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洁一邓一定宇先生以讚一邓一以讚字汝德,号定宇,南昌新建《明儒学案》卷二十一 江右王门学案六

明儒学案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 - 卷二十一 江右王门学案六

明儒学案

卷二十一 江右王门学案六

文洁一邓一 定宇先生以讚

一邓一 以讚字汝德,号定宇,南昌新建人。

隆庆辛未会试第一。

选庶吉上,历官编修,右中允,管国子监司业事,南京祭酒,至吏部侍郎。

入仕二十余年,受俸仅六年。

以国本两上公疏。

先生澄神内照,洞彻性灵。

与龙溪言:“学问须求自得,天也不做他,地也不做他,圣人也不做他。”

一陽一和谓:“所言骇世人之听。”

先生曰:“毕竟天地也多动了一下,此是不向如来行处行手段。”

而先生记中删此数语,亦虑其太露宗风乎?谓“一陽一明知是知非为良知,特是权论。

夫知是知非不落於是非者也,发而有是有非,吾从而知之谓之照,无是无非,澄然在中,而不可不谓之知是知非,则是知之体也。

犹之好好色,恶恶臭,好恶之体,何尝落於色臭哉!”在一陽一明实非权论,后来学者多在用处求,辨之於有是有非之中,多不得力,先生堕其义,不可谓非药石也。

先生私淑一陽一明之门人,龙溪、一陽一和其最也。

定宇语录

《大学》之为心性也,静所以摄心而非心也,所以求性而非性也。

夫是物也,在目为视,在耳为听,在手足为持行,安往而不存焉?恶在其必静也?故古之圣贤,於恻隐而验其端,於知能而观其良,要以直参其体而已。

吾人耳目口鼻虽是箇人,还有箇生意贯洽於其间。

仁乃人之生意有此生意,人纔成得。

如心不在,视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则不成矣。

天地间皆《易》,即所见天风木叶鸟声,无非《易》者。

吾人在此一动,即落一爻。

道本至中,稍有一毫倚着,即是过处。

形色天性也,天性原在形色之内,如眼能视,耳能听,手足能持行,这是什么?就有箇天性。

在圣人之践形,全得这箇,视听言动,以理自然,声为律,身为度,耳成箇耳,目成箇目,手足成箇手足。

贤智者知有天性,而不知其在形色之内,是知天而不知人;愚不肖者徒:知有形色,而不知有天性,是知人而不知天。

用之则行,大行其道也;舍之则藏,退藏于密也。

夫子在鲁国一用,便干出许多大行事出来。

颜子居陋巷,岂止藏他一身?将生平所学尽是藏了。

故到今人只知他是箇圣人,即求他言语文字之粗,了不可得,何曾识得此中之深深?此是圣人最妙处。

人之真心,到鬼神前,毋论好丑,尽皆宣泄,有是不能泯灭处。

制以方矩,至极方处就是巧;制圆以规,至极圆处亦是巧。

方圆之上更复可加,就非规矩。

学问从身心上寻求,纵千差万错,走来走去,及至水穷山尽,终要到这路上来。

人之生也,直如日用之间。

人呼我应,人施我答,遇渴即饮,遇饥即食便是。

若於此中起半点思维计较,牵强装饰,即谓之罔。

人之气不要他用事,凡从性上发出的便中和,从气上起的便乖戾。

居家处事,有不慊意处,只求本体常真,有一毫求人知意思,就不是,只以至诚相处。

不占而已,占非是卜筮,拟议在我,吉凶亦在我。

《易》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

凡举动言语进退,不妨慢些。

学问只在向内,不论朝市山林,皆须正己物正,不然,而徒陪奉世情,愈周密,愈散漫,到头终不得力。

老子曰:“恍惚有物,窈冥有一精一。”

即今如我身中,所谓物与一精一者何也?盖尝求之,庶几有似,而近见则又异矣。

以为有聚则有散也,有生则有灭也,有天地则有混沌也,故不欲别凡圣,不欲拣是非,不欲忻寂,不欲厌动。

常自笑曰:“吾无聚,一胡一 散?吾无生,一胡一 死?吾无天地,一胡一 混沌?”

然则此愈难矣。

论心者皆曰:“须识其本体。”

余谓心之本体,在顺其初者也。

初者,万虑俱忘之时也。

突然感之,卒然应之,则纯乎天者也。

意气一动,而二三之念则继乎后。

又其甚者,此念方萌,而二与三已并出其间,继与并皆非初也。

故亲,我爱也,谓当爱而加之意则否;长,吾敬也,谓当敬而加之意则否。

守死是也,争死未是;专财非也,散财亦非。

贵而益谦与傲同,醉而益恭与乱同。

何也?徇外之心,为人之心也,所谓继与并者也。

此心之原,不堕方体,不落计较,翛然而往,倏然而来,见其前而不见其后,知其一而不知其两,如此而已矣。

此则所谓初者也。

心者,天之所以与我,何以与之?人之异於禽一兽 者几希,何以异之?一胡一 为而能喜?一胡一 为而能怒?其思也於何而起?其寂也於何而敛?人皆曰:“莫为而为,莫致而致”,夫天地之运,日夜不息,岂诚无以主张是也。

论学书

夫性者,不思不勉,天之谓也;意者,有识有知,人之谓也。

彼其求觉者,果不落於思勉,则毋论观也,即推求寻达皆性也。

何则?分别亦非意也,似不得独以观为性也。

倘其求觉者,或未离於知识,则毌论察也,即灵心绝待皆意也。

何则?圣谛亦阶级也,似不得独以察为意也。

盖观察皆方便之门,但可以止儿啼,不问何叶也。

性意即天人之分,即有以似楮叶,必非真楮也,故以为诸君不必辨观察,而但在辨性意也。

(《答张一陽一和》)

颗之哲人,置心一处,然率以数十年而解,其难也如是。

藉以生灭之心,猥希妙悟,谁诳乎?(《与吴安节》)后不省方,商旅不行。

省方主於察,所谓意见是也;商旅主於求,所谓畔援是也。

《与徐鲁源》)非悟无念,则未知今念之多危。

非见天心,则未知物则之有自。

源清而后流洁,心寂而后感神。

(《与许敬菴》)一陽一明先生以知是知非为良知,权论耳。

夫良知何是何非,知者其照也。

今不直指人月与镜,而使观其光,愈求愈远矣。

且及其是非并出而后致,是大不致也。

直心而动,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不然,犹藏也。

我辈择地而蹈,讵不自谓躬行,予尝度之,犹然在誉毁之间,假饶一规一矩,曾何当於本心!(以上《秋游记》)

参政陈蒙山先生嘉谟

陈嘉谟字世显,号蒙山,庐陵人,嘉靖丁未进士,授庐州推官。

召为户科给事中,历吏兵二科,不为分宜所喜。

出任四川副使,分巡上川,南擒高酋,平白莲教,平凤土官,皆有功绩。

丁忧归。

万历甲戌,起湖广参政,不赴。

以学未大明,非息机忘世,无以深造,遂乞休。

癸卯年八十三卒。

少读书西塔,刘两峰在焉,即师事之。

间以其说语塘南,塘南心动,亦往师之。

一时同志邹光祖、敖宗濂、王时松、刘尔松辈,十有七人,共学两峰之门。

螺川人士始知有学,先生倡之也。

归田后为会青原,与塘南相印正。

慨然士一习一 之卑陋,时举一江一 门名节藩篱之语,以振作之。

凡来及门者,先生曰:“学非一家之私也,有塘南在,贤辈盍往师之。”

其忘人我如此。

蒙山论学书

《答友人书》曰:“人之生而来也,不曾带得性命来,其死而往也,不曾带得性命去,以性命本无去来也。

乾性坤命之理,合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悟性修命之学,还复其性命之本然,通天地万物为一贯者也。

孔子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苦心哉圣言!正以明乾坤无可毁之理。

此理万古常然,一瞬息未尝不然。

有去来则有动摇有增损有方所,恶得谓之一体?恶得谓之一贯?予故曰:‘性命本无去来也。

’姑借譬之明月之夜,两人分路而行,一人往南,月随之而往南,一人往北月,随之而北,自一人以至千万人,自南北二路歧,以至千万路岐皆然。

谓月不随人去来,众人疑之,谓月随人去来,智者笑之。

然则月未尝随人去来也,断可知矣。

虽然悬象之月,其体魄可指而见,盖形也而非形形者。

性命则形形者,惟形形者而后能形天下之形。

天地万物孰为之始?咸资始於乾元,乾元性也。

天地万物孰为之生?咸资生於坤元,坤元命也。

天地万物由性命而生,犹之人子由父母而生,不得不谓之一体也。

惟一体,故称一贯,惟一贯,故无去来。

后儒误认错解,以为‘人生时全带一副当性命来,人死时全带一副当性命去,如此而后为之备,道全美略无亏欠’。

此言近理而易信,不知其割裂支离,其悖一贯之旨远矣。”

《乾惕斋警语》曰:“夫人一心之应感,一身之勤动,其事殊矣。

其在五伦上用心,则一也。

於此尽道,便是圣贤胚胎。

於此造业,便是轮迥种一子。

於此一切置之不问,便是释氏作用。

所以吾徙与释氏决分两路,决难合并。

释氏之言与吾儒相近者,间一借证,以相发明,使人易晓,亦自无妨。

必欲一一效其所为,则舛矣。”

又曰:“天地絪縕,即气即理,即理即气,万物化醇。

人一物也,人在天地絪縕之中,如鱼在水中,不可须臾离也。

鱼不能离水而未尝知水,人不能须臾离道而未尝知道,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明道之责归君子,贤远言湮,名得其性之近,莫知所取衷也,故曰‘君子之道鲜矣’。

又曰‘苦修后悟,方是真悟,了悟后修,方是真修。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

此其存之之道,此名彻悟,亦名真修。

悟修并举,譬则学与思,缺一不可。

而思最易混见,故孔子谓‘思无益’,其教人曰‘慎思’。

子夏亦曰‘切问近思’。”

又曰:“此学寻求到四面迫塞无路可行,方渐渐有真实路头出。

此路须是自己寻出,不是自己寻出的,辟如画图上看出山川,照他路径行不得。”

又曰:“学莫大於变化气质,而变化必本於乾道,故曰‘乾道变化’。”

又曰:“知来者逆,谓以乾道变化其气质而逆修之。

圣贤变化其气质之偏长,学者变化其气质之偏蔽,一本之乾道也。

《既》、《未济》两言伐鬼方,教学者变化其不美之质当如此。

一为气质护短,包藏祸心,误己误人,终身无出头之日。”

又曰:“此理非常目在之不能悟,非常目在之不能守。

象山先生云:‘人精神逐外,到死也劳攘。

’精神逐外不逐外,只在阿堵中辨之。

修德者以此自辨,取友者以此辨人。”

又曰:“死心二字,是学问斩关将。

身死易,心死难,自古慨慷杀身者,身死矣,心未可知也。

故曰‘身死易,心死难’。

天尝以死心机会教人,而人未易受。

一切危境危病,及遭际人伦之变,异常拂逆,皆教人心死也。

甚矣,天心之仁也!世人福薄,故未易受。

龙场驿万死一生,一陽一明先生福气大,故能受死尽世情心。

洞见万物一体本原,然后静坐功夫可安而久。

久则用功愈密,心量愈无穷际,无终始,见得一体愈亲切有味,此心与此理,渐渐有凑泊时也。

一或不见己过,一或执见解为实际,精神便外照。

象山所谓‘到死也劳攘’者,假饶屏绝万事,趺坐深山,积以年岁,何益乎?”

又曰:“《复》见天地之心,以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心之外,无天地也。

这箇天地之心,便是学问大头脑,便是万物一体大本原。

只因不复,故不能见,故曰‘《复》见天地之心’。”

又曰:“《复》而后有《妄》学问未见头脑时,举心动用,无非妄也。”

徵君刘泸潇先生元卿刘元卿字调父,号泸潇,吉之安福人。

乡举不仕,徵为礼部主事。

有明一江一 右之徵聘者,吴康斋、一邓一 潜谷、章本清及先生,为四君子。

初先生游青原,闻之舆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笙歌彻夜,自两邹公子来,此风遂绝。”

两公子者,汝梅、汝光也。

先生契其言,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志。

归而考索於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

乃禀学刘三五,以科举妨学。

万历甲戌,不第,遂谢公车,游学於兰谿徐鲁源、黄安耿天台。

闻天台“先生不容已”之旨,欣然自信曰:“孟子不云乎,四端充之,足保四海!吾方幸泉不流也而故遏之,火不然也而故灭之。

彼灭与遏者,二氏之流,吾所不忍。”

先生恶释氏,即平生所最信服者天台、塘南,亦不轻相附和。

故言:“天地之间,无往非神。

神凝则生,虽形质藐然,而其所以生者已具;神尽则死,虽形体如故,而其所以生者已亡。

然而,统体之神,则万古长存,原不断灭,各具之残魂旧魄,竟归乌有。”

此即张横渠“水沤聚散”之说。

核而论之,统体之神,与各具之神,一而已矣。

舍各具之外,无所谓统体也。

其生生不息,自一本而万殊者,宁有聚散之可言?夫苟了当其生生不息之原,自然与乾元合体。

醉生梦死,即其生时,神已不存,况死而能不散乎?故佛氏之必有轮迥,与儒者之贤愚同尽,皆不可言於天下人之际者也。

刘调父论学语

曰:“必明於行之原,乃知所以修行,若逐事检点,无事则离,所谓‘可离非道’也。

故行也者,行乎其所不容不行,则无往而非修行矣。”

赵纯父曰:“即今拥炉向火,亦修行乎?”

刘大冶曰:“向火能不放心,即是学问。”

调父曰:“即好色能不放心,亦是学问乎?”

刘任之曰:“恐是不着察。”

调父曰:“只今孰不着察?抑曾见有人置足炉中者乎?”

周思极曰:“心体至大至妙,当向火自向火,当应对自应对,当恻隐自恻隐,当羞恶自羞恶。

舜之用中,颜之择乎中庸,孔子之祖述宪章,只是能全尽此向火之心体耳。

不放心者,放,失也,不失此心体之全也。

着察者,犹默识也,默识此心体之全而存之也。

曰不放,曰着察,岂能於无思无为上加得一毫?今之所谓不放心,所谓着察,皆有所造作於心之内矣。”

(《复礼会语》)

夫耳目口鼻形也,而所以主夫耳目口鼻者性也。

或谓落形气之性,尚属后天,必求所谓未生以前者而完之。

夫曰未生矣,则安用完之?而又安所致力?以是不得不托之想像。

想像则终非实见,虽有呈露,势必难?,用功愈密,入穴愈深。

夫耳之欲声,目之欲色,无生之真机也。

然而视非礼之色,听非礼之一声 ,则其中若有不自安者,亦无生之真机也。

故君子之治性,惟於吾心之所安者,而必满其量焉。

则凡欲声欲色之欲,无非真机之流动,又焉往而不得性哉!天地有尽,此性无穷,彼外生生而求无生面目者,转瞬之际,已不可持,能不朽乎?

知味心也,遇饮食则知味,遇父知孝,遇兄知悌,遇孺子入井知怵惕。

穷天彻地,无非此知体充塞,故曰致知焉尽矣。

(以上《与王中石》)

存心者,能尽其心体之量者也。

尽其心体之量,则知乃光大,无远不烛。

(《与章斗津》)

圣人本吾不容已之真心,抚世酬物,以事处事,何其空也?天地有尽,此不容己之心,实无有尽,何其不磨也?(《与赵纯父》)

近溪罗先生会讲,有僧在座,近溪问之曰:“儒者言心言性言念言意言虑言才,纷若茧丝,诸微细惑,试一一为我破。”

僧久之谓近溪曰:“我今见近溪,唤作近溪矣,不知夫人作何称谓?”

曰:“称相公。”

曰:“父母云何?”

曰:“称行。”

曰:“为诸生时广文云何?”

曰:“称字。”

僧大声向近溪云:“汝乃有许多名色!”近溪恍然下拜。

丘汝止述之。

调父曰:“夫纷纷名号,由人所称,信矣。

然令夫人唤先生名,家公称先生号,先生能安之耶?以斯知三千三百,探之则漠然而无,达之则森然而有。

强有其所无,命之曰凿,强无其所有,命之曰灭。

凿与灭,皆不可以为道。

)《论名理》)夫欲有二,有不容不然之欲,有心所沉溺之欲。

自不容不然者而言,无论欲明明德之欲,不可去,即声色臭味之欲,何可一日无。

何也?皆天也。

自心所沉溺而言,无论声色臭味之欲,不可不去,即行仁义之欲,亦不可一日有。

何也?皆障天者也。

去欲特学中之一事耳。

辟如人君统六官治四海,孰非其事?而专以捕盗为役,一追胥之能耳,何国之能为?曰:“如子之说,则心无事矣。”

曰:“心自有事。

寻事持心,障心实大。

如目之为用,本无所不睹,若注视棘猴,将迷天地;凝神吴马,或失舆薪。

舍去欲去念等事,则宇宙内事,无非事矣。”

(以上《去欲说》)

竣先生谓:“学有三关,始见即心即道,方有入头;又见即事即心,方有进步;又要分别大人之事与小人之事,方有成就。

我安福彬彬多谈,学者或从性体造作以为明,或从格式修检以为行,或从闻见知解以为得,则於即心即道已远,又何论第二三关也?炬子曰:“性无善无不善”,见天而不见人。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见人而不见天,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则天与人互见其半。

惟孟子曰“乃若其情,可以为善”,则知天知人,一以贯之。

(以上《复礼会语序》)

督学万思默先生廷言

万廷言字以忠,号思默,南昌之东溪人。

父虞恺,刑部侍郎。

受业於一陽一明先生,登进士第。

历礼部郎官,出为提学佥事。

罢官归,杜门三十余年,匿迹韬光,研几极深。

念菴之学得先生而传。

先生自序为学云:“弱冠即知收拾此心,甚苦思,强难息,一意静坐,稍觉此中恰好有箇自歇处,如猿猴得宿,渐可柔驯,颇为自喜。

一日读《易》石莲洞,至‘艮思不出位’,恍有契证。

请於念菴师,师甚肯之。

入仕后,一交一 游颇广,闻见议论遂杂,心浅力浮,渐为摇眩,商度於动静寂感之间,参订於空觉有无之辨,上下沉掉,拟议安排,几二十年。

时有解悟,见谓弘深,反之自心,终苦起灭,未有宁帖处。

心源未净,一切皆浮,幸得还山,益复杜门静摄,默识自心。

久之,一种浮妄闹热一习一 心,忽尔销落,觉此中有箇正思,惟隐隐寓吾形气,若思若无思,洞彻渊澄,廓然边际,敻与常念不同,日用动静初不相离,自是精神归并在此。

渐觉气静神恬,耳目各归其所,颇有天清地宁, 然太和气象,化化生生,机皆在我。

真如游子还故乡,草树风皆为佳境矣。”

先生深於《易》,三百八十四爻,无非心体之流行,不着爻象,而又不离爻象。

自来说《易》者,程《传》而外,未之或见也。

盖深见乾元至善之体,融结为孩提之爱敬,若先生始可谓之知性矣。

万思默约语

人於事上应得去,是才未必是学。

须应酬语默声色形气之外,於自心有箇见处,时时向此凝摄,常若无事,然一切事从此应付,一一合节,始是学。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为天地万物万事之主,虽无物,未尝一息不与物应酬,故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但其感处常寂,至无而有,甚微甚深,不可测度,必极潜极退藏,庶其可见。

众人心常浮动随物,祗在事上安泊,舍事如一胡一 孙失树,无时宁息,以事实心,蔽塞天窍,何由见得此体?是以杂念纷纷,全无归泊,心源不净,一切皆浮。

虽向好事,亦是意气意见,总属才质耳,与真正性命,生几感通流行,了无相干,安得为学!

自人生而静以上,至日用见前浑成一片,无分天人。

《坤》者《乾》之用,不《坤》则非《乾》,故用九贵“无首”。

《坤》初恶“坚冰”,夫资生之后,形分神发,类诱知开,一陽一亢一陰一凝,随才各异,不能皆顺《乾》为用,於是必有保合太和之功。

盖《坤》在人是意,意动处必有物,物必有类,朋类相引,意便有着重处,便是一陰一凝。

是“坚冰”亦是有首。

失却《乾》一陽一本色,所谓先迷失道也。

所以圣人於意动微处,谨“履霜”之渐,收敛精神,时时退藏斋戒,务以一一陽一为主,消蚀意中一点一陰一凝一习一 气。

丧类从《乾》,使合中和,所谓后顺得常也。

到德不孤;不疑所行,方是“黄裳元吉”。

尧、舜兢业,文王小心,孔子一切有所不敢,不如此则非《乾》。

《乾》所谓以诚敬存之也,故学者先须识得乾元本体,方有头脑。

盖《坤》以乾元为主,元是生理,须时时有天地变化草木蕃意思,以此意自存,始不失乾元太始气象。

故曰“直方大,不一习一 无不利”。

夫不一习一 即不学不虑,是自然的。

如耳聪目明,手持足行,孩提啼笑爱敬,何尝一习一 来?自与天地变化,同其妙用。

若待一一一习一 得,能做几多事业?动手便滞,只区区形局中一物而已。

故说敬必如明道所云:“勿忘勿助,未尝致纤毫之力”,方是合本体功夫,不似后儒拘滞於形局也。

诚意功夫,只好恶不自欺其知耳。

要不自欺其知,依旧在知上讨分晓,故曰“必慎其独”。

独是知体灵然不昧处,虽绝无声臭,然是非一些瞒他不得,自寂然自照,不与物对,故谓之独。

须此处奉为严君,一好一恶皆敬依着他,方是慎。

小人一节,或云自欺之蔽。

不然,此正见他不受欺,人欺蔽他不得,所以可畏,不容不慎。

盖此中全是天命至一精一,人为一毫汙染不上,纵如何欺蔽,必要出头。

缘他从天得来,纯清绝点,万古独真,谁欺得他?如别教有云,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出身外。

何以故?金刚不与身中杂秽同止,故所以小人见君子,便厌然欲掩其不善,便肺肝如见。

此厌此见,岂小人所欲?正是他实有此件在中,务穿过诸不善欺瞒处,由不得小人,必要形将出来,决不肯与不善共住,故谓之诚。

诚则必形,所以至严可畏,意从此动,方谓之诚意,故君子必慎其独。

若是由人欺蔽得,何严之有?

或谓:“致良知於事事物物,就用说知止,就是心止处,说似有不同。”

曰:“体用原是一心,物我皆同此止,未有心止物不得所止,亦未有物得所止心不止者。

如处事一有不当,则人情不安,是物失所止,自心亦便有悔吝不安处,是吾心亦失所止。

须一一停当合天则,人己俱安,各得所止,方谓之止,非谓我一人能独止也。

此正是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也。

致良知於事事物物,即所谓知止也,故知止致知是一箇功夫。”

平天下“平”字最妙,深味之,令人当下恬然,有与天地万物同止其所气象。

一道清冷,万古常寂,学者须见此气象,格致诚正与修齐治,皆行所无事,不作颇僻,不落有所,人人孝弟慈,便人人定静安,浪静风恬,廓然无事,总一箇至善境界,所谓安汝止也,何等太平!厩古之帝王,起手皆是平的意思,故结果还他一箇天下平。

后世不然,多属意气,意见、造作功能,自己心浪未平,安能使人心太平?古人平的气象,未梦见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不知之知是所知,因感而有,用之发也。

是知之知是能知,不因感有,常知而常无知,体之微也。

此体是古今天地人物之灵根,於穆中一点必不能自己之命脉。

夫子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全是发明此件。

圣门学者,惟颜子在能知上用功,终日如愚,直要莹彻心源,透根安立。

其余多在所知上用力,子贡所谓“文章可闻”,皆是所知,惟“性与天道不可闻”者,始是知体。

颜子资高,其初以为,事物不必留心,便要径约,直从形而上处究竟,仰钻瞻忽,无有入处。

故夫子教他须一一从事物上理会,由博文,方有依据,事物透彻,方是形而上者。

颜子竭才做去,久之豁然觉得何处有高坚前后,浑然只当前自己一箇心,便是前日能仰钻瞻忽者。

视听言动,处处显露,不加减分毫,无上下亦无前后,故曰“如有所立卓尔。”

但颜子博约,与后儒说不同。

博便是博乃约的,如处事必讨自心一箇分寸,如读书必本自心一箇是非,如圣贤格言至论,一一消归自心,一切种种散见处,皆见得从自心条理中出,久之觉得只是自己一箇心,凡不迁、不贰、不远复,皆在此一处分晓,又何等约!渴自博而约,语有次第,博即是约,理无先后,同一时事。

若后儒所云,博是从外面讨,分明作两截,做精神耗蚀,何由得“卓尔”?

孔子一段生活意思,惟颜子得之最深,故於言而悦,在陋巷而乐,却以如愚守之。

其余则多执滞。

若非曾点说此段光景,孔子之意,几於莫传。

以三子照看,便见点意活,三子意滞,於此反照自身,便知自己精神。

是处一切不应执着,识此便是识仁。

盖生活是仁体,夫子言语实落又却圆活,要善体会。

如言敬,云“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有甚形状,借宾祭点出甚实落,然如字又不着宾祭上,令人照看,便可悟敬的意思。

如云“言忠信,行笃敬”,以忠敬属言行,煞是着实,却云“立则见其参於前,在舆则见其倚於衡”,是见何物参倚?亦是令人当下自见,有箇不着在言行上的时时存主。

盖夫子处处指点心体,令人自见现前一箇如有立卓体段,乃天所以与我者,所谓仁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不是推深说,正要见性命之实。

在人寻常喜怒哀乐中,其未发就是那能喜怒哀乐的,常自然在也,明其至近至易也。

圣人位育功化,皆从平常自在中来,无为而成,不须造作,所以谓之淡而不厌,谓之中庸。

然民鲜能者,非理有难能,人自好起风作浪,不肯安常,任其自然耳。

日问常令恬澹虚闲之意多,便渐次见未发气象。

凡有声色臭味可着聪明技巧者,虽绝一精一妙,只用心皆可入。

惟此德既称不显,无丝毫声臭可寻,聪明技巧总无着处,愈用心愈远,所以难入。

何也?为其原无,故无可入。

须将自己聪明技巧一习一 气净尽,敛得,方可入。

故有滋味,有文理,便不得;一切淡、简、一温一 ,方得。

稍求之远与显,则不得;一切攒簇向?从近,自微处透,方得。

故曰可与入德。

所谓入,只心气敛到极微,此德自在。

如水,浊澄清现,非有所入之处也。

费而隐,正对索隐说。

言隐不必索,就在面前用的,便是日日用着他,却又无些声臭可睹闻得,故曰费而隐也。

若费外有隐,则须待索,语大语小,夫妇鸢鱼,何处不是费,便有何空闲处可藏隐而待索耶?

性天皆心也,只尽心便知性知天,只存心便养性事天。

其实只一存字,但存不容易,须死生判断始得。

故必夭寿不贰,修身以俟,命自我立,一切自做主宰,方是存的功夫。

常存便是尽,故夭寿不贰,乃存心功夫极紧切真实耳。

久存自明,性天在我,非存外更有一箇知天养性立命之功也。

孩提爱敬,世儒看作形生以后,最切一窍发念最好处,却小看了。

乾坤只是一箇生理,一箇太和元气,故爱敬是乾坤骨髓,生人的命脉,从这些子结聚方成一人 ,故生来便会爱敬,不是生后始发此窍也。

不然,既非学虑,此念爱敬的,从何处一交一 割得来?孟子深於《易》,从资始处看透这消息,故断以性善,若人深体此意,则天地日月风雷山川鸟兽草木,皆是此窍,无物不是孩提,无时不是孩提,形色天性浑然平铺,故曰无他,达之天下也。

日间尝验心有所可,又隐然若有以为不可者;有所不可,又隐然若有以为可者,依之则吉,不则凶悔吝。

是常若有一物,□居无事而默默在中,为酬应之主,人伪都移易他不得,所谓未发之中,道心惟微是也。

人岂有二心?只一精一则一,不一精一则二,一则微,二则危矣。

前有所可,有所不可,是有生一习一 气,逐物惯一习一 之心,谓之人心,胸中若有二物,一交一 搆相似,故危。

后隐然以为不可,又以为可,是天则自然,谓之道心,万事皆从此出,而胸中常恬澹静深,无有一事,故微。

要之,人心是客感客形耳,总只是箇道心,故用功全在惟一精一。

所谓一精一者,非一精一察之一精一,乃一精一专之一精一也。

闇然收敛,屏浮伪杂驳一习一 气之累,气潜神凝,胸中渐一,一则微,常微常显,是谓“允执厥中”。

所谓一念羲《图》者,如处一事,敛念注思,是坤;思而得之,泰然行去,是复。

或遇事念中大锐,便锉敛,是坤;少间意气和平做去,是复。

惩忿窒欲皆然。

若能常自退藏,则总是一箇乾元,自卷自舒,自专自直,先天在我。

心急操之则二,有驰者,有操之者。

盖浑而孝之则一,是谓立诚。

有道者神常胜形,形虽槁寂,自有一种在形骸之外,油然袭人。

愈久愈有味,盖得之涵养之素也。

学问养到气下虑恬;见前便觉宇宙间廓然无一丝间隔,无一毫事,受用不可言说。

日间涵养此中,常有然恬愉和适,不着物象之意,始是自得。

所谓元吉者,元是一一团一 生生之意,若常是这意流行,无处不吉。

易以知险,简以知阻,不是要知险阻,是当险阻处,一味易简之理应之,目不见险阻耳。

盖圣人随处总一箇乾元世界,六十四卦皆要见此意。

心体无量广大,不是一人一箇心。

三才万物,亘古至今,总在?许存得,便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是谓立人极。

《诗》称文王之德,必曰“和敬”,和是敬之自然处,敬便和也。

所谓自然,亦非由勉,心念虽纷杂,天生有箇恰好存处,寻到恰好处,自然一便是敬。

明道所谓勿忘勿助,中间正当处也。

故存是合他自然恰好处,非能强存,若强存祇益纷扰,即勉到至处,亦是以敬直内。

或曰:“先生?言存心以下,然欤?”

曰:“然。

恶其牵於物而浮以强,故下之下则近乎潜矣。”

“又言以息,然欤?”

曰:“然。

恶其作於为而梏以亡,故息之息则几乎止矣。”

曰:“抑之而愈亢,息之而愈驰,奈何?”

曰:“抑之愈亢,为以有下下之,不知心体之自下也,乾所以为潜也。

息之愈驰,为以有息息之,不知心体之本息也,《书》所以称止也。

潜则藏乎渊,止则几乎寂。

渊寂者,天地之灵根,学《易》之归趣也。”

“然则两者不一乎?”

曰:“否。

息而后能下也,是存存之妙旨也。

一旦不可得,而况不一乎?嗟夫!尽一陽一之亢,缘虑之驰,吾人一习一 心流注久矣,世方倚以立事,而孰能息之?孰能下之?”

存久自明,何待穷索?穷索是意路名言,与性命之理无干。

盖明处即存处,非存外别有理可明。

天地万物,古今万事,总自这?来,常存得,便都在?许,志气清明,渐自显露。

思不出位,思是能止,位是所止,云不出,是常行而常止也。

然思是活物,位有何形?总天则自然耳。

亲切体此,无如“俨若思”三字,盖思则非无,俨若则非有,有无之间,神明之位,昭然心目。

息,止也,生也,纔息便生。

平旦雨露,润泽万物,功德遍天下,焂忽之间,从何处生来,妙不可测,知道者,默成而已。

周、程后,儒者少知此理,向有作思惟处,理会功业,终有方局,为不从广生大生中来也。

予官祠部,与寮友至一寺中,友问笃恭天下平意旨,予未答。

时一僧端坐诵经,诵毕起,问讯就坐,闲静无一言,目平视不瞬。

时又两官人提热柄者偕来,意气甚盛,以语挑问之,不答;稍顷,各默然;又顷,则皆有敛衽消歇意。

予留坐终日,则皆茫然自失。

予因与友人言,此便是笃恭天下平之理,只患反己不深,不造至处耳。

今人不说此理,要以声色动人,即动亦浅。

然此理自周、程后,未有深信者。

使此僧当时答问往复,这意思便都浮散了,安能感人?

心,火也,性本躁动,夙生又不知费多少薪标樵蕴积之,故光明外铄,附物蔓延,思虑烦而神气竭。

如膏穷烬灭,其生几何!颗之善养心者,必求一掬清净定水,旦夕浇浸之,庶转浊溽为清凉,化强一陽一为和粹。

故《大学》定静,《中庸》渊泉,《孟子》平旦之息,《大易》艮背之旨,洗心之密,皆先此为务,润身润家、国、天下,一自此流出。

不然,即见高论彻,终属意气,是热闹欲机,人己间恐增薪耳。

但此水别有一窍,发自天源,洞无涯涘,未可意取,必闇然君子,晦韬光,抑气沉心,庶其冥会,则天源浚发,一点灵光,孕育大渊之中,清和浑合,默收中和位育之效於眉睫间,肫肫浩浩渊渊,造化在我。

盖是资始以上,生涯不作,云雨流行,以后活计也。

忠恕尽乾坤之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是心体,凡事只如这箇心做去,便是恕。

明道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变化草木蕃,不其恕乎?”

语最彻,其余都说粗了。

予学以收放心为主,每少有驰散,便摄归正念,不令远去。

久之,於心源一窍渐有窥测,惟自觉反身默识一路滋味颇长耳。

欲立欲达,人有同情,惟一向为己则为私,积之则是天地闭,贤人隐。

若能就将此欲譬诸人,人不必更别起念,只本念上不动丝毫,当下人己浑然,分愿各足,便是天地变化草木蕃也。

然此在一念微处,转移毫忽,便有诚伪王霸之辨,故学贵研几。

诚无为几,则有善恶。

何者?凡动便涉於为,为便易逐於有,逐於有则虽善亦粗,多流於恶,故学问全要研几。

研者,磨研之谓。

研磨其逐有而粗的,务到极深极微处,常还他动而未形者,有无之间的本色,则无动非神,故曰“诚神几”,曰“圣人”。

《大学》知是寂,物是感,意却是几,故必先诚意。

夫天地人,总是箇动几。

自有天地,此几无一息不动,一息不动,则乾坤毁。

自有此人,此意无一息不生,一息不生,则人心死。

但只要识得动而常寂之妙体耳,非动外有寂,即动是寂,能动处不涉於为,所动处不滞於,便是真寂。

《易》所谓是安顿自己身子处,身子安顿停当,事事停当,故曰“位正当”。

又曰“以刚正”,皆安其身而后动之意。

若自身安顿不停当,事事不停当,故曰“位不当”。

可见士君子处天下国家,无论穷达,先要安顿此身。

或曰:“乱臣贼子已住安知惧?”

曰:“此拘儒之见也。

万古此君臣,万古此人心,则亦万古此一点惧心。

夫子视万古如一息,只剔得这点惧心昭然在天地间,便自君臣上下各自竦惧,各安其分,各尽其职。

今亦犹古,古亦犹今,有何已往?有何现在未来?此皆世儒小见,在形骸世界上分别,与论迁、固之史何异!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明儒学案》公案小说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文洁一邓一定宇先生以讚一邓一以讚字汝德,号定宇,南昌新建《明儒学案》卷二十一 江右王门学案六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