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经》一卷每事为一行,广德军所刊,古监《直斋书录解题》春秋类

直斋书录解题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 - 春秋类

直斋书录解题

春秋类

△《春秋经》一卷

每事为一行,广德军所刊,古监本也。

△《春秋经》一卷

朱熹所刻于临漳四经之一。

其于《春秋》独无所论着,惟以《左氏》经文刻之。

△《春秋古经》一卷

礼部侍郎眉山李焘仁父所述。

△《春秋左氏传》三十卷

自昔相传以为左丘明撰。

其好恶与圣人同者也。

而其末记晋知伯反丧于韩、魏,在获麟后二十八年,去孔子没亦二十六年,不应年少后亡如此。

又,其书称“虞不腊矣”、“见于尝酎”及“秦庶长”,皆战国后制,故疑非孔子所称左丘明,别是一人为史官者。

其释《经》义例,虽未尽当理,而具得当时事实,则非二传之此也。

△《春秋公羊传》十二卷

齐人公羊高,称受《经》于子夏,传子至玄孙寿。

当汉景帝时,寿乃与弟子齐胡母子都着于竹帛,及董仲舒亦传之,《说题辞》云:“传我书者,公羊高也。”

此亦傅会之言,盖郑康成亦有《公羊》善谶之说,往往言谶文者多宗之。

△《春秋穀梁传》十二卷

鲁人穀梁赤,一名俶,字元始,亦称子夏弟子。

自荀卿、申公至蔡千秋、江翁凡五传。

宣帝好之,遂盛行于世。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

晋镇南大将军京兆杜预撰。

其述作之意,序文详之矣。

专修丘明之《传》以释《经》。

后世以为左氏忠臣者也。

其弊或弃《经》而信《传》,于《传》则忠矣,如《经》何?

△《春秋释例》十五卷

杜预撰。

预既为《集解》,别集诸例及地名、谱第、历数,相与为部,凡四十部。

唐刘蕡为之序。

△《春秋公羊传解诂》十二卷

汉司空掾任城何休邵公撰。

休为太傅陈蕃属。

蕃败,坐禁锢,作《解诂》,覃思不窥门十七年。

又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

党禁解,拜议郎,终谏议大夫。

其书多引谶纬,其所谓“黜周王鲁”,“变周文从殷质”之类,《公羊》皆无明文。

盖为其学者相承有此说也。

三科九旨,详其疏中。

△《春秋穀梁传集解》十二卷

晋豫章太守顺阳范甯武子撰。

甯尝谓王、何之罪,深于桀、纣,着论以排之。

仕为中书侍郎。

其甥王国宝惮之,乃相驱扇,因求外补抵罪。

会赦免。

甯以为《春秋》惟《穀梁氏》无善释,故为之注解。

其序云升平之末,先君税驾于吴,帅门生故吏、兄弟子侄研讲六籍、《三传》。

盖甯父汪为徐、兖二州北伐失利,屏居吴郡时也。

汪没之后,始成此书。

所集诸家之说,皆记姓名。

其称何休曰及郑君释之者,即所谓《发墨守》、《起废疾》也;称邵曰者,甯从弟也;称泰曰、雍曰、凯曰者,其诸子也。

汪,范晷之孙。

晷在《良吏传》。

自晷至泰五世,皆显于时。

甯父子、祖孙同训释经传,行于后世,可谓盛矣。

泰之子蔚宗亦着《后汉书》,以不轨诛死,其家始亡。

△《三传释文》八卷

唐陆德明撰。

△《春秋左氏传正义》三十六卷

唐孔颖达等撰。

自晋、宋传杜学为义疏者,有沈文阿、苏宽、刘炫。

沈氏义例粗可,经传极疏;苏氏不体本文,惟攻贾、服;刘炫好规杜失,此诸义疏犹有可观。

今据以为本,其有疏漏,以沈氏补焉。

△《春秋公羊传疏》三十卷

不着撰者名氏。

《唐志》亦不载。

《广川藏书志》云世传徐彦撰,不知何据。

然亦不能知其定出何代,意其在贞元、长庆后也。

景德中,侍讲刑昺校定传之。

△《春秋穀梁传疏》十二卷

唐国子四门助教杨士勋撰。

△《国语》二十一卷

自班固志《艺文》,有《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所着,至今与《春秋传》并行,号为《外传》。

今考二书,虽相出入,而事辞或多异同,文体亦不类,意必非出一人之手也。

司马子长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又似不知所谓。

唐啖助赤尝辨之。

啖助乃姓名。

△《国语》注二十一卷

吴尚书仆射侍中吴郡韦昭撰。

采郑众、贾逵、虞翻、唐固合五家为之注。

昭字子正,事孙皓,以忤旨诛死。

《吴志》避晋讳,作韦曜。

△《国语补音》三卷

丞相安陆宋庠公序撰。

以先儒未有为《国语》音者,近世传旧《音》一卷,不着撰人名氏,盖唐人也。

简陋不足名书,因而广之。

悉以陆德明《释文》为主,陆所不载,则附益之。

△《春秋繁露》十七卷

汉胶西相广川董仲舒撰。

案《隋、唐》及《国史志》卷皆十七,《崇文总目》凡八十二篇,《馆阁书目》止十卷,萍乡所刻亦财三十七篇。

今乃楼攻?鬼得潘景宪本,卷篇皆与前《志》合,然亦非当时本书也。

先儒疑辨详矣。

其最可疑者,本传载所着书百余篇,《清明》、《竹林》、《繁露》、《玉杯》之属,今总名曰《繁露》,而《玉杯》、《竹林》则皆其篇名,此决非其本真。

况《通典》、《御览》所引,皆今书所无者,尤可疑也。

然古书存于世者希矣,姑以传疑存之可也。

又有写本作十八卷,而但七十九篇。

考其篇次皆合。

但前本《楚庄王》在第一卷首,而此本乃在卷末,别为一卷。

前本虽八十二篇,而阙文者三,实七十九篇也。

△《左氏膏肓》十卷

何休着《公羊墨守》等三书,郑康成作《针膏肓》、《起废疾》、《发墨守》以排之。

休见之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

今其书多不存,惟范甯《穀梁集解》载休之说,而郑君释之,当是所谓《起废疾》者。

今此书并存二家之言,意亦后人所录。

《馆阁书目》阙第七卷,今本亦止阙宣公。

而于第六卷分文十六年以后为第七卷,当并合之。

其十卷止于昭公,亦阙定、哀,固非全书也。

而错误殆未可读,未有他本可正。

△《汲冢师春》一卷

晋汲郡魏安釐王冢所得古简。

杜预得其《记年》,知为魏国史记,以考证《春秋》。

别有一卷,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义皆与《左传》同。

名曰“师春”,似是钞集者人名也。

今此书首叙周及诸国世系,又论分野、律吕为图,又杂录谧法、卦变,与杜预所言纯集卜筮者不同,似非当时本书也。

△《春秋集传纂例》十卷,《辨疑》七卷

唐给事中吴郡陆质伯淳撰。

初,润州丹阳主簿赵郡啖助叔佐明《春秋》,传洋州刺史河东赵匡伯循。

质从助及伯循传其学。

助考《三传》,舍短取长,又集前贤注释,补以己意,为《集传》、《集注》。

又撮其纲目,为《统例》。

助卒,质与其子异缮录,以诣伯循,请损益焉。

质随而纂会之,大历乙卯岁书成。

质本名淳,避宪宗讳改焉,故其书但题陆淳。

助之学、以为左氏叙事虽多,解意殊少。

公谷传《经》,密于左氏。

至赵、陆则直谓左氏浅于公、谷,诬谬实繁,皆孔门后之门人。

但公、穀守《经》,左氏通史,其体异尔。

丘明夫子以前贤人,如史佚、迟任之流,焚书之后,学者见《传》及《国语》,俱题左氏,遂引以为丘明。

且《左传》、《国语》文体不伦,叙事多乖,定非一人所为也。

盖左氏广集诸国之史,以解《春秋》,子弟门人见事迹多不入《传》,或复不同,故各随国编之,以广异闻。

自古岂止一丘明姓左乎?案汉儒以来,言《春秋》者,惟宗《三传》,《三传》之外,能卓然有见于千载之后者,自啖氏始,不可没也。

《唐志》有质《集注》二十卷,今不存,然《纂例》、《辨疑》中,大略具矣。

又有《微旨》二卷,未见。

质,梁陆澄七世孙,仕通显,党王叔文,侍宪宗东宫,会卒,不及贬。

然则其与不通《春秋》之义者,相去无几耳。

△《春秋折衷论》三十卷

唐江西观察判官庐陵陈岳撰。

以《三传》异义,折衷其是非,而断于一。

岳,唐末十上春官,晚乃辟江西从事。

△《春秋加减》一卷

称元和十三年国子监奉敕定,不着人名。

校定偏旁及文多寡,若《五经文字》之类。

此本作小?册,才十馀板。

前有“睿思殿书籍印”,末称“臣雩校正”。

盖承平时禁中书也,不知何为流落在此。

△《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

伪蜀冯继先撰。

凡《左传》所载君臣名氏,字谧互见错出,故为此《图》以一之。

周一,鲁二,齐三,晋四,楚五,郑六,卫七,秦八,宋九,陈十,蔡十一,曹十二,吴十三,邾十四,杞十五,莒十六,滕十七,薛十八,许十九,杂小国二十。

△《春秋二十国年表》一卷

不知何人作。

周而下,次以鲁、蔡、曹、卫、滕、晋、郑、齐、秦、楚、宋、杞、陈、吴、邾、莒、薛、小邾。

按《馆阁书目》有《年表》二卷,元丰中杨彦龄撰。

自周之外,凡十三国,仍总计蛮夷戎狄之事。

又按董氏《藏书志》,《年表》无撰人。

自周至吴、越凡十国,又有附庸诸国别为表,凡征伐、朝觐、会同皆书。

今此表止记即位及卒,皆非二家书也。

△《春秋尊王发微》十五卷

国子监直讲平阳孙明复撰。

明复居泰山之阳,以《春秋》教授,不惑传注,不为曲说,真切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为多。

石介而下皆师事之。

欧阳文忠为作墓志,颍川常秩讥之曰:“明复为《春秋》,如商鞅之法。”

谓其失于刻也。

△《春秋口义》五卷

胡翼之撰。

至宣十二年而止。

戴岷隐在湖学,尝续之,不传。

△《春秋传》十卷、《权衡》十七卷、《意林》一卷、《说例》一卷。

集贤院学士清江刘敞原父撰。

始为《权衡》以平三家之得失,然后集众说,断以己意,而为之《传》。

《传》所不尽者,见之《意林》。

某《传》用《公》、《谷》文体。

《说例》凡四十九条。

△《春秋经社要义》六卷

龙图阁学士高邮孙觉莘老撰。

觉从胡安定游,门弟子以千数,别其老成者为经社,觉年最少,俨然居其间,众皆推服。

此殆其时所作也。

△《春秋经解》十五卷

孙觉撰。

其自序言三家之说,《穀梁》最为精深,且以为本,杂取二传及诸儒之说,长者从之;其所未安,则以所闻于安定先生者断之。

杨龟山为之后序。

海陵周茂振跋云:先君传《春秋》于孙先生,尝书王荆公初欲释《春秋》以行于天下,而莘老之书已出,一见而忌之,自知不复能出其右,遂诋圣经而废之曰,此“断烂朝报”也,不列于学官,不用于贡举云。

△《春秋皇纲论》五卷、《明例隐括图》一卷

太常博士王哲撰。

至和中人。

《馆阁书目》有《通义》十二卷,未见。

△《春秋会义》二十六卷

乡贡进士江阳杜谔献可撰。

自《三传》及啖、赵诸儒迄于孙氏经社,凡三十余家,集而系之,时述以己意。

有任贯者为之序,嘉佑中人也。

△《春秋传》二卷

程颐撰。

略举大义,不尽为说。

襄、昭后尤略。

序文崇宁二年所作,盖其晚年也。

△《左氏解》一卷

专辨左氏为六国时人,其明验十有一事。

题王安石撰,实非也。

△《春秋邦典》二卷

唐既济潜亨撰。

质肃之侄,自号真淡翁,与其子矜问答而为此书。

邹道卿为之序。

△《左氏鼓吹》一卷

彭门吴元绪撰。

△《春秋集传》十二卷

苏辙撰。

专本《左氏》,不得已乃取二传、啖、赵。

盖以一时谈经者不复信史,或失事实故也。

△《春秋传》十二卷

刘绚质夫撰。

二程门人,其师亟称之。

所解明正简切。

△《春秋得法志例论》三十卷

蜀州晋原主簿遂宁冯正符信道撰。

其父尧民希元为乡先生,正符三上礼部不第,教授梓、遂学十年,着此书及《诗》、《易》、《论语解》。

蜀守何郯首以其《春秋论》上之。

熙宁末,中丞邓绾为之,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王安石亦待之厚。

其书首辨王鲁、素王之说,及杜预三体五例、何休三科九旨之怪妄穿凿。

皆正论也。

△《春秋后传》二十卷、《补遗》一卷

陆佃撰。

《补遗》者其子宰所作也。

宰字元钧,游之父。

△《春秋列国诸臣传》五十一卷

贤良眉山王当子思撰。

元佑中复制科,尝以苏轼荐,试六论首选,廷对切直,或欲黜之,宣仁后曰:“以直言取士,不可以直言弃。

此仁宗故事也。”

乃置下第,与堂除簿尉。

所传诸臣皆本《左氏》,有见于他书者,则附其末,系之以赞。

诸赞论议纯正,文辞简古,于经传亦多所发明。

△《春秋通训》十六卷、《五礼例宗》十卷

直秘阁吴兴张大亨嘉父撰。

其自序言:“少闻《春秋》于赵郡和仲先生。

某初盖尝作《例宗》,论立例之大要矣。

先生曰:‘此书自有妙用,学者罕能领会,多求之绳约中,乃近法家者流,苛细缴绕,竟亦何用?惟丘明识其用,然不肯尽谈,微见端兆,使学者自得之。

’予从事斯语十有余年,始得其彷佛。”

《通训》之作,所谓去例以求经略,微文而视大体者也。

东坡一字和仲,所谓赵郡和仲,其东坡乎?然《例宗》考究,未为详洽。

△《春秋传》十二卷、《考》三十卷、《谳》三十卷

叶梦得撰。

各有序。

其序《谳》曰:“以《春秋》为用法之君而已,听之有不尽其辞,则欺民;有不尽其法,则欺君。

凡啖、赵论三家之失,为《辨疑》,刘氏广啖、赵之遗,为《权衡》,合二书,正其差误而补其疏略,目之曰《谳》。”

其序《考》曰:“君子不难于攻人之失,而难于正已之是。

必有得也,乃可知其失;必有是也,乃可斥其非。

自其《谳》推之,知吾之所正为不妄也,而后可以观吾《考》;自其《考》推之,知吾之所择为不诬也,而后可以观吾《传》。”

其序传曰:“左氏传事不传义,是以详于史,而事未必实,以其不知《经》也。

公、谷传义不传事,是以详于《经》,而义未必当,以其不知史也。

乃酌三家,求史与《经》。

不得于事,则考于义;不得于义,则考于事,更相发明以作《传》。”

梦得自号石林居士,明敏绝人,藏书至多,博鉴强记,故其为书,辨订考究,无不精详。

然其取何休之说,以十二公为法天之大数,则所未可晓也。

△《春秋经解》十六卷、《本例例要》一卷

涪陵崔子方彦直撰。

绍圣中罢《春秋》取士,子方三上书,乞复之,不报。

遂不应进士举。

黄山谷称之曰:“六合有佳士,曰崔彦直。

其人不游诸公,然则其贤而有守可知矣。”

其学辨《三传》之是非,而专以日月为例,则正蹈其失而不悟也。

△《春秋指南》二卷

张根知常撰。

专以编年旁通该括诸国之事,如揩诸掌。

又为《解例》,亦用旁通法。

其他《辨疑》、《杂论》诸篇,略举要义,多所发明。

△《春秋本旨》二十卷

知饶州丹阳洪兴祖庆善撰。

其序言:“三代各立一王之法,其末皆有弊。

《春秋》经世之大法,通万世而亡弊。”

又言:“《春秋》本无例,学者因行事之迹以为例,犹天本无度,历者即周天之数以为度。”

又言:“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学者独求于义,则其失迂而凿;独求于例,则其失拘而浅。”

若此类多先儒所未发,其解经义,精而通矣。

兴祖尝为程瑀作《论语解序》。

忤秦桧,贬韶州以死。

△《春秋传》三十卷、《通例》一卷、《通旨》一卷

徽猷阁待制建安胡安国康侯撰。

绍兴中经筵所进也。

事按《左氏》义,采《公》、《穀》之精,大纲本《孟子》,而微旨多以程氏之说为证。

近世学《春秋》者皆宗之《通旨》者,所与其徒问答及其他议论条例,凡二百余章,其子宁辑为一书。

△《春秋正辞》二十卷、《通例》十五卷

知盱眙军东平毕良史少董撰。

良史为东京留守属官。

东京再陷,留敌中三年,着此书。

已而得归,表上之。

△《息斋春秋集注》十四卷

礼部侍郎鄞高闶抑崇撰。

△《夹漈春秋传》十二卷、《考》一卷、《地名谱》十卷。

郑樵撰。

樵之学大抵工于考究,而义理多迂僻。

△《春秋经解》十二卷、《指要》二卷

知常州永嘉薛季宣士龙撰。

《指要》列谱例于前,其序专言诸侯无史,天子有外史,掌四方之志,而职于周之太史。

隐之时,始更周历而为鲁史。

季宣博学通儒,不事科举。

陈止斋师事之。

季宣死当乾道九年,年四十九。

其为此书实绍兴三十二年。

盖甫二十岁云。

△《春秋集传》十五卷

监察御史王葆彦光撰。

朱翌新仲为作序。

葆,周益公之妇翁也。

其说多用胡氏。

△《春秋集解》十二卷

吕祖谦撰。

自三《传》而下,集诸家之说,各记其名氏,然不过陆氏及两孙氏、两刘氏、苏氏、程氏、许崧老、胡文定数家而已。

大略如杜谔《会义》,而所择颇精,却无自己议论。

△《左传类编》六卷

吕祖谦撰。

分类内外传事实、制度、论议凡十九门,首有纲领数则,兼采他书。

△《左氏国语类编》二卷

吕祖谦撰。

与《左传类编》略同。

但不载纲领,止有十六门,又分《传》与《国语》为二。

△《左氏博议》二十卷

吕祖议撰。

方授徒时所作。

自叙曰:《春秋》经旨概不敢僭议,而枝辞赘喻,则举子所资课试也。

△《左氏说》三十卷

吕祖谦撰。

于《左氏》一书多所发明,而不为文,似一时讲说,门人所钞录者。

△《春秋比事》二十卷

沈棐文伯撰。

陈亮同父为序曰:“文伯名棐,湖州人,尝为婺之校官,以文辞称,而不闻其以经称也。”

按湖有沈文伯名长卿,号审斋居士,为常州倅,忤秦桧,贬化州,不名棐也。

不知同父何以云然,岂别有名棐而字文伯者乎?然则非湖人也。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三卷

林栗撰。

其学专主《左氏》,而黜二传,故为《左氏传解》,表上之。

△《止斋春秋后传》十二卷、《左氏章指》三十卷

陈傅良撰。

楼参政钥大防为之序。

大略谓《左氏》存其所不书,以实其所书。

《公羊》、《穀梁》以其所书,推见其所不书。

而《左氏》实录矣。

此《章指》之所以作。

若其他发明多新说,序文略见之。

△《春秋经辨》十卷

庐陵萧楚子荆撰。

绍圣中,贡礼部不第。

蔡京用事,与其徒冯澥书,言蔡将为宋王莽,誓不复仕。

死建炎中。

自号三顾隐客,门人谥为清节先生。

胡邦衡师事之,以《春秋》登甲科,归拜床下,楚告之曰:“学者非但拾一第,身可杀,学不可辱,毋祸吾《春秋》乃佳。”

邦衡志其墓。

△《春秋集善》十一卷

端明殿学士庐陵胡铨邦衡撰。

铨既事萧楚为《春秋》学,复学于胡文定公安国。

南迁后作此书,张魏公浚为之后序。

△《春秋考异》四卷

不着名氏。

录《三传》经文之异者。

△《事始末》五卷

朝请大夫吴兴章冲茂深撰。

子厚之曾孙,叶少蕴之婿。

△《左氏发挥》六卷

临川吴曾虎臣撰。

取《左氏》所载事,时为之论,若史评之类。

△《春秋直音》三卷

德清丞方淑智善撰。

刘给事一止为作序。

以学者或不通音切,故于每字切脚之下,直注其音,盖古文未有反切,为音训者皆如此,服虔、如淳、文颖辈,于《汉书音义》可见。

△《左传约说》一卷、《百论》一卷

奉议郎新昌石朝英撰。

又有《王道辨》一书,未板行,仅存其书于此编之末。

其为说平平,无甚高论。

△《春秋分记》九十卷

邛州教授眉山程公说伯刚撰。

以《春秋》经传仿司马迁书为《年表》、《世谱》、《历》、《天文》、《五行》、《地理》、《礼乐》、《征伐》、《官制》诸书。

自周、鲁而下,及诸小国、夷狄皆汇次之。

时有所论发明,成一家之学。

公说积学苦志,早年登科,值逆曦乱,忧愤以死,年三十七。

兄弟三人皆以科第进。

今中书舍人公许,其季也。

△《春秋通说》十三卷

永嘉黄仲炎若晦撰。

端平中,尝进之于朝。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直斋书录解题》未分类项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春秋经》一卷每事为一行,广德军所刊,古监《直斋书录解题》春秋类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