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斋书录解题
正史类
○
△《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太史令夏阳司马迁子长撰。
宋南中郎参军河东裴骃集注。
案班固云:“迁掳《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大汉,斯以勤矣。
十篇缺,有录亡书。”
张晏曰:“迁没之后,亡《景武纪》、《礼乐兵书》、《汉兴将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龟策传》、《靳歙傅宽列传》。
元、成之间,褚先生补作《武纪》、《三王世家》、《日者》、《龟策传》。
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
颜师古曰:“本无《兵书》,张说非也。”
今案此十篇者,皆具在,褚所补《武纪》,全写《封禅书》,《三王世家》但述封拜策书,二列传皆猥酿不足进,而其余六篇,《景纪》最疏略,《礼》、《乐书》誊荀子《礼论》、河间王《乐记》,《传靳列传》与《汉书》同,而《将相年表》迄鸿嘉,则未知何人所补也。
褚先生者,名少孙。
裴骃即注《三国志》松之之子也。
始,徐广作《史记音义》,骃本之以成《集解》。
窃尝谓着书立言,述旧易,作古难。
六艺之后,有四人焉:摭实而有文采者,左氏也;恁虚而有理致者,庄子也;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及子长易编年而为纪传,皆前未有其比,后可以为法,非豪杰特起之士,其孰能之?
△《汉书》一百卷
汉尚书郎扶风班固孟坚撰。
唐秘书监京兆颜师古注。
本传称字籀,恐当名籀,而以字行也。
固父彪叔皮,以司马氏《史记》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作《后传》数十篇。
固以所续未详,探撰前纪,缀集所闻,以为《汉书》。
起高祖,终孝平王莽之诛,二百三十年,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
自永平受诏,至建初中乃成。
案《班昭传》云,八表并《天文志》未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踵成之。
今《中兴书目》以为章帝时,非也。
固坐窦宪死永元初,不在章帝时。
师古以太子承乾之命,总先儒注解,服虔、应劭而下二十余人,删繁补略,裁以己说,遂成一家。
世号杜征南、颜监为左氏、班氏忠臣。
△《后汉书》九十卷
宋太子詹事顺阳范蔚宗撰。
唐章怀太子贤注。
案《唐艺文志》,为后汉史者,有谢承、薛莹、司马彪、刘义庆、华峤、谢沈、袁山松七家,其前又有刘珍等《东观记》,至蔚宗乃删取众书,为一家之作。
其自视甚不薄,谓诸传、序、论,精意深旨,实天下之奇作。
然颇有略取前人旧文者,注中亦着其所从出。
至于论后有赞,尤自以为杰思,殆无一字虚设。
自今观之,几于赘矣。
蔚宗父泰、祖甯皆为时名臣,蔚宗乃以怨望反逆至于灭族,其与迁、固之人祸天刑不侔矣。
然则岂作史之罪哉!十志未成而诛,为谢俨蜡以覆车,故惟存纪、传。
贤,高宗太子,招集诸儒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等共为之注。
贤坐明崇俨得罪武后,废死,大安、讷言亦流贬。
△《续后汉书》四十二卷
庐陵贡士萧常撰。
周益公序云:“曹氏代汉,名禅实篡,特新莽之流亚。
丕方登禅坛,自形舜、禹之言,固不敢欺其心矣。
今隔千载,好恶岂复相沿?而苏轼记王、彭之说,以为途人谈三国时事,儿童听者,闻刘败则颦蹙,闻曹败则称快,遂谓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兹岂人力强致也欤!陈寿身为蜀人,徒以仕屡见黜,父又为讲葛亮所髡,于刘氏君臣不能无憾。
着《三国志》,以魏为帝,而指汉为蜀,与孙氏俱谓之主,设心已偏。
故凡当时?祭高帝以下昭穆制度,皆略而弗书。
方且乞米于人,欲为佳传,私意如此,史笔可知矣。
其死未几,习凿齿作《汉晋春秋》,起汉光武,终晋愍帝,以蜀为正,魏为篡,谓汉亡仅一二年,则已为晋,炎兴之名,天实命之,是盖公论也。
然五十四卷,徒见于《唐艺文志》及本朝《太平御览》之目。
逮仁宗时修《崇文总目》,其书已逸,或谓世亦有之,而未之见也。
幸《晋史》载所着论,千三百余言,大指昭然。
刘知几《史通》云,备王道,则曹逆而刘顺。
本朝欧阳修论正统而不黜魏,其宾客章望之着《明统论》非之,见于《国史》。
近世张栻《经世纪年》直以先主上继献帝为汉,而附魏、吴于下,皆是物也。
今庐陵贡士萧常潜心史学,谓古以班史为《汉书》,范史为《后汉书》,乃起昭烈章武元年辛丑,尽后主炎兴元年癸未,为《续后汉书》。
既正其名,复择注文之善者并书之,积勤二十年,成帝纪、年表各二卷,列传十八卷,《吴载纪》十一卷,《魏载纪》九卷,别为《音义》四卷。
惜乎,寿疏略于前,使不得追记英贤宪章于后,以释裴松之之遗恨也。”
△《后汉志》三十卷
晋秘书监河内司马彪绍统撰。
梁剡今平原刘昭宣卿补注。
蔚宗本书,《隋》、《唐志》皆九十七卷。
今书纪、传共九十卷,盖未尝有志也。
刘昭所注,乃司马彪《续汉书》之八志尔,序文固云范志今阙,乃借旧志注以补之。
其与范氏纪、传自别为一书。
其后,纪、传孤行,而志不显。
至本朝乾兴初,判国子监孙奭始建议校勘,但云补亡补阙,而不着其为彪书也。
《馆阁书目》乃直以百二十卷并称蔚宗撰,益非是。
今考章怀注所引称《续汉志》者,文与今志同,信其为彪书不疑。
彪,晋宗室高阳王睦之长子,多所着述,注《庄子》及《九州春秋》之类是也。
△《三国志》六十五卷
晋治书侍御史巴西陈寿承祚撰。
宋中书侍郎河东裴松之世期注。
寿书初成,时人称其善叙事,张华尤善之。
然乞米作佳传,以私憾毁诸葛亮父子,难乎免物议矣。
王通谓寿有志于史,依大义而黜异端,然要为率略。
松之在元嘉时,承诏为之注,鸠集传记,增广异文。
大抵本书固率略而注又繁芜,要当会通裁定,以成一家,而未有奋然以为己任者。
丰祐间南丰吕南公锐意为之,题其斋曰“衮斧”,书垂成而死,遂弗传。
又绍兴间吴兴郑知几维心尝为之,乡里前辈多称其善,而书亦不传。
近永康陈亮亦颇有意焉,仅成论赞数篇,见集中,而书实未尝修也。
△《晋书》一百三十卷
唐宰相房玄龄等修,题御撰。
案《唐艺文志》,为《晋书》者,有王隐、虞预、臧荣绪、谢灵运、干宝等诸家。
太宗以为未善,命玄龄修之。
与其事者,褚遂良、许敬宗、令狐德棻、李延寿、敬播、赵宏智等二十人。
《宣武纪》、《陆机王羲之传论》,太宗自为之,故称“制曰”,而总题其书曰“御撰”。
其凡例则发于敬播云。
△《宋书》一百卷
齐太子家令吴兴沈约休文撰。
约永明中兼着作郎,被敕撰。
本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撰,至徐爱勒为一史,起义熙,迄大明,自永光以来阙而不录。
今新史始义熙,终昇明三年,本纪、列传七十卷,志三十卷,独阙《到彦之传》。
《馆阁书目》谓其志兼载魏、晋,失于限断。
揆以班、马史体,未足为疵,至其所创《符瑞》一志,不经且无益,其赘甚矣。
约后入梁为仆射、侍中。
△《齐书》五十九卷
梁吴兴太守萧子显景阳撰。
本传称六十卷。
子显者,齐豫章王嶷之孙也。
△《梁书》五十六卷唐弘文馆学士京兆姚思廉撰。
思廉名简,以字行。
△《陈书》三十六卷
姚思廉撰。
初,思廉父察尝修梁、陈二史未成,以属思廉。
后受诏与魏徵共撰。
思廉采谢炅、顾野王等诸书,综括为二史,以卒父业。
△《后魏书》一百三十卷
北齐中书令兼着作郎钜鹿魏收伯起撰。
始,魏初邓彦海撰《代记》十余卷,其后,崔浩典史为编年体,李彪始分作纪、表、志、传。
收搜采遗亡,缀绩后事,备一代史籍上之。
时论言收着史不平,诏与诸家子孙共加论讨,前后诉者百有余人,众口谊然,号为“秽史”。
仆射杨愔、高德正与收皆亲,抑塞诉辞,遂不复论。
今纪阙二卷,传阙二十二卷,又三卷不全,志阙《天象》二卷。
收既以史招怨,齐亡之岁,竟遭发冢弃骨之祸。
隋文帝命魏澹等更撰《魏书》九十二卷。
以西魏为正,东为伪,义例简要。
《唐志》又有张太素《后魏书》一百卷,今皆不传,而收书独行。
《中兴书目》谓所阙《太宗纪》以澹书补之,阙志以太素书补之。
二书既亡,惟此纪、志独存,不知何据。
△《北齐书》五十卷
唐中书舍人定武李百药重规撰。
百药父德林先已创纪、传诸篇。
百药因父业,受诏成之。
△《后周书》五十卷
唐秘书监华原令狐德棻撰。
初,德棻武德中建言近代无正史。
诏德棻及诸臣论撰。
历年不能就,罢之。
贞观二年,复诏撰定。
议者以魏有收、澹二家书为已详,唯五家史当立,德棻与岑文本、崔仁师次周史,李百药次齐史,姚思廉次梁、陈史,魏徵次隋史,房玄龄总监而修撰之。
原自德棻发之。
△《隋书》八十五卷
唐秘书监魏徵、颜师古等撰。
其十志,高宗时始成上,总梁、陈、齐、周之事,俗号“五代志”。
△《唐书》二百卷
五代晋宰相涿郡刘昫等撰。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翰林学士庐陵欧阳修永叔、端明殿学士安陆宋祁子京撰。
初,庆历中诏王尧臣、张方平等刊修,久而未就。
至和初,乃命修为纪、志,祁为列传,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义叟同编修,嘉祐五年上之。
凡废传六十一,增传三百三十一,志三,表四,故其进书上表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
第赏增秩训词,刘敞原父所行,最为古雅。
曰:“古之为国者,法后王,为其近于己,制度文物可观故也。
唐有天下且三百年,明君贤臣相与经营扶持之,其盛德显功、美政善谋固已多矣,而史官非其人,记述失序,使兴坏成败之迹,晦而不章,朕甚恨之。
肆择廷臣笔削旧书,勒成一家,具官欧阳修、宋祁创立统纪,裁成大体,范镇、王畴、宋敏求等网罗遗逸,厥协异同。
凡十有七年,大典乃立,闳富糖覈,度越诸子矣。
校雠有功,朕将据古鉴今,以立时治,为朕得法,其劳不可忘也。
皆增秩一等,布其书于天下,使学者成观焉。”
旧例,修书止着官高一人名衔。
欧公曰:“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于此书用力久且深,何可没也。”
遂于纪、传各着之。
宋公感其退逊。
今案旧史成于五代文气卑陋之时,纪次无法,详略失中,论赞多用俪语,固不足传世。
而新书不出一手,亦未得为全善。
本纪用《春秋》例,削去诏令,虽太略犹不失简古,至列传用字多奇沚,殆类虬户铣溪体,识者病之。
欧公尝卧听《藩镇传序》曰:“使笔力皆如此,亦未易及也。”
然其《序》全用杜牧《罪言》,实无宋公一语。
然则欧公殆不满于宋,名衔之着,固恶夫争名,抑亦以自表异耶?温公《通鉴》多据旧史,而唐庚子西直谓《新唐书》敢乱道而不好,虽过甚,亦不为亡谓也。
刘元城亦谓事增文省,正新书之失处云。
文简云,《进唐书表》自言其文减于前,其事多于旧,此正其所为不逮迁、固者,顾以自衒何哉!《论语》记夫子与弟子问答,率不过数语,而季氏将伐颛臾,记所诘对甚详,不如是不足以见体要,各造其极也。
今唐史务为省文,而拾取小说私记,则皆附着无弃,其有官品尊崇而不预治乱,又无善恶可垂鉴戒者悉聚,徒繁无补,殆与古作者不侔。
始,唐史置局时,其同僚约日着旧史所无者三事,则固立于不善矣,弊必至于此。
然其名臣关国治乱者,如裴度、陆蛰、魏徵传,悉致其详,则其有补亦不可掩。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宰相薛居正子平撰。
开宝中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所修。
居正盖监修官也。
△《新五代史》七十四卷
欧阳修撰。
其为说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乱世而立法;余为本纪,以治法而正乱君。”
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
诸臣止事一朝,曰某臣传,其更事历代者,曰杂传,尤足以为世训。
然不为韩瞠眼立传,识者有以见作史之难。
案韩通之死,太祖犹未践极也,其当在周臣传明矣。
惟王皡《唐馀杂史》以入《忠义传》云。
△《三朝国史》一百五十卷
景德四年,诏王钦若、陈尧佐、赵安仁、晁迥、杨亿等修太祖、太宗正史,王旦监修。
祥符九年书成,凡为纪六、志五十五、列传五十九、目录一,共一百一十卷。
天圣四年,吕夷简、夏竦、陈尧佐修真宗正史,王曾提举,八年上之。
增纪为十,志为六十,传为八十。
△《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
熙宁十年,诏修仁宗、英宗正史,宋敏求、苏颂、王存、黄履等编修,吴充提举。
元丰五年,王珪、李清臣等上之。
△《四朝国史》三百五十卷
绍兴二十八年置修国史院,修一朝正史。
三十一年提举陈康伯奏纪成,乞选日进呈。
至乾道二年闰九月,始与《太上圣政》同上。
淳熙五年,同修史李焘言修四朝正史,开院已十七年,乞责以近限。
七年十月,修史王希吕奏志成,十二月进呈。
至十三年,修史洪迈奏昨得旨限一年内修成列传,今已成书,十一月与《会要》同进。
盖首尾三十年,所历史官,不知其几矣。
△《史记音义》二十卷
唐崇贤馆学士刘伯庄撰。
贞观初,奉敕讲授,采鄹诞生、徐广及隋柳顾言《音义》为此书。
△《史记索隐》三十卷
唐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撰。
采摭异闻,释文演注。
末二卷为《述赞》,为《三皇本纪》。
世号《小司马史记》。
△《附索隐史记》一百三十卷
淳熙中广汉张材介仲刊于桐川郡斋,削去褚少孙所续,而附以司马贞《索隐》。
其后,江阴耿秉直之复取所削者别刊之。
△《史记正义》三十卷
唐诸王侍读张守节撰。
开元二十四年作序。
△《三刘汉书标注》六卷
侍读学士清江刘敞原父、中书舍人刘攽贡父、端明殿学士刘奉世仲冯撰。
奉世,敞之子也。
又本题《公非先生刊误》,其实一书。
公非,贡父自号也。
《汉书》自颜监之后,举世宗之,未有异其说者,至刘氏兄弟始为此书,多所辨正发明。
△《唐书直笔新例》四卷
修书官温陵吕夏卿撰。
纪、传、志各一卷,摘旧史繁阙,又为《新例须知》附于后,略举名数如目录之类。
△《唐书音训》四卷
宣义郎汶上窦苹叔野撰。
△《唐书纠缪》二十卷
朝请大夫知蜀州成都吴缜廷珍撰。
其父师孟,显于熙、丰。
序言修书之时,其失有八,而纠摘其缪误,为二十门。
侍读胡宗愈言于朝,绍圣元年土之。
世传缜父以不得预修书,故为此。
△《五代史纂误》五卷
吴缜撰。
宇文时中守吴兴,以郡庠有二史板,遂取二书刻之,后皆取入国子监。
初,郡人思溪王氏刻《藏经》有余板,以刊二史置郡庠。
中兴,监书多阙,遂取其板以往,今监本是也。
△《唐书列传辨证》二十卷
端明殿学士玉山汪应辰圣锡撰。
专攻列传,不及纪、志,以元祐名贸谓列传记事,毁于镌削,暗于藻绘,故随事辨证之。
△《西汉决疑》五卷
国子司业宛邱王速致君撰。
一曰《失实》,二日《引古》,三曰《异言》,四曰《杂证》,五日《注释》。
△《西汉刊误补遗》十七卷
国子博士吴仁杰斗南撰。
补三刘之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