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来辩去辩不完讲到这里,王倪就答话了:“虽然,尝试《庄子南华》02.齐物论:辩来辩去辩不完

庄子南华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庄子南华

庄子南华 - 02.齐物论:辩来辩去辩不完

庄子南华

02.齐物论:辩来辩去辩不完

辩来辩去辩不完

讲到这里,王倪就答话了:“虽然,尝试言之,你虽然这样问,我实在不知道,但是,“尝诫言之”,不过呢,我给你讲。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耶?”

“庸讵知”是庄子的文法,创作的一个文章体裁。

在中国历代大文豪的文章中,尤其是苏东坡的文章,常常引用庄子的“庸讵知”,不过这三个字也没有什么稀奇,拿现在的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你哪里知道。

“吾所谓知之”,我如果告诉你这些我都知道,那知道这个“知”,“非不知也”,懂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是智能的愚痴,他的愚笨就越厉害。

“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那是真正的无知。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他说,你哪里知道,我告诉一切都不知道,才是真知道,就等于说,不知道的是真知道,知道的不一定是真知道。

讲了半天,这就是禅。

我们可以给他一个结论,一个人的智能,一个人的论辩,尽于“知止;最高的智能,最高的学问,尽于“知止”,一切到了最高处,无知。

注意啊,我们在座的学佛学道,你认为自己懂得佛法,懂得修道,懂得中国哲学什么的,你所认为知道的,就是你最不知的。

所以,你修道不成功,是头脑懂得太多,太聪明就是最笨的人。

人有本能的自然的灵感,那个真智能不属于学问,思想、聪明的,所以智辩尽于“知止”,这是我个人的结论,不是定论。

再进一步,我们知道,人不外乎知觉和感觉,知觉思想到了最高处,完全宁静,无所不知里头,实在好象无知,那是最高的境界。

现在庄子又把知觉与感觉连起来讲,他说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是答复上面的话。

庄子借用王倪的嘴巴往下讲,看起来他在狡辩:

“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

“民湿寝”,“民”就代表一般的人。

我们人在水里头,或者睡的地方太潮一湿,“腰疾偏死”,慢慢地腰也痛,肩膀也痛,风湿病就来了,结果风湿病还害得你死掉。

“鳅然乎哉?”

那个泥鳅呢?一天到晚在水里,怎么没有腰痛呢?也没有风湿呢?可见这个感觉不一样。

“木处,则惴栗恂惧,”如果把一个人吊在或挂在树上,会害怕掉下来跌死。

“猿猴然乎哉?”

猴子呢,越爬得高越好,越挂在树顶上越好。

你看庄子这个论辩很巧妙,人在湿地上睡久了,会得风湿病,而泥鳅生活在水中没有风湿病,人爬高了怕跌死,而猴子越爬得高越好。

“三者”,人、泥鳅、猴子,“孰知正处?”

你说说看,哪个感觉究竟是对的?哪个是正道?知觉感觉都不同,换句话,秉赋的生命功能不同,习惯不同,一切感觉思想就不同。

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民食刍豢,”人类吃什么?菜、饭、肉,素的荤的合一拢来。

“麋鹿食荐,”“麋”是头上没有长角的小鹿,属鹿的一种,“麋鹿”吃草。

“蝍蛆甘带,”有一种虫像大蜈蚣,喜欢吃蛇。

“甘”就是觉得味道很好。

“带”就是蛇。

“鸱鸦耆鼠,”空中有种飞鸟,很凶的,叫老鸱,喜欢吃死老鼠。

“四者”,人、麋鹿、蛆、鸱鸦,人喜欢吃菜吃饭;糜鹿喜欢吃草;蛆喜欢吃蛇;鸱鸦喜欢吃臭的死老鼠。

四样东西比起来,“孰知正味?”

哪个是真正的对呢?这是饮食的不同。

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

一毛一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猿猵狙”,“猿”是猴子的一种,猴子有猿、猴好几种,有猵,有猵狙,等于北方的牛有黄牛、水牛的分别一样。

猴子里头有一种猴,同一性一恋,以“猵狙”为雌。

“麋”和“鹿”没有父母、兄弟、姐妹的分别,互相交一配。

“鱼”与“鳅”做好朋友,甚至于它们互相交一配。

这是生物的现象。

庄子对于生物很了解,常常引用到这些东西。

“一毛一嫱”、“丽姬”是中国古代的两个美人,大家知道她们长得很漂亮。

“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鱼看见她们就沉下去了,鸟看见她们就飞走了,山里的野兽看见她们就立即跑掉了。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哪样叫漂亮?哪样叫不漂亮?你以为漂亮的,而别的东西认为不漂亮。

庄子骂人家逻辑诡辩,而他的诡辩比别人还厉害。

这些看似不伦不类的比喻,但是拿现在的观念看,都深有科学道理,庄子所引用的每一样东西,如果把专门的资料找来,叫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来研究分析,觉得庄子引用得非常对。

总而言之,这里提出了三迠:第一,提出感受的不同;第二,提出饮食的不同。

其實佛经上也有这种比喻,只是同庄子的说法不同,譬如说水,佛经上比庄子講得还玄一点,我們看到是水,佛经上讲饿鬼看到的不是水,是火,所以饿鬼的口一天到晚都是干的,不敢喝水,即使他喝水,一进到嘴里也会变成火了。

这个我們没見过,但有一點我们知道,不会喝酒的人喝一口酒,嘴里烧得要死,酒不能说不是水呀,怎么会发烧呢?还有,佛说我们人吃的饮食,欲界天以上的天人看到臭得不得了,当我们吃最好的饮食,天人都要掩鼻而过,看都不也看,覺得人这个动物,怎么吃这样脏的东西?佛经上说的这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因为天人我们没有办法找来对证,饿鬼也没有办法站出来证明。

莊子的这些比喻,拿生物来研究,是有道理的。

第三,提出人一性一好恶的不同。

因此庄子辩论的结果,,推翻了春秋战国一般的諸子百家的学说,儒家、墨家讲怎么可以救国,怎么可以救世,怎么可以救人,等于美国人天天讲人道,實际上是搞得世界上不人道,同一个道理。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环境不同,感受就不同,教育环境的不同,思想观念也就不同,自己心理秉一性一也不同。

有色盲的人,用正常眼睛看起来,有知道色盲的正常,还是我们的正常。

等于我们到神经病医院,自己傻了,不知道他是神经病,还是我是神经病,搞不清了。

神经病四面八方围到你的时候,搞了半天,发現我们是神经,他们是正常,你到了那个环境,分别不清了,但是你要搞清楚。

庄子说,依我看起来,你们天天讲“仁義之端,是非之涂,”辩来辩去,“樊然肴乱”,物质文明越发达,知识越普及,智慧越低落,人类的智慧越低落,文化越衰落。

“吾恶能知其辯”,你叫我来辩,我講不出哪里是真理?真理究竟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我也懒得来辩。

这一段话,是庄子借啮缺问王倪,王倪答复的话说的。

说到这里,他们两个又对辩,作这节的结论。

至人的境界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啮缺说:既然你不知道人世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你不知道利害,“至人”都不知道利害吗?庄子这里提出来一个“至人”,得道的人。

我们知道,庄子就人的价值,提出了三个名词,后来的中国文化道家道教经常引用,每一个是《齐物论》提出的“神人”,第二个在这一节提出的“至人”,后面还要提出“真一人”。

以庄子的观念,我们现在不是人,因为把人的本钱玩掉了,虽然我们活着,都在玩掉自己的本钱。

人的本钱真做到会变成仁人,人变成仁人就超神入化,超出了物质的世界,升华到一精一神与物质的统一。

我们人活在世间,没有达到人的真正价值,没有做到这个标准,道家叫做行一尸一走肉。

我们是个一尸一体在走,里头空空洞一洞的,没有东西,只是几十斤肉在街上跑就是了。

但是人做到了,不是条一尸一走肉,那叫作做人。

有时,同学跟我说笑,老师,你越来越瘦了,我说这是所谓标准的“行一尸一”,胖一点就是“走肉”。

庄子把“人籁”讲完了,下面由“人籁”又到了“天籁”: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中国文化里头,生命的价值,庄子在这里讲完了。

我们做到了,印度佛教就叫成佛了,中国就是成神人了。

王倪说,你老兄不要问这个问题,当然我们是普通人,“至人神矣!”“至人”是真正到了道的境界,已经达到神化。

“大泽焚而不能热”,整个四大海洋,火山爆发,烧起来,庄子在上篇《齐物论》提过,他觉得温暖,洗个澡,一点都不热。

“河汉冱而不能寒”,整个海洋,北极冰山化了,他觉得像吃了冰淇淋,到冷气间里坐坐,凉快凉快,“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整个地球震开裂了,山海动摇,海水干了,他一点没有感觉,也不害怕,觉得是小孩子把泥巴弄坏了。

“至人”修养超神入化到了这个程度,庄子这么一写,中国后来道家神仙思想,《封神榜》等都是从这里来。

人做到了这个境界,不要坐飞机,手一招,天上的云就来了,要到哪里就到哪里;太陽、月亮拿来就是摩托车的两个轮子,就骑上了;“而游乎四海_之外;”到宇宙外玩玩。

“至人”修养到了生死同他毫不相干,他已经不生不死,物质世界的变化与他毫不相干。

他当然不懂人世间什么叫是非,什么叫利害,不是不懂,而是人世间的是非,在他看来,犹如小孩子的争吵,跟自己毫不相干,就等于我们看蚂蚁打架,又等于看一群动物在笼子里自己闹,不相干。

《齐物论》这一段,从“人籁”而到达“天籁”,把人的价值提到最高。

道在哪里。

每个人都有道,可是每个人自己丧失了。

真正得了道,修行成功的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经之外。”

上面还有“乘云气,御飞龙。”

骑在龙背上玩玩的。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庄子南华》诸子百家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辩来辩去辩不完讲到这里,王倪就答话了:“虽然,尝试《庄子南华》02.齐物论:辩来辩去辩不完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