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
肆、为政__一、务本
一、务本
160.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公曰:“为之奈何?”
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禀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卷十·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爱家族,礼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徕各行工匠,抚慰远方人民,安定各地诸侯。
修正己身,则可树立品德,不为外在名利所动摇;尊重贤人,如此小人自然远离,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作出错误决策;亲爱家族,则叔伯、兄弟之间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嫌隙;礼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识、以礼相待,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体恤众臣,则众臣必深怀感恩而尽心报效;爱民如子,则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劝善;招徕各行工匠,国家才会富裕充足;抚慰远方民族,则四方人民受到恩惠,自然会归顺依附;安定各地诸侯,则天下人民敬畏诚服。”
哀公问:“该如何做到呢?”
孔子说:“内心严肃诚敬,外表整齐端庄,不合礼义的事绝对不干,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弃谗言、远离女色,轻财物而重道德,这是尊重贤人之法;根据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禄,理解对方的好恶,这是增进家族和睦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任,这是礼敬大臣之法;忠诚信实者,给予优厚俸禄,这是劝进贤士之法;农闲时节才役使人力,并减收赋税,这是爱民如子之法;经常考核工作,并依考绩发给酬劳,这是招徕各行工匠之法;款待来往的各方族群,奖励善行而怜悯弱势,这是抚慰边远人民之法;延续断绝的世系,振兴衰废的国家,平时维持外一交一 礼节,进贡虽薄而答礼丰厚,这是安抚诸侯之法。
总之,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的纲领,而实行的关键,只在一个真诚。”
16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卷二·尚书)
【白话】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唯有根本稳固,国家才会安宁。
16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故为政在于得人。
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卷十·孔子家语)
【白话】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道理及方法,都记载于典籍上。
如果有像文武圣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仁政便能实行;如果圣王消失了,那么仁政便会跟着止息。
所以施政的关键在于获得圣贤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必须以修养己身来感召,修养己身必在于遵循道德伦理,遵循道德伦理的下手处,在于以仁爱存心。
163.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职也。
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
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一习一 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
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一习一 贯如自然。”
(卷十六·汉书四)
【白话】从前周成王年幼在襁褓中,便请来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师。
保,是保护太子的身体;傅,是以道德仁义来教导他;师,是以圣贤教诲来启发他,这就是三公的职责。
于是又设立“三少”,少保、少傅、少师,这是与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
所以当太子幼年懂事时,三公、三少就讲明孝、仁、礼、义的道理,引导他落实,并驱逐奸邪之人,不让太子见到不好的行为。
因此选出天下品行端正的君子,以及孝顺友悌、见闻广博、有学问道德的人,保护辅助他,让他们陪伴太子朝夕相处、同出同入。
所以当太子生下来,所见的都是正事,所听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左右前后都是正人君子。
……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样,自然而然会变成习惯。”
164.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
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
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
(卷四十三·说苑)
【白话】国家没有贤能的大臣辅佐和优秀的人才协助,而能成就功业、平定危乱且延续已灭绝的国家,是从来没有的事。
所以国家不必求大,而在求得民心;辅佐的大臣不必求多,而在求得贤良俊才。
得民心的人,人民自然会拥护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志士仁人自然来归附他。
165.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
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
夫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
……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
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
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
(卷十·孔子家语)
【白话】哀公问孔子说:“请问人道之中什么最重要?”
孔子回答说:“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
政的意思就是端正。
君主自己先端正了,百姓也就跟着端正。”
……哀公问道:“请问如何处理政事?”
孔子回答说:“夫妇职责有所区别,父子之间互相亲爱,君臣上下互相信任。
这三个人伦关系端正了,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会跟着理顺。”
166.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
夫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
(卷三十八·孙卿子)
【白话】天地可以说是最博大了,但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可以说是最睿智了,但不真诚就不能教化万民;父子可以说是最亲近了,但不真诚就会疏远;君王可以说是最尊贵了,但不真诚就不会被人尊重。
因此真诚,乃君子遵循的品德操守,更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167.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卷九·论语)
【白话】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君主打算请您去辅助他治国,不知您将以何事为先?”
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使名分与事实(身份等)相符。
如果名不正,则言语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办事就不易成功;办事不成功,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起;礼乐不兴起,刑罚就会用之不当;刑罚不当,人民就会感觉手足无措,天下就乱了。”
168.《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一之 谓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卷一·周易)
【白话】《彖传》上说:“家人卦”,象征女子守着正道,居于家内,相夫教子;男子守着正道,处理外务,承担经济重担;男女各自安守正道,这是天地间的义理。
家庭中有严明的君长,这就是指父母亲。
父亲善尽父道,儿子善尽孝道,兄长善尽为兄之道,弟弟也善尽为弟之道,丈夫善尽夫道,妻子善尽妇道,这样一来,家道就能端正,所有家庭都能端正家道,那么天下就安定了。
169.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
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阨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
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辨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一交一 游为末;孝悌以致养为本,以华观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为末。
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则道德崩。
(卷四十四·潜夫论)
【白话】要使百姓富裕,以农事生产为本,以流动的职业为末;各种工艺,以实用为本,以雕琢装饰为末;买卖经商,以流通货物为本,以出一售珍奇货物来谋利为末。
这三者若能守住根本、远离枝末,百姓就会富裕;如果远离根本而守住枝末,百姓就会贫穷;百姓贫穷就会陷入困境而无心行善,百姓富裕就会安乐而容易教化。
教育训导,以道德仁义为本,以巧言善辩为末;言论话语,以诚信顺理为本,以奇异华丽为末;知识分子,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本,以一交一 友应酬为末;落实孝悌,以尽心奉养为本,以图表面、讲排场为末;身为部属,以忠诚正直为本,以谄媚讨好为末。
这五者若能守住根本、远离枝末,仁义的风气就会兴盛;假如远离根本而守住枝末,道德就会崩溃。
170.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夫礼教之治,先之以仁义,示之以敬让,使民迁善日用而不知也。
(卷五十·袁子正书)
【白话】仁义礼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令刑罚,是治理国家的枝叶。
没有根本就不能长久建立,没有枝叶就不能稳定建设。
以礼义教化治国,首先要实行仁义,带头做到恭敬谦让,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就迁善改过。
171.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
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
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一交一 ;事不终始,无务多业。
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
(卷十·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立身处世要先遵循六个根本准则,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立身合乎仁义,而孝是立身的根本;丧事要有礼节,而哀痛是丧事的根本;作战布阵有行列,而勇是战阵的根本;治理政务需有条理,而农业是政治的根本;安定国家有方法,而慎选继承人是安国的根本;创造财富有一定的时机,而付出劳力是致富的根本。
根本不能巩固,就不要追求枝末小事的完美;亲戚之间都不能一团一 结和睦,就不要致力于跟外人交往;做事情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多种事业。
因此,回归根本从近处做起,这是君子应该采取的原则和方法。”
所以假如本末倒置,不只徒劳无功,还会产生严重的流弊问题。
【注释】①反本修迹:回归根本从近处做起。
《群书治要》选文“反本修迹”,当今出版的《孔子家语》作“反本修迩”,本条依“反本修迩”翻译。
172.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义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庶事一精一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卷二十七·蜀志)
【白话】诸葛亮担任丞相时,安抚百姓,明示礼义规范,一精一简官职,采用权宜的法制,以真诚待人,处事大公无私。
对于尽忠、有益国家的,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触犯法令、怠忽职守的,即使是亲信也必定惩罚;认罪悔改的,即使罪行严重也必定从宽开释;巧言掩过的,即使罪行轻微也必定从严判刑。
就算善行再微小也要赞赏,恶行再微细也要指责。
精通熟一习一 各项政事,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依照职位来要求实效,不允许弄虚作假。
最终在蜀国境内,人人都敬畏和爱戴他。
刑罚政令虽然严厉,人民却毫无怨言,正是因为他处事公平,而且勉励、禁戒都非常明确。
他真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能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了。
173.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卷九·孝经)
【白话】孔子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17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卷九·论语)
【白话】君子为人必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175.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卷九·孝经)
【白话】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因此能把这种孝敬心转移去效忠君主;奉事兄长能尽悌道,因此能将这种恭敬心推移去顺从长官;家居生活治理得当,因此能把治家的经验移于处理政务。
所以,在家中养成了孝悌的品行,在外才能建功立业,美好的名声自然会显扬于后世。”
176.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卷二十二·后汉书二)
【白话】孔子说:“奉事父母做到孝顺恭敬,因此能把这种孝敬心转移去效忠君主。”
所以寻找忠臣,一定要从有孝子的家庭中选拔。
177.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
(卷十·孔子家语)
【白话】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知道如何做一个好父亲;懂得如何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后才懂得如何任用人。
178.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卷九·论语)
【白话】曾子说:“对于父母过世的丧葬能谨慎守礼,对于已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礼依时追思怀念,不忘根本,则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淳厚善良。”
179.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一兽 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
(卷三十九·吕氏春秋)
【白话】泉水很深,鱼鳖就会聚集生存;树木茂盛,飞鸟就会群集筑巢;草丛茂密,禽一兽 就会依附栖息;君主贤明仁德,各方的豪杰自然会归顺效忠。
所以,圣明的君主不求各方都来归附,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附的条件。
180.夫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
(卷四十七·刘廙政论)
【白话】治理政事,没有比使官吏清廉更好的了。
181.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
(卷九·论语)
【白话】子贡问如何治理政事。
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死亡,假使人民不信任政府,国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来了。”
由此可知,只要人民信赖政府,虽无充足的粮食,仍然可与国家共患难。
一旦除去了信用,纵无外患,也有内乱,国家就不能安稳了。
18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卷三十四·老子)
【白话】老子说:我有三种法宝,要保持而且要永远守住。
一是仁慈,二是节俭,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