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一穴一(总计六百五十四一穴一《针灸甲乙经》卷三

针灸甲乙经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 卷三

针灸甲乙经

卷三

诸一穴一(总计六百五十四一穴一。

单四十八一穴一,双三百零八一穴一。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一穴一第一

黄帝问曰:气一穴一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愿闻孙络溪谷亦各有应乎?岐伯对曰:孙络溪谷,三百六十五一穴一会,以应一岁,以洒(《素问》作溢)奇邪,以通荣卫。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舍(《素问》作会)大气也。

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一陽一、一陽一明之会,禁不可刺,令人癫疾,目失一精一,灸三壮。

曲差,一名鼻冲,侠神庭两傍各一寸五分,在发际,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正头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壮。

本神,在曲差两傍各一寸五分,在发际(一曰直耳上入发际四分)足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头维,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傍各一寸五分,足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五分,禁不可灸。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一穴一第二

上星一一穴一,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囟会,在上星后一寸,骨间陷者中,督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五壮。

前顶,在囟会后一寸五分,骨间陷者中,督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五壮。

百会,一名三一陽一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一毛一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一陽一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后顶,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五壮。

强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督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五壮。

脑户,一名匝风,一名会额,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一陽一之会,此别脑之会,不可灸,令人喑。

(《素问》刺禁论云: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王冰注云:灸五壮。

又骨空论云:不可妄灸。

《铜人》经云: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痖。

风府,一名舌本,在顶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脉、一陽一维之会,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刺入四分,留三呼。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一穴一第三

五处,在督脉傍,去上星一寸五分,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三分,不可灸(《素问》水热一穴一注云灸三壮)。

承光,在五处后二寸,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禁不可灸。

通天,一名天臼,在承光后一寸五分,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络却,一名强一陽一,一名脑盖,在通天后一寸三分,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壮。

玉枕,在络却后七分,侠脑户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发际三寸,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一穴一第四

临泣,当目上眦直入发际五分陷者中,足太一陽一、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壮。

目窗,一名至营,在临泣后一寸,足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三分,灸五壮。

正营,在目窗后一寸,足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三分,灸五壮。

承灵,在正营后一寸五分,足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三分,灸五壮。

脑空,一名颞(音热)颥(音儒),在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四分,灸五壮。

(《素问》气府论注云:侠枕骨后枕骨上)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一穴一第五

天冲,在耳上如前三分,刺入三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足太一陽一、少一陽一之会。

率谷,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足太一陽一、少一陽一之会,嚼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壮。

曲鬓,在耳上,入发际曲隅陷者中,鼓颔有空,足太一陽一、少一陽一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尽白,在耳后,入发际一寸,足太一陽一、少一陽一之会,刺入三分,灸二壮。

(气一穴一注云:灸三壮,刺入三分。

窍一陰一,在完骨上,枕骨下,摇动应手,足太一陽一、少一陽一之会,刺入四分,灸五壮。

(气一穴一注云:灸三壮,刺入三分。

完骨,在耳后,入发际四分,足太一陽一、少一陽一之会,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七壮。

(气一穴一注云:刺入三分,灸三壮。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一穴一第六

喑门,一名舌横,一名舌厌,在后发际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脉、一陽一维之会,仰头取之,刺入四分,不可灸,灸之令人喑。

(气府论注云:去风府一寸。

天柱,在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壮。

风池,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足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一陽一脉之会,刺入四分。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一穴一第七

(气府论注云:第六椎下有灵台,十椎下有中枢,十六椎下有一陽一关)

大椎,在第一椎陷者中,三一陽一督脉之会,刺入五分,灸九壮。

陶道,在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一陽一之会,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五壮。

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灸五壮。

神道,在第五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灸五壮。

至一陽一,在第七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

筋缩,在第九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灸五壮。

脊中,在第十一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刺入五分,不可灸,灸则令人痿。

悬枢,在第十三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伏而取之,刺入三分,灸三壮。

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空,一名腰户,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刺入三分。

热注、水一穴一注同。

热一穴一注作二寸,缪刺论同。

长强,一名气之一陰一郄,在脊骶端,督脉别络,少一陰一所结,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气府论注及水一穴一注云刺入二分。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一穴一第八

凡五脏之腧出于背者,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之者,无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之者,疾吹其火,拊其艾,须其火灭也。

大杼,在项第一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陷者中,足太一陽一、手太一陽一之会,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七壮。

(气一穴一论注云督脉别络、手足太一陽一三脉之会。

风门热府,在第二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督脉、足太一陽一之会,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肺俞,在第三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五脏腧并足太一陽一脉之会。

心俞,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禁灸。

膈俞,在第七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疚俞,在第九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胆俞,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足太一陽一脉所发,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留七呼。

痹论注云:胆、胃、三焦、大小肠、膀一胱俞,并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五分,灸三壮。

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膀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侠脊胂而起,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白环俞,在第二十一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伏而取之,刺入八分,得气则泻,泻讫多补之,不宜灸。

(水一穴一注云:刺入五分,灸三壮。

自大肠俞至此五一穴一,并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

上窌,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者中,足太一陽一、少一陽一之络,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次窌,在第二空,侠脊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铜人经》云:刺入三分,灸七壮。

中窌,在第三空,侠脊陷者中,刺入二寸,留十呼,灸三壮。

(《铜人经》云:刺入二分。

下窌,在第四空,侠脊陷者中,刺入二寸,留十呼,灸三壮。

(《铜人经》云:针入二分。

《素问》缪刺论注云:足太一陽一、厥一陰一、少一陽一所结。

会一陽一,一名利机,在一陰一毛一骨两傍,督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气府注云灸三壮。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一穴一第九

窘分,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傍各三寸,足太一陽一之会。

刺入八分,灸五壮。

魄户,在第三椎下,两傍各三寸,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五壮。

神堂,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五壮。

噫嘻,在肩髆内廉,侠第六椎下,两傍各三寸,以手痛按之,病人言噫嘻,是一穴一,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六分,灸五壮。

(骨空注云:令病人呼噫嘻之言,则指下动矣。

灸三壮。

膈关,在第七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正坐开肩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灸五壮。

魂门,在第九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壮。

一陽一纲,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五分,灸三壮。

胃仓,在第十二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五分,灸三壮。

肓门,在第十三椎下,两傍各三寸,入肘间,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五分,灸三壮。

(经云:与鸠尾相值。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正坐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

(气府注云灸五壮。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

(气府注云灸五壮。

秩边,在第二十一椎下,两傍各三寸陷者中,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

面凡二十九一穴一第十

悬颅,在曲周颞颥中,足少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气府注云:在曲角上,颞颥之中。

颔厌,在曲周颞颥上廉,手少一陽一、足一陽一明之会,刺入七分,留七呼,灸三壮。

(气府注云:在曲角颞颥之上廉,刺深令人耳无闻。

悬厘,在曲周颞颥下廉,手足少一陽一、一陽一明之会,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气府注云:在曲角颞颥之上刺深令人耳无闻。

一陽一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足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气府注云:足一陽一明、一陰一维二脉之会。

今详一陽一明之经不到于此,又一陰一维不与一陽一明会,疑《素问注》非是。

攒竹,一名员在,一名始光,一名夜光,又名明光,在眉头陷者中,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丝竹空,一名巨窌,在眉后陷者中,足少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三呼,不宜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

(气府论注云手少一陽一,又云留六呼。

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眦外,手足太一陽一、足一陽一明之会,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手足太一陽一、足一陽一明、一陰一陽一跷五脏之会。

瞳子窌,在目外去眦五分,手太一陽一、手足少一陽一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承泣,一名鼷一穴一,一名面窌,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一陽一跷、任脉、足一陽一明之会,刺入三分,不可灸。

四白,在目下一寸,向頄骨(即颧骨)颧空,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七壮。

(气府论注云:刺入四分,不可灸。

颧窌,一名兑骨,在面頄骨下廉陷者中,手少一陽一、太一陽一之会,刺入三分。

素窌,一名面王,在鼻柱上端,督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禁灸。

迎香,一名冲一陽一,在禾窌上鼻下孔旁,手、足一陽一明之会,刺入三分。

巨窌,在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跷脉、足一陽一明之会,刺入三分。

禾窌,在直鼻孔下侠水沟傍五分,手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三分。

水沟,在鼻柱下人中,督脉、手足一陽一明之会,直唇取之,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兑端,在唇上端,手一陽一明脉气所发。

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龈交,在唇内齿上龈缝中,刺入三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任、督脉二经之会。

地仓,一名会维,侠口傍四分,如近下是,跷脉、手足一陽一明之会,刺入三分。

承浆,一名天池,在颐前唇之下,足一陽一明任脉之会,开口取之,刺入三分,留六呼,(气府论注作五呼,)灸三壮。

颊车,在耳下曲颊端陷者中,开口有孔,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三壮。

大迎,一名髓孔,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动脉,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耳前后凡二十一穴一第十一

上关,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端,开口有孔,手少一陽一、足一陽一明之会,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刺太深令人耳无闻。

下关,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孔,张口即闭,足一陽一明、少一陽一之会,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耳中有干■〈米適〉(音适)抵,不可灸。

(■〈米適〉抵一作适之,不可灸。

一作针灸留针。

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禾窌,在耳前锐发下横动脉,手足少一陽一、手太一陽一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手、足少一陽一二脉之会。

听会,在耳前陷者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少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三壮。

(缪刺注云:正当手一陽一明脉之分。

听宫,在耳中,珠子大,明如赤小豆,手足少一陽一、手太一陽一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气一穴一注云:刺入一分。

角孙,在耳廓中间,开口有孔,手足少一陽一、手一陽一明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在耳上廓表之间发际之下,手太一陽一、手足少一陽一三脉之会。

瘈脉,一名资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一血如豆汁,刺入一分,灸三壮。

颅息,在耳后间青络脉,足少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一分,出一血多则杀人,灸三壮。

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一陽一之会,刺入四分,灸三壮。

颈凡十七一穴一第十二

廉泉,一名本池,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一陰一维、任脉之会,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刺入三分。

人迎,一名天五会,在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以候五脏气,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禁不可灸,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

(《素问》一陰一陽一类论注云:人迎在结喉旁一寸五分,动脉应手。

天窗,一名窗笼,在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者中,手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六分,灸三壮。

天牖,在颈筋间,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后,发际上,手少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一分,灸三壮。

天容,在耳曲颊后,手少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一寸,灸三壮。

水突,一名水门,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一寸,灸三壮。

气舍,在颈,直人迎下,侠天突陷者中,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五壮。

扶突,在人迎后一寸五分,手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三壮。

(《针经》云:在气舍后一寸五分。

天鼎,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手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在气舍后半寸。

肩凡二十八一穴一第十三

肩井,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手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五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灸三壮。

肩贞,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者中,手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三壮。

巨骨,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者中,手一陽一明、跷脉之会,刺入一寸五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灸三壮。

天窌,在肩缺盆中毖骨之间陷者中,手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八分,灸三壮。

肩髃,在肩端两骨间,手一陽一明、跷脉之会,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

肩窌,在肩端臑上,斜举臂取之,刺入七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手少一陽一脉气所发)。

臑腧,在肩臑后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手太一陽一、一陽一维、跷脉之会,举臂取之,刺入八分,灸三壮。

秉风,侠肩窌在外肩上小髃骨后,举臂有空,手一陽一明太一陽一、手足少一陽一之会,举臂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灸三壮。

) 肩凡二十八一穴一第十三

肩井,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手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五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灸三壮。

肩贞,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者中,手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三壮。

巨骨,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者中,手一陽一明、跷脉之会,刺入一寸五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灸三壮。

天窌,在肩缺盆中毖骨之间陷者中,手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八分,灸三壮。

肩髃,在肩端两骨间,手一陽一明、跷脉之会,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

肩窌,在肩端臑上,斜举臂取之,刺入七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手少一陽一脉气所发)。

臑腧,在肩臑后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手太一陽一、一陽一维、跷脉之会,举臂取之,刺入八分,灸三壮。

秉风,侠肩窌在外肩上小髃骨后,举臂有空,手一陽一明太一陽一、手足少一陽一之会,举臂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灸三壮。

肩凡二十八一穴一第十三

肩井,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手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五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灸三壮。

肩贞,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者中,手太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三壮。

巨骨,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者中,手一陽一明、跷脉之会,刺入一寸五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灸三壮。

天窌,在肩缺盆中毖骨之间陷者中,手少一陽一、一陽一维之会,刺入八分,灸三壮。

肩髃,在肩端两骨间,手一陽一明、跷脉之会,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

肩窌,在肩端臑上,斜举臂取之,刺入七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手少一陽一脉气所发)。

臑腧,在肩臑后大骨下胛上廉陷者中,手太一陽一、一陽一维、跷脉之会,举臂取之,刺入八分,灸三壮。

秉风,侠肩窌在外肩上小髃骨后,举臂有空,手一陽一明太一陽一、手足少一陽一之会,举臂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灸三壮。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一穴一第十四

天突,一名玉一户,在颈结喉下二寸(气一穴一论注云:五寸)中央宛宛中,一陰一维、任脉之会,低头取之,刺入一寸,留七呼,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灸五壮。

璇玑,在天突下一寸中央陷者中,任脉气所发,仰头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壮。

华盖,在璇玑下一寸陷者中,任脉气所发,仰头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壮。

紫宫,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脉气所发,仰头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壮。

玉堂,一名玉英,在紫宫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脉气所发,仰头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壮。

膻中,一名元儿,在玉堂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壮。

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壮。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一穴一第十五

输府,在巨骨下,去璇玑傍各二寸陷者中,足少一陰一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

彧中,在输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一陰一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

神藏,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一陰一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

灵墟,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一陰一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

神封,在灵墟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一陰一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

步廊,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一陰一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一乳一根凡十二一穴一第十六

气户,在巨骨下,输府两傍各二寸陷者中,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去膺窗上四寸八分,灸三壮。

库房,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灸三壮。

屋翳,在库房下一寸六分,刺入四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在气户下三寸二分,灸三壮。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刺入四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在胸两傍侠中行各四寸,巨骨下四寸八分陷者中,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

一乳一中,禁不可刺灸,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疮中有息肉若蚀疮者死。

一乳一根,在一乳一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灸三壮。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一穴一第十七

云门,在巨骨下,气户两傍各二寸陷者中,动脉应手,太一陰一脉气所发,举臂取之,刺入七分,灸五壮,刺太深令人逆息。

(气一穴一论注云:在巨骨下,任脉两傍各六寸。

刺热一穴一论注云;手太一陽一脉气所发。

中府,肺之募也,一名膺中俞,在云门下一寸,一乳一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应手,仰而取之,手太一陰一之会,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壮。

周荣,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一陰一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

胸乡,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一陰一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

天溪,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一陰一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

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一陰一脉气所发,仰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

(气一穴一论注云:手太一陰一脉气所发。

腋胁下凡八一穴一第十八

渊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取之,刺入三分,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肿蚀马刀,伤内溃者死,寒热生马疡可治。

(气一穴一论注云:足少一陽一脉气所发。

大包,在渊腋下三寸,脾之大络,布胸胁中,出九肋间,及季胁端,别络诸一陰一者,刺入三分,灸三壮。

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著胁,足少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六分,灸三壮。

天池,一名天会,在一乳一后一寸(气府论注云二寸),腋下三寸,著胁直掖撅肋间,手厥一陰一足少一陽一脉之会(一作手心足少一陽一脉之会),刺入七分,(气府论注云:刺入三分。

)灸三壮。

竟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一陰一凡十五一穴一第十九

鸠尾,一名尾翳,一名■〈骨曷〉骭,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任脉之别,不可灸刺。

(鸠尾盖心上,人无蔽骨者,当从上岐骨度下行一寸半。

气府论注云:一寸为鸠尾处。

若不为鸠尾处,则针巨阙者中心。

人有鸠尾短者少饶,今强一寸。

巨阙,心募也,在鸠尾下一寸,任脉气所发,刺入六分,(气府论注云:刺入一寸二分,)留七呼,灸五壮。

上脘,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任脉、足一陽一明、手太一陽一之会,刺入八寸,灸五壮。

中脘,一名太仓,胃募也,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手太一陽一少一陽一、足一陽一明所生,任脉之会,刺入三分,灸七壮。

(《九卷》云:■〈骨曷〉骬至脐八寸,太仓居其中为脐上四寸。

昌广撰募腧经云:太仓在脐上三寸,非也。

建里,在中脘下一寸,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刺入六分留七呼。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足太一陰一、任脉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水分,在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任脉气所发,刺入一寸,灸五壮。

脐中,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

一陰一交,一名少关,一名横户,在脐下一寸,任脉、气冲之会,刺入八分,灸五壮。

气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气所发,刺入一寸三分,灸五壮。

石门,三焦募也,一名利机,一名一精一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任脉气所发,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三壮(气府论注云: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壮),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绝子。

控元,小肠募也,一名次门,在脐下三寸,足三一陰一、任脉之会,刺入二寸(气府论注云:刺入一寸二分,)留七呼,灸七壮。

中极,膀一胱募也,一名气原,一名玉泉,在脐下四寸,足三一陰一、任脉之会,刺入二寸(气府论注云:刺入一寸二分),留七呼,灸三壮。

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一毛一际陷者中,动脉应手,任脉、足厥一陰一之会,刺入一寸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自鸠尾至曲骨十四一穴一,并任脉气所发。

会一陰一,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一便后,两一陰一之间,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刺入二寸,留三呼(气府论注云:留七呼),灸三壮。

竟自幽门挟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一一穴一第二十

幽门,一名上门,在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冲脉、足少一陰一之会,刺入五分(气府论注云:刺入一寸),灸五壮。

通谷,在幽门下一寸陷者中,冲脉、足少一陰一之会,刺入五分(气府论注云:刺入一寸),灸五壮。

一陰一都,一名食宫,在通谷下一寸,冲脉、足少一陰一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石关,在一陰一都下一寸,冲脉、足少一陰一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商曲,在石关下一寸,冲脉、足少一陰一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直脐傍五分,冲脉、足少一陰一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中注,在肓俞下一寸,冲脉、足少一陰一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素问》水一穴一论注云:在脐下五分,两旁相去任脉各五分。

四满,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冲脉、足少一陰一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气一穴一,一名胞门,一名子户,在四满下一寸,冲脉、足少一陰一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大赫,一名一陰一维,一名一陰一关,在气一穴一下一寸,冲脉、足少一陰一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横骨,一名下极,在大赫下一寸,冲脉、足少一陰一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竟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三一穴一第二十一

不容,在幽门傍各一寸五分,去任脉二寸,直两肋端相去四寸,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五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刺入八分。

又云:下至太乙各上下相去一寸。

承满,在不容下一寸,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梁门,在承满下一寸,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控门,在梁门下,太乙上,足一陽一明脉中间一穴一外延,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太乙,在关门下一寸,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滑肉一门,在太乙下一寸,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天枢,大肠募也,一名长溪,一名谷门,去肓俞一寸五分,侠脐两傍各二寸陷者中,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在滑肉一门下一寸,正当于脐。

外陵,在天枢下,大巨上,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在天枢下一寸。

水一穴一论注云:在脐下一寸,两傍去冲脉各一寸五分。

大巨,一名腋门,在长溪下二寸,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在外陵下一寸。

水道,在大巨下一寸,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二寸五分,灸五壮。

块来,一名溪一穴一,在水道下一寸,刺入八分,灸五壮。

(水一穴一论注云: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

气冲,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

(气府论注云: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一寸。

刺禁论注云:在腹下,侠脐两傍相去四寸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

骨空注云:在一毛一际两傍,鼠鼷上一寸。

竟自期门上直两一乳一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一穴一第二十二

期门,肝募也,在第二肋端,不容傍各一寸五分,上直两一乳一,足太一陰一厥一陰一、一陰一维之会,举臂取之,刺入四分,灸五壮。

日月,胆募也,在期门下一寸五分,足太一陰一、少一陽一之会,刺入七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在第三肋端,横直心蔽骨傍各二寸五分,上直两一乳一。

竟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足太一陰一、一陰一维之会,刺入七分,灸五壮。

大横,在腹哀下三寸,直脐傍,足太一陰一、一陰一维之会,刺入七分,灸五壮。

竟屈,一名腹结,在大横下一寸三分,刺入七分,灸五壮。

井舍,在腹结下三寸,足太一陰一、一陰一维、厥一陰一之会,此脉上下入腹络胸,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比太一陰一郄,三一陰一陽一明支别,刺入七分,灸五壮。

冲门,一名慈宫,上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文中动脉,足太一陰一、厥一陰一之会,刺入七分,灸五壮。

竟自章门下行至居窌凡十二一穴一第二十三

章门,脾募也,一名长平,一名胁窌,在大横外,直脐季胁端,足厥一陰一、少一陽一之会,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刺入八分,留六呼,灸三壮。

带脉,在季胁下一寸八分,刺入六分,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足少一陽一、带脉二经之会。

五枢,在带脉下三寸,一曰在水道傍一寸五分,刺入一寸,灸五壮。

(气府论注云:足少一陽一、带脉二经之会。

京门,肾募也,一名气府,一名气俞,在监骨下,腰中挟脊,季肋下一寸八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维道,一名外枢,在章门下五寸三分,足少一陽一、带脉之会,刺入八分,灸三壮。

居窌,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者中,一陽一跷、足少一陽一之会,刺入八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监骨作骼骨)

手太一陰一及臂凡一十八一穴一第二十四

黄帝问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对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上下行,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别而言之,则所注为俞;总而言之,则手太一陰一井也,荥也,原也,经也,合也,皆为之俞。

非此六者,谓之间。

凡一穴一手太一陰一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

至本节后太渊溜以澹,外屈本指以下(一作本于上节),内屈与诸一陰一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疑此处有缺文),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一本下有出字)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一陰一,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肺出少商。

少商者,木也。

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手太一陰一脉之所出也,为井。

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壮。

(气一穴一论注作三壮。

鱼际者,火也。

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手太一陰一脉之所留也,为荥。

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太渊者,土也。

在掌后陷者中,手太一陰一脉之所注也,为俞。

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三壮。

经渠者,金也。

在寸口陷者中,手太一陰一之所行也,为经。

刺入三寸,留三呼,不可灸,灸之伤人神明。

列缺,手太一陰一之络,去腕上一寸五分,别走一陽一明者,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壮。

孔最,手太一陰一之郄,去腕七寸,专(此处缺文。

)金二七水之父母,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壮。

尺泽者,水也。

在肘中纹上动脉,手太一陰一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三分(《素问》气一穴一论注云:留三呼)。

灸五壮。

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手太一陰一之别,刺入四分,留三呼,灸五壮。

天府,在腋下三寸,臂臑内廉动脉中,手太一陰一脉气所发,禁不可灸,灸之令人逆气,刺入四分,留三呼。

手厥一陰一心主及臂凡一十六一穴一第二十五

手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一本下有行字)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一本下有出字)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一本下有留字),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心胞。

心主出中冲。

中冲者,木也。

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出,为井。

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一壮。

劳宫者,火也。

一名五里,在掌中央动脉中,手心主脉之所留也,为荥。

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大陵者,土也。

在掌后两筋间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注也,为俞。

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内关,手心主络,在掌后去腕二寸,别走少一陽一,刺入二分,灸五壮。

间使者,金也。

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者中,手心主脉之所行也,为经。

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郄门,手心主郄,去腕五寸,刺入三寸,灸三壮。

曲泽者,水也,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心主脉之所入也,为合,留七呼,灸三壮。

天泉,一名天温,在曲腋下去臂二寸,举臂取之,刺入六分,灸三壮。

手少一陰一及臂凡一十六一穴一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手少一陰一之脉独无俞,何也?岐伯对曰:少一陰一者,心脉也。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为帝王,一精一神之舍也。

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

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

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故独无俞焉。

曰:少一陰一脉独无俞者,心不病乎?曰:其外经脉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

其余脉出入曲折,皆如手少一陰一(少一陰一少字宜作太字,《铜人经》作厥字)。

心主之脉行也。

故本俞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泄,因衰而补。

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心出少冲。

少冲者,木也。

一名经始,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一陰一脉之所出也,为井。

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壮。

少一陰一八一穴一,其七有治,一无治者,邪弗能容也,故曰无俞焉。

少府者,火也。

在小指本节后陷者中,直劳宫,手少一陰一脉之所留也,为荥。

刺入三分。

神门者,土也。

一名兑冲,一名中都,在掌后兑骨之端陷者中,手少一陰一脉之所注也,为俞。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素问》一陰一陽一论注云:神门在掌后五分,当小指间。

手少一陰一郄,在掌后脉中,去腕五分,刺入三寸,灸三壮。

通里,手少一陰一经,在腕后一寸,别走太一陽一,刺入三寸,灸三壮。

灵道者,金也。

在掌后一寸五分,或曰一寸,手少一陰一脉之所行也,为经。

刺入三分,灸三壮。

少海者,水也。

一名曲节,在肘内廉节后陷者中,动脉应手,手少一陰一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五分,灸三壮。

极泉,在腋下筋间,动脉入胸中,手少一陰一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五壮。

手一陽一明及臂凡二十八一穴一第二十七

大肠合手一陽一明,出于商一陽一。

商一陽一者,金也。

一名绝一陽一,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一陽一明脉之所出也,为井。

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壮。

二间者,水也。

一名间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手一陽一明脉之所留也,为荥。

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三间者,木也。

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手一陽一明脉之所注也,为俞。

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间,手一陽一明脉之所过也,为原。

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一陽一溪者,火也。

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傍间陷者,手一陽一明脉之所行也,为经。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偏历,手一陽一明络,在腕后三寸,别走太一陰一者,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温溜,一名逆注,一名蛇头,手一陽一明郄,在腕后少士五寸,大士六寸,刺入三分,灸三壮。

(大士、少士,调大人、小儿也。

下廉,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恐(疑误)辅齐兑肉其分外邪,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其分抵一陽一明之会外邪,刺入五分,灸五壮。

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刺入三分,灸三壮。

曲池者,土也。

在肘外辅骨肘骨之中,手一陽一明脉之所入也,为合。

以手按胸取之,刺入五寸,留七呼,灸三壮。

肘窌,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三壮。

五里,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禁不可刺,灸三壮。

臂臑,在肘上七寸,腘肉端,手一陽一明络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手少一陽一及臂凡二十四一穴一第二十八

三焦上合手少一陽一,出于关冲。

关冲者,金也。

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一陽一脉之所出也,为井。

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壮。

腋门者,水也。

在小指次指间陷者中,手少一陽一脉之所溜也,为荥。

刺入三分,灸三壮。

中渚者,木也。

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者中,手少一陽一脉之所注也,为俞。

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一陽一池,一名别一陽一,在手表上腕上陷者中,手少一陽一脉之所过也,为原。

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五壮。

(《铜人经》云:不可灸。

外关,手少一陽一络,在腕后二寸陷者中,别走心者,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支沟者,火也。

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手少一陽一脉之所行也,为经。

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壮。

三一陽一络,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不可刺,灸五壮。

四渎,在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天井者,土也。

在肘外大骨之后一寸,两筋间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少一陽一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一分,留七呼,灸三壮。

清冷渊,在肘上一寸(一本作三寸),伸肘举臂取之,刺入三分,灸三壮。

消泺,在肩下臂外开腋斜肘分下胻(一本无胻字),刺入六分,灸三壮。

(气府论注云:手少一陽一脉之会。

会宗,手少一陽一郄,在腕后三寸空中,刺入三分,灸三壮。

手太一陽一凡一十六一穴一第二十九

小肠上合手太一陽一,出于少泽。

少泽者,金也。

一名小吉,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手太一陽一脉之所出也,为井。

刺入一分,留二呼,灸一壮。

前谷者,水也。

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手太一陽一脉之所溜也,为荥。

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壮。

后溪者,木也。

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者中,手太一陽一脉之所注也,为俞。

刺入二分,留二呼,灸一壮。

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者中,手太一陽一脉之所过也,为原。

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一陽一谷者,火也。

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下陷者中,手太一陽一脉之所行也,为经。

刺入二分,留二呼(气一穴一论注云:留三呼),灸三壮。

养老,手太一陽一郄,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后一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灸三壮。

支正,手太一陽一络,在肘后(一本作腕后)五寸,别走少一陰一者,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小海者,土也。

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手太一陽一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七壮。

(气一穴一论注作少海。

足太一陰一及股凡二十二一穴一第三十

脾在隐白。

隐白者,木也。

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一陰一脉之所出也。

为井。

刺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壮。

大都者,火也。

在足大指本节后陷者中,足太一陰一脉之所溜也,为荥。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一壮。

太白者,土也。

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足太一陰一脉之所注也。

为俞。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揩孙,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别走一陽一明,太一陰一络也,刺入四分,留二十呼,灸三壮。

商丘者,金也。

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足太一陰一脉之所行也,为经。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气一穴一论注云:刺入四分。

三一陰一交,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足太一陰一、厥一陰一、少一陰一之会,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漏谷,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足太一陰一络,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地机,一名脾舍,足太一陰一郄,别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刺入三分,灸三壮。

一陰一陵泉者,水也。

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足太一陰一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血海,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中,足太一陰一脉气所发,刺入五分,灸五壮。

箕门,在鱼腹上越两筋间,动脉应手,太一陰一内部,足太一陰一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素问》三部九候论注云:直五里下,宽巩足单衣,沉取乃得之,动脉应于手。

足厥一陰一及股凡二十二一穴一第三十一

疚出大敦,大敦者,木也。

在足大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及三一毛一中,足厥一陰一脉之所出也,为井。

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行间者,火也。

在足大指间动脉陷者中,足厥一陰一之所溜也,为荥。

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壮。

太冲者,土也。

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曰一寸五分陷者中,足厥一陰一脉之所注也,为俞。

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素问》刺腰痛论注云:在足大指本节后内间二寸陷者中,动脉应手。

中封者,金也。

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足厥一陰一脉之所注也,为经。

刺入四分,留七呼,灸三壮。

(气一穴一论注云:在内踝前一寸五分。

蠡沟,足厥一陰一之络,在足内踝上五寸,别走少一陽一,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中都,足厥一陰一郄,在内踝上七寸中,与少一陰一相直,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五壮。

膝关,在犊鼻下二寸陷者中,足厥一陰一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五壮。

曲泉者,水也。

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得之,足厥一陰一陰一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壮。

一陰一包,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足厥一陰一别走(此处有缺),刺入六分,灸三壮。

五里,在一陰一廉下,去气冲三寸,一陰一股中动脉,刺入六分,灸五壮。

(《外台秘要》作去气冲三寸,去一陰一廉二寸。

一陰一廉,在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中,刺入八分,灸三壮。

足少一陰一及股并一陰一跷一陰一维凡二十一穴一第三十二

肾出涌一泉。

涌一泉者,水也。

一名地冲,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一陰一脉之所出也,为井。

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然谷者,火也。

一名龙渊,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足少一陰一脉之所留也,为荥。

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刺之多见血,使人立饥欲食。

太溪者,土也。

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足少一陰一脉之所注也,为俞。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大钟,在足跟后冲中,别走太一陽一足少一陰一络,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壮。

(《素问》水热一穴一论注云:在内踝后。

刺腰痛论注云:在足跟后街中,动脉应手。

照海,一陰一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一寸,刺入四分,留六呼,灸三壮。

水泉,足少一陰一郄,去太溪下一寸,在足内踝下,刺入四分,灸五壮。

敬溜者,金也。

一名伏白,一名昌一陽一,在足内踝上二寸陷者中,足少一陰一脉之所行也,为经。

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五壮。

(刺腰痛论注云:在内踝上二寸动脉。

交信,在足内踝上二寸,少一陰一前,太一陰一后,筋骨间,一陰一跷之郄。

刺入四分,留三呼,灸三壮。

筑宾,一陰一维之郄,在足内踝上腨分中,刺入三分,灸五壮。

(刺腰痛论注云:在内踝后。

一陰一谷者,水也。

在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得之,足少一陰一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四分,灸三壮。

足一陽一明及股凡三十一穴一第三十三

胃出厉兑,厉兑者,金也。

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一陽一明脉之所出也,为井。

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壮。

内庭者,水也。

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者中,足一陽一明脉之所留也,为荥。

刺入三分,留二十呼,(气一穴一论注云:留十呼)灸三壮。

陷谷者木也。

在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陷者中,去内庭二寸,足一陽一明脉之所注也,为俞。

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冲一陽一,一名会原,在足趺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骨三寸,足一陽一明脉之所过也。

为原。

刺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解溪者,火也。

在冲一陽一后一寸五分腕上陷者中,足一陽一明脉之所行也。

为经。

刺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气一穴一论注云二寸五分,刺疟论注云三寸五分。

丰一隆,足一陽一明络也,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者中,别走太一陰一者,刺入三分,灸三壮。

巨虚下廉,足一陽一明与小肠合,在上廉下三寸,刺入三分,灸三壮。

(气一穴一论注云: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

条口,在下廉上一寸,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八分,灸三壮。

巨虚上廉,足一陽一明与大肠合,在三里下三寸,刺入八分,灸三壮。

(气一穴一论注云:在犊鼻下六寸,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

三里,土也。

在膝下三寸外廉,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入也,为合。

刺入一寸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素问》云:在膝下三寸胻外廉两筋一肉分间。

犊鼻,在膝下胻上侠解大筋中,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六分,灸三壮。

梁丘,足一陽一明郄,在膝上二寸,刺入三分,灸三壮。

一陰一市,一名一陰一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若拜而取之,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七呼,禁不可灸。

(刺腰痛论注云:伏兔下陷者中,灸三壮。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间,足一陽一明脉气所发,刺入五分,禁不可灸。

髀关,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刺入六分,灸三壮。

足少一陽一及股并一陽一维四一穴一凡二十八一穴一第三十四

胆出于窍一陰一。

窍一陰一者,金也。

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一陽一脉之所出也,为井。

刺入三分,留三呼。

(气一穴一论注作一呼)灸三壮。

侠溪者,水也。

在足小指次指二歧骨间,本节前陷者中,足少一陽一脉之所溜也,为荥。

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地五会,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者中,刺入三分,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

临泣者,木也。

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者中,去侠溪一寸五分,足少一陽一脉之所注也,为俞。

刺入二分,灸三壮。

丘墟,在足外廉踝下如前陷者中,去临泣一寸,足少一陽一脉之所过也,为原。

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一陽一络,按之一陽一明脉绝乃取之,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壮。

库明,足少一陽一络,在足外踝上五寸,别走厥一陰一者,刺入六分,留七呼(骨空论注云:刺入七分,留十呼),灸三壮。

外丘,足少一陽一郄,少一陽一所生,在外踝上七寸,刺入三分,灸三壮。

一陽一辅者,火也。

在足外踝上四寸(气一穴一论注无四寸二字)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一陽一脉之所行也,为经。

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一陽一交,一名别一陽一,一名足窌,一陽一维之郄,在内踝上七寸,斜属三一陽一分肉间,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一陽一陵泉者,土也。

在膝下一寸,胻外廉陷者中,足少一陽一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壮。

一陽一关,在一陽一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者中,刺入五分,禁不可灸。

中犊,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者中,足少一陽一脉气所发也,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五壮。

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足少一陽一脉气所发,刺入一寸,留二十呼,灸五十壮。

(气一穴一论注云:髀枢后,足少一陽一、太一陽一二脉之会,灸三壮)

足太一陽一及股并一陽一跷六一穴一凡三十四一穴一第三十五

膀一胱出于至一陰一。

至一陰一者,金也。

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一陽一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壮。

通谷者,水也。

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足太一陽一脉之所溜也,为荥。

刺入二分,留五呼。

束骨者,木也。

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者中,足太一陽一脉之所注也,为俞。

刺入三分,灸三壮。

(气一穴一论注云:本节后赤白肉际。

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按而得之,足太一陽一脉之所过也,为原。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申脉,一陽一跷所生也,在足外踝下(刺腰痛论注云:外踝下五分)陷者中,容爪甲许,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金门,在足太一陽一郄一空,在足外踝下,一名关梁,一陽一维所别属也,刺入三分,灸三壮。

仆参,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者中(刺腰痛论注云:陷者中细脉动应手),拱足得之,足太一陽一脉之所行也,为经。

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三壮。

(刺腰痛论云:陷者中细脉动应手。

跗一陽一(气一穴一论注作付一陽一),一陽一跷之郄,在足外踝上三寸,太一陽一前,少一陽一后,筋骨间,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飞扬,一名厥一陽一,在足外踝上七寸,足太一陽一络,别走少一陰一者,刺入三分,灸三壮。

承山,一名鱼腹,一名肉一柱,在兑腨肠下分肉间陷者中,刺入七分,灸三壮。

承筋,一名腨肠,一名直一肠,在腨肠中央陷者中,足太一陽一脉气所发,禁不可刺,灸三壮。

(刺腰痛论注云:在腨中央。

合一陽一,在膝约文中央下二寸,刺入六分,灸五壮。

委中者,土也。

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足太一陽一脉气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素问》骨空论注云:腘谓膝解之后,曲脚之中,背面取之。

刺腰痛论注云:在膝后屈处。

昆仑,火也。

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细脉动应手,足太一陽一脉之所行也,为经。

刺入五分,留十呼,灸三壮。

委一陽一,三焦下辅俞也,在足太一陽一之前,少一陽一之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六寸,此足太一陽一之别络也,刺入七分,留五呼,灸三壮,屈身而取之。

尽郄,在委一陽一上一寸,屈膝得之,刺入五分,灸三壮。

殷门,在肉郄下六寸,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一陰一关,一名皮部,在一尻一臀一下,股一陰一肿上约文中,刺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壮。

欲令灸发者,灸履■〈革扁〉(音遍)熨之,三日即发。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针灸甲乙经》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诸一穴一(总计六百五十四一穴一《针灸甲乙经》卷三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