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别集类二十四
△《一峰集》·十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罗伦撰。
伦字彝正,别号一峰,江西永丰人。
成化丙戌进士第一,授修撰。
释褐甫三月,以疏劾大学士李贤,谪泉州市舶副提举。
明年诏还,复原官,改南京供职。
寻以疾辞归,退居金牛山,授徒讲学以终。
事迹具《明史》本传。
伦与陈献章称石交,然献章以超悟为宗,而伦笃守宋儒之途辙,所学则殊。
《明儒学案》云:“伦刚介绝俗,生平不作合同之语,不为软巽之行。
冻馁几於死亡,而无足以动其中,庶可谓之无欲。”
今览其文,刚毅之气,形於楮墨。
诗亦磊不凡,虽执义过坚,时或失於迂阔。
又喜排叠先儒传注成语,少淘汰之功,或失於繁冗。
然亦多心得之言,非外强中乾者比也。
後载《梦稿》二卷,记梦之词至三百馀首,隐约幻渺,几莫测其用意所在,亦文集中罕见之体。
以其人足重,故得附本集以传,今亦姑仍旧本录之焉。
△《篁墩集》·九十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程敏政撰。
敏政有《宋遗民录》,已著录。
是集为敏政所自订。
据《千顷堂书目》,尚有《外集》十二卷、《别集》二卷、《行素稿》一卷、《拾遗》一卷、《杂著》一卷。
今皆不在此编中,疑其本别行也。
敏政学问淹通,著作具有根柢,非游谈无根者比。
特以生於朱子之乡,又自称为程子之裔,故於汉儒、宋儒判如冰炭,於蜀党、洛党亦争若寇仇。
门户之见既深,徇其私心,遂往往伤於偏驳。
如《奏考正祀典》,欲黜郑康成祀於其乡;作《苏氏杌》,以锻炼苏轼,复伊川九世之雠,至今为通人所诟厉。
其文格亦颇颓唐,不出当时风气;诗歌多至数千篇,尤多率易,求其警策者殊稀。
然明之中叶,士大夫侈谈性命,其病日流於空疏,敏政独以雄才博学,挺出一时。
集中徵引故实,恃其淹博,不加详检,舛误者固多,其考证精当者亦时有可取。
要为一时之硕学,未可尽以芜杂废也。
其集名曰“篁墩”者,考新安有黄墩,为晋新安太守黄积所居。
子孙世宅於此,故以“黄”为名。
自罗愿《新安志》、朱子《文集》所载皆同。
敏政乃称“黄”本“篁”字,因黄巢而改,遂称曰“篁墩”,为之作记,且以自号。
其说杜撰无稽,然名从主人,实为古义,今亦仍其旧称焉。
△《枫山集》·四卷、《附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章懋撰。
懋有《枫山语录》,已著录。
懋初在词垣,以直谏著名。
今集中第一篇即其原疏。
考元夕张灯,未为失德,词臣赓韵,亦有前规。
而反覆力争,近乎伊川之谏折柳,未免矫激太过。
然其意要不失於持正,故君子犹有取焉。
至其平生清节,矫矫过人,可谓耿介拔俗之操。
其讲学恪守前贤,弗逾尺寸,不屑为浮夸表暴之谈。
在明代诸儒,尤为淳实。
《明史》本传称,或讽之为文章,则对曰:“此小技耳,予弗暇。”
有劝以著述者,曰:“先儒之言至矣,芟其繁可也。”
盖其旨惟在身体力行,而於语言文字之间非所留意。
故生平所作,止於如此。
然所存皆辞意醇正,有和平温厚之风。
盖道德之腴,发为词章,固非蜡貌栀言者所可比尔。
△《庄定山集》·十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庄撰。
字孔,江浦人,成化丙戌进士,官至南京礼部郎中,事迹具《明史》本传。
官检讨时,以不奉诏作《山诗》,与章懋、黄仲昭同谪。
沦落者垂三十年,世颇推其气节。
惟癖於讲学,故其文多阐《太极图》之义,其诗亦全作《击壤集》之体,又颇为世所嗤点。
然如《病眼诗》“残书楚汉灯前垒,草阁江山雾里诗”句,杨慎亦尝称之。
其他如“山随病起青逾峻,菊到秋深瘦亦香”,“土屋背墙烘野日,午溪随步领和风”,“碧树可惊游子梦,黄花偏爱老人头”,“酒盏漫倾刚月上,钓丝才恰风和”诸句,亦未尝不语含兴象。
盖其学以主静为宗,故息虑澄观,天机偶到,往往妙合自然,不可以文章格律论,要亦文章之一种。
譬诸钓叟田翁,不可绳以礼貌,而野逸之态,乃有时可入画图。
录之以备别格,亦论唐诗者存《寒山子集》之意也。
△《未轩文集》·十二卷、《补遗》二卷、《附录》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黄仲昭撰。
仲昭有《八闽通志》,已著录。
是集为其门人刘节所编。
凡文六卷、诗五卷、词一卷,而以碑文、墓志铭附之。
仲昭官编修时,与章懋、庄并以疏争元宵烟火事廷杖谪官,当时有“翰林三君子”之目。
後懋与并以聚徒讲学为事,而仲昭独刻意纪述。
《八闽通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南平县志》、《兴化府志》皆所编录。
故枫山、定山之名满於天下,仲昭几为所掩。
然三人气节相同,居官清介相同,文章质实亦略相同。
未可以仲昭笃志励行,不作语录,遂分优劣於其间也。
林瀚作《仲昭墓志》,称其作为文章,浑厚典重,无艰深聱尧之语。
郑岳《莆阳文献传》亦称其有《未轩集》若干卷,文词典雅。
今观其集,虽尚沿当日平实之格,而人品既高,自无鄙语。
颉颃於作者之间,正不以坦易为嫌矣。
△《医闾集》·九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贺钦撰。
钦字克恭,其先浙之定海人,以戍籍隶辽东义州卫。
登成化丙戌进士,授户科给事中,谢病归。
弘治初,起陕西参议,檄未至而母殁,乃上疏恳辞。
服阕,遂不复出。
事迹具《明史·儒林传》。
此编乃其子士谘辑遗稿并生平言行都为一集。
前三卷为《言行录》。
四卷至七卷为《存稿》,皆杂文。
第八卷为《奏稿》。
第九卷为《诗稿》。
以钦常读书医无闾山,自号医闾山人,因以名集。
钦之学出於陈献章。
然献章之学主静悟,钦之学则期於返身实践,能补苴其师之所偏。
尝言“为学不在求之高远,在主静以收放心而已”。
故集中所录言行,皆平易真朴,非高谈性命者可比。
而所上诸奏疏,亦无不通达治理,确然可见诸施行。
在讲学诸人之中,独为笃实而纯正。
文章虽多信笔挥洒,不甚修词,而仁义之言,蔼然可见,固不必以工拙论也。
△《翠渠摘稿》·七卷、《补遗》·一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周瑛撰。
瑛有《书纂》,已著录。
所著诗文集曰《翠渠类稿》。
此本乃其门人林近龙所选录,故曰《摘稿》。
郑岳撰《瑛传》,称其文章浑成雅健,诗格调高古。
瑛亦尝作绝句云:“老去归平澹,时人或未知。”
则其自命不在以繁音缛节务谐俗耳矣。
朱彝尊《明诗综》、郑王臣《莆风清籁集》并载瑛《履霜操乐府》,其言怨而不怒,足正昌黎之失。
此集中乃未收之,或近龙去取失当,误佚之欤。
末附说三篇、序一篇、诗十八首,共为一卷,乃康熙戊子其七世孙维镳於家乘中钞出,以补《摘稿》所遗者。
然冠以郑岳所撰《传》。
其八世孙成又於雍正壬子求得瑛自撰志铭,补录於後,亦列於题跋之中。
均乖编次之体。
张诩作陈献章行状,称瑛为献章门人,而《成跋》力辨其非。
以二人之集考之,盖始合而终睽者。
诩与成之说皆各执其一偏。
《明史·儒林传》亦称瑛始与献章友,献章之学主於静,瑛不然之,谓学当以居敬为主云。
△《家藏集》·七十七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吴宽撰。
宽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人,成化壬辰进士第一,官至掌詹事府、礼部尚书,谥文定,事迹具《明史》本传。
集为宽所自订。
李东阳、王鏊二《序》皆称诗三十卷、杂文四十卷,总为七十卷。
今此本诗目相同,而文集实多七卷,又附以补遗文六篇。
《後序》亦称宽子中书舍人阅笥稿,得诗三十卷、文四十七卷,与《前序》颇不合,疑七十卷以上乃宽原编,而其後七卷则出等所附益也。
宽学有根柢,为当时馆阁钜手。
平生学宗苏氏,字法亦酷肖东坡,缣素流传,赏鉴家至今藏┑。
诗文亦和平恬雅,有鸣鸾佩玉之风。
朱承爵《存馀堂诗话》极称其《雪後入朝诗》,虽非高格。
至谓其诗格尚浑厚,琢句沉著,用事典切,无漫然嘲风弄月之语,则颇为得实。
以之羽翼茶陵,实如骖之有靳。
至其作《史彬墓表》,称其以力田拓业,代为税长,而不载有从建文君出亡之事。
後人因据以正《致身录》诸书之讹,是尤可以资考订矣。
△《归田稿》·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谢迁撰。
迁字于乔,馀姚人,成化乙未进士第一,授修撰,官至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谥文正,事迹具《明史》本传。
迁之在内阁也,与刘健同心辅政。
史称其秉节直谅,见事明敏,天下称为贤相。
其文集全稿,嘉靖中倭乱被毁。
此集乃其致仕以後及再召时所作。
自题曰《归田稿》,以授其子至者也。
国朝康熙中,其七世孙大名府同知钟和复加辑,梓而传之。
集中奏疏,类多晚年陈谢之作。
凡在朝时嘉谟谠论,均已无存。
即史所称《请罢选妃嫔》、《禁约内官》诸疏,亦不在其间,则其散失者当复不少。
然迁当归里以後,正刘瑾、焦芳等挟怨修隙,日在危疑震撼之中。
而所作诗文,大抵词旨和平,惟寄江湖魏阙之思。
老臣忧国,退不忘君,读此一编,已足以知其忠悃矣。
△《震泽集》·三十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王鏊撰。
鏊有《史馀》,已著录。
鏊以制义名一代。
虽乡塾童稚,才能诵读八比,即无不知有王守溪者。
然其古文亦湛深经术,典雅遒洁,有唐宋遗风。
盖有明盛时,虽为时文者亦必研索六籍,览百氏,以培其根柢,而穷其波澜。
鏊困顿名场,老乃得遇。
其泽於古者已深,故时文工而古文亦工也。
史称鏊上言欲仿前代制科,如博学鸿词之类,以收异才。
六年一举。
尤异者,授以清要之职。
有官者加秩。
数年之後,士类濯磨,必以通经学古为高,脱去讠叟闻之陋。
时不能用。
又称鏊取士尚经术,险诡者一切屏去。
弘、正间文体为一变,则鏊之所学可知矣。
集中《尊号议》、《昭穆对》,大旨与张璁、桂萼相合。
故霍韬为其集序,极为推挹,至比於孔门之游、夏,未免朋党之私。
然其谓鏊早学於苏,晚学於韩,折衷於程朱,则固公论也。
其《河源考》一篇,能不信笃什所言,似为有见。
而杂引佛典、道书以驳昆仑之说,则考证殊为疏舛。
此由明代幅员至嘉峪关而止,轺车不到之地,徒执故籍以推测之,其形响揣摩,固亦不足怪矣。
△《郁洲遗稿》·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梁储撰。
储字叔厚,号厚斋,晚号郁洲,广东顺德人。
成化戊戌进士。
官至华盖殿大学士。
谥文康。
事迹具《明史》本传。
是集其子次挹所编。
初名《郁洲集》,香山黄佐为之序。
後其孙孜官中书舍人,从内阁录其奏疏,补入集中,为十卷,故名曰《郁洲遗稿》。
即此本也。
储历事三朝,当武宗末造,正杌陧不宁之时,乃能岳岳怀方,弥缝匡救。
集中所载奏疏,如武宗自封镇国公,则上疏力阻。
许给秦王关中闲田为牧地,则草敕时为危言以动听,事遂得寝。
又力请回銮疏至八九上,无非忠爱之忱。
虽辞乏华腴,而义存规谏,亦可云古之遗直矣。
胡维霖《墨池浪语》乃引杨慎之言,谓“《明通纪》一书乃储弟梁亿所撰。
故以不草《威武大将军敕》归之於储,其实写《威武大将军敕》者储也。
内阁有敕书稿簿,缀撰文者姓名,何可诬也”云云。
其说独异,然稿簿果存,不应终明之世无一人见而言之,《明史》本传亦无明文,置之不论可也。
至於集中诗文,寥寥无几,体格亦不甚高。
《黄佐序》称其生平著作多不存稿,盖非其注意之所在云。
△《见素文集》·二十八卷、《奏疏》·七卷、《续集》·十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林俊撰。
俊字待用,号见素,莆田人,成化戊戌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贞肃,事迹具《明史》本传。
俊始以纠权远谪。
及抚江右,则抗逆藩;抚西蜀,则平巨寇,为弘、正间名臣。
晚年再起,持正。
卒以不附合张璁、桂萼,致殁後削籍,葬以士礼,尤见後凋之节。
所著诗文,《张诩序》谓俊致仕之时手编成集者五十馀卷。
此本文二十八卷,《奏疏》七卷,《续集》诗文十二卷,兼及其起废以後所作,并附以遗疏四首,与《诩序》不符。
盖已出後人裒辑,非俊自编之原本也。
俊为文,体裁不一,大都奇崛博奥,不沿袭台阁之派。
其诗多学山谷、後山两家,颇多隐涩之词,而气味颇能远俗。
奏议分《两曹》、《外台》、《内台》、《西征》、《起辅》、《新政》、《秋台》六稿,无不委曲详尽,通达事机。
平生经略,此足见其大凡矣。
又案王凤灵《续集序》,称俊原有诗集十四卷,此本无之。
别有《西征集》,凡诗歌二百二篇、跋二篇、赋一篇、书二十二篇、祭文二十四篇、序四篇、记五篇,亦不以诗为一集。
观其孙及祖《跋》,称重梓是书而诗集尚阙。
是当时本未同刊,故流传颇鲜。
今仍其原第著录云,
△《古城集》·六卷、《补遗》·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张吉撰。
吉字克修,号翼斋,又曰默庵,又曰怡窝,晚乃自称曰古城,馀干人。
成化辛丑进士,官至贵州左布政使。
是编第一卷为《三朝奏议》,第二卷为《陆学订疑》,第三卷为《贞观小断》,第四卷为《文略》,第五、第六卷为诗。
末有《补遗》,皆杂文。
明至正德初年,姚江之说兴,而学问一变;北地、信阳之说兴,而文章亦一变。
吉当其时,犹兢兢守先民矩,高明不及王守仁,而笃实则胜之;才雄学富不及李梦阳、何景明,而平正通达则胜之。
且为工部主事时,则尽言直谏,忤武宗,谪官。
为广西布政使时,又以不肯纳赂刘瑾贬秩。
而为肇庆府同知时,力持公议,掊击柳,愿与都御史秦同逮,卒白其冤,尤人情所难。
以刚正之气,发为文章,固不与雕章绘句同日而论矣。
△《虚斋集》·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蔡清撰。
清有《易经蒙引》,已著录。
《明史·艺文志》载清《虚斋文集》五卷,与此本合。
盖正德间葛志贞所辑,林俊为之序。
其後梨枣漫漶,清族孙廷魁复为重刊,而益以《补遗》、《附录》,分为八卷。
然所增不过手简墨迹,本无关轻重。
而史乘传赞之作一概附入,尤多冗滥,固不若原本之持择有要矣。
清学以穷理为主,笃守朱子之说。
其《读蜀阜存稿私记》中,谓:“朱、陆俱祖孔、孟,而门户不同。
然陆学未尽符於大中至正之矩,不免为偏安之业。”
其宗旨所在,可以概见。
然其《易经蒙引》,於朱子之解意有未安者,亦多所驳正,不为苟合。
是其识解通达,与诸儒之党同伐异者有殊。
故其文章亦淳厚朴直,言皆有物。
虽不以藻采见长,而布帛菽粟之言,殊非雕文刻镂者所可几也。
《明史》本传称:“清在吏部,因王恕访以时事,清上二札。
一《请振纪纲》,一《荐刘大夏等三十馀人》,恕皆纳用。”
今检其札,乃不见集中。
即蔡廷魁增缉之本,亦复不载。
盖清不欲居功,已讳而削其稿矣。
其斯为醇儒之用心欤。
△《容春堂前集》·二十卷、《後集》·十四卷、《续集》·十八卷、《别集》·九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邵宝撰。
宝有《左Δ》,已著录。
宝举乡试,出李东阳之门,故其诗文矩度,皆宗法东阳。
东阳於其诗文亦极推奖。
当宝以侍郎予告归,东阳作《信难》一篇以赠,称其集“出入经史,罗传记,该括情事,摹写景物,以极其所欲言。
而无冗字长语,辛苦不怡之色。
若欲进於古之人”。
且以欧阳修之知苏轼为比,其心之相契如此。
然东阳所见只有《前集》。
其《後集》、《续集》、《别集》则宝後所续编,东阳弗及睹也。
今统观四集,其文边幅少狭,而高简有法,要无愧於醇正之目。
《明史·儒林传》称:“其学以洛、闽为的,尝曰:‘吾愿为真士大夫,不愿为假道学。
’其文典重和雅,以李东阳为宗。
而原本经术,粹然一出於正。”
殆非虚美。
其诗清和淡泊,尤能抒写性灵。
顾元庆《夷白斋诗话》极称其《乞归终养上疏不允》一篇,谓其感动激发,最为海内传诵,盖其真挚不可及云。
△《罗圭峰文集》·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罗撰。
字景鸣,南城人,成化丁未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谥文肃,事迹具《明史·文苑传》。
以气节重一时。
其《乞定宗社大计》二疏及《上李东阳书》,皆言人之所难言。
其文规无韩愈,戛戛独造,多抑掩其意,迂折其词,使人思之於言外。
《陈洪谟序》称:“闻其为文,必呕心积虑,至扃户牖,或踞木石隐度逾旬日,或逾岁时,神生境具,而後命笔,稍涉於萎陋诎诞之微,虽数易稿不惮,盖与宋陈师道之吟诗不甚相远。
其幽渺奥折也固宜,而磊落崎,有意作态,不能如韩文之浑噩,亦缘於是。
殆性耽孤僻,有所偏诣欤。”
然在明人之中,亦可谓为其难者矣。
明制,以翰林教习宦官,谓之内馆。
据所作《白江墓碑》,盖尝充是任者。
故集中诸文,为宦官作者颇多。
虽之风概,可以共谅於後世,然其为微瑕,不止陶集之闲情。
顾一一录之,是所不可解也。
《因树屋书影》称集一刻於盱眙,再刻於南国子监,又有武进孙氏本,今皆未见。
据此本所叙,则初刻於常州,再刻於荆州,版皆佚。
嘉靖五年,陈洪谟得荆州本六卷,又得《续集》二卷、《奏议》一卷,汇而重刊。
後其乡人黄端伯又於曾孙宽处求得逸稿,合原集编为三十卷。
是其集辗转增入,已非其旧。
兹数篇者,毋乃端伯所增入欤。
此本为康熙庚午八世从孙美才所刊,编次颇无体例。
如文以寿文为冠,而以奏议列杂著後;诗亦以寿诗为冠,而名之曰“古乐府”。
又以词置赋之後、诗之前,皆为颠舛。
其《凡例》第二条云:“集中详加评缀,凡有资举业者,联圈标出。”
所见如是,则其失於刊削,以多为贵亦宜矣。
△《吴文肃公摘稿》·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吴俨撰。
俨字克温,宜兴人,成化丁未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肃,事迹具《明史》本传。
正德初,俨主顺天乡试,以《为臣不易》命题,为刘瑾所怒,以飞语罢去。
瑾诛,乃复进用。
其程文今在集中。
史称刘瑾闻俨家多赀,遣人啖以美官。
俨峻拒之,瑾怒。
会大计群吏,中旨罢俨官。
即其事也。
其集初藏於家。
至万历甲申,其孙士遇始刊版。
同邑王升、武进庄煦及其仲孙达可为删而存之,故名曰《摘稿》。
俨当何、李未出以前,犹守明初旧格,无钩棘涂饰之习。
其才其学,虽皆不及李东阳之宏富,而文章局度舂容,诗格亦复娴雅。
往往因题寓意,不似当时台阁流派,沿为肤廓。
虽名不甚著,要与东阳肩随,亦足相羽翼也。
△《熊峰集》·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石缶撰。
缶字邦彦,藁城人,成化丁未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文隐,改谥文介,事迹具《明史》本传。
缶出李东阳之门,东阳每称後进可托以柄斯文者,惟缶一人。
皇甫氵方尝删定其集为四卷,岁久版佚。
国朝康熙丁未,馀姚孙光{灬}为藁城知县,得《别集》遗稿於其家,为合而重刊之。
嗣闻真定梁清标家有其全集,乃购得续刊,共为十卷,即此本也。
自一卷至四卷为诗,五卷、六卷为文,七卷至九卷又为诗,十卷又为文。
盖刊版已定,不能依类续入,故其体例丛脞如是也。
缶诗文皆平正通达,具有茶陵之体,故东阳特许之。
当北地、信阳代兴之日,而缶独坚守师说。
屡典文衡,皆力斥浮夸,使粹然一出於正。
虽才学皆逊东阳,而持正,不趋时好,亦可谓坚立之士矣。
△《立斋遗文》·五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邹智撰。
智字汝愚,合州人。
成化丙午乡试第一人。
时万安方倚内官怙权。
智上公车时,道过王恕,即立志欲发其奸。
丁未成进士,改庶吉士。
会星变,遂上疏击安及刘吉、尹直三大学士,兼劾中官。
虽留中不报,而奸党衔之次骨,乃借他事罗织下诏狱,将拟死刑。
彭韶力持之,得谪广东石城千户所吏目。
卒於官,年仅二十六。
事迹具《明史》本传。
金祺作《智墓志》,称所著有《立斋集》藏於家。
考集中《初到石城诗》第二首後有其友人顺德知县吴廷举附注,记智自改定中四句事。
末有附载《寄吴献臣》一书,失其姓名,论刻集及作序事。
则集为廷举所编次刊刻。
此本前有什邡县训导《李廷梁序》称旧版佚阙,案台李公芳麓重梓。
盖天启乙丑所刊也。
凡奏疏一卷、杂文三卷、诗一卷、附录一卷。
智疏劾权奸,直声动天下。
然於君国之间,缠绵笃挚,至死不忘,无一毫怨尤之意。
其《在狱诗》有云:“梦中不识身犹系,又逐东风入紫宸。”
其《辞朝诗》有云:“韶声静拜彤墀,转觉婵媛不自持。
罪大故应诛两观,网疏犹得窜三危。
尽披肝胆知何日,望见衣裳只此时。
但愿太平无一事,孤臣万死竟何悲。”
与明季台谏务以矫激沽名者,相去万万。
故诗文多发於至性,不假修饰之功,虽间伤朴,而真气流溢,其感人者固在文字外矣。
△《西村集》·八卷、《附录》·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史鉴撰。
案宪宗、孝宗时有两史鉴。
其一长洲人,弘治己未进士,见《太学题名碑》。
其一吴江人,字明古,号西村,隐居不仕,即撰此集者也。
鉴留心经世之务,三原王恕巡抚江南时,闻其名,延见之,访以时政。
鉴指陈利病。
恕深服其才,以为可以当一面。
所著诗四卷、文四卷,嘉靖间其孙周裒而刊之,以墓表及诸人哀挽之诗附於後。
周用、卢襄各为之序。
其文究悉物情,练达时势,多关於国计民生,而於吴中水利言之尤详。
第五卷皆明初诸人《列传》,叙次简明,疑其欲为野史而未就也。
其诗亦落落无俗韵,惟古诗不知古音,所注叶韵多谬误。
文中《祭徐有贞文》及文後《跋》一篇,以私恩之故,为力辨夺门一事,未免曲笔耳。
案王士祯《香祖笔记》曰:“吴江门人徐翰林电发(案电发乃检讨徐钅九之字),寄《西村集》二十八卷,其乡前辈史鉴明古著也。
集中有曾祖文质府君行状(案文质乃史彬之字),只言洪武中缚贪吏诣阙事,无一语及靖难。
集是陈继儒仲醇选”云云。
是鉴集本二十八卷。
此本八卷,尚非完帙。
然今未见继儒所选本,故仍以此本著录,而附载其卷帙之异同,备考证焉。
△《胡文敬公集》·三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明胡居仁撰。
居仁有《易像抄》,已著录。
居仁本从吴与弼游,而醇正笃实,乃过其师远甚。
其学以治心养性为本,以经世宰物为用,以主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
史称薛之後,惟居仁一人而已。
居仁病学者撰述繁芜,尝谓朱子注《参同契》、《阴符经》皆可不作。
故《易传》、《春秋传》外,於经书皆不轻为之注。
讲授之语,亦惟《居业录》一编。
诗文尤罕。
是集乃其门人余网罗散失而成。
虽中多少作,然近里著己皆粹然儒者之言,不似吴与弼书动称梦见孔子也。
△《小鸣稿》·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秦王朱诚泳撰。
诚泳号宾竹道人,太祖五世孙也。
弘治元年以镇安王袭封。
十一年薨,谥曰简。
《明史·诸王列传》称“诚泳性孝友恭谨,尝铭冠服以自警”。
所著有《经进小鸣集》。
案朱彝尊《诗话》称:“王年十龄,嫡母陈妃以唐诗教之,日记一首。
嗣位後日赋一篇,三十年靡闲。”
(案诚泳袭爵仅十一年,此云三十年当并其初封镇安王时言之也。
)既薨,纪善强晟校刻其诗。
嘉靖初,王孙定王维焯表上之,诏送史馆。
史称“经进”,盖由於此。
此本不题“经进”字,盖刻在前而进在後也。
自卷一至卷八皆诗;卷九为杂文;卷十为《恩赐胜览录》,乃弘治癸丑,诚泳请朝命养疾於凤泉温泉汤泉时所作。
其诗古体清浅而质朴,近体谐婉可诵,七绝尤为擅场。
如《秋夜诗》云“霁月满窗明似昼,梧桐如雨下空庭”,又云“空庭久坐不成寐,明月满阶砧杵声”,又《山行诗》云“啼鸟无声僧入定,半岩风落紫藤花”,皆风骨戍削,往往有晚唐格意。
尔时馆阁之中,转无此清音矣。
△《方简肃文集》·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方良永撰。
良永字寿卿,莆田人,弘治庚戌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
告归再起,巡抚应天,中途疾作,乞致仕,旋除南京刑部尚书,良永已先卒。
谥简肃。
事迹具《明史》本传。
是集为河南按察使郑茂所编,隆庆庚午其孙山东布政使攸续刊之。
良永当正德时历仕岩疆,皆著丰采。
乞休後廷推屡及,辄以养亲辞。
今诸疏俱在集中,进退颇为不苟。
其文信笔挥洒,虽不刻意求工,而和平坦易,不事钩棘。
视後来摹拟涂饰之习,转为本色。
其论劾朱宁一疏,慷慨壮烈,犹有牵裾折槛之风。
又常豫决宁王宸濠反谋。
濠败後,贻书王守仁,与论定乱大计,及其生平言学,则云:“近世学者,出天入神,超悟独到,专以心学为言,皆附於象山,其妄如此。
即所为象山者似矣,而中实未然,毋亦优孟之为孙叔敖欤。”
其语皆隐刺守仁,可谓卓然不阿其所好者矣。
△《怀星堂集》·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祝允明撰。
允明有《苏材小纂》,已著录。
《明史·艺文志》载《祝氏集略》三十卷、《怀星堂集》三十卷、《小集》七卷。
本传称其《诗文集》六十卷。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载《祝氏集略》外,又有《金缕》、《醉红》、《窥帘》、《畅哉》、《掷果》、《拂弦》、《玉期》等集。
今行於世者惟《祝氏集略》及此集,凡诗八卷、杂文二十二卷。
允明与同郡唐寅并以任诞为世指目。
寅以画名,允明以书名,文章均其馀事。
寅诗颓唐浅率,老益潦倒。
袁所辑《六如居士集》,王世贞《艺苑卮言》以“乞儿唱莲花落”诋之。
顾《国宝新编》称:“允明学务师古,吐词命意,迥绝俗界。
效齐、梁月露之体,高者凌徐、庾,下亦不失皮、陆。”
其推挹诚为过当。
然允明诗取材颇富,造语颇妍,下撷晚唐,上薄六代,往往得其一体。
其文亦萧洒自如,不甚倚门傍户。
虽无江山万里之钜观,而一邱一壑,时复有致。
才人之作,亦不妨存备一格矣。
△《整庵存稿》·二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罗钦顺撰。
钦顺之学以穷理格物为宗,力攻王守仁良知之说。
其大旨具见所作《困知记》中,已别著录。
至词章之事,非其所好,谈艺家亦罕论及之。
其弟钦蔼,作《仪训录》,尝称“钦顺於应酬文字辞谢居多,下笔稿成,未尝自是。
旧稿盈笥,晚年手自芟存,馀悉焚去。
谓二子曰:‘此等文字世间不少,慎勿出以示人,姑留自观可也’”云云。
其志趣可以想见。
然集中所作,虽意境稍涉平衍,而典雅醇正,犹未失成化以来旧格。
诗虽近击壤派,尚不至为有韵之语录。
以抗行作者则不能,在讲学诸家亦可云质有其文矣。
△《东江家藏集》·四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顾清撰。
清有《松江府志》,已著录。
是编凡《山中稿》四卷为初集,乃未仕时作。
《北游稿》二十九卷为中集,乃既仕後作。
《归来稿》九卷为後集,乃致仕後作。
皆清晚年所自编,故体例颇为精审。
又有《留都稿》四卷、《存稿》十卷,为其子孙所续辑,今已不传矣。
清学端行谨,砥砺名节。
当正德时,谏疏凡十数上。
嘉靖初,力请停遣旗校,於时政皆有所献替。
其诗清新婉丽,天趣盎然。
文章简炼醇雅,自娴法律。
当时何、李崛兴,文体将变,清独力守先民之矩。
虽波澜气焰未能极ㄈ奇伟丽之观,要不谓之正声不可也。
在茶陵一派之中,亦挺然翘楚矣。
△《空同集》·六十六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明李梦阳撰。
梦阳有《空同子》,已著录。
梦阳为户部郎中时,疏劾刘瑾,遘祸几危,气节本震动一世。
又倡言复古,使天下毋读唐以後书,持论甚高,足以竦当代之耳目。
故学者翕然从之,文体一变。
厥後摹拟剽贼,日就窠臼。
论者追原本始,归狱梦阳,其受诟厉亦最深。
考明自洪武以来,运当开国,多昌明博大之音。
成化以後,安享太平,多台阁雍容之作。
愈久愈弊,陈陈相因,遂至单缓冗沓,千篇一律。
梦阳振起痿Φ,使天下复知有古书,不可谓之无功,而盛气矜心,矫枉过直。
《因树屋书影》载其《黄河水绕汉官墙》一诗,以落句有“郭汾阳”字,涉用唐事,恐贻口实,遂删除其稿不入集中。
其坚立门户,至於如此。
同时若何景明、薛蕙皆梦阳倡和之人,景明论诗诸书,既往复;蕙亦有“俊逸终怜何大复,粗豪不解李空同”句,则气类之中已有异议,不待後来之排击矣。
平心而论,其诗才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
而古体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
所谓武库之兵,利钝杂陈者也。
其文则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
明人与其诗并重,未免怵於盛名。
今并录而存之,俾瑕瑜不掩。
且以著风会转变之由,与门户纷竞之始焉。
△《山斋集》·二十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郑岳撰。
岳有《莆阳文献》,已著录。
其所著诗文有《蒙难录》、《西行纪》、《南还录》、《山斋吟稿》、《漫稿》、《净稿》、《续稿》、《奏议》。
因雕本燹毁,所存不过数种。
是集乃万历中其曾孙炫辑重锓,凡诗七卷、文十七卷。
《炫跋》谓较视旧集十未能存二三,盖亦幸而不佚也。
柯维骐《续莆阳志》称其所作诗文,俱畅达蕴藉。
朱彝尊《明诗综》引谢山子之言,亦称其诗深於讽谕之体。
考《明史》岳本传,称其屡拒中官崔文之干请,争宁王宸濠之侵占。
又以争兴献王庙,忤旨夺俸。
其居官颇著风节。
而为江西按察使时,与李梦阳互讦。
为兵部侍郎时,又为聂豹劾罢。
所与龃龉者,乃皆正人。
盖其天性孤介,非惟与小人相忤,即君子亦不苟合也。
其文章落落远俗,固亦有由焉。
△《浮湘集》·四卷、《山中集》·四卷、《凭几集》·五卷、《续集》·二卷、《息园存稿诗》十四卷、《文》九卷、《缓恸集》一卷(山西巡抚采进本)明顾撰。
有《国宝新编》,已著录。
是编乃其诗文全集。
《浮湘集》由开封府知府谪全州知州时作,蔡羽序之。
《山中集》移病家居时作,陈束序之。
《凭几集》、《凭几续集》皆起官湖广巡抚时作,皇甫氵方序之,亦有《自序》。
《息园存稿》并刻於嘉靖戊戌,《诗稿》陈大壮序之,《文稿》邓继中序之。
附录曰《缓恸集》,官工部侍郎时哭其亡女之作,自序之。
朱彝尊《明诗综》称其尚有《归田集》,今未见传本,不知佚否也。
《明史·文苑传》称初与同里陈沂、王韦号“金陵三杰”,後宝应朱应登继起,号“四大家”。
然、应登羽翼李梦阳,而韦、沂则颇持异论。
又称诗矩唐人,以风调胜。
今观其集,远挹晋安之波,近骖信阳之乘,在正、嘉间固不失为第二流之首也。
△《华泉集》·十四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边贡撰.贡字庭实。
华泉其号也。
历城人。
弘治丙辰进士。
官至南京户部尚书,事迹具《明史·文苑传》。
是集凡诗八卷、文六卷。
鲁中立《海岳灵秀集》曰:“华泉之作虽不逮何、李,然平淡和粹,孝庙以前,海岱之才无其伦比。”
胡应麟《诗薮》曰:“世人独推李、何为当代第一。
余以为空同关中人,气稍过劲,未免失之怒。
张大复之亮节俊语出於天性,亦自难到,但工於文句而乏意外之趣。
独边华泉兴象飘逸,而语尤清圆,故当共推此人。”
陈子龙《明诗选》则曰:“尚书才情甚富,能於沉稳处见其流丽。
声价在昌之下、君采之上。
今考其诗,才力雄健,不及李梦阳、何景明善於用长;意境清远,不及徐祯卿、薛蕙善於用短。
而夷犹於诸人之间,以不战为胜。
无凭陵一世之名,而时过事移,日久论定,亦不甚受後人之排击。”
三人所论,当以子龙为持平矣。
昔薛蕙於严嵩为同年,颇相唱和。
及嵩柄国,蕙即谢绝往还,并削去旧作,不留一字,至今为论者所称。
是集乃以送嵩之作列为压卷,不免见疑於清议。
然诗集为贡没之後其里人刘天民所编。
时当嘉靖戊戌,正嵩权炽盛之日,或天民无识,趋附时局以为荣,非贡本志欤。
其文集亦大名魏允孚所续刊,自明以来,谈艺家置而不论。
今核其品格,实远逊有韵之词。
盖才有偏长,物不两大。
附诗以行,视为琬炎之藉可矣。
△《刘清惠集》·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刘麟撰。
麟字元瑞,一字子振,江西安仁人。
後流寓长兴,子孙遂隶籍焉。
弘治丙辰进士。
官至工部尚书。
事迹具《明史》本传。
初,麟观政工部时,即与同年陆昆抗疏争谏官下狱事。
及为绍兴府知府,又以忤刘瑾褫职。
後官尚书,卒以争苏松织造为宦官所挤而罢。
盖始终介介自立者。
其自绍兴归也,依其姻家吴充於长兴。
与孙一元、文徵明等往来倡和。
世传徵明《神楼图》,即为麟作也。
是集凡诗二卷,奏疏、杂文九卷,《附录》一卷,麟曾孙{钦心}陛所编。
万历丙午,湖州知府无锡陈幼学刊之长兴。
朱凤翔为序,称“其文出入秦汉,诗则韦、杜”,固未免太过。
至称“其标格高入霄,胸中无一毫芥蒂,故所发皆盎然天趣,读之足消鄙吝”,则得其实矣。
是亦文章关乎人品之验也。
△《东田遗稿》·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张羽撰。
羽字凤举,泰兴人。
弘治丙辰进士。
官至河南左布政使。
案明初张羽,为“吴中四杰”之一。
相距不过百载,而袭前辈之姓名,殊不可解。
然前张羽工诗,此张羽亦复工诗。
岂有心仿效,有蔺相如之慕欤。
是集诗文各一卷,为其季子桢所编,其门人储洵序之。
羽为御史,抗疏劾刘瑾,直声震朝野。
集中疏文虽不多,皆切中时弊,方正之概,犹凛然可见。
诗亦规摹盛唐,不落纤巧之习。
盖弘治、正德之间,去明初前辈犹为未远,流风馀韵,往往尚存。
而羽之澹静峭直,又出天性。
虽其博大富健不及李东阳诸人,排钜丽亦不及李梦阳诸人,而不为旧调之肤廓,亦不为新声之涂饰。
肖心而出,务达所见而止。
在诸作者中,亦可以自为一队矣。
△《沙溪集》·二十三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孙绪撰。
绪字诚甫,沙溪其自号也,故城人。
弘治己未进士。
官至太仆寺卿。
是集文八卷、赋一卷、杂著一卷、《无用闲谈》六卷、诗七卷。
其文沉著有健气。
其《无用闲谈》有曰:“文章与时高下,人之才力亦各不同。
今人不能为秦、汉、战国,犹秦、汉、战国不能为六经也。
世之文士,尺寸步骤,影响摹拟,晦涩险深,破碎难读”云云。
其意盖为李梦阳发,可以见其趋向矣。
至于《古今仕学辨》之类,参以排偶,不古不今,则编次者失於删汰,转为作者累耳。
其《无用闲谈》多深切著明之语。
《论文》、《论诗》,亦各有确见。
王士祯《池北偶谈》尝摘其误以五代王祚事为彭时事,其说良是。
他如论扬雄事亦失当,然要不害其大旨。
诗格颇近李东阳,而深以何孟春等注《东阳乐府》称其过於李、杜为非。
盖讥誉者之溢量,非排击东阳也。
此集旧与马中锡《东田集》合刊,然学问笔力皆胜中锡,故今摘录《绪集》,而《中锡集》则存其目焉。
△《王文成全书》·三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王守仁撰。
守仁有《阳明乡约法》,已著录。
是书首编《语录》三卷为《传习录》,附以朱子晚年定论。
乃守仁在时,其门人徐爱所辑,而钱德洪删订之者。
次《文录》五卷,皆杂文。
《别录》十卷,为奏疏、公移之类。
《外集》七卷,为诗及杂文。
《续编》六卷,则《文录》所遗,搜辑续刊者。
皆守仁殁後,德洪所编次。
後附以《年谱》五卷、《世德记》二卷,亦德洪与王畿等所纂集也。
其初本各自为书。
隆庆壬申,御史新建谢廷杰巡按浙江,始合梓以传,仿《朱子全书》之例以名之。
盖当时以学术宗守仁,故其推尊之如此。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
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
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此书明末版佚,多有选辑别本以行者,然皆阙略,不及是编之详备焉。
△《双溪集》·八卷(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
明杭淮撰。
淮字东卿,宜兴人。
弘治乙未进士。
官至南京总督粮储右副都御史。
与兄济并负诗名。
与李梦阳、徐祯卿、王守仁、陆深诸人递相唱和。
其诗格清体健,在弘治、正德之际不高谈古调,亦不沿袭陈言,颇谐中道。
此本乃其弟洵所编,为朱彝尊曝书亭旧藏。
卷末有彝尊手题两行,称“康熙辛巳九月十九日,竹老人读一过,选入《诗综》一十四首”。
各诗内亦多圈点甲乙之处,盖其辑《明诗综》时所评骘。
今《诗综》本内所录淮诗篇数,并与自记相同。
中如《打牛坪诗》第三联,原本作“碧障自生”,而彝尊改作“蔓草自春生”;《王思槐过访诗》第三联,原本作“野竹过墙初挺秀”,而彝尊改作“挺拔”,亦间有所点定,皆较原本为善。
且称“其诗遒炼如茧丝,抽自梭肠,似涩而有条理。
五言尤擅场”,持论亦属允惬云。
△《对山集》·十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明康海撰。
海有《武功县志》,已著录。
其诗文集自明以来凡四刻。
一为张太微所选,一为王世懋所选,互有去取。
国朝康熙中,其里人马氏始裒其全集刻之江宁。
此本乃乾隆辛巳其里人编修孙景烈以所藏张太微本又加刊削而刻之。
海以救李梦阳故,失身刘瑾。
瑾败,坐废。
遂放浪自恣,徵歌选妓,於文章不复精思,诗尤颓纵。
《王世懋序》称其五七言古律多率意之作,又慕少陵直摅胸臆,或同时人名号爵里,韵至便押,不丽於雅。
《朱孟震序》述李维桢之言,亦称张太微本武夫燕石,间列错陈。
故马氏所增刊,颇伤芜杂。
景烈此本虽晚出,而去取谨严,於诗汰之尤力,较诸本特为完善,已足尽海所长矣。
明人论海集者是非不一,要以俞汝成“文过於诗”语为不易之评。
其《拟廷臣论宁夏事状》及《铸钱论》诸篇,尤颇切时弊。
崔铣、吕冉皆以司马迁比之,诚为太过。
然其逸气往来,然自异,固在李梦阳等割剥秦汉者上也。
△《柏斋集》·十一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明何瑭撰。
瑭有《医学管见》,已著录。
瑭笃行励志,其论学一以格致为宗。
集中《送湛若水序》,谓“甘泉以存心为主,予以格物致知为先。
非存心固无以为格致之本。
物格知至,则心之体用益备”。
其生平得力在此。
故当时东南学者多宗王守仁良知之说,而瑭独以躬行为本,不以讲学自名。
然论其笃实,乃在讲学诸家上。
至如《均徭》、《均粮》、《论兵》诸篇,究心世务,皆能深中时弊,尤非空谈三代,迂疏无用者比。
虽其文体朴质,不斤斤於格律法度之间,而有体有用,不支不蔓,与雕章绘句之学固又当别论矣。
集凡文十卷、诗一卷,为嘉靖己酉郑王所刻。
郑世子载育,即瑭之甥。
其律数之学,皆受之於瑭者也。
△《竹涧集》·八卷、《竹涧奏议》·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潘希曾撰。
希曾字仲鲁,金华人,弘治壬戌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
是集为嘉靖末长洲黄省曾所校。
首载诗四卷,次杂文四卷,次奏议四卷,而以墓志、小传之类附录於末。
核其卷数,与《千顷堂书目》所载相符,盖犹旧本也。
希曾官兵科给事中时,奏夺太监汪直义男官爵。
复因灾异陈八事,皆直指近亻幸,无所避忌。
及奉使湖广、贵州,计处边储,又以不赂刘瑾,矫旨下狱,拷讯除名。
瑾诛,起官,复抗疏争太素殿、天鹅房诸役,俱著直声。
今观集中章奏,语皆剀切真挚,不为粉饰而深中事理,不愧其名。
其平时虽不以文章著,而直抒胸臆,沛然有馀,亦其刚正之气有不可掩遏者欤。
又希曾治河,绩最著。
《小传》称其别有《治河录》,今已不传。
然集中条议修筑诸疏,措置规模,犹见一二。
是尤切於实用之文,足以资後来考证者矣。
△《大复集》·三十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何景明撰。
景明有《雍大记》,已著录。
是集凡赋三卷、诗二十六卷、文九卷,传志、行状之属附录於末。
王廷相、康海、唐龙、王世贞各为之序。
正、嘉之间,景明与李梦阳俱倡为复古之学,天下翕然从之,文体一变。
然二人天分各殊,取径稍异。
故集中与梦阳论诗诸书,反覆诘难,然两不相下。
平心而论,摹拟蹊径,二人之所短略同。
至梦阳雄迈之气与景明谐雅之音亦各有所长。
正不妨离之双美,不必更分左右袒也。
景明於七言古体深崇四杰转韵之格,见所作《明月篇序》中。
王士祯《论诗》绝句有曰:“接迹风人明月篇,何郎妙悟本从天。
王杨卢骆当时体,莫逐刀圭误後贤”,乃颇不以景明为然。
其实七言肇自汉氏,率乏长篇。
魏文帝《燕歌行》以後,始自为音节。
鲍照《行路难》始别成变调。
继而作者实不多逢。
至永明以还,蝉联换韵,宛转抑扬,规模始就。
故初唐以至长庆,多从其格。
即杜甫诸歌行,鱼龙百变,不可端倪,而《洗兵马》、《高都护》、《骢马行》等篇,亦不废此一体。
士祯所论,以防浮艳涂饰之弊则可,必以景明之论足误後人,则不免於惩羹而吹齑矣。
△《洹词》·十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明崔铣撰。
铣有《读易馀言》,已著录。
是集题曰《洹词》,以铣家安阳,境有洹水故也。
一卷、二卷曰《馆集》,三卷曰《退集》,四卷曰《雍集》,五卷至十卷曰《休集》,十一卷、十二卷曰《三仕集》。
皆编年排次,不分体裁,杂著笔记亦参错於其间。
铣力排王守仁之学,谓其不当舍良能而谈良知。
故持论行己,一归笃实。
其争大礼,劾张璁、桂萼,风节表表,亦不愧其言。
所作《政议》十篇,准今酌古,无儒生迂阔之习。
他若《漫记》十条,可以补《宋史》之未备。
《讹传》两则,可以靖明代之浮言。
而《岳飞论》一篇,称飞之急宜奉诏班师,尤识大体。
盖不以文章著,而文章自可传也。
第十一卷中有《严嵩钤山堂集序》,似涉南园作记之疑。
然嵩集载此序,题嘉靖己亥。
据《明史·嵩传》,是时方为礼部尚书,未操国柄,尚无由预识其奸。
是犹司马光之於王安石,非陆游之於韩胄矣。
△《庄渠遗书》·十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魏校撰。
校有《周礼沿革传》,已著录。
校欲行周礼於後世,其说颇为迂阔。
所著《六书精蕴》,欲以古篆改小篆。
而所列古篆,又多杜撰,尤为纰缪。
然校见闻较博,学术亦醇。
故是集文律谨严,不失雅正。
考据亦具有根柢,无忝於儒者之言。
其御札《问经义》诸条,亦多精确。
惟《郊祀论》一篇,谓见於经者独有南郊无北郊,而以社当地之祭。
不知大司乐方丘之文与圜丘相对,圜丘为郊天,方丘为祭地可知。
未闻祭社於泽中之方丘,且於夏日之至也。
又《祭法》瘗埋於泰折,祭地也,与燔柴於泰坛祭天之文相对,皆北郊祭地之显证。
校乃引《周礼》阴祀用黝牲,驳《祭法》祭地用も犊为附会。
不知《周礼》、《礼记》不能强合,先儒辨之甚明,无庸横相牵合,自生纠结也。
△《俨山集》·一百卷、《续集》·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明陆深撰。
深有《南巡日录》,已著录。
是集有费き、徐阶二《序》,文徵明《後序》。
《续集》前有《唐锦序》,後有《陆师道跋》。
皆其子楫所编。
《锦序》及《师道跋》并称尚有《外集》四十卷,通此二集为一百五十卷。
此本不载《外集》。
盖《外集》皆其笔记、杂著,又自别行也。
《明史·文苑传》称“深少与徐祯卿相切磨,为文章。
又善书,仿李邕、赵孟ぽ。
赏鉴博雅,为词臣冠”。
《阶序》称深以经济自许。
在翰林,在国子,数上书言事。
督学於晋,参藩於楚,旬宣於蜀,则皆有功德於其士民。
而惜其独以文章见。
《き序》亦称其以剀切不谀忤宰臣,左迁以後,略无感时愤俗之意,而举其《发教岩诗》、《峡江道中诗》证其无所怨尤。
今观其集,虽篇章繁富,而大抵根柢学问,切近事理,非徒斗靡夸多。
当正、嘉之间,七子之派盛行。
而独以和平典雅为宗,毅然不失其故步,抑亦可谓有守者矣。
△《迪功集》·六卷、附《谈艺录》·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徐祯卿撰。
祯卿有《翦胜野闻》,已著录。
其平生论诗宗旨,见於《谈艺录》及《与李梦阳第一书》。
如云“古诗三百,可以博其源。
遗篇十九,可以约其趣。
乐府雄高,可以励其气。
《离骚》深永,可以裨其思。
然後法经而植旨,绳古以崇辞。
或未尽臻其奥,吾亦罕见其失也”。
又云“绳汉之武,其流也犹至於魏;宗晋之体,其弊也不可以悉据”。
其所谈仍北地摹古之门径。
特梦阳才雄而气盛,故枵张其词。
祯卿虑淡而思深,故密运以意。
当时不能与梦阳争先,日久论定,亦不与梦阳俱废,盖以此也。
王士祯《居易录》称黄庭坚自定其诗为《精华录》,仅三百首。
祯卿自定《迪功集》亦三百首。
此本凡乐府四十四首、赠答诗十六首、游览诗二十五首、送别诗四十首、寄忆诗二十一首、咏怀诗十二首、题咏诗二十一首、哀挽诗三首,共一百八十二首,不足三百之数。
而五卷以下则为杂文二十四篇,题正德庚辰刊。
前有李梦阳、顾《序》,并称六卷,当是原本。
不知何以与士祯所言不符,岂士祯所见别有一本欤。
毛先舒《诗辨坻》曰:“昌《迪功集》外,复有《徐迪功外集》,皇甫子安为序而刻之者。
又有《徐氏别稿》五集,曰《鹦鹉编》、《焦桐集》、《花间集》、《野兴集》、《自惭集》。”
又曰:“《迪功集》是所自选,风骨最高。
《外集》殊复奕奕。
《焦桐》多近体,最疵。
《鹦鹉》多学六朝,间杂晚唐,有《竹枝》、《杨柳》之韵。
《花间》‘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於诗为小乘,入词亦苦於不称。
他如‘花间打散双蝴蝶,飞过墙儿又作团’。
《咏柳花诗》云‘转眼东风有遗恨,井泥流水是前程’,便是词家情语之最”云云。
今不尽可见矣。
△《郑少谷集》·二十五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郑善夫撰。
善夫有《经世要录》,已著录。
其诗规模杜甫,多忧时感事之作。
林贞恒《福州志》病其时非天宝,地远拾遗,为无病而呻吟。
然武宗时奄竖内讧,盗贼外作,诗人蒿目,未可谓之无因。
王世懋《艺圃撷馀》曰:“闽人家能亻占毕,而不甚工诗。
国初林鸿、高廷礼、唐泰辈皆称能诗,号闽南十才子。
然出杨、徐下远甚,无论季迪。
其後气骨がが,差堪旗鼓中原者,仅一郑善夫耳。
其诗虽多摹杜,犹是边、徐、薛、王之亚”云云。
斯言持其平矣。
善夫《论诗》五言云:“大哉杜少陵,苦心良在斯。
末流但叫噪,古意漫莫知。
凤鸟空中鸣,众禽反见嗤。”
观其抒论,知其不谐於俗也。
△《太白山人漫稿》·八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孙一元撰。
一元字太初,自称秦人。
或传为安化王孙。
王世贞《题一元墓诗》曰:“死不必孙与子,生不必父与祖。
突作凭陵千古人,依然寂寞一А土。”
盖其踪迹诡异,当时即莫之详也。
尝栖太白之巅,故称太白山人。
又尝西入华,南入衡,东登岳,又南入吴,与刘麟、吴充、陆昆、龙霓称“苕溪五隐”。
晚而就婚施氏,遂卒於吴兴。
麟为文以表其墓。
事迹具《明史·隐逸传》。
一元才地超轶,其诗排凌厉,往往多悲壮激越之音。
《静志居诗话》谓其瓣香在黄庭坚,体格固略相近。
然庭坚之诗,沉思研练而入之,故蟠崛强之势多。
一元之诗,轩豁披露而出之,故淋漓豪宕之气盛。
其意境亦小殊也。
《明史·艺文志》载一元《太白山人稿》五卷。
此本为崇祯中湖州周伯仁所刻,凡八卷。
盖据吴兴张氏本及阳湖本而合辑之。
目录於八卷之末尚标有补遗若千首,而卷内无之。
岂当时有志搜访而未得欤。
闵元衢《欧馀漫录》载一元逸诗有《送许相卿诗》一首,见许氏谱;《题王伯雨园亭》二首,见《乌青镇志》;《和吴甘泉》四首,《重游》一首,《君马黄》一首,见真迹;《饮马长城窟》一首,见卢志所录。
续於纪宣符家得十四首。
又称鲍稚家有其诗,抄约千馀首。
而梁清远《雕邱杂志》亦称所藏一元墨迹,有《送别李远北上诗》,风调极高,不知《漫稿》何以不载。
则其散佚已多矣。
△《苑洛集》·二十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明韩邦奇撰。
邦奇有《易学启蒙意见》,已著录。
是集凡序二卷、记一卷、志铭三卷、表一卷、传一卷、策问一卷、诗二卷、词一卷、奏议五卷、《见闻考随录》五卷。
乃嘉靖末所刊,汾阳孔天允为之序。
当正、嘉之际,北地、信阳方用其学提唱海内。
邦奇独不相附和,以著书馀事,发为文章。
不必沾沾求合於古人,而记问淹通,凡天官、地理、律吕、数术、兵法之属无不博览精思,得其要领。
故其徵引之富,议论之核,一一具有根柢,不同缀拾浮华。
至《见闻考随录》所纪朝廷典故,颇为详备。
其间如讥于谦不能匡正之失,及辨张采阿附刘瑾之事,虽不免小有偏驳,而叙次明晰,可资考据。
其他辨论经义,阐发易数,更多精确可传。
盖有本之学,虽琐闻杂记,亦与空谈者异也。
△《东洲初稿》·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夏良胜撰。
良胜有《中庸衍义》,已著录。
《明史》本传称良胜除名以後,辑其部中章奏,名曰《铨司存稿》,凡议礼诸疏俱在。
今已不传。
此其诗文集也。
前七卷为杂文,第八卷为诗,第九卷为《考定皇极指掌诸图》,第十卷为《天文便览》,自十一卷以下皆题曰《仕止随录》,十一、十二两卷杂录谏南巡下狱疏奏诗文及同时诸人投赠申救之作,十三、十四两卷杂录家居诗文。
自十三卷以前皆题门人滇池罗江编,十四卷则题门人锺陵江治续编。
《明史·艺文志》载《东洲稿》十二卷,诗八卷,与此本卷帙互异。
然此本题曰《初稿》,刻於正德十五年。
其嘉靖以後诸作,咸未之及。
史所载者,殆其全集之卷数欤。
良胜两以直谏谪,风节凛然。
其诗文无意求工,而皆岳岳有直气。
虽不以词藻著名,要非雕章绘句之士所可同日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