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_articlep.jingwen{color:#006600;background:#FFFFEC;border:1pxsolid#000000;pa《太上老君内观经》现代解读(五)

太上老君内观经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太上老君内观经

太上老君内观经 - 现代解读(五)

太上老君内观经

现代解读(五)

#f_article p.jingwen{color:#006600;background:#FFFFEC;border:1px solid #000000;padding:5px;text-indent:0px;te}#f_article p.jiedu{color:DarkMagenta;text-indent:0px;}

老君曰: “ 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

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

欲从何起?欲自识起。

识从何起?识自欲起。

妄想颠倒,而生有识。

亦曰自然,又名无为。

本来虚静,元无有识。

有识分别,起诸邪见。

邪见既兴,尽是烦恼。

展转系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

人为什么会沉迷于那种不珍惜生命的恶道里呢?这是因为人有喜、怒、哀、乐、爱、恶六种感情,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欲一望 ,经过不同的取舍,导致不同的追求,兹生出不同的烦恼,终于与道的清静本质越离越远。

学过禅宗的人可能意识到,这篇文章的作成时间大概是在宋朝左右,那时不仅儒家在剽窃倾家的东西,道家也在偷梁换柱地吸收倾家的东西,中医讲"喜、怒、悲、思、恐"分别与五脏相对应,这六情六识是佛家提出的,所谓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引起。

上面的内容绕来绕去内观思想,也就是讲的"六根清静",只不过是用道家的理论来解释。

"六欲"和"六识"是相互相承,相互促进的,六识会引起人贪图六欲,贪图六欲的同时又增加了六识的程度,从而更加剧了对六欲的贪求。

("道"这个东西)也可叫"自然",也可叫"无为",也就是说"道"既无六欲,也无六识,是虚静的东西。

人因为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能识别世界,而当今世界又是"花花世界",正统教育也没有及时跟上,所以人因此产生对物欲追求的邪念,从而导致各种痛苦和灾难,远离了道的根本。

小雅认为,这一段完全没有必要偷取倾家的概念,而道家自己就有很好的解释,《老子》中很清楚地写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这不就是上面所说的六根到六识引起六欲吗?《老子》又进一步提出解决办法:"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老君曰: “ 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

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

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

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

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

又曰: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

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

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

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

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

亦犹欲贵,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宝;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道是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所以没有生死,有生死的是有一定形体的万物。

这就好比潮起潮落,潮水从起到落是一个生死的过程,而组成潮水的"水"却不会随之生生死死。

潮水能起是因为有诸多因素(如风、深度、月的引力等)的"道",潮水落下是因为它存在的因素消失。

对于人一体 也是一样,只要合乎道,即神、一精一、魂、魄、志、意等各守其位,常保持清静之心,就自然保持了道的本质,神明自然临身,人就能长生。

相反,人如果有各种各样的欲念,心就不能空虚,人疲于奔命,造成身心衰竭,不能守神。

这就是人想要高贵而不用道,想要富裕而不取宝,想要快速走却不动脚,想要体胖却不吃饱。

老君曰: “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

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

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

明从火起,火自炷发。

炷因油润,油藉卮停。

四者若废,明何生焉。

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

水由形有,形以道全。

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人身之道关键是用心去体会,而思想也只有看懂了道的这个规律才能算通达,而心灵通达求道的难度就自然减少,从而导致更加明白事理。

达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神明就驻留身体之中。

如果将这个神明比作火,那么身体就可以比作卮。

(卮[zhī]一般指古代古代喝酒时,那种扁平状的酒杯,这里是指油灯,形状和酒杯相似,杯内放入豆油,中间一根柱子内含绒线绳,上出头作灯芯,下入杯底以供油之需)。

光明是由火所发出,而火是由绒线柱所燃,绒线又是由油所浸润,油是依靠卮杯所承载。

这四个环节任何一个被打乱,就没有光明可见。

这个道理和人一体 之神明相同,人一体 之光明是由神明所照,而神明是依赖心才存在,。

(此处与下一句"水由形有,形以道全"意思不连贯,小雅猜测有漏句,有能解释的网友请补充一下),要想明白这些人一体 长生的道理,上面所说的几个环节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所说的"神明",通过眼见耳闻、意知心觉,然后分辨事物内在的道理,详细地用心体会便可明白。

以神而明,所以叫"神明"。

这一段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比喻,可能古人一听就懂,但我们是越听越糊涂,小雅撇开原文,用自己的话解释大家可能更容易明白。

所谓内观就是要明白事物(这儿指人自身)的内在道理,而这个观察必须要有神助,这个神当然不是天上的神仙,而是人身内心自有的神明。

老君曰: “ 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

此皆以有,令使除也。

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

心平者,无高低也。

心明者,无暗昧也。

心通者,无窒碍也。

此皆本自照者也。

粗言数语,余可思也。”

在讲解这一段之前,为了更好地理解,先解释一下老子对做人的要求"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有人说这就是要求人谦虚并吃饱肚子,这是不对的。

上面说到"魂在肝,魄在肺,一精一在肾,志在脾,神在心",神居住在心,如果心中有各种贪欲,原先的神就无处可居,虚心就是要去除各种贪欲杂念,使心神清静。

实腹并不是吃东西,而是气归丹田。

志是欲一望 的强烈表现,所以要弱志强骨。

后面所说的"无心、定心、安心、静心、正心、清心、净心"等名词虽多,意思与虚心相差不大。

内观就是要做到"虚心",能够虚心就能有"四见",也就是四种现象:心直、心平、心明、心通。

心直是指不反复,不会今天内观了,明天被人一干扰又耽搁了。

心平是无高低起伏,心境一平如水。

心明是心底一片通明,无美丑、好坏、是非、对错之分。

心通是内观一鉴无余,毫无阻碍。

这些现象都是神明自照的结果。

这儿虽一胡一 言乱语,大家可细细品味。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太上老君内观经》道教书籍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f_articlep.jingwen{color:#006600;background:#FFFFEC;border:1pxsolid#000000;pa《太上老君内观经》现代解读(五)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