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白话文
慎行论第二 疑似
疑似
原文:
三曰:使人一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
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
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歧道而哭之。
周宅酆、镐,近戎人。
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於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
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
贤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
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
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东徙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於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明日端复饮於市,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
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於其人也。
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於泽而问牧童,入於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
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译文:
让人深感迷惑的,一定是相似的事物。
玉工所忧虑的,是象玉一样的石头,相剑的人所忧虑的,是象吴干一样的剑,贤明的君主所忧虑的,是见闻广博、能言善辩象是通达事理的人。
亡国的君主好象很聪明,亡国的臣子好象很忠诚。
相似的事物,是愚昧的人深感迷惑、圣人也要用心思索的,所以墨子才看见歧路为之哭泣。
周建都于丰、镐,靠近戎人。
和诸侯约定。
在大路上修筑高大的土堡,上面设置大鼓,使远近都能听到鼓声。
如果戎兵入侵,就由近及远击鼓传告,诸侯的军队就都来援救天子。
戎兵曾经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军队都如约而至,褒嫩看了非常高兴,很喜欢幽王这种做法,幽王希望看到褒姒的笺靥,于是屡屡击鼓,诸侯的军队多次到来,却没有敌兵。
到后来戎兵真的来了,幽王击鼓,但诸接的军队不再到来,幽王于是被杀死在骊山之下,为天下人耻笑。
这是因为没有敌寇乱击鼓而误了真的敌寇啊!贤明的人有小的过失尚且会招致大的灾祸,叉何况不肖的人呢?褒姒败坏国事,是让幽王喜好无足轻重的欢乐而导致杀身亡国。
所以幽王身首分离,三公九卿出逃。
这也是褒姒所以身死,平王所以东迁的原因,是秦襄公、晋文侯所以起兵勤王、被赐以土地的原因。
梁国北部有个黎丘乡,那里有个奇鬼,善于模仿人的子孙兄弟的样子。
乡中有个老者到市上去,喝醉了酒往家走,黎丘奇鬼模仿他儿子的样子,搀扶他回家,在路上苦苦折磨他。
老者回到家里,酒醒以后责问他的儿子说:“我作为你的父亲,难道能说不慈一爱一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苦苦折磨我,这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以头碰地说:“您遇到鬼怪了!没有这回事呀!昨天我去东多讨债,这是可以问别人的。”
父亲相信了儿子的话,说。
“噢,这一定是那个奇鬼作怪了!我本来就听人说起过它。”
第二天老者特意又到市上饮酒,希望再次遇见奇鬼,把它杀死。
天刚亮就到市上去,又喝醉了,他的儿子怕父亲回不了家,就去接他。
老者望见儿子,拔剑就刺。
老者的思想被象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而杀死了自己的真儿子。
那些被象是贤士的人所迷惑的人,错过了真正的贤士,这种思想正象黎丘老者一样啊!
对于令人疑惑的相似的现象,不能不审察清楚。
审察这种现象,一定要找适当的人。
即使舜做车夫,尧做主人,禹做车右,进入草泽也要问牧童,到了水边也要阅渔夫。
什么缘故呢?固为他们对情况了解得清楚。
孪生子长得很相象,但他们的母亲总是能够辨认,这是因为母亲对他们了解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