以舌观病。

舌白胎滑之说,始见张机《伤寒论》,其传亦古,然其法不详,亦未尝言及种种之别。

後《金镜录》推至三十六图,未为赅备。

《观舌心法》衍至三十七图,又颇病繁芜,登以己所阅历,参证於二书之间,削烦正舛,以成是编,较之《脉候隐微》,尤易考验。

固诊伤寒者所宜参取也。

△《伤寒兼证析义》·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倬撰。

倬字飞畴,吴江人。

张登弟也。

是书专论伤寒而挟杂病者,分中风、虚劳、中满、肿胀、噎膈、反胃、内伤、宿食、咳嗽、咽乾、闭塞、头风、心腹痛、亡血多汗、积聚动气、疝气、淋浊、泻痢、胎产凡十七种,设为问答以发明之。

案《伤寒论》所论合病并病止言六经兼证,而不及杂病。

医家不明兼证之意,往往於脉证参差之际,或顾彼而失此,或治此而妨彼,为害颇深。

此书一一剖析,使治病者不拘於一隅,不惑於多岐,亦可谓有功於伤寒矣。

△《绛雪园古方选注》·三卷、附《得宜本草》·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王子接撰。

子接字晋三,长洲人。

自古集经方者不过注某圆某散主治某证而已,其兼论病源脉候者已不多见,至於制方之意,则未有发明之者。

近始有《医方集解》,然所见较浅,亦未尽窥运用之本旨。

是书所选之方,虽非秘异,而其中加减之道,铢两之宜,君臣佐使之义,皆能推阐其所以然。

前有自序,称厘为三卷。

上卷独明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中、下二卷发明内科、女科、外科、幼科、眼科及各科之方,末附杂方药性。

以书按之,则和、寒、温、汗、吐、下六剂及内科以下诸科上、中、下三品本草俱各自为帙,不题卷数。

盖其门人叶桂、吴蒙等所分,非子接之旧也。

今仍定为三卷,以还其旧,而《得宜本草》则附於末焉。

△《续名医类案》·六十卷(编修邵晋涵家藏本)

国朝魏之撰。

之既校刊江《名医类案》,病其尚有未备,因续撰此编。

杂取近代医书及史传、地志文集、说部之类,分门排纂。

大抵明以来事为多,而古事为书所遗者亦间为补苴,故网罗繁富,细大不捐。

如疫门载神人教用香苏散一条,犹曰存其方也。

至脚门载张文定患脚疾,道人与绿豆两粒而愈一条,是断非常食之绿豆,岂可录以为案。

又如金疮门载薜衣道人接已断之首,使人回生一条,无药无方,徒以语怪,更与医学无关。

如斯之类,往往而是,殊不免芜杂。

又虫兽伤门於薜立斋虫入耳中一条注曰,此案耳门亦收之,非重出也,恐患此者不知是虫,便检阅耳云云。

而腹疾门中载金台男子误服乾姜理中丸发狂入井一条,隔五六页而重出,又是何义例乎?编次尤未免潦草。

然采摭既博,变证咸备,实足与江之书互资参考。

又所附案语尤多所发明辨驳,较诸空谈医理,固有实徵虚揣之别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大椿撰。

大椿字灵胎,号洄溪,吴江人。

世传神农《本草经》三卷共载药三百六十五味,分上、中、下三品。

今单行之本不传,惟见於唐慎微《本草》所载,其刊本以阴文书者,皆其原文也。

大椿以旧注但言其当然,不言其所以然,因於三品之中采掇一百种,备列经文,而推阐主治之义,有常用之药而反不收入者。

其凡例谓辨明药性,使人不致误用,非备品以便查阅也。

凡所笺释,多有精意,较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发明诸条,颇为简要。

然《本草》虽称神农,而所云出产之地乃时有後汉之郡县,则後人附益者多。

如所称久服轻身延年之类,率方士之说,不足尽信。

大椿尊崇太过,亦一一究其所以然,殊为附会。

又大椿所作《药性专长论》曰,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其说最为圆通。

则是书所论犹属筌蹄之末,要於诸家《本草》中为有启发之功者矣。

△《兰台轨范》·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大椿撰。

大椿持论,以张机所传为主,谓为古之经方。

唐人所传,已有合有不合,宋、元以後则弥失古法。

故是编所录病论,惟取《灵枢》、《素问》、《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隋巢元方《病源》、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而止。

所录诸方,亦多取於诸书。

而宋以後方则采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

其去取最为谨严。

每方之下,多有附注,论配合之旨与施用之宜,於疑似出入之间,辨别尤悉。

较诸家方书但云主治某证而不言其所以然者,特为精密。

独其天性好奇,颇信服食之说,故所注本草,於久服延年之论,皆无所驳正。

而此书所列通治方中,於千金方、锺乳粉、《和剂局方》玉霜圆之类,金石燥烈之药,往往取之,是其过中之一弊,观是书者亦不可不知其所短焉。

△《伤寒类方》·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大椿撰。

世传後汉张机《伤寒论》乃晋王叔和采成书,本非机所编次。

金聊城成无己始为作注。

又以己意移易篇章。

自後医家屡有刊定,如治《尚书》者之争洪范、武成,注《大学》者之争古本、今本,迄於有明,终无定论。

大椿以为非机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当时随症立方,本无定序。

於是削除阴阳六经门目,但使方以类从,症随方证使人可按证以求方,而不必循经以求症。

虽於古人著书本意未必果符,而於聚讼纷呶之中亦芟除葛藤之一术也。

其中如大青龙汤下注云,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此汤主之。

大椿则以为病情甚轻,不应投以麻黄、桂枝、石膏,此条必有舛误。

又甘草茯苓汤下注云,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此汤主之。

大椿则以为此汗出者乃发汗後汗出不止,非伤寒自汗。

其辨证发明,亦多精到。

凡分一十二类,计方一百一十有三,末附六经脉法。

又论正证之外有别证、变证,附以刺法,皆有原委可寻。

自谓七年之中,五易草稿乃成云。

△《医学源流论》·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大椿撰。

其大纲凡七,曰经络脏腑,曰脉,曰病,曰药,曰治法,曰书论,曰古今。

分子目九十有三。

持论多精凿有据。

如谓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参之。

又如病同人异之辨,兼证兼病之别,亡阴亡阳之分,病有不愈不死,有虽愈必死,又有药误不即死,药性有今古变迁,《内经》司天运气之说不可泥,针灸之法失传。

其说皆可取。

而人参论一篇,涉猎医书论一篇,尤深切著明。

至於有欲救俗医之弊而矫枉过直者,有求胜古人之心而大言失实者,故其论病则自岐黄以外,秦越人亦不免诋排。

其论方则自张机《金匮要略》、《伤寒论》之外,孙思邈、刘守真、李杲、朱震亨皆遭驳诘。

於医学中殆同毛奇龄之《说经》。

然其切中庸医之弊者,不可废也。

──右“医家类”九十七部,一千八百一十六卷,皆文渊阁著录。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素问元机原病式》·一卷(通行本)金刘完素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子部十四○医家类二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