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南华
05.德充符:仙才李泌
仙才李泌
这一篇名叫《德充符》:道德的充实,真正道德充实的人,才德学都全。
才是天才,这个才在过去叫仙才。
中国文化里有一句话,“此身无有神仙骨,纵遇神仙莫一浪一求。”
“一浪一”就是乱的意思,不一浪一求不乱求,不是不求,求也无妨,达不到也没有关系,理由就是另有一种仙才。
在唐代历史上,从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到唐德宗,四朝有一位人物,叫李泌,与郭子仪是一文一武,很了不起。
他是神仙宰相,修道也学禅,在《指月录》懒残一段有他一点点资料。
李泌不但有仙才还有仙骨,历史上形容他“骨节珊然”,走起路来很轻灵,骨头特别柔软,就是普通人所谓的“仙风道骨”。
李泌在庙子上读书时,听到一个和尚念经的声音,悲凉委婉而有遗世之响,他认为是一位有道的再来人。
打听之下,才知道叫懒残惮师。
这个懒残禅师,普通人看来很懒,鼻涕流下来挂在胸口都懒得擦,懒到这个程度才叫懒,残呢?专门吃庙子上的残羹冷饭。
李泌知道了懒残禅师的事迹,在一个寒冬深夜,独自一个人偷偷去找他,碰到懒残把捡来的干牛粪,垒作一堆当柴烧,生起火来烤芋头,李泌一声不响地在旁边跪着,跟这个有道人求道。
懒残也像没有看见李泌似的,一面在牛粪中捡起烤熟了的芋头,张口就吃,一面又自言自语地骂李泌是不安好心,要来偷他的东西。
边骂边吃,忽然转过脸来,把吃过的沾上鼻涕的半个芋头递给李泌。
李泌很恭敬地双手捧来吃了。
所以求道很容易,就是肯不肯吃人家的鼻涕,有这个一精一神才可求道。
李泌吃完后,懒残说:好!好!看你很诚心的,许你将来做十年的太平宰相吧!道业却不说了!拍拍手就走了。
不过,李泌始终不肯当官是真的,一直是以客位身份出力,身经四朝,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郭子仪等得个将领的步调,使其行致成功,可以说是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天下的重要人物。
但他始终不想做官,到了唐代宗时,皇帝就留他睡在一一床一,什么都谈,他只想修道,同张良一样到了不吃东西的程度,往来还是唐代宗强迫他不可素食,一逼一他娶妻吃肉后,道才掉了。
这是历史上的一段故事,这类故事在正史上多半不提的。
我们的历史很有趣,都是一般儒家人物在写作,有稍稍涉及奇异的,都“攻乎异端”,都去掉了。
所以读历史光读正史,不容易了解历史,要读反面的历史,譬如看历朝名臣的奏折,史外的资料,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情形。
庄子借孔子之口讲,一个能够成道的人,能从世上升华的人,或者要在世上做一番大事业的人,必须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全才”,一个是“全德”。
全才就很难了,加上全德更难。
有才无德入世很危险,不但危险了自己而且危险了世间,有德无才,可以出世修道,不能入世。
所以一个人要才德两全很难。
“使日夜无郄,而与物为春。
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郄”不是退却,是昼夜心中没有杂念,用佛家的话讲就是没有烦恼,造就很难了。
前天我们讲,到了大阿罗汉的境界昼夜长明,永远没有睡眠了,永远没有烦恼,就是这个境界。
他同万物相往来,他的身心像春天一样,永远是长青的,永远是年青的,永远是愉悦快乐的。
所以元朝忽必烈为长春真一人丘处机在北平修长春观,其道理就出于此。
“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接”是接天地之灵气。
换句话说,是天人相交,人与宇宙生命相互交接在一起,随时生生不已。
“是之谓才全。”
这样就叫才,仙才。
可以说,这样的“才全”之人,才能达到道德的充实。
止水澄波
“何谓德不形?”
怎样才叫“德不形”呢?
一个人内在道德的充沛,外形上看不出有道德,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个道德之士,外貌也摆出道德的形态,那就是有限的道德,可以叫做“有限公司”。
我们中国文学平常讲,“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真到了学问知识成就时,深沉了,没有意气了。
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凡,其实很严重。
我们知道古今中外的知识分子,可以说那个争论,心里的战斗,比什么都厉害。
普通人活着都在争,争的是利害。
争那个贪心所起的。
知识分子是争意见,是思想上的争,比普通人的争还可怕,实际上超越了利害之争。
真做到学问深时,意气平,无争,那就是圣人境界,是得道的人。
“学问深时意气平”,这看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
在古代,一个知识分子够不够标准,很大部分就看意气是否能平。
而有道德却不形于外,比“意气平”的境界还要高。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
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德者,成和之修也。
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在科学上,物理上常用水平,水平这句话首先出自《庄子》。
“平者,水停之盛也。”
水真正平了,停住了,就不流了,有一点倾斜就流了。
所谓打坐修道,做到此心一静下来,就像水一样不流动了,不一定要盘腿。
古人形容什么叫定的境界呢?止水澄波,像水一样止住不流,像秋天的寒潭一样,水青得象树的颜色,水里的沙子、游鱼看得清清楚楚,那就叫澄波,但不是死水,死水也是绿,那个绿是看不到底的,那有毒,澄波是活泼泼的,像树叶一样青的,非常好看。
人一看见这种水,心境自然会清凉的。
所以,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这就是道德的修养。
能够做到昼夜都在止水澄波中,就是道的境界。
庄子很明显地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平者,水停之盛也。
其可以为法也。”
可以效法水平。
此心如水,止水澄波,杂念妄想没有了,喜怒哀乐一来,像镜子一样照住了。
佛在《楞严经》中也讲到静坐的方法,开始像一杯水一样是混浊的,慢慢地发现,不静坐还好,一静坐里面的妄想杂念多得很,有人就问佛,佛说这是当然的,初步嘛!一杯水放在那里,开始看不见泥沙,在澄清之时,就看见好多泥沙被澄清下去了,最后再把沉到底的泥沙倒掉,完全变成清水了。
“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内在心境永远保持这个境界,不受外境界的影响,不管外境界怎样变化,死生存亡,穷达贫富,你的内心像水平一样不流。
那你说我学死人打坐在那里,或许还做得到,做事时就做不到了,那就不算数了。
要能入世,要能做事,喜怒哀乐都有,不是没有,但内在心里的修养,要像一杯水放在那里没有动过。
这种修养可以出世,可以入世,外形你无法了解的。
玄奘大师只有八个字加以说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德者,成和之修也。
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所以道德达到这个境界,就是子思在《大学》《中庸》上提到的中和的状态。
换句话说,这样才真正地成就了和平。
“成和之修”,这个“修”不是修道的修,是这条长路,这个希望,这个前途之意。
内在有了这种道德修养,入世出世,“物不能离也。”
不受万物的影响,外面的万物怎么来扰乱你,都始终凝定在祥和的境界。
德友而已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
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吾国。
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鲁哀公有一天碰到孔子的学生闵子,这个闵子是否是二十四孝里的闵子骞,不知道,姑且当做闵子骞。
鲁哀公本是一个职业皇帝,他说我做皇帝时,“南面而君天下”,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精一神,几千年来做领袖的当君主的,都是面南坐北的。
百姓的房子即使是向南都要偏一点,只有官衙庙观可以向正南。
这种几千年的民族习惯根据什么呢?是根据《易经》的地球物理,南北极磁场的道理来的,等于与埃及修古金字塔是一样的。
我们读古书,读到“南面而坐”,“南面而王”,就是讲帝王。
鲁哀公说我做皇帝时,随时为老百姓着想,制定一个政治制度,就怕老百姓得不到好的生活,我是忧国忧民忧天下,我自以为是一个好皇帝。
忧心于天下,这也是圣人之道,没有错。
鲁哀公说,我听了“至人之言”,我现在听了你老师孔子这一番话,才知道人的价值还不止这样。
虽然我“南面而王”,忧心天下,但有其名而无其实,我最怕不一爱一惜自己真正的生命,而对国家对人民没有贡献,如果照我这样下去,对国家并不好。
这个道理我是因孔子这一番话懂的。
这一段鲁哀公拿自己做结论,一个得道的人,不在于外形的威德庄严,所谓真正的庄严,是在内心的充实。
所以,他的结论,我与孔子不是君臣的关系,可以说是“德友”:道德的朋友啊!所以鲁哀公毕竟还是鲁哀公。
《庄子》这一段记载得很真实。
所以,研究孔子是很难的,只读了四书五经,没有办法研究孔子。
还要读了《国语》中《孔子家语》,它搜罗了四书五经以外资料,还要读清代著名的关于孔子的话,把这些读了,才可以研究孔子。
在《庄子》这里记载的孔子这些言行,是否是真有呢?考据起来很困难,但有助于了解孔子。
其次,《庄子》中很多地方提到孔子,是对孔子难堪和挖苦的。
但当你仔细读完了,就会发现很多地方绝对在捧孔子。
在这里也是在捧孔子。
这里有一个问题,鲁哀公讲“德友而已矣!”中国文化历史上有一句名言,在曾子这本书中,曾经提出一个原则:“用师则王,用友则霸,用徒则亡。”
我们的历史经验,在上古就是用师道成王的时代。
所以鲁哀公到底是一个小诸侯,没有大帝王的气度,他与孔子是“德友而已”,他没有说我“师事于孔子”,他讲不出这个话。
历史上,汤用伊尹、周文王用姜尚,都是“用师”,就是领一导一人非常谦虚,找一个“师”来“用”,便“王天下”成大功。
至于齐桓公用管仲,汉高祖用张良、陈平之流,刘备用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
总之秦汉以后,没有“用师”的,讲是那么讲,都是“用友”;而已。
就是我们曾提过的唐朝的李泌,四代唐王对他还是“用友”,还不是“用师”。
至于“用徒者亡”,是指专用服从的、听命的、乖乖的人,“末将听令”的太多了,那是必然会失败的。
你们看过旧京戏就知道什么是“末将听令”。
这是曾子体察古今的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大原则。
这是顺便提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