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黄帝问曰《针灸甲乙经》卷八

针灸甲乙经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 卷八

针灸甲乙经

卷八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黄帝问曰:五脏相通,移皆不次。

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素问》下有是顺传所胜之次)。

故曰:别于一陽一者,知病从来;别于一陰一者,知死生之期,言至其所困而死者也,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一毛一毕直,皮肤闭而为热。

当是之时,可汗而发。

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一本作足字)火灸,刺而去,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

当是之时,可按可刺。

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汗出,黄瘅(《素问》无汗瘅二字),当此之时,可汗可药可烙(一本作浴)。

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烦冤而痛,汗出(《素问》作出白),一名曰蛊。

当此之时,可按可药。

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名之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弗治,十日法当死。

肾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

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

其传化有不以次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一大病矣。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

传,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一肉陷下,胸中气满,喘一息不便,其气胜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一肉陷下,胸中气满,喘一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一肉陷下,胸中气满,喘一息不便,内痛引肩项,痛热,脱肉破■〈月困〉,真脏脉见,十月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一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月困〉破脱肉,目眶陷,真脏脉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而死。

急虚中身卒至,五脏闭绝,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之堕溺,不可为期。

其脉绝不来,若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一毛一折,乃死。

真心脉至,紧(一本作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一毛一折,乃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一毛一羽中人肤,色赤白不泽,一毛一折,乃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数,色青黄不泽,一毛一折,乃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一毛一折,乃死。

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

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何气所生?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稽于脉而不去者也。

(《灵枢》稽作堤字)。

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颈腋之间。

其浮于胸中,未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曰:去之奈何?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已。

决其死生,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从上下贯瞳子者,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赤脉不下贯瞳子者可治。

曰:人有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曰:小壳弱肉者,善病寒热。

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

皮薄而肉弱无■〈月困〉,其臂懦懦然,其地色炲然,不与天地同色,污然独异,此其候也。

然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

风感则为寒热。

皮寒热,皮不可附席,一毛一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一陽一之络,补手太一陽一。

肌寒热,病肌痛,一毛一发焦。

唇槁腊,不得汗,取三一陽一于下以去其血者,补太一陰一以去其汗。

骨寒骨热,痛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取其少一陰一于一陰一股之络,齿色槁,死不治。

骨厥亦然。

男子如蛊,女子如阻,身一体腰脊如解,不欲食,先取涌一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出一血。

灸寒热之法:先取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之间灸之,腨上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动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一毛一际动脉灸之,脐下二寸分间灸之,足一陽一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取犬所啮处灸之,即以犬伤病法三炷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

寒热头痛,喘喝,目不能视,神庭主之;其目泣出头不痛者,听会主之。

寒热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头维主之;寒热,刺脑户。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寒热取五处,乃天池、风池、腰俞、长强、大杼、中膂、内俞、上窌、龈交、上关、关元、天牖、天容、合谷、一陽一溪、关冲,中渚、一陽一池、消泺、少泽、前谷、腕骨、一陽一谷、少海、然谷、至一陰一、昆仑主之。

寒热骨痛,玉枕主之。

寒热懈烂(一本作懒),一婬一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至一陽一主之。

肺气热,呼吸不得卧,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振栗,脉鼓,气隔,胸中有热,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

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胸中悒悒不得息,咳唾血,多涎,烦中善饐,食不下,咳逆,汗不出,如疟状,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泪出悲伤,心俞主之。

咳而呕,鬲寒,食不下,寒热,皮肉肤痛,少气不得卧,胸满支两胁,鬲上兢兢,胁痛腹填,胸脘暴痛,上气,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积聚,默然嗜卧,怠惰不欲动,身常湿湿,心痛无可摇者,脾俞主之。

咳而胁满急,不得息,不得反侧,腋胁下与脐相引,筋急而痛,反折,目上视,眩,目中循循然,肩项痛,惊狂,衄,少腹满,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生白翳,咳引胸痛,筋寒热,唾血短气,鼻酸,肝俞主之。

寒热食多,身羸瘦,两胁引痛,心下贲痛,心如悬,下引脐少腹急痛,热,面急(一本作黑),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久喘咳,少气,溺浊赤,肾俞主之。

骨寒热溲难,肾俞主之。

寒热头痛,水沟主之。

寒热颈瘰疬,大迎主之。

肩痛引项,寒热,缺盆主之。

身热汗不出,胸中热满,天窌主之。

寒热肩肿,引胛中痛,肩臂酸,腨俞主之。

寒热项疬适,耳无闻,引缺盆肩中热痛,麻痹不一举(一本作手臂不一举),肩贞主之。

寒热疬,目不明,咳上气,唾血,肩俞主之。

寒热疬适,胸中满,有大气,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肩引项,不一举,缺盆中痛,汗不出,喉痹,咳嗽血,缺盆主之。

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短哽心痛,隐疹头痛,面一皮赤热,身肉尽不仁,天突主之。

肺系急,胸中痛,恶寒,胸满悒悒然,善呕胆,胸中热,喘,逆气,气相追逐,多浊唾,不得息,肩背风,汗出,面腹肿,鬲中食噎,不下食,喉痹,肩息肺胀,皮肤骨痛,寒热烦满,中府主之。

寒热,胸满头痛,四肢不一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声,喉中鸣,天池主之。

咳,胁下积聚,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期门主之。

寒热,腹填胀,怏怏然不得息,京门主之。

寒濯濯,舌烦,手臂不仁,唾沫,唇干引饮,手腕挛,指支痛,肺胀,上气,耳中生风,咳喘逆,痹,臂痛,呕吐,饮食不下膨膨然,少商主之。

唾血,时寒时热,泻鱼际,补尺泽。

臂厥,肩膺胸满痛,目中白翳,眼青转筋,掌中热,乍寒乍热,缺盆中相引痛,数咳,喘不得息,臂内廉痛,上鬲饮已烦满,太渊主之。

寒热胸背急,喉痹,咳上气,喘,掌中热,数欠伸,汗出善忘,四肢厥,善笑,溺白,列缺主之,胸中膨膨然,甚则交两手而瞀,暴痹喘逆,刺经渠及天府,此谓之大俞。

寒热咳呕沫,掌中热,虚则肩臂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寒厥,交两手而瞀,口沫出,实则肩背热痛,汗出,四肢暴肿,身湿(一本作温)摇,时寒热,饥则烦,饥则善,面色变,口噤不开,恶风泣出,列缺主之。

烦心,咳,寒热善哕,劳宫主之。

寒热,唇口干,喘一息,目急痛,善惊,三间主之。

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曲池主之。

寒热颈疬适,咳呼吸难,灸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寒热颈疬适,肩臂不可举,臂臑俞主之。

风寒热,液门主之。

寒热颈颔肿,后溪主之。

寒热善呕,商丘主之。

呕厥寒,时有微热,胁下支满,喉痛,嗌干,膝外廉痛,一婬一泺胫酸,腋下肿,马刀瘘,肩肿吻伤痛,太冲主之。

心(《千金》作心痛)如悬,一陰一厥,脚腨后廉急,不可前却,血痈肠澼便脓血,足跗上痛,舌卷不能言,善笑,足痿不收履,溺青赤白黄黑,青取井,赤取荥,黄取输,白取经,黑取合,血痔泄(《千金》下有利字)后重,腹痛如癃状,狂仆必有所扶持,及大气涎出,鼻孔中痛,腹中常鸣,骨寒热无所安,汗出不休,复留主之。

男子如蛊,女子如阻,寒热少腹偏肿,一陰一谷主之。

少腹痛,泄一出糜,次指间热,若脉陷寒热身痛,唇渴不干,汗出,一毛一发焦,脱肉少气,内有热,不欲动摇,泄脓血,腰引少腹痛,暴惊,狂言非常,巨虚下廉主之。

胸中满,腋下肿,马刀瘘,善自啮舌颊,天牖中肿,一婬一泺胫酸,头眩,枕骨颔腮肿,目涩身痹,洒淅振寒,季胁支满,寒热,胁腰腹膝外廉痛,临泣主之。

寒热颈肿,丘墟主之。

寒热颈腋下肿,申脉主之。

寒热酸■〈疒肙〉,四肢不一举,腋下肿,马刀瘘,喉痹,髀膝颈骨摇,酸痹不仁,一陽一辅主之。

寒热痹,胫不收,一陽一交主之。

寒热腰痛如折,束骨主之。

寒热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善咳喘逆,通谷主之。

寒热善唏,头重足寒,不欲食,脚挛,京骨主之。

寒热篡反出,承山主之。

寒热篡后出,瘛疭,脚腨酸重,战栗不能久立,脚急肿,跗痛足筋挛,少腹引喉嗌,大便难,承筋主之。

跟厥膝急,腰脊痛引腹,篡一陰一股热,一陰一暴痛,寒热膝酸重,合一陽一主之。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

黄帝问曰:百病始生,三部之气,所伤各异,愿闻其会?岐伯对曰:喜怒不节则伤于脏,脏伤则病起于一陰一;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至其一婬一泆,不可胜数。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邪不能独伤。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搏,乃客于形,两实相逢,中人肉间。

其中于虚邪也,因其天时,与其躬身,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内外,分为三真。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

皮肤缓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从一毛一发入,一毛一发入则稍深,稍深则一毛一发立,洒然,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在络之时,通于肌肉,其病时痛时息,大经乃代。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善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节即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脉时,身一体重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晌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络,或著脉络,或著经脉,或著俞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一婬一泆,不可胜论。

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往来上下,擘(音拍,破尽也)乎(《太素》作臂手)孙络之居也。

浮而缓,不能拘积而止之。

故往来移行肠胃之外,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腹填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一陽一明之经,则侠脐而居,饱则益大,饥则益小,其著于缓筋也,似一陽一明之积,饱则痛,饥则安。

其著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也,饱则安,饥则痛。

其著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弗得。

其著于俞脉者,闭塞不通,津一液不下,而空窍干。

此邪气之从入内,从上下者也。

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曰:积之始也,得寒乃生厥,止乃成积。

曰:其成奈何?曰:厥气生足溢(《灵枢》作足俯),足溢生胫寒,胫寒则脉血凝泣,寒热上下,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填胀,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卒然盛食多饮,则脉满。

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一陽一络伤则血外溢,溢则衄血;一陰一络伤则血内溢,溢则便血。

外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积矣。

卒然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恐,则气上逆,气上逆则一穴一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一液凝涩,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曰:其生于一陰一者奈何?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用力过度,入房汗出浴水,则伤肾。

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也。

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无逆天时,是谓至治。

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者,何以候之?曰:皮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

肠胃之积,寒温不次,邪气乃(一本作稍)止,其蓄积止,大聚乃起。

曰:病有身一体腰股胻背皆肿,环脐而痛,是谓何病?曰:名曰伏梁,此风根也,不可动,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病有少腹盛,左右上下皆有根者,名曰伏梁也。

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之,每切按之至死。

此下则因一陰一,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一本作依)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

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顺,勿动亟夺。

其气溢(《素问》作泄)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

《难经》曰: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脐上,上至心下,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烦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

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王不受邪,因留结为积。

《难经》曰: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洒洒恶寒,气逆喘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

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王不受邪,因留结为积。

曰:病胁下满,气逆行,三二岁不已,是为何病?曰:病名息贲,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难经》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如龟鳖状,久久不愈,发咳逆,■〈疒皆〉疟,连岁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以季夏王不受邪,因留结为积。

此与息贲略同。

《难经》曰: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

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王不受邪,因留结为积。

《难经》曰: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

肺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王不受邪,因留结为积也。

息贲时唾血,巨阙主之。

腹中积上下行,悬枢主之。

疝积胸中痛,不得穷屈,天容主之。

暴心腹痛,疝横发上冲心,云门主之。

心下大坚,肓俞、期门及中脘主之。

脐下疝绕脐痛,冲胸不得息,中极主之。

贲豚上,腹填坚,痛引一陰一中,不得小一便,两丸骞,一陰一交主之。

脐下疝绕脐痛,石门主之。

奔豚气上,腹填痛,强不能言,一茎一肿前引腰,后引小竟,腰臗坚痛,下引一陰一中,不得小一便,两丸骞,石门主之。

奔豚寒气入小竟,时欲呕,伤中溺血,小一便数,背脐痛引一陰一,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关元主之。

奔豚上抢心,甚则不得息,忽忽少气,尺厥,心烦痛,饥不能食,善寒中,腹胀引而痛,小竟与脊相控暴痛,时窘之后,中极主之。

腹中积聚时切痛,商曲主之。

脐下积疝瘕,胞中有血,四满主之。

脐疝绕脐而痛,时上冲心,天枢主之。

气疝哕呕,面肿奔豚,天枢主之。

奔豚,一卵一上入,痛引一茎一,归来主之。

奔豚上下,期门主之。

疝瘕,髀中急痛,循胁,上下抢心,腹痛积聚,府舍主之。

奔豚腹胀肿,章门主之。

少腹积聚,劳宫主之。

环脐痛,一陰一骞两丸缩,坚痛不得卧,太冲主之。

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一作小竟)诸疝,按之至膝上,伏兔主之。

寒疝痛,腹胀满,痿厥少气,一陰一市主之。

大疝腹坚,丘墟主之。

五脏六腑胀第三

黄帝问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对曰:其至大坚直以涩者,胀也。

曰:何以知其脏腑之胀也?曰:一陰一为脏而一陽一为腑也。

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抑脏腑之内乎?曰:二者皆在焉,然非胀之舍也。

曰:愿闻胀舍?曰:夫胀者,皆在于腑脏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曰:脏腑之在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曰:夫胸腹者,脏腑之城郭。

膻中者,心主之中宫也。

胃者,太仓也。

咽喉少腹者,传道也。

胃之五窍者,闾里之门户也。

廉泉玉英者,津一液之道路也。

故五脏六腑,各有畔界,其病诀有形状。

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血脉循分肉为肤胀(《灵枢》作营气循脉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肉为肤胀)。

取三里泻之,近者一下(一本作分,下同),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也。

曰:愿闻胀形?曰: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得安。

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

脾胀者,苦哕,四肢闷,体重不能衣。

肾胀者,腹满引背怏怏然,腰髀痛。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飧不化。

小肠胀者,小竟填胀,引腰而痛。

膀一胱胀者,小竟满而气癃。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壳壳然而不坚。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好太息。

凡此诸胀,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

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工所败,谓之夭命。

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名?曰:卫气之在身也,常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一陰一陽一相随,乃得天和,五脏皆治,四时皆叙,五谷乃化。

然而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舍为胀。

曰何以解惑?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曰: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三而不下,其过焉在?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一穴一者也。

不中气一穴一而气内闭藏,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一陰一陽一相逆。

其于胀也,当泻而不泻,故气不下。

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起,可以万全,恶有殆者乎。

其于胀也,必审其诊,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之应桴,恶有不下者乎。

心胀者,心俞主之,亦取列缺。

肺胀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渊。

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

脾胀者,脾俞主之,亦取太白。

肾胀者,肾俞主之,亦取太溪。

胃胀者,中脘主之,亦取章门。

大肠胀者,天枢主之。

小肠胀者,中窌主之。

膀一胱胀者,曲骨主之。

三焦胀者,石门主之。

胆胀者,一陽一陵泉主之。

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

三里者,胀之要一穴一也。

水肤胀鼓一胀肠覃石瘕第四

黄帝问曰:水与肤胀、鼓一胀、肠覃、石瘕,何以别之?岐伯对曰:水之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颈脉动,时咳,一陰一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

其水已成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壳壳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肤厚,按其腹,腹陷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一胀者,腹身皆肿大如肤胀等,其色苍黄,腹筋(一本作脉)起,此其候也。

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正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瘕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一卵一,稍以益大。

至其成也,如杯子状,久者离岁月,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者,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通,恶血当泻不泻,血衃乃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杯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

曰:肤胀鼓一胀可刺耶?曰:先刺其腹之血络,后调其经,亦刺去其血脉。

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曰:此名为鼓一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曰:此食饮不节。

故时有病也。

虽然其病且已,因当风气聚于腹也。

风水肤胀为五十九刺(《灵枢》作五十七刺),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金非〉针刺之而藏之,引而内之,入而复出,以尽其水,必坚束之,束缓则烦闷,束急则安静。

间日一刺之,水尽乃止。

饮则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水肿,人中尽满,唇反者死,水沟主之。

水肿大脐平,灸脐中,无理不治。

水肿,水气行皮中,一陰一交主之。

水肿腹大,水胀,水气行皮中,石门主之。

石水痛引胁下胀,头眩痛,身尽热,关元主之。

振寒大腹石水,四满主之。

石水,刺气冲,石水,章门及然谷主之。

石水,天泉主之。

腹中气盛,腹胀逆(《千金》作水胀逆),不得卧,一陰一陵泉主之。

水中留饮,胸胁支满,刺陷谷,出一血,立已。

水肿胀皮肿,三里主之。

胞中有大疝瘕积聚,与一陰一相引而痛,苦涌泄上下出,补尺泽、太溪,手一陽一明寸口皆补之。

肾风发风水面胕肿第五

黄帝问曰:少一陰一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一陰一也,至一陰一者盛水也,肺者太一陰一也,少一陰一者冬脉也,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曰:肾何以聚水而生病?曰:肾者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曰:诸水皆主于肾乎?曰:肾者一牝一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故曰至一陰一。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腑脏,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肿(《素问》无肿字)壅害于言,可刺否?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曰:其至何如?曰:至必少气,时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一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病名曰风水。

曰:愿闻其说。

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陰一虚者一陽一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小一便黄。

小一便黄者,少腹气热也。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

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

诸有水气者,微肿见于目下。

曰:何以言之?曰:水者一陰一也,目下亦一陰一也,腹者至一陰一之所居。

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

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诸水病者,皆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腹中鸣者,脾本于胃也。

传脾则烦不能食。

食不下者,胃脘隔也。

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曰:有病庞然如水气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曰:病主(《素问》作生)在肾,名曰肾风。

肾风而不能食,善惊不已(《素》无不字),心气痿者死。

风水膝肿,巨虚上廉主之。

面胕肿,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后取天牖、风池主之。

风水面胕(胕一作浮)肿,冲一陽一主之。

风水面胕肿,颜黑,解溪主之。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针灸甲乙经》古代医书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黄帝问曰《针灸甲乙经》卷八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