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寒发脉代第一脉代不至寸口,四逆脉鼓不通,云门主之。胸《针灸甲乙经》卷十一

针灸甲乙经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 卷十一

针灸甲乙经

卷十一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脉代不至寸口,四逆脉鼓不通,云门主之。

胸中寒,脉代时至,上重下轻,足不能地,少腹胀,上抢心,胸榰满,咳唾有血,然谷主之。

一陽一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黄帝问曰:人生而病癫疾者,安所得之?岐伯对曰: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数有大惊,气上而不下,一精一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

病在诸一陽一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

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疾。

刺诸分,其脉尤寒者,以针补之。

(《素问》云: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曰:有病狂怒者,此病安生?曰:生于一陽一也。

曰:一陽一何以使人狂也?曰:一陽一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病名曰一陽一厥。

曰:何以知之?曰:一陽一明者常动,太一陽一少一陽一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曰:治之奈何?曰:衰(《素问》作夺)其食即已。

夫食入于一陰一,气长于一陽一,故夺其食即已。

使人服以生铁落为后饮。

夫生铁落者,下气候也(《素问》候作疾)。

癫疾,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

(一作脉沉小急实死不治,小牢急亦不可治)癫疾,脉虚可治,实则死。

厥成为癫疾。

贯疽(《素问》作黄疸),暴病厥,癫疾狂,久逆之所生也。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直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一陽一、太一陰一,血变而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以手一陽一明、太一陽一,左强者攻其右(一本作左),右强者攻其左(一本作右),血变而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即泻之。

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三十壮。

穷骨者尾骶也。

骨癫疾者,颔齿诸俞分肉皆满,而骨倨强直,汗出烦闷,呕多涎沫,气下泄,不治。

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一血;不满,灸之侠项太一陽一,又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俞。

呕多涎沫,气下泄不治。

筋癫疾者,身卷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呕多涎沫,气下泄不治。

狂之始生,先自悲也,善忘善怒善恐者,得之忧饥。

治之先取手太一陰一、一陽一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

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

善骂詈,日夜不休。

治之取手一陽一明、太一陰一、太一陽一。

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一陽一、太一陰一、一陽一明,舌下少一陰一,视脉之盛者皆取之,不盛者释之。

狂,善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

治之取手一陽一明、太一陰一、太一陽一。

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一陰一、一陽一明,足太一陽一及头两颔。

狂,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

治之取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太一陽一,后取手太一陰一、一陽一明、太一陽一。

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立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骶骨二十壮。

骶骨者,尾屈也。

癫疾呕沫,神庭及兑端、承浆主之。

其不呕沫,本神及百会、后顶、玉枕、天冲、大杼、曲骨、尺泽、一陽一溪、外丘、当上脘傍五分,通谷、金门、承筋、合一陽一主之,委中下二寸为合一陽一。

癫疾,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后取天牖、风池。

癫疾呕沫,暂起僵仆,恶见风寒,面赤肿,囟会主之。

癫疾狂走,瘛疭摇头,口戾颈强,强间主之。

癫疾瘛疭狂走,颈项痛,后顶主之。

后顶,顶后一寸五分。

癫疾,骨酸,眩,狂,瘛疭口噤羊鸣,(《千金》作喉鸣),刺脑户。

狂易多言不休,及狂走欲自一杀,及目妄见,刺风府。

癫疾僵仆,目妄见,恍惚不乐,狂走瘛疭,络却主之。

癫疾大瘦,脑空主之。

癫疾僵仆,疟,完骨及风池主之。

癫疾互引,天柱主之。

癫疾,怒欲杀人(《千金》又云:瘛疭身热狂走谵语见鬼),身柱主之。

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插,筋俞主之。

癫疾发如狂走者,面赤厚敦敦不治,虚则头重,洞泄淋癃,大小一便难,腰一尻一重,难起居,长强主之。

癫疾憎风,时振寒,不得言,得寒益甚,身热狂走,欲自一杀,目反妄见,瘛疭泣出,死不知人,肺俞主之。

癫疾,膈俞及肝俞主之。

癫疾互引,水沟及龈交主之。

癫疾,狂瘛疭眩仆,癫疾,喑不能言,羊鸣沫出,听宫主之。

癫疾互引,口喘悸者,大迎主之,及取一陽一明、太一陰一,候手足变血而止。

狂癫疾,吐舌,太乙及滑肉一门主之。

太息善悲,少腹有热,欲走,日月主之。

狂易,鱼际及合谷、腕骨、支正、少海、昆仑主之。

狂言,太渊主之。

心悬如饥状,善悲而惊狂,面赤目黄,间使主之。

狂言笑见鬼,取之一陽一溪及手 足一陽一明、太一陰一。

癫疾,多言耳鸣,口僻颊肿,实则聋龋,后痹不能言,齿痛,鼻鼽衄,虚则痹,鬲俞、偏历主之。

癫疾,吐舌鼓颔,狂言见鬼,温留主之。

在腕后五寸。

目不明,腕急,身热惊狂,躄痿痹,瘛疭,曲池主之。

癫疾吐舌,曲池主之。

狂疾,腋门主之,又侠溪、丘墟、光明主之。

狂,互引,头痛耳鸣目痹,中渚主之。

热病汗不出,互引,颈嗌外肿,肩臂酸重,胁腋急痛,不一举,痂疥,项不可顾,支沟主之。

癫疾,吐血沫出,羊鸣戾颈,天井主之,在肘后。

热病汗不出,狂,互引,癫疾,前谷主之。

狂,互引,癫疾数发,后溪主之。

狂,癫疾,一陽一谷及筑宾、通谷主之。

癫疾,狂,多食,善笑不发于外,烦心渴,商丘主之。

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

痿厥癫疾洞泄,然谷主之。

狂仆,温留主之。

狂癫,一陰一谷主之。

癫疾,发寒热,欠,烦满,悲泣出,解溪主之。

狂,妄走善欠,巨虚、上廉主之。

狂,易见鬼与火,解溪主之。

癫狂,互引僵仆,申脉主之,先取一陰一跷,后取京骨,头上五行;目反上视,若赤痛从内眦始,复下半寸,各三痏,左取右,右取左。

寒厥癫疾,噤齘瘛疭惊狂,一陽一交主之。

癫疾,狂,妄行,振寒,京骨主之。

身痛,狂,善行,癫疾,束骨主之,补诸一陽一。

癫疾,僵仆,转筋,仆参主之。

癫疾,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鼽衄,昆仑主之。

癫狂疾,体痛,飞扬主之。

癫疾反折,委中主之。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揩孙及井俞。

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虚则鼓浊,腹中气大滞,热痛不嗜卧,霍乱,公孙主之。

一陽一脉下坠一陰一脉上争发一尸一厥第三

一尸一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隐白及大敦主之。

恍惚一尸一厥,头痛,中极及仆参主之。

一尸一厥暴死,金门主之。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霍乱刺俞傍五、足一陽一明及上傍三。

呕吐烦满,魄户主之。

一陽一逆霍乱,刺人迎,刺入四分,不幸杀人。

霍乱,泄一出不自知,先取太溪,后取太仓之原。

霍乱,巨阙、关冲、支沟、公孙(《千金》又取一陰一陵泉)解溪主之。

霍乱泄注,期门主之。

厥逆霍乱,府舍主之。

胃逆霍乱,鱼际主之。

霍乱逆气,鱼际及太白主之。

霍乱遗矢气,三里主之。

暴霍乱,仆参主之。

霍乱转筋,金门、仆参、承山、承筋主之。

霍乱胫痹不仁(《千金》云:主瘛疭脚酸),承筋主之。

转筋于一陽一理其一陽一,转筋于一陰一理其一陰一,皆卒刺之。

足太一陰一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澼。

久风为飧泄。

飧泄而脉小,手足寒者,难已;飧泄而脉大,手足温者,易已。

黄帝问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对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曰:肠澼下白沫何如?曰:脉沉则生,浮则死。

曰:肠澼下脓血何如?曰: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曰:脉滑大皆生;悬涩皆死,以脏期之。

飧泄,补三一陰一交,上补一陰一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病注下血,取曲泉、五里。

肠中有寒热,泄注肠澼便血,会一陽一主之。

肠鸣澼泄,下窌主之。

肠澼泄切痛,四满主之。

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

绕脐痛抢心,膝寒注利,腹哀主之。

溏瘕,腹中痛,脏痹,地机主之。

飧泄,太冲主之。

溏不化食,寒热不节,一陰一陵泉主之。

肠澼,中郄主之。

飧泄大肠痛,巨虚上廉主之。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黄帝问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岐伯对曰:五脏皆柔一弱者,善病消瘅。

夫柔一弱者必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

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衡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太素》作留积),腹皮充胀(《太素》作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渴,故为消瘅,此言其刚暴而肌肉弱者也。

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瘅也。

安卧小一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曰:有病口甘者,病名曰何,何以得之?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一精一气,津一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一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美而多食甘肥,肥令人内热,甘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瘅(《素问》作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凡治消瘅,治偏枯、厥气逆满,肥贵人则膏粱之病也。

鬲塞闭绝,上下不通,暴忧之病也。

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绝小坚,病久不可治也。

曰: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疽(《素问》作瘅),芳草发狂。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

今禁膏粱。

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也,至甲乙日当愈甚(《素问》作当更论)。

瘅成为消中。

黄瘅,(《千金》云:腹满不欲食)刺脊中,黄瘅善欠,胁下满欲吐(《千金》云:身重不能动),脾俞主之。

消渴身热,面赤(《千金》作目)黄,意舍主之。

消渴嗜饮,承浆主之。

黄瘅目黄,劳宫主之。

嗜卧,四肢不欲动摇,身一体黄,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消渴,腕骨主之。

黄瘅热中善渴,太冲主之。

身黄时有微热,不嗜食,膝内内踝前痛,少气,身一体重,中封主之。

消瘅,善喘,气塞喉咽而不能言,手足清,溺黄,大便难,嗌中肿痛,唾血,口中热,唾如胶,太溪主之。

消渴黄瘅,足一寒一热,舌纵烦满,然谷主之。

一陰一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黄帝问曰: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一精一,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矣。

夫圣人之教也,形劳而不倦,神气从以顺,色一欲不能劳其目,一婬一邪不能惑其心,智愚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数,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曰:有病胸胁榰满,妨于食,食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涕,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何以得之?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少年时,有所大夺血。

若醉以入房,中气竭,肝伤,故使月事衰少不来也。

治之以乌贼鱼骨、茹二物,并合丸以雀一卵一,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以饮利肠中,及伤肝也。

曰:劳风为病何如?曰:劳风发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而瞑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也。

曰:治之奈何?曰:以救俯仰,太一陽一引一精一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一精一者七日(《千金》云:候之三日及五日中不一精一明者是也),咳出青黄涕,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空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一陰一。

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一陰一,去血络。

男子一陰一端寒,上冲心中俍俍,会一陰一主之。

男子脊急目赤,支沟主之。

脊内廉痛,溺难,一陰一痿不用,少腹急引一陰一,及脚内廉,一陰一谷主之。

善厌梦者,商丘主之。

丈夫失一精一,中极主之。

男子一精一溢,一陰一上缩,大赫主之。

男子一精一不足,太冲主之。

崩中,腹上下痛,中郄主之。

胸中瘀血,胸胁榰满,鬲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里主之。

心下有鬲,呕血,上脘主之。

呕血有息,胁下痛,口干,心痛与背相引,不可咳,咳则肾痛,不容主之。

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咳血,大陵及郄门主之。

呕血上气,神门主之。

内伤不足,三一陽一络主之。

内伤唾血不足,外无膏泽,刺地五会。

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黄帝问曰:气为上鬲。

上鬲者,食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

虫为下鬲,下鬲者,食晬时乃出,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对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留于肠中,留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脘,守下脘则肠胃充郭,胃气不营,邪气居之。

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脘虚。

下脘虚则邪气胜,胜则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脘约。

其痈在脘内者,则沉而痛深;其痈在脘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还而刺之,无过三行,察其浮沉,以为浅深,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互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淡无为,乃能行气,后服酸苦,化谷乃下鬲矣。

曰:有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涩(《素问》作细)。

沉涩者气逆,气逆者则人迎甚盛,甚盛则热。

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则为瘇。

肺痈喘而两胫(《素问》作胠)满;肝痈两胁(《素问》作胠)下满,卧则惊,不得小一便;肾痈胠(《素问》作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胫跛易偏枯。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一婬一第九(上)

黄帝问曰: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以养骨节,通腠理。

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一液和调,变化赤而为血,血和则孙络先满,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

一陰一陽一乃张,因息而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神气乃持。

余已知血气之至与不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或有远近,何以度之?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一溢,草萤不成,五谷不殖,经纪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别离异处。

血气犹然,请言其故。

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天宿,下应经数。

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也。

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筋烂,筋烂则骨伤,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则筋骨枯空,枯空则筋骨肌肉不相亲,经络败漏,熏于五脏,脏伤则死矣。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一婬一第九(下)

黄帝问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一陰一气不足,一陽一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一陰一陽一气不通,而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对曰:夫致使身被痈疽之疾,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

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积聚之所生。

故圣人自治于未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曰:其已有形,脓已成,为之奈何?曰:脓已成十死一生。

曰:其已成有脓血,可以小针治乎?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其功大;以小治大者多害大,故其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金非〉锋之所取也。

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曰:在逆顺焉耳。

曰:愿闻顺逆曰:已为伤者,其白晴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

除此五者为顺矣。

邪之入于身也深,其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

有所疾前,筋屈不得伸,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也。

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复反,津一液久留,合而为肠(一本作疡)疽,留久者数岁乃成。

以手按之柔。

有所结,气归之,津一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

有所结,气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息,日以益大,则为骨疽。

有所结,气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为脓,无热则为肉疽。

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

曰:病痈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曰:病名曰厥逆,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一陽一气重上(一本作止),有余于上,灸之,一陽一气入一陰一,入则喑;石之,一陽一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使愈。

曰: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以针灸治之,而皆已,其治何在?曰:此同名而异等者也。

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

此所谓同病而异治者也。

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在?曰:此皆寒气之肿也,八风之变也。

曰:治之奈何?曰:此四时之病也,以其胜治其俞。

暴痈筋濡(一本作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其经俞。

腋痈大热,刺足少一陽一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一陰一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

痈疽不得顷回。

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一陰一傍三,与缨脉各二。

治痈肿者刺痈上,视痈大小深浅刺之,刺大者多而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也(《素问》云: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项肿不可俯仰,颊肿引耳,完骨主之。

咽肿难言,天柱主之。

■〈出頁〉肿唇痈,颧窌主之。

颊肿痛,天窗主之。

头项痈肿不能言,天容主之。

身肿,关门主之。

胸下满痛,膺肿,一乳一根主之。

马刀肿瘘,渊腋、章门、支沟主之。

面肿目痈肿,刺陷谷出一血立已。

犊鼻肿,可刺其上,坚勿攻,攻之者死。

痈疽,窍一陰一主之。

厉风者,索刺其肿上,已刺以一吮一其处,按出其恶血,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脉风成为厉。

寇疽发厉,窍一陰一主之。

头大浸一婬一,间使主之。

管疽,商丘主之。

瘃蛘欲呕,大陵主之。

痂疥,一陽一溪主之。

黄帝问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岐伯对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

不急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脓泻已,则合豕膏,冷食三日已。

发于颈者,名曰夭疽。

其状大而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则十余日死矣。

一陽一气大发,消脑瘤项,名曰脑烁。

其色不乐,脑项痛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治。

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疽。

其状赤黑,急治之。

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逆焫之。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

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以急治之。

发于胸,名曰井疽。

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

发于膺,名曰甘疽。

色青,其状如谷实栝蒌,常苦寒热。

急治之,去其寒热;不急治。

十岁死,死后出脓。

痈发于胁,名曰败疵。

此言女子之病也,灸之。

其状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以陵翘草根及赤松子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令竭得三升,即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至足已。

发于股胫(一作胻),名曰股胫疽。

其状不甚变色,痈脓内薄于骨,急治之,不急治,四十日死。

发于一尻一,名曰锐疽。

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

发于股一陰一,名曰赤弛。

不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死。

发于膝,名曰疵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者,勿石,石之者即死;须其色异柔,乃石之者生。

诸痈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发于一陽一者,百日死,发于一陰一者四十日死。

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如赤豆,至骨,急治之,不急治,杀人。

发于内踝,名曰走缓。

其状痈,色不变,数石其俞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一婬一。

其状大痈,不急治之,百日死。

发于足傍,名曰厉痈。

其状不大,初从小指发,急除去之,其状黑者不可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指,名曰脱疽。

其状赤黑者,死不治;不赤黑者不死。

治之不衰,急斩去之,不去则死矣。

黄帝问曰:何为痈?岐伯对曰:营气积留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归之,归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曰热。

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然不能陷肌肤于骨髓,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名曰痈。

曰:何谓疽?曰:热气纯盛,下陷肌肤筋髓骨肉,内连五脏,血气竭绝,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名曰疽。

疽者,曰其上皮夭瘀以坚,状如牛领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曰:有疽死者奈何?曰:身五部:伏兔一,腨(《灵枢》作腓)二,背三,五脏之俞四,项五。

此五部有疽死也。

曰:身形应九野奈何?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

左手(一作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胸(一作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足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头首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胸(一作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一尻一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及鬲下五脏应中州,其日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诸戊己。

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主左右上下一身一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五子夜半 五丑鸡鸣 五寅平旦

五卯日出 五辰食时 五巳■〈日禺〉中

五午日中 五未日昳 五申晡时

五酉日入 五戌黄昏 五亥人定

以上此时得疾者皆不起。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针灸甲乙经》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脉代不至寸口,四逆脉鼓不通,云门主之。胸《针灸甲乙经》卷十一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