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南华
02.齐物论:人籁地籁天籁
人籁地籁天籁
中国後来许多禅宗祖师都是这样,讲着讲着不讲了,问你懂不懂?看你还楞眉楞眼站在那里的话,就给你一棒:“去你的,没有脑子。”
就不讲了。
南郭子綦不是这个作风,他回答颜成子游,我已经进入无我的境界了,你自己去悟,懂不懂?颜成子游当然不懂,那麽南郭子綦就再讲:
“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这里提出“人籁”,“地籁”,“天籁”,这几个词是庄子提出来的,後来中国文学用得很多。
“籁”代表那个音声。
南郭子綦说人境界的实在的音声你可以听得到,但是你却听不到地境界的音声。
地境界也有音声,地下热闹得很,古人有办法听到,古人睡的枕头是木头或竹子做的,里面是空的,睡下去地下音声可以听得到,至少地面上音声听得很清楚。
这个“地籁”只有趴到地下听。
“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假定你懂得了“地籁”,也没有办法懂得“天籁”——自然的音声。
这个“夫”字要拉长声音读,相当于一个拉长的问号。
要注意啊,《齐物论》首先告诉我们一个重点,万事万物生灭无常,不会永恒存在,“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就是“今之听话者,非前一秒之听话者也”。
我们现在坐在这里,都可以体会到,只要是清醒的,一定有思想。
但回转来反盛体会一下,没有一个念头,没有一个思想是永恒存在的。
一个个很快地过去了。
我们脑子里的意识形态,只要一想到“我现在”,便又立即过去了,现在是不存在的。
未来还没有来,我们说一声“未来”,就已经变成现在了,这个“现在”又立即过去了。
像流水的一浪一头一样,一个个过去了。
所以大家做功夫做到亡我,还是你自己在捣乱,你那个“我”就不存在,它每秒总是自己就把你亡掉了,过去了。
这个道理要把握祝然后,庄子说你要懂生灭无常这个道理,只有达到亡我的境界才可以体会,既然不能亡我,那已经到了形而下。
现在庄子提出来,形而下万有的现象里,自然界要分三个等次,天、地、人三才。
不过庄子是用音声的境界来描写。
这是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在哲学上,尤其是宗教哲学上,最喜欢应用音声来表达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
这个宇宙中的音声和光是范围最广的,是使人可以走到另一个世界去的引导的力量。
所以,庄子提出来天、地、人三种音声,《齐物论》已经开始从形而下讲起了。
子游曰:“敢问其方。”
“方”就是方向。
“敢问”,是下辈对长辈礼貌谦虚的话,不敢乱说,不敢问。
像我们小时候,对长辈、对老师的问话:“我们不敢说埃”实际上表示已经要说了。
不敢问就是敢问,说我不敢问,实际上是已经问了。
颜成子游说:天地人这三种音声的关系,请老师指示我一个方向,告诉我一个头绪。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首先提出一个“气”的问题。
中国道教的思想认为,形而下第一个发生的作用是气化。
这里头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注意,我们晓得,关于宇宙万有的原始元素,人类世界东西方的宗教家们都有一套说词,有的说这个世界上人的创造,是神拿泥巴,水啊什麽的捏成的,再问一下你的神是谁创造的,不能问了,宗教家是“到此止步,谢绝参观”。
信就归主,不信就不管你了,这是宗教。
也许有人要说:你叫我信可以啊,但你告诉我一个理由,你把理由说给我听,我就信了,说上帝创造也好,神创造也好,菩萨创造也好,开始是先创造哪一样东西呢?一问就愣了,因此产生了哲学。
我们看东西方哲学,大部份的说法都认为宇宙万有的原始元素,最先创造的是水,先有水,再生长万物;印度和埃及则认为: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是同时的,也就是泥巴,水、热能、气混合在一起形成万物的最初。
这种是唯物哲学最初的说法,与宗教所言的宇宙,根本脱离开了。
中国的道教,认为第一个成分是“气”,万物都是“气”“化”的作用。
这个“气”不是风,不是印度、埃及哲学中地水火风的风。
最初的《庄子》古本里面的“气”,无火之为“炁”,这个“炁”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无以名之”,拿现在的观念说,就是能,能量。
以後,产生了中国道家原始的地球物理思想,它同现在的科学走的路线不相同,但是不能不承认它是个科学。
中国过去的地球物理科学,当然并不是从庄子开始的,在庄子同一时代,道家的科学思想、物理思想非常发达,那个时候,燕、齐之间充满了方士,现在也可以讲是搞科技的科学家,他们修道、炼丹的学说非常发达。
所以庄子、孟子都受到他们的影响,孟子还讲到过“养气”之说。
按照中国道家方士的看法,地球是一个活的整体的生命,这个看法现在仍有很高的价值。
站在地球的角度讲,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的上面,不过是些细菌而已,等于有些细菌寄生在我们的表皮上。
以道家的观点看,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
地球也是一个有生机的大生命,他有呼吸,他有活力,他有意志。
譬如认为江、河、海是地球的肠胃血管,血脉都相通,地球的里面,中心是通的,人如果有机会到达地球的里面,在里头优悠自在,有得吃,有得玩,不晓得多少年都不会死。
地球是“噫气”的,地球的呼吸之气,最重要的是在西北。
那么,认为地球是通气的,这都有书可证,不过这些书现在连书名都很难听到了。
清朝有一个大文豪纪晓岚,纂修过《四库全书》,这个人不太讲迷信,是个怀疑主义者,讲求实际验证,不过他也好记载这些东西。
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上记载:他有一次犯了罪,充军到新疆天山的北部,在那里有个洞,它要叹气的,土人都认为是地球的嘴巴。
每年清明,人、骆驼、马都要躲得远远的,地球要开始叹气了,里头有出气呼吸声音:“呵……”,一一团一气出来。
这是庄子所讲“大块噫气”。
纪晓岚的笔记上讲,那股气出来不得了,任何人、马、骆驼碰到这股气,就会连骨头的影子都没有了,化成气了。
这气出来,往哪里走不知道,二十四小时以後,它要沿老路回来,因此这条路二十四小时大家都要避开的。
等它回到了洞一口,好像人的吸气—样,倒咽下去,又没有事了。
这一段记载,说明了中国传统的道家学说认为地球是活的生命,不能随便破坏,破坏得厉害了地球要出一毛一病的,甚至于将来会毁灭。
回到庄子本文,“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这里所讲的,不同于刚才纪晓岚见到的那个情形,这是讲地球有它本身的生命,一股热气上去,就是地球的“噫气”,变化形成风了。
我们想想庄子的话对不对?譬如说,热湿气流上升遇到高空的冷气,冷热气流相互接触才会下雨。
但地球高空的气是有限度的,到了一定的高度,空气就完全稀薄了;超过了太空以上,就几乎没有空气了,那不再属于地球的气,那就是地水火风空的空了。
因此庄子讲的是有科学道理的,值得研究。
拿地球和人相比也一样,凡是人呼吸之气达得到的地方,人一体外面的光芒就有那麽个范围。
用现代科学技术照相可以照出来。
换句话说,人呼吸之气放射的范围,就只有两个手围成一圈这麽大。
除非经过打坐修持,像南郭子綦一样达到忘我的境界,光与气的放射就不同了。
因此我们讲,人一体放射的气,到达外面的作用叫做风。
这一段比较麻烦的词语要先把它搞好。
这里同南郭子綦忘我境界不同了,到达忘我的时候,没有谈气不气,那是解脱的境界,同《齐物论》最後的结论“无何有之乡”是联带的。
我们让南郭子綦躺在那里,“隐机而坐”好几个礼拜,求忘我去,我们转过来从“有我”境界开始。
“有我”境界第一个:“噫”动就有“气”,“气”动了就形成风。
注意这是两层,造一口“气”出来以后,呼出来就变成风了。
不要认为“大块噫气”就是风,里面有层次的不同。
于是庄子开始作他的文章了: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这股气变成风以後,除非不起作用,起了作用以后,那厉害了,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万窍怒呺。”
“窍”就是洞,有洞的地方就发出声响来,没有洞一穴一的地方听不到有风的音声。
《庄子》处处都是科学。
你说风有没有形体?风没有形体,我们感觉到风吹在脸上,是我们的反应;风有音声没有?没有音声,我们听到风的音声,是风碰到了东西后相互摩一擦发出来的,风的本身不是那个音声,风的大与小也只是我们感受的形态,所以读《庄子》就要留意了。
庄子讲形而上的本体“无何有之乡”,了无所有,了不可得,由形而上到形而下,“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研究佛学多年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两句话,形而下起用,就是佛学唯识学的一个名词,叫作“依他而起”。
如果不靠万物,不“依他”,那个本体的功能就呈现不出来。
不靠外物作用和现象,本体的功能哪里看得出来?但是本体有没有功能呢?有!一切万有的用就是它的用,一切万有的现象都是它的现象,是“依他而起”。
庄子形容风没有起作用,静态的时候,什麽都看不出来,等它—起作用,动一态一来,什麽现象都出来了。
这是讲风,讲气,同时要注意这也是形容我们心的境界。
我们心里平静的时候,什麽现象都没有,心里念头一动,什麽喜怒哀乐,什麽怪象都来了,同庄子形容的风一样。
而独不闻之寥寥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一穴一,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这里庄子在玩他的文字技巧,形容物理界被风吹的现象:
“而独不闻之寥寥乎?”
开始那一阵风,高空的风,天风“寥寥”,像现在这个天气,我们穿一件夹克,爬到阿里山的山顶上,在都市住久了,爬到高山上,高空那个风吹到耳朵里来,声音“寥寥”然,好舒服啊!这个时候人很平静的。
第二个形容:“山林之畏隹,”我们到了山林,有岩石的地方。
“畏”是山畏,指山转弯抹角的地方,山谷突出和凹下去的地方,高山岩谷的地方。
庄子说这些地方的风才大咧,听着吓都要吓死人。
山上的大风不是“寥寥”然,你注意啊!第一句“而独不闻之寥寥乎?”
天风“寥寥”然,那很好听,很清雅。
第二句就不大对了,要是到高山上有转弯抹角的地方,你再去听听,各种各样的怪声音都出来了。
尤其到夜里下雨的时候,你爬到山里头,一个手电筒也没有,你坐在那里,各种怪叫吓都要吓死你了,那就是“山林之畏隹”。
“畏隹”不佳喔,不要看字面,那是形容山林弯弯的地方。
庄子接着形容,跑到原始森林去听那个风声,森林里有“百围”的大树,树上有洞,风吹出气,“嘘……”像鬼叫。
庄子形容那些洞一穴一,凹的像人的鼻子一样,有的像嘴巴张开着,有的像耳朵,像枅,像横杠,像圈圈,像捣臼,有些窪进去,“似污者,”有的像个大的深水池一样。
这是庄子的文学境界,是一副真的画面和模型,那些洞一穴一遇到风一吹,百声齐发,百家争鸣,你看庄子很艺术吧。
我们看他文字上形容得很好,如果来一根有很多洞的大树,把它放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里面用大风给它一吹,外面又下起大雨,伴着风的怪叫一声,你是会吓死的哟。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这些都是形容风吹百窍洞一穴一发出来的声音的名称,我想就不作多余解释了。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于”就是嘴巴攒起来发出“吁……”的声音。
“随者唱喁,”“喁”是喉咙发出来的声音。
所谓“泠风”,指高空上的风,这个“和”不是和平的和,是各种声音混杂的和音,“小和”,声音和得比较轻巧,高雅。
大风来了,各种声音和得很混杂。
当真正的大台风来了,那些洞一穴一像闷住了一样,反而发不出声音来。
这个道理又是一个物理现象。
陆放翁的诗:“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山边住着,夏天大雨快下的时候,那真是风满楼。
古人还有一句诗:“万物无声蒸雨来”,夏天热极了,天气闷得人的呼吸都出不来,树叶一动都不动,一根草也不摇,一点声音都没有,闷了一阵,大雨就来了。
从文学的境界看来很舒服,但科学境界各有不同。
我们回到原文,看看庄子是怎麽作文章的,他形容风,从“万窍怒呺”开始,“而独不闻之寥寥乎?”
夏天晚了,上到高楼的顶上,天风“寥寥”然,很清凉。
他形容各种洞一穴一,横的、扁的、长的、深的、浅的、每个发出的声音都不同,吹了一阵,吹得很难听,就把声音调和下来,“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接着,“厉风济则众窍为虚”,一阵最有力量的风吹来,万籁无声,没有声音了,把你闷了一阵。
闷过去了以後,声音又出来了,“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注意啊!第一句话“而独不合之寥寥乎?”
是耳朵来听的;下面都是耳朵听风吹的声音,到了“厉风济则众窍为虚”以後,不是耳朵听的哟,是眼睛看的。
最后,“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那些小风大风过后,一阵和风吹来,水波不兴,那些草啊,树叶子慢慢地飘呀飘呀,摇呀摇呀。
讲到这里完了。
所以庄子全盘都是禅宗,后世禅宗祖师们说法就是学他的,跟你盖哟,那真是大盖,跟说评书人一样,嘴巴要快,那风“哗碍…”“轰碍…”一路吹到这里,然后,轻轻地飘啊飘埃後来,说完了,没有了。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人籁则比竹是已”。
人的感情,人的喜怒哀乐怎么样看呢?可以通过吹一箫或者弹琴看出来。
古代的乐器都是拿竹子做的,在竹子上可以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叫做“比竹”。
这个“比”字用得非常妙。
人的心理,人的情绪的变化同风一样,在脑子里头乱吹动,于是产生了人世间的是非善恶。
我们借用佛学唯识的名词,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属于“比量”的境界,通过比较而产生的,都是“依他而起”。
颜成子游这位徒弟一直在听,听南郭子綦躺在那里半睡半醒的侃,侃到这里,他说,老师啊,你刚才讲风吹的声音,那是地球上的现象,天地人三才中地的作用,是“地籁”,“人籁”就是人的感情变化,心里有气打鼓都难听,发脾气駡人的声音,就像狼叫一样,很难听,这个“人籁”我也懂了,唯一不懂什麽是“天籁”?
关于“天籁”,先放下来,我们回头再来讨论。
注意,庄子讲《齐物论》是由无我境界来的,由无我所起的,庄子借用南郭子綦与颜成子游的嘴巴来演话剧,对白中间提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这股气的作用,变化成声音,有那麽多的现象,有好听的,有难听的。
先是听,听完了还可以看得见各种地球上的现象。
《道德经》、《南华经》、《冲虚经》是道家的三经,老子的《道德经》为大经,庄子的《南华经》与列子的《冲虚经》为小经,后来修道的人,把这三经列为做功夫的必读之书。
我们看看道家为什麽那麽看重《庄子》。
把这本书叫《南华经》,成为道家三经之一?但是我们看了半天,《庄子》里头没有传你功夫呀!可有一点,你要留意体会《齐物论》。
庄子讲风吹,“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在座的有许多人打坐,修瑜珈、修密宗、修道,要注意啊,我们这个身一体就是地球,打起坐来,什么上面打嗝下面放屁,肠子咕噜咕噜叫啦,气脉动啦,耳朵里头听到声音啦,都是“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许多人打坐都是跟着现象转,打坐都坐成神经了,要认清楚,那都是现象,那是你的气不能调和而产生的。
气真到了能调和的境界,“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这个时候气快要充满了。
接着是“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身一体上气充满了,不动了。
所以佛家讲修禅定工夫,到了二禅的境界,就四个字:“气住脉停”,也即是“众窍为虚”。
到那个境界,你就感觉到清灵了。
等到气充满了,你自己看它“之调调之刁刁乎?”
身上的气机就觉得很轻松,很自然了。
到那时,才由“人籁”到达“地籁”。
“人籁”是什麽呢?就是我们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随时在变化,思想烦恼不能停止。
气通了以後,慢慢由情绪的变化,到思想的升华,从人的本位进入到“地籁”的境界,但是还谈不上道。
那麽再进一步,第三步,由“地籁”到达“天籁”,“天籁”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