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一受病发痹第一(上)黄帝问曰:周痹之在身《针灸甲乙经》卷十

针灸甲乙经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 卷十

针灸甲乙经

卷十

一陰一受病发痹第一(上)

黄帝问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其脉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耶,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蓄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岐伯对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左应右,以右应左,非能周也,更发更休。

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曰:周痹何如?曰:周痹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循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其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通之(通一作遏),后刺其上以脱之;其痛从下上者,先剌其上以通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曰:此病安生,因何有名?曰: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故刺痹者,必先循切其上下之大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者,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紧者,转引而行之。

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对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欲知其高下,视其三部。

曰:刺有三变何也?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刺营者出一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

卫之生病也,气血时来去,怫忾贲向,风寒客于肠胃之中。

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曰:刺寒痹内热奈何?曰:刺布衣者,用火淬之。

刺大人者,药熨之。

方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升,桂一升,凡四物,各细咀,着清酒中。

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二尺,并纳酒中。

置酒马矢煴中,善封涂,勿使气泄。

五日五夜,出布絮曝干,复渍之,以尽其汁。

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布絮干之,并用滓与絮布长六七尺为六巾,即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乘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即汗出,炙巾以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失,此所谓内热。

曰:痹将安生?曰:风寒湿三气合至,杂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

曰:其有五者何也?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一陰一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合。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邪复感于,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

曰: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何也?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连皮肤间者易已。

曰:其客六腑者何如?曰:此亦其饮食居处为其病本也。

六腑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曰:以针治之奈何?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治其过,则病瘳矣。

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曰:营者水谷之一精一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乃能入于脉。

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聚(《素问》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顺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也。

一陰一受病发痹第一(下)

黄帝问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者,其故何也?岐仁对曰:痛者,其寒气多,有寒故痛。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不仁。

其寒者,一陽一气少,一陰一气多,与病相益,故为寒。

其热者,一陽一气多,一陰一气少,病气胜,一陽一乘一陰一,故为热。

其多寒汗出而濡者,此其逢湿胜也。

其一陽一气少,一陰一气盛,两气相感,故寒,汗出而濡也。

夫痹在骨则重,在脉则凝而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

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

曰:或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有穷时,其故何也?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曰:人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也?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水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正气者,正风,从一方来,非虚风也。

(《太素》云非灾风也。

)邪气者,虚风也。

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得自去。

正风之中人也浅而自去,其气柔一弱,不能伤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凄索动形,起毫一毛一而发腠理,其入深,内薄于骨则为骨痹;薄于筋则为筋挛;薄于脉中则为血闭而不通,则为痈;薄于肉中,与卫气相搏,一陽一胜则为热,一陰一胜则为寒,寒则其气去,去则虚,虚则寒;薄于皮肤,其气外发,腠理开,毫一毛一摇,气(一本作一婬一气)往来微行则为痒;气留而不去故为痹;卫气不去则为不仁。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病起筋热,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

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筋骨伤,痈发若变。

诸分尽热,病已止。

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曰:是人多痹,一陽一气少而一陰一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也,厚衣不能温也,然不为冻栗,是为何病?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一陽一气衰,肾脂枯不长。

一水不能胜两火。

肾者水也。

而主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

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一陽一也,心二一陽一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上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为肝痹(一作骭痹)。

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一陰一之经补之。

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一陰一陽一之络,视主病者,泻一陽一补一陰一经也。

风痹注(《灵枢》作一婬一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肢胫一婬一泺,烦心头痛,时呕时闷,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怒,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阖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足不仁,刺风府。

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一尻一不一举,腰俞主之。

痹,会一陰一及太渊、消泺、照海主之。

嗜卧,身一体不能动摇,大温(一本作湿),三一陽一络主之。

骨痹烦满,商丘主之。

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一陰一交主之。

膝内廉痛引髌不可屈伸,连腹引咽喉痛,膝关主之。

痹,胫重,足跗不收,跟痛,巨虚下廉主之。

胫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条口主之。

胫苕苕(一本作苦)痹,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

膝寒痹不仁,不可屈伸,髀关主之。

肤痛痿痹,外丘主之。

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痹不仁,一陽一关主之。

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一陽一陵泉主之。

寒气在分肉间痛,上下筋痹不仁,中渎主之。

髀枢中痛不可举,以毫针寒留之,以月生死为痏数,立已,长针亦可。

腰胁相引急痛,髀筋瘈,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

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至一陰一主之。

足大指搏伤,下车挃地通背指端伤为筋痹,解溪主之。

一陽一受病发风第二(上)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

其为风也,其病诀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气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凄(《素问》作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使人解■〈亻亦〉(《素问》作怢栗)。

闷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一陽一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一陽一俱入,行诸脉俞,散分肉间。

卫气悍,邪时与卫气相干(《素问》无卫气悍邪时五字),其道不利,故使肌肉填胀而有疡;卫气凝而有所不行,故其肉有不仁。

厉者,有荣气热浮,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以溃。

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厉风,或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

以季夏戊己伤于风者,为脾风。

以秋庚辛伤于风者,为肺风。

以冬壬癸伤于风者,为肾风。

风气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

风之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而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然故有风气也。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音平)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色赤,病甚则言不快,诊在口,其色赤。

疚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一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腰脊痛,不能正立,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填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痛面多汗恶风,先当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甚则身汗,喘一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咽(《素问》作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一体尽痛则寒。

曰:邪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曰: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关经水波举(《素问》作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中,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也。

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于脉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

其行无常处,在一陰一与一陽一不可为度。

循而察之,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

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候呼引针,呼尽乃去。

大气皆出,故名曰泻。

曰:不足者补之奈何?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散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知待所贵,不知日暮。

其气已至,适以自护。

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外。

推阖其门,令真气(《素问》作神气)存。

大气留止,故名曰补。

曰:候气奈何?曰:夫邪去络,入于经,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迎(《素问》作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大虚,故曰其气(《素问》作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益至而病益畜。

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焉。

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下。

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叩椎。

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叩之不发,此之谓也,曰: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

不知三部者,一陰一陽一不别,天地不分。

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得(《素问》作能)禁也。

诛罚无过,命曰大惑。

反乱大经,真不可复。

用实为虚,以邪为正(《素问》作真)。

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顺为逆,营卫散乱。

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夭殃。

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

固(《素问》作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上,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曰:人之善病风,洒洒汗出者,何以候之?曰:肉不坚、腠理疏者,善病风。

曰:何以候肉之不坚也?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者,肉不坚;肤粗而皮不致者,腠理疏也。

一陽一受病发风第二(下)

黄帝问曰:刺节言解惑者,尽知调诸一陰一陽一,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何以解之?岐伯对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状,不知东西南北,乍上乍下,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一陰一陽一平复。

用针如此,疾于解惑。

一婬一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风逆,暴四肢痛,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一陰一表里,足少一陰一、一陽一明之经。

肉反清取营,骨清取井、经也。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病先起于一陽一,后入于一陰一者,先取其一陽一,后取其一陰一,必审其气之浮沉而取之。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坠,名曰大风。

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曰: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曰:名酒风,治之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饮。

身有所伤,出一血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坠堕,四肢解■〈亻亦〉不收,名曰体解。

取其少腹脐下三结交。

三结交者,一陽一明、太一陰一(一本作一陽一)脐下三寸关元也。

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如颜青者,上星主之。

取上星者,先取噫嘻,后取天牖、风池;头痛颜青者,囟会主之。

风眩引颔痛,上星主之,取上星,亦如上法。

风眩目瞑,恶风寒,面赤肿,前顶主之。

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风眩目眩,颅上痛,后顶主之。

头重顶痛,目不明,风到脑中寒,重衣不热,汗出,头中恶风,刺脑户主之。

头痛项急,不得倾倒,目眩,鼻不得喘一息,舌急难言,刺风府主之。

头眩目痛,头半寒(《千金》下有痛字),玉枕主之。

脑风目瞑,头痛,风眩目痛,脑空主之。

颈颔榰满,痛引牙齿,口噤不开,急痛不能言,曲鬓主之。

头痛引颈,窍一陰一主之。

风头,耳后痛,烦心,及足不收失履,口僻,头项摇瘈痛,牙车急,完骨主之。

眩,头痛重,目如脱,项似拔,狂见鬼,目上反,项直不可以顾,暴挛,足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

腰脊强,不得俯仰,刺脊中。

大风汗出,膈俞主之,又噫嘻主之(《素问》骨空论云:大风汗出灸噫嘻)。

眩,头痛,刺丝竹空主之。

口僻,颧窌及龈交、下关主之。

面目恶风寒,■〈出頁〉肿臃痛,招摇视瞻,瘛疭口僻,巨窌主之。

口不能水浆,僻,水沟主之。

口僻噤,外关主之。

瘛疭口沫出,上关主之。

偏枯,四肢不用,善惊,大巨主之。

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

手臂不得上头,尺泽主之。

风汗出身肿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卧不觉,天府主之,在腋下三寸臂内动脉之中。

风热善怒,中心喜悲,思慕歔欷,善笑不休,劳宫主之。

两手挛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

头身风,善呕怵,寒中少气,掌中热,胕急腋肿,间使主之。

足不收,痛不可以行,天泉主之。

足下缓失履,冲一陽一主之。

手及臂挛,神门主之。

痱痿、臂腕不用,唇吻不收,合谷主之。

肘痛不能自带衣,起头眩,颔痛面黑,风肩背痛不可顾,关冲主之。

嗌外肿,肘臂痛,五指瘈,不可屈伸,头眩,颔额颅痛,中渚主之。

马刀肿瘘,目痛,肩不一举,心痛楮满,逆气,汗出,口噤不可开,支沟主之。

大风默默不知所痛,嗜卧善惊瘛疭,(《千金》云:悲伤不乐)。

天井主之。

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又风头痛,涕出,肩臂颈痛,项急,烦满惊,五指掣不可屈伸,战怵,腕骨主之。

风眩惊,手腕痛,(《千金》手腕痛作手卷)。

泄风,汗出至腰,一陽一谷主之。

风逆,暴四肢肿,湿则唏然寒,饥则烦心,饱则眩,大都主之。

风入腹中,侠脐急胸痛,胁满楮,衄不止,五指端尽痛,足不得地,涌一泉主之。

偏枯不能行,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溺黄,小竟热,咽干,照海主之,泻左一陰一跷、右少一陰一俞。

先刺一陰一跷,后刺少一陰一,在横骨中。

风逆四肢肿,复留主之。

风从头至足,面目赤,口痛啮舌,解溪主之。

大风,目外眦痛,身热痱,缺盆中痛,临泣主之。

善自啮颊,偏枯,腰髀枢痛,善摇头,京骨主之。

大风,头多汗,腰一尻一腹痛,腨跟肿,上齿痛,脊背一尻一重不欲起,闻食臭,恶闻人音,泄风从头至足,昆仑主之。

痿厥风头重,頞痛,枢股腨外廉骨痛,瘛疭,痹不仁,振寒,时有热,四肢不一举,趺一陽一主之。

腰痛,颈项痛,历节汗出而步履,寒复不仁,腨中痛,飞扬主之。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黄帝问曰:人有八虚,各以何候?岐伯对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凡此八虚者,此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由,是八邪气恶血因而得留,留则伤筋骨,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

暴拘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主之。

腋拘挛,暴脉急,引胁而痛,内引心肺,噫嘻主之。

从项至脊,自脊以下至十二椎,应手刺之,立已。

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引之,可令立快矣。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一毛一,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气热则叶焦,焦则皮一毛一虚弱急薄著,著则生痿躄矣。

故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瘈,胫肿而不任地(《素问》瘈作挈,肿作疭)。

肝气热则胆热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一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有所亡失,所求不得,则发为肺鸣,鸣则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一陽一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

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一婬一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一婬一。

故《下经》曰:筋痿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伤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一陽一气内伐,内伐则热合(《素问》作舍)于肾,肾者水脏,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空,故足不任身热,发为骨痿。

故《下经》曰:骨痿生于大热。

曰:何以别之?曰:肺热者,色白而一毛一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一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曰:治痿者独取一陽一明。

何谓也?曰:一陽一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宗筋者,主束骨而利机关。

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一陽一明合于宗筋。

一陰一陽一总宗筋之会,会于气冲,而一陽一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故一陽一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

治之各补其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则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矣。

痿厥为四末束闷,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足缓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语,手足痿躄不能行,地仓主之。

痿不相知(一云身重骨痿不相知),太白主之。

痿厥,身一体不仁,手足偏小,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绝骨皆泻之。

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髀枢脚痛,丘墟主之。

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实则厥,胫热肘痛,身一体不仁,手足偏小,善啮颊,光明主之。

手太一陰一陽一明太一陽一少一陽一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臑皆痛肩似拔第五

肩痛不可举,天容及秉风主之。

肩背髀痛,臂不一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肩肿不得顾。

气舍主之。

肩背髀不一举,血瘀肩中,不能动摇,巨骨主之。

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

肩重不一举,臂痛,肩窌主之。

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肩胛中痛而寒至肘,肩外俞主之。

肩胛周痹,曲垣主之。

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云门主之。

肘痛,尺泽主之。

臂瘈引口,中寒■〈出頁〉肿,肩肿引缺盆,商一陽一主之。

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曲池主之。

肩肘节酸重,臂痛,不可屈伸,肘窌主之。

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痛,一陽一池主之。

肘中濯濯,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外关主之。

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热,颈项肩背痛,臂痿痹不仁(《千金》云肩内麻木),天井主之。

肩不可举,不能带衣,清冷渊主之。

肘臂腕中痛,颈肿不可以顾,头项急痛,眩,一婬一泺,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

肩痛不可自带衣,臂腕外侧痛不一举,一陽一谷主之。

臂不可举,头项痛,咽肿不可咽,前谷主之。

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养老主之。

肩背头痛时眩,涌一泉主之。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溢饮胁下坚痛,中脘主之。

腰清脊强,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气,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举,马刀瘘,身瞤,章门主之。

溢饮,水道不通。

溺黄,小竟痛里急肿,洞泄,体痛引骨,京门主之。

饮渴身伏多唾,隐白主之。

腠理气,臑会主之。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针灸甲乙经》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一陰一受病发痹第一(上)黄帝问曰:周痹之在身《针灸甲乙经》卷十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