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庄子南华》02.齐物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庄子南华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庄子南华

庄子南华 - 02.齐物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庄子南华

02.齐物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庄子先提出两个原则:“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道无时不在,“恶乎隐”,没有哪个地方遮起来看不见。

实际上道普遍存在,应该让任何人都有所暸解,是真理,永远都不会变的,道是天下的公道,没有秘密。

世上有人认为,我是真道,他是邪道;我这个是正道,你那个是歪道,为什么有这类是非呢?等于说,言语本来讲话给你听,就是要你懂,但是人类很可怜,不论用哪一种言语文字说出来,没有辨法表达其真正的思想。

所以人与人之间永远有误会。

言语它没有办法完全表达人类真正的思想与情感,人颊通过言语反而不懂言语的真实思想,这很有趣。

释迦牟尼讲释迦牟尼的道,孔子说孔子的道,墨子说墨子的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盗也有道,哪个是真道?应该到哪里去找道?“道恶乎往而不存?”

道也没有到哪个地方去呀?它本来就在这里。

你看庄子的文章很有逻辑,文字很有美感。

我们拿佛在《金刚经》上讲的话来阐释:“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是名如来。”

你们真懂了这三句话,就懂了《庄子》了。

或者反过来,你们把《庄子》“道恶乎往而不存”,做这三句话的注解,也就懂了《金刚经》了。

“言恶乎存而不可?”

言语那里存在呢?佛在“因明”上讲声音是无常,言语讲出来就没有了,就空了,佛经上讲如山谷的响声,空的,讲过了就不存在了。

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

何必说一定要我讲的话对,我讲的是真理,你讲的不是真理呢?这太笨了!但是,世界上是非与真理,尤其对道,大家都好胜,都在争一个真一个假。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本来是天下的公道,无所不在,无古今、无中外、无来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是既然道存在,为什么我不不悟道?“道隐于小成。”

一般人度量小,智能小,打起坐来身上放光,身上摇起来,再不然身一体转起来,再不然气脉通等等现象,这些都是“小成”,小玩意。

凡是小玩意一来,大道就“隐”了,所以你永远不能得到大道。

“言隐于荣华。”

“言”本来代表真理,但大家对言语文字背后的真理找不到,被言语文字骗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你懂了吗?不懂。

都被外面的虚华,都被言语文字的优美骗住了。

因此,庄子又骂人了: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因此世界上有那么多乱七八槽的学说,儒家孔子有孔子的道,墨家墨子有墨子的道,诸子百家各有各的道,你说他的不对,他说你不对,这一套争来争去。”

以是其所非”,以我主观的看,你的一切的都不对,“而非其所是”,又以你的不对,来证明我自己的对。

庄子说,如果真想搞清楚究竟哪个对哪个不对,哪个真正是道,哪个真正不是道,“则莫若以明”,最好你去明心见一性一,开悟了,那么你才可以真正地明白道。

我再重复一遍,内七篇是一个系统。

《齐物论》谈如何解脱生理、物理的困惑,而进入道的境界。

庄子提出一个最后结论:“无何有之乡”,相当于后代禅宗所谓的“了不可得”。

道的起用,到了形而上,一切作用、现象都是不齐的。

那么,在万物不齐里头,是不是有一个真正万物归于平等的、绝对的“齐物”。

庄子提出来,有的!但没有明显地讲。

要求证它,庄子先提出南郭子綦忘身忘我的境界,在不齐的万物里头,进入了绝对的、自一性一平等的道体。

道体起用的时候,庄子先用”人籁”,“地籁”,“天籁”加以阐释,从宇宙万有的一切音声变化的不同而进入道,我们如果用佛学来比喻的话,就是由观音菩薩修行法门闻声而入道,由聞聲而悟入不齐里頭的平等、自在和形而上的道。

关于萬物不齐的現象和作用,莊子說“吹万不同”,用物理世界的“气化”來作說明。

譬如风是气的現象,风是同一个风,風所接触到各種空隙的地方,能够發出声音的这个现象不同。

因此,在同一个风的作用下,发出来的声音有百千万亿的不同。

我们人的心理状况,思想观念也同这个道理一样。

中间有个重点,就是“咸其自取,怒若其谁耶?”

鼓动这个生命作用的是谁呢?无主宰,非自然。

这个道理等于《楞严经》上讲的:自一性一“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一切众生,之所以起各种不同的作用,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而来的。

一切都是自我在捣鬼,每个人都是自我在捣鬼。

庄子讲到,因为每一个人,由于自我的观点不同,所以理解不同,方法不同。

接着就讲到当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说,百家争鸣,由形面下到形而上道体,各种的是非,争论得很厉害。

重点就是两句话:“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因此则有儒墨两大家的对立。

每个人都站它自己的观点上,看人家都是错的。

那么,庄子提出来,要想明确一切是非唯有一个办法,真正能够明道。

这个明道,就是能够明白万物“不齐”而归于“齐一”这个道体。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物”就是这个东西。

“彼”就是它。

照白话文来翻译,“物无非彼,”这个东西没有哪样不是它;“物无非是,”这个东西没有哪样也不是的。

你说这讲的什么话?如果翻译成这样的白话,可用古文来批之为“不知所云”。

实际上,这是老庄为代表的南方楚国文学,在写作技巧上相当高。

年青同学特别要济意,高在什么地方?我们知道,要把自然科学,或者钝理论纯逻辑的东西文学化,非常困难。

例如,现在学校念的课本,假使你把物理学、化学、机械学,变成文学化,怎么变?如果这个学生的头脑特别机械,他对于科学这方面的东西,就比较容易接近;但喜欢文学的学生,他对于数学这些东西,就没有办法接近。

这就是现在学问中所产生出的“一性一向”问题。

“一性一向”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新兴起来的,就是个一性一的趋向。

一个孩子向哪一方面发展,这是现代科学要解决的问题。

要把科学的东西文学化,很困难,过去我们曾经试过,我有一个学生,在中学教化学,他在讲化学公式的时候,突然冲入一首文学境界的诗词,最后在教育上他成功了,学生差不多有百分之八九十,对科学的理解都有高度的兴趣。

不过,他谈起这个创作,很痛苦。

我们回到原文,庄子在这里讲一个纯逻辑的问题。”

物无非彼,”就是说每一样物质的东西,都有它单独的自体存在,水就是水,水不是火,火就是火,火不是风。

换一句话说,我们看到万物,认定这个叫灯光,这个叫黑板,那就是佛学唯识学所讲的,我们心理的观念,一切都是“依他而起”,因为有外境界的现象,我们的心理就相应产生了这个观念。

“物无非是”,没有哪一样东西不属于我,属于我什么?——心。

一切是唯心。

而这个道理就是说,最高处形而上是“心物一元”。

形而下呢?物质就是物质,心灵就是心灵。

两个是分开的,但归根结底是一个。

所以说“物无非彼”,每个东西各有它单独自己存在的一个现象,不是它自己的一性一质,每个东西都无自一性一,凑合起来,则“物无非彼”。

“物无非是”,“是”个什么呢?一切是我们观念唯心所生。

道理在哪里?与下文连起来就看到了: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你受外物的影响,跟着环境在转,光在物理上去追求,形而上这个道体永远找不到。

那么,形而上的道体,庄子提出来,要求证这个东西,不像自然科学求证外物一样,可以向外面去追,必须要回转来追求自己,要回转来“自知”。

因此庄子下了个结论: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因为我们自己主观观念认定了,这个事物就出来了。

譬如我们的手表,假使开始把它叫成水桶,我们现在也可以把手表叫水桶。

“彼出于是,”是我们人类知识的认定。

但是我们主观的认定哪里来?“依他而起”,我们主观认定这个是这样,这就是依外界的物质而起,所以“是亦因彼”。

这些道理,我们听起来很简单。

今天世界上之所以有战争,也就是唯物思想同唯心思想的战争。

我们回转来找自己的文化,在《庄子》里头,已经很明显讲到“心物一元”的论辩的道理,都是认为主观意识形态所形成的。

具有唯物思想的人,喜欢用一个名称,经常批评人家“你的观念,你的思想,是你意识形态形成的”,实际上,他自己讲别人那个意识形态,也是个意识形态,也就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庄子南华》诸子百家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庄子南华》02.齐物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