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南华
06.大宗师:进退存亡之道
进退存亡之道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这也是批判儒家。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儒家有时候有利害不通之处,很多读死书的儒家人物都与这个味道。
庄子在那两个时代也见过很多,所以他认为这一班知识分子,不通利害的关键,没有得道。
道家讲的“通”利害,怎么“通”呢?所以历史上有文化的争辩:儒家所标榜的是临危受命,时代越艰苦,我越要站出来,中流砥柱,倒挽狂澜,救社会就国家救天下。
表面上看起来气派很大,但是时代狂澜不可倒挽,中流是很难的,抵不住地。
除了让别人承认,在历史上留名之外,对社会没有贡献,对国家没有裨益。
但在历史上,儒家真正做到见危受命的人物并不多,不得已的倒很多。
道家不走见危受命这个路线,多半走隐士的路线。
道家思想的基本态度,始终是走“因应”的路子,顺其自然。
一个时代形成了一个趋势,挽不回来,所谓“江河东流不回头”,不可能把历史拉回来。
道家思想是讲先知,一件事从它的前因,直到它一定的后果。
如石门水库放水时,没有办法把水势挽回,但计算到水流到某一地段时,轻轻开好一条水沟,就可以把水流疏散。
这就是现在流行道家的太极拳原理,四两拨千斤的道理,也就是军事谋略,以寡击众的要点。
所以中国历史上,出来因应时势,拨乱反正的,都是道家的人物。
所以救世之道,必须要通利害的,“不通利害,非君子也”。
站在道家立场上看儒家是那么窝囊。
事实上,话不能这么讲,这个是普通一般所了解的。
我们回过来看孔子在《易经》上的思想,真正研究孔子,不能用四书五经作代表。
四书中足以代表孔子思想的书,一部《论语》而已,而且《论语》中又有十分之二的内容是关于孔子学生的。
要研究孔子真正的思想,就要看《易经》的“十翼”,此外还有《春秋》这部书,只有深通《春秋》,才可以了解孔子。
所以孔子自己也讲:“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后来司马迁着《史记》,仿照孔子讲了两句话:“藏之于名山,传之于其人。”
这是非常傲慢的话,把当时的人都骂了,他等于说:“你们都看不懂我的书,翻都不用翻,只有把它藏起来,将来会有聪明人看得懂。”
所以有人称《史记》是汉代的谤书。
实际上不止是汉代的谤书,是对历史严厉批评的一部谤书。
但是汉朝很伟大,没有把《史记》毁了。
也可以说是司马迁很伟大,他算定了你们读不懂他的书,不会毁的。
《史记》很难读懂,司马迁写一篇传记讲某一个人,讲他好的一面都好,很少看的出坏的一棉。
那个人都好吗?不是,坏的一面,要在同他有关系的人的传记中,才看得出来。
所以要研究一个人,必须要把那个时代都读遍。
《史记》就是仿《春秋》的道理,但不是都一样。
《春秋》这部书怎么了解呢?孔子讲“知我者春秋,最我者春秋”,将来你们呀真正了解我,就要懂得《春秋》,将来你们要骂我,也要把《春秋》研究通了,才够资格骂我。
《春秋》就是大谋略,《春秋》就是大兵法,所以孔子讲“罪我者春秋”的道理就在这里。
像我们小的时候,老一辈按旧式的教育,年轻人绝对不看《春秋》《战国策》《三国演义》,看了以后要学坏。
我们为什么引用这些呢?孔子着《春秋》删《易经》,强调“知进退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一个人要懂得进退存亡之道,必须要懂得利害关系,如果不懂进退存亡之道,“非君子也”,这同道家的观念完全一样。
历史上标榜的圣人君子,我们用学历上的等级打个比方,圣人等于是博士,君子稍差一点,等于是硕士,更差一点的,等于是大学毕业的学士。
“行名失已,非士也;”历史上有很多人为了好名,求名,而忘掉了自己,这够不上一个知识分子。
所以我常对青年同学讲,关于名利这两个概念,我们不得不服日本明治维新大臣伊藤博文的两句名言:“济利应济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这话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儒家的思想。
如果只知为个人一己之名,“行名失己,非士也”,够不上一个知识分子。
讲到这里,我们又要引用司马迁的思想,我常常说,《史记》不是历史,是历史哲学,尤其《史记》的学问,长处不在于刘邦项羽,而在“八书”,如《天官书》关于天文,《平准书》关于财政等思想最重要,其次是《伯夷叔齐列传》中“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无冯生”。
这三句话就是人生哲学,这是三篇大论文,包含了很多思想。
“烈士徇名”,你不要看到这个“烈士”就想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那你就不要研究中国文化了。
现在的烈士这一说法是套用古文的,古人的烈士相当于现在观念的英雄,时代不同观念不同。
世界上的英雄为了成名成功,不惜自己的生命,像赌钱一样,最后把命都押上来做赌注,这才够得上一个英雄。
“夸者死权”,“夸者”就是狂人,或者说有神经质的人,如近代的希特勒,墨索里尼等独一裁的人,他们喜欢控制人,喜欢抓权,为了权力的欲一望,可以把命赌上。
换句话说,你们要不要成名?要不要权力?要成名就要押上一声去赌,用命去做赌注;要权力不是等来的,是要拿命去拼,那命去换得,这样的话,算不定最后你会当英雄当帝王。
“众无冯生”,一般老百姓,象我们这些普通人,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少一点麻烦,能好好活下去就行了。
“烈士徇名”就是“行名失己”,庄子批评“非士也”,这不够一个知识分子。
“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这就是庄子作的结论。
大家不要被庄子的话所骗,道家的话同佛家的话一样,往往象一个珠子在盘子里滚,它四面八方都不着边际的,什么是“役人”? 替别人服务的称为役,“役人”是领导别人。
“役人”的道理,人差不多只有两种人,要么我听你的,要么你听我的。
不论是家庭中的夫妇,还是社会上的朋友,都是这样。
你不肯不听我的,我也不会听你的,这就不好办了。
所以古人讲,一个人“不受命,不能令,废人也”,一个人不肯接受别人的命令,又不能发布命令让别人服从你,那这个人是废人没有用。
照这个观念,人只有不是你听我的,就是我听你的,没有中间路线可走。
那么,人要如何“役人”呢?如何做一个真正的领一导一人呢?庄子的结论,要“亡身真”,就是无我,连我都没有了。
这一条命都不要了。
真做到无身,无我,才可以做一个领一导一人,这个结论把前面都总结了。
那怎样才能做到无我呢?《大宗师》上面所讲的,得道的人,才可以真做到无我。
因此庄子下面提出了一些人做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