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别集类十
△《龟溪集》·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沈与求撰。
与求字必先,德清人。
政和五年进士。
高宗时官至知枢密院事。
卒谥忠敏。
事迹具《宋史》本传。
是集为绍熙中其孙说所刊,前有观文殿大学士李彦颖、湖州教授张叔椿二序。
史称与求历御史三院,知无不言。
前後几四百奏,其言切直。
今所存仅十之三四,类多深中时弊。
陈振孙《书录解题》曰:“与求尝奏王安石之罪,大者在於取扬雄、冯道。
当时学者惟知有安石。
丧乱之际,甘心从伪,无仗节死义之风,实安石倡之。
此论前未之及也”云云。
考熙宁以逮政和,王、蔡诸人以权势奔走天下。
诛锄善类,引掖宵人。
其夤缘以苟富贵者,本无廉耻之心,又安能望以名节之事!其偷生卖国,实积渐使然,不必尽由於推奖扬雄、表章冯道。
与求此奏,亦事後推索之词。
然其说主持风教,振刷纲常,要不可不谓之伟论也。
至其制诰诸篇,典雅舂容,亦具有唐人轨度,又不徒以奏议见长矣。
△《并榈集》·十六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宋邓肃撰。
案王明清《挥麈後录》称:“宣和壬寅,艮岳成,徽宗御制记。
李质、曹组各献赋。
独太学生邓肃上十诗,备述花石之事。
其末句云:‘但愿君王安万姓,圃中何日不春风。
’诏屏逐之。
靖康初,李伯纪启其事,荐其才,召对赐进士出身。
後为右正言,著亮直之名於当日。
肃字志宏,南剑人。
有文集,号《并榈》,遗文三十卷,诗附集中”云云。
即其人也。
今本仅诗一卷、词一卷、文十四卷。
与三十卷之数不符,殆散佚不完,又经後人重编欤。
当张邦昌之僭立也,肃间行奔赴南京,其擢右正言即在是时。
大节与杜甫略相似。
其《靖康迎驾行》、《後迎驾行》等篇,亦颇近甫奉先诸作。
在南北宋间,可谓笃励名节之士。
又唐、宋以来学者,皆尊扬雄,熙宁中遂至配享。
而肃书扬雄事,独指为叛臣,无可容於天地之间。
与沈与求疏论王安石过尊扬雄,未知孰为先後。
然均在《朱子纲目》书莽大夫之前。
考陆深《溪山馀话》,载肃与朱子父松相善,有醉留冠带以质纸笔之戏。
肃有《寄朱韦斋》诗,即道其事。
然则《纲目》之斥扬雄,得无传肃之说乎?其识如是,宜其立身有本末矣。
△《默成文集》·八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宋潘良贵撰。
良贵字义荣,一字子贱,号默成居士,婺州金华人。
政和五年,以廷试第二人释褐为辟雍博士。
累迁提举淮南东路常平。
靖康元年召还,坐事除监信州口排岸。
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历除徽猷阁待制,提举亳州明道宫。
坐与李光通书,降三官。
卒赠左朝奉大夫。
事迹具《宋史》本传。
良贵学术醇正,侃直不阿。
首论何等之不可为相。
又与黄潜善、吕颐浩相忤。
又面劾向子。
屡坐屏斥,而所守不移。
故朱子亦称其刚毅近仁。
其《论治体子》等篇,悱恻沈痛,足以感人,尤足以觇其节概。
其集见於史者十五卷,久佚不传。
此本乃康熙中其裔孙所刊,仅文二十首、诗二十七首、词一首,皆掇拾於散亡之馀,粗存梗概。
然以集中除谢诸表,与本传、年谱相较,亦多足资参订。
如年谱载良贵既至严州任,请祠,得主管亳州明道宫。
转秘书少监,迁起居郎,拜中书舍人。
今集中有《辞免秘书少监申省状》,可与年谱相证,而本传不云转秘书少监。
又良贵知严州之後,凡再为中书舍人,集中有《谢中书舍人诰表》,又有《谢中书舍人表》可证,而本传但云起为中书舍人,不著前後再命。
皆可以补《宋史》之阙误。
惟是篇页寥寥,而强分卷帙,未免有意求多。
又一卷、二卷皆载本传及年谱、诰敕等文,至三卷乃及其著作。
虽用宋敏求编李白集之例,而喧夺太甚,究为编次无法。
至潘乃良佐之子,於良贵为犹子,而亦附其传志於末编,尤为不伦。
今姑仍旧本录之,而附纠其丛脞如右。
△《鄱阳集》·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洪皓撰。
皓有《松漠纪闻》,已著录。
此其诗集也。
皓建炎中擢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为大金通问使。
龚副之。
後仕刘豫,皓独不屈节。
遂流递冷山,居雪窖中。
陈王固新(案“固新”《宋史》作“悟室”,今据《金国语解》改正)甚敬礼之,使教诸子八人。
集中所称彦清、彦亨、彦隆、彦深者,皆固新子也。
皓所作诗,亦於此时为多。
及乌珠(案“乌珠”《宋史》作“兀术”,今据《金国语解》改正)杀固新,迁皓中。
至绍兴十二年,始归国。
留金首尾凡十五年。
後为秦桧所嫉,安置英州。
皓诗所谓“六十之年入瘴乡”是也。
居九年,始内徙。
行至南雄州卒。
其诗世无传本。
传称皓有文集五十卷,而《书录解题》作十卷。
考皓子适《盘洲集》中载有皓集跋语一篇,称裒其在北方诗文为十卷,刻之新安郡。
则《宋史》误矣。
其集久不传。
今从《永乐大典》所载,裒辑编次,共为四卷。
凡其始奉使时,涂次所经,及迁居冷山,以及归国後南窜之作,有年月可考者,悉以年月排比。
或年月不可考而确知其为奉使後作、归国後作、南迁後作者,亦皆以类相从。
其不知作於何时者,则别缀於後,而以适跋语附焉。
皓大节凛然,照映今古。
虽不必以文章为重,然其子适、迈、遵承藉家学,并掇词科。
著述纷纷,蜚声一代。
渊源有自,皓实开之。
迄今年代迢遥,篇章散佚。
幸得遭逢圣世,罗遗逸,复光耀於蠹蚀之馀。
斯亦忠义之气不可泯没,待昌期而自发其光者矣。
△《澹斋集》·十八卷(永乐大典本)
宋李流谦撰。
流谦字无变,汉州德阳人。
少以父良臣荫,补将仕郎,授成都府灵泉县尉。
秩满调雅州教授。
会虞允文宣抚全蜀,置之幕下,多有赞画。
寻以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力丐补外,改奉议郎,通判潼州府事。
其事迹不见於《宋史》。
惟其兄益谦所作行状,尚具见其始末。
所著文集,《宋志》亦不著录。
惟焦《国史经籍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俱载有《澹斋集》八十一卷。
是明世尚有传本。
今已湮没无闻。
厉鹗撰《宋诗纪事》,仅从《成都文类》中得《梅林分韵》一首,其文亦与本集颇有异同。
又以流谦为绵竹人,与行状不合。
知鹗未睹本集,故传闻异词也。
流谦以文学知名。
其父良臣,尝出张浚门下,为所论荐。
集中《分陕志》,专为颂浚勋德而作,铺张太甚,殊不免门户之私。
其诗文边幅稍狭,间伤浅俚,亦未能尽臻醇粹。
然笔力峭劲,不屑屑以雕琢为工。
视後来破碎ぃ弱之习,较为胜之。
宋代遗集,大半散佚。
若流谦者,固不妨存备一家矣。
谨就《永乐大典》所载,抄撮编次,为十八卷。
其益谦行状及其子廉渠刊集原跋,并附录於末,以备考证焉。
△《韦斋集》·十二卷、附《玉澜集》·一卷(内府藏本)
宋朱松撰。
松字乔年,别字韦斋。
朱子之父也。
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
官至吏部员外郎。
以言事忤秦桧,出知饶州。
未上请间,得主管台州崇道观。
满秩再请,命下而卒。
朱子作行状,称有《韦斋集》十二卷、外集十卷。
外集今已久佚。
是集初刻於淳熙,再刻於至元,又刻於弘治。
传本亦稀。
康熙庚寅,其裔孙昌辰又校录重刊,是为今本。
核其卷数,与行状所言相合,盖犹旧帙也。
前有傅自得序,称其诗高远而幽洁。
其文温婉而典裁。
至表奏书疏,又皆中理而切事情。
虽友朋推许之词,然松早友李侗,晚折秦桧,其学识本殊於俗;故其发为文章,气格高逸,然自异。
即不藉朱子以为子,其集亦足以自传自得。
所云颇为近实。
非後来门户之私,以张┉而尊张浚者比也。
後附朱槔《玉澜集》一卷。
槔字逢年。
松之弟也。
其集原别本自行,故《书录解题》与松集各自著录。
明弘治丙辰,任邱邝得其本於睢阳陈性之,因附刻松集之後。
昌辰此刻亦仍之。
後有尤袤跋,极称其《春风》一篇、《即事》三首。
然槔诗实不及松,袤所称亦未为尽允。
姑附骥以行云尔。
△《陵阳集》·四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韩驹撰。
驹字子苍,蜀仙井监人。
政和中召试,赐进士出身。
累除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
南渡初,知江州。
事迹具《宋史·文苑传》。
驹学出苏氏。
吕本中作《江西宗派图》,列驹其中,驹颇不乐。
然驹诗磨淬翦截,亦颇涉豫章之格。
其不愿寄王氏门下,亦犹陈师道之瓣香南丰,不忘所自尔。
非必其宗旨之迥别也。
陆游跋其诗草,谓反覆涂乙,又历疏语所从来。
诗成,既以与人,久或累月,远或千里,复追取更定,无毫憾乃止。
亦可谓苦吟者矣。
晁公武《读书志》谓王黼尝命驹题其家藏《太乙真人图》,盛传一时。
今其诗具在集中,有“玉堂学士今刘向”之句,推许甚至。
刘克庄谓“子苍诸人,自鬻其技至贵显”,盖指此类。
其亦陆游《南园记》之比乎!要其文章不可掩也。
△《山集》·三卷(永乐大典本)
宋朱翌撰。
翌有《猗觉寮杂记》,已著录。
其集目见於诸书者,《宋史·艺文志》作四十五卷、诗三卷。
陈氏《书录解题》作三卷。
焦氏《经籍志》作二卷。
而周必大《平园集》又云:“其子氐等类公遗稿凡四十四卷。”
卷目彼此互异。
盖必大所言,即《宋志》之四十五卷,乃其文集。
所云三卷者,则专指诗集。
《经籍志》所载亦其诗集,而又讹三卷为二卷也。
今文集已不可见。
诗集亦无传本。
惟《永乐大典》所收,篇什尚多。
谨裒而集之,为三卷,以还其原目。
翌父载上,尝从苏轼、黄庭坚游。
翌承其家学,而才力又颇富健。
故所著作,有元遗风。
集中五七言古体皆极跌宕纵横。
近体亦伟丽伉健。
喜以成语属对,率妥帖自然。
陈鹄《耆旧续闻》、刘克庄《後村诗话》、王应麟《困学纪闻》皆采其佳句,盛相推挹。
盖其笔力排,实足睥睨一时。
与南渡後平易单缓之音,牵率潦倒之习,迥乎不同。
周必大序以杜牧拟之,非溢美也。
今陈鹄等所摘诸句,虽不能悉见全篇,然三卷之内,菁华具存,亦足窥豹一斑矣。
△《溪集》·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郭印撰。
印诗数百篇,散见《永乐大典》各韵中,皆题曰《溪集》。
而《宋史·艺文志》及诸家书目均未著录。
惟厉鹗《宋诗纪事》载印为成都人,政和中进士。
而亦不详其官爵。
所录诗仅二首。
一从《全蜀艺文志》摘出,为《游大隋山》诗。
一从《四川总志》摘出,则即集中《游下岩寺》诗是也。
今案集中有《溪杂咏小序》,自题亦乐居士。
且称“性嗜水竹,经营二十载,始得一亩之园”云云。
则溪乃其别墅之名。
又有《过铜梁县》诗云:“摄职临兹邑,於今五十年。”
又《仁寿县山斋》诗云:“随牒几推迁,铜章领岩邑。”
又《次韵宋南伯》云:“衰迟来作邑,劳苦剧万状。”
则尝累任县令,晚始退居。
又《赠刘元圭诗》有“今年岁八十”之语。
则其齿亦跻上寿。
观所作《养生歌》及《读易》诸诗,盖有得於导引之术者。
其交游最密为曾忄造、计有功等,皆一时博雅之士。
则印亦胜流矣。
特以集久不传,故录宋诗者遂罕能称述耳。
今据《永乐大典》所载,分体编辑,为十二卷。
其诗才地稍弱,未能自出机杼。
而清词隽语,瓣香实在眉山。
以视宋末嘈杂之音,固为犹有典型矣。
△《卢溪集》·五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宋王庭撰。
庭字民瞻,庐陵人。
政和八年进士第。
调茶陵丞。
与上官不合,弃官隐居卢溪。
胡铨谪岭南时,庭以诗送之,有“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须为天下奇”语。
後坐是流岭南。
孝宗时召对,赐国子监主簿。
乾道六年复除直敷文阁。
年九十三乃卒。
卷首载胡铨、周必大等序文、题跋、志状,叙述始末甚详。
其生平著作颇富,有《六经论语讲义》、《易解》、《语录》及《沧海遗珠》等书。
今皆散佚,惟此集犹传。
凡古近体诗二十五卷、杂文二十五卷。
其脱稿不全者,亦附於卷末。
读其所作,矫然伉厉之气,时流露於笔墨间。
刘澄评其文,在庐陵可继欧阳修。
後杨万里尝从之游,亦谓其诗出自少陵、昌黎,大要主於雄刚浑大。
虽推挹之词,未免涉於溢量,要亦得其近似矣。
△《屏山集》·二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刘子撰。
子字彦冲,崇安人。
刘之季子。
尝通判兴化军。
移疾归里,筑室屏山以终。
此集乃其嗣子坪所编,而朱子为之序。
序末署门人朱某,盖早年尝以父命受业於子也。
集中谈理之文,辨析明快,曲折尽意,无南宋人语录之习。
论事之文,洞悉时势,亦无迂阔之见。
如《圣传论》、《维民论》及《论时事子》诸篇,皆明体达用之作,非坐谈三代,惟骛虚名者比。
古诗风格高秀,不袭陈因。
惟七言近体,宗派颇杂江西。
盖子尝与吕本中游,故格律时复似之也。
王士祯《池北偶谈》曰:“屏山诸诗,往往多禅语。
如《牧牛颂》云:‘直饶牧得浑纯熟,痛处还应著一鞭。
’《径山寄道服》云:‘聊将佛日三端布,为造青州一领衫。
’又云:‘此袍遍满三千界,要与寒儿共解颜。
’此类是也。”
又述子之言曰:“吾少官莆田,以疾病,时接佛、老之徒。
闻其所谓清净寂灭者,而心悦之。
比归读儒书,乃见吾道之大”云云。
是子之学初从禅入,当时原不自讳,故见於吟咏者如此云。
△《北海集》·四十六卷、《附录》·三卷(永乐大典本)
宋綦崇礼撰。
崇礼字叔厚,高密人,後徙氵维之北海。
登重和元年上舍第。
高宗南渡,为起居郎。
召试政事堂,拜中书舍人。
历官宝文阁学士,知绍兴府。
退居台州,卒,赠左朝议大夫。
事迹具《宋史》本传。
《艺文志》、《书录解题》俱载崇礼《北海集》六十卷。
世久失传。
厉鹗《宋诗纪事》仅从《天台胜记》中得所作《石梁瀑布》诗一首,而其他概未之见。
今检《永乐大典》,载崇礼诗文颇多。
中惟制诰最富,表启之类次之,散体古文较少,而诗什尤寥寥无几。
盖其平生以骈体擅长故也。
集中间有原注,称崇礼为先祖。
则当时所据,犹其家刻之旧本矣。
史称崇礼妙龄秀发,聪明绝人。
覃心辞章,极润色论思之选。
再入翰林,凡五年。
所撰诏命数百篇,文简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体。
今观是集所载内外诸制,大约明白晓畅,切中事情,颇与《浮溪集》体格相近。
如《吕颐浩开督府制词》,则楼钥赏其宏伟;《王仲嶷落职制词》,则王应麟取其精切;《邹浩追复待制制词》,则《宋史》采入本传,以为能推朝廷所以褒恤遗直之意;其《草秦桧罢政制》,则直著其恶,致桧再相後奏索其稿,几蹈危祸。
史所云,盖非溢美矣。
陆游《老学庵笔记》称:“崇礼《谢宫祠表》云:‘杂宫锦於渔蓑,敢忘君赐。
话玉堂於茅舍,更觉身荣。
’时叹其工。
又有一表云:‘欲挂衣冠,尚低回於末路。
未先犬马,傥邂逅於初心。
’尤佳”云云。
今集中乃无此二联。
知其杰制鸿篇,尚多遗脱。
然据今所得睹者,已足见词藻之精丽,不必全璧也。
谨分体排订,为三十六卷。
又《兵筹类要》一书,乃其在翰苑时所撰进,皆援据兵法,参以史事,各加论断。
虽纸上空谈,未必遽切实用,而采摭尚为博洽。
今亦编为十卷,次之於後。
其历官除授告词及吕颐浩书启、李邴祭文、秦桧乞追取御笔词头子,原本皆载入集中。
今并仍其旧。
而益以《宋史》本传、《氏族言行录》诸条,别为附录三卷,系诸集末,以备考核焉。
△《鸿庆居士集》·四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孙觌撰。
觌字仲益,晋陵人。
徽宗末,蔡攸荐为侍御史。
靖康初,蔡氏势败,乃率御史极劾之。
金人围汴,李纲罢御营使,太学生伏阙请留,觌复劾纲要君。
又言诸生将再伏阙。
朝廷以其言不实,斥守和州。
既而纲去国,复召觌为御史。
专附和议,进至翰林学士。
汴都破後,觌受金人女乐,为钦宗草表上金主,极意献媚。
建炎初,贬峡州。
再谪岭外。
黄潜善、汪伯彦复引之,使掌诰命。
後又以赃罪斥,提举鸿庆宫。
故其文称《鸿庆居士集》。
孝宗时,洪迈修《国史》,谓靖康时人独觌在,请诏下觌,使书所见闻靖康时事上之。
觌遂於所不快者,如李纲等,率加诬辞。
迈遽信之,载於《钦宗实录》。
其後朱子与人言及,每以为恨。
谓小人不可使执笔。
故陈振孙《书录解题》曰:“觌生於元丰辛酉,卒於乾道己丑,年八十九,可谓耆宿矣。”
而其生平出处,则至不足道。
岳珂《呈史》亦曰:“孙仲益《鸿庆集》大半志铭,盖谀墓之常,不足诧。
独《武功大夫李公碑》,乃俨然一耳。
亟称其高风绝识,自以不获见之为大恨。
言必称公,殊不为怍。”
赵与时《宾退录》复摘其作莫开墓志,极论屈体求金之是,倡言复雠之非。
又摘其作韩忠武墓志,极诋岳飞。
作万俟Ι墓志,极表其杀飞一事。
为颠倒悖谬。
则觌之怙恶不悛,当时已人人鄙之矣。
然觌所为诗文颇工,尤长於四六。
与汪藻、洪迈、周必大声价相埒。
必大为作集序,称其名章隽句,晚而愈精。
亦所谓“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也”。
流传艺苑已数百年。
今亦姑录存之,而具列其秽迹於右。
一以节取其词华;一以见立身一败,诟辱千秋,清词丽句,转有求其磨灭而不得者。
亦足为文士之炯戒焉。
△《内简尺牍编注》·十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宋孙觌撰。
其门人李祖尧编,并为之注。
觌所撰《鸿庆集》,自三十七卷至五十卷皆书帖。
然参校此本,时有不同。
如此本载《与信安郡王孟仁仲帖》二十二首,集本皆不载。
集本四十六卷内有《与孟仁仲郡王帖》一首,复与此不符。
又此本载《与叶左丞少蕴帖》一首,与集本第四十五卷所载《与叶少蕴资政帖》三首、四十六卷所载《与叶左丞帖》一首,亦复各别。
盖祖尧据手稿编之,故时有出入。
至其注中多取觌自著诗文以资考证。
如第三卷《与周表卿侍郎》第五帖,注引觌集《谢吏部侍郎兼权直学士表》,集本乃无此篇。
第七卷《与常守徐计议》第五帖,注引觌集《常州资圣禅院兴造记》云:“清智大师普既至,始改号资圣。”
集本三十一卷载此文,乃脱“清智大师”四字。
其他引证典故,亦皆切实。
盖祖尧亲从觌游,较之任渊之注陈师道、黄庭坚诗,闻见更为有据。
非後人注前代之书,摸索影响者所可同日语云。
△《崧庵集》·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李处权撰。
处权《宋史》无传。
其集诸家亦不著录。
惟方回《瀛奎律髓》中录所作《送二十兄还镇江》诗一首。
而注其後云:“处权字巽伯,洛阳人。
邯郸公淑之後。
有《崧庵集》。
宣和间与陈叔易、朱希真以诗名。
南渡後尝领三衢”云云。
其履贯略可考证,而不言其距李淑为几世。
今其集传本已绝。
独《永乐大典》中有之。
且寻检各韵,处权自序及其从弟处全原序、邵骥原跋,一一具在。
所纪生平踪迹,差为详备,惟世系仍未明晰。
今案《建康志》有《李处全小传》,称:“处全,淑之曾孙,本丰县人,後迁溧阳。
官至朝请大夫。”
而王明清《挥麈馀话》亦称:“大理少卿李传正为淑之孙,即处全之父。”
据此,则处权实淑曾孙,而家於溧阳。
《瀛奎律髓》所称洛阳,当有刻本传讹,以溧为洛耳。
淑家富典籍,其《邯郸图书志》,晁公武每引以为据。
又精研声律,所作《诗苑类格》,今尚散见诸书中。
处权承其世学,标新领异,别出以清隽之思,於诗道颇为深造。
处全序称其“齿益高,心益苦,句法益老,与少作不类”。
是其覃思吟咏,老而弥工。
虽原帙散佚,东京与南渡以後所作,互相糅杂,不复能以年岁辨析。
而总其大概,五言清脱浏亮,略似张耒。
七言爽健伉浪,可拟陈与义。
在当时实一作手。
久经湮没,幸而复存,亦论宋诗者所宜甄录也。
谨采掇排比,以体区别,为六卷。
仍以原序跋分系前後,俾将来有以考见焉。
△《藏海居士集》·二卷(永乐大典本)
案《藏海居士集》散见《永乐大典》中,题宋吴可撰。
可事迹无考,亦不知何许人。
考集中年月,当在宣和之末。
其诗有“一官老京师”句。
又有“挂冠养拙”之语。
知其尝官於汴京,复乞闲以去。
又有“往时家分宁,比年客临汝”及“避寇湘江外,依刘汝水旁”句。
知其尝居洪州。
建炎以後,转徙楚、豫之间。
又可别有《藏海诗话》一卷,亦载《永乐大典》中,多与韩驹论诗之语。
中有《童德敏木笔诗》一条。
考《容斋三笔》载临川童德敏《湖州题颜鲁公祠堂诗》一篇,其人与洪迈同时。
则可乃北宋遗老,至乾道、淳熙间尚在也。
集中所与酬答者,如王安中、赵令、米友仁诸人,亦多南北宋间文士。
元诸贤,风流未沫。
故所存篇什无多,而大致清警,与谢逸、谢兄弟气格相近。
特其集既不传,後之言宋诗者遂不能知其姓氏。
厉鹗《宋诗纪事》搜罗至三千八百馀家,亦未之及。
则其沈晦已久矣。
今一一裒辑,析为二卷。
与《诗话》同著於录,俾不致终就湮没焉。
△《豫章文集》·十七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罗从彦撰。
从彦字仲素,沙县人。
以累举恩授惠州博罗县主簿。
绍兴初卒。
淳间追谥文质。
事迹具《宋史·道学传》。
是编为至正三年延平进士曹道振所编。
以宋儒称从彦为豫章先生,因以名集。
道振原序称:“郡人许源堂刻其遗集五卷,近得邑人吴绍宗稿,为一十三卷,附录三卷、外集一卷、年谱一卷,凡一十八卷。”
此本乃明代重刻。
前有成化八年张泰序,後有嘉靖甲寅谢鸾跋。
《遵尧录》八卷、集二程及杨龟山语录一卷、杂著二卷、诗一卷、附录三卷、外集一卷。
以年谱别置於前,不入卷数,故题为十七卷。
然第一卷虽列经解之目,而其文久佚。
有录无书,实止十六卷而已。
△《和靖集》·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尹享撰。
享有《孟子解》,已著录。
然《孟子解》虽名见《书录解题》,原书实已散佚。
今所行者乃赝本。
惟此集犹相传旧笈。
凡奏三卷、诗文三卷。
其壁帖一卷,乃享手书圣贤治气养心之要,粘之屋壁以自警惕,後人录之成帙。
又《师说》一卷,则享平日之绪论,而其门人王时敏所编也。
考《朱子语录》,谓享文字有关朝廷者,多门人代作。
今其孰为假手,孰为真笔,已不可复考。
然指授点定,亦必享所自为。
《会昌一品集序》虽李商隐作,究以郑亚改本为胜,正不必尽自己出也。
诗不多作,然《自秦入蜀道中作》云:“南枝北枝春事休,啼莺乳燕也含愁。
朝来回首频惆怅,身在秦川最尽头。”
亦殊有诗情。
固未可概以有韵语录目之矣。
△《王著作集》·八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王撰。
字信伯,福清人。
《福建通志》称:“绍兴初,平江守孙以德行荐於朝,召对赐进士出身。
除秘书省正字。
累官左朝奉郎。”
陈振孙《书录解题》则作“以赵忠简荐赐进士出身,官至著作佐郎。
秦桧恶之,会其族子坐法,牵连文致夺官。”
与《通志》所记不同。
然此集以“著作”为名,则陈氏所言为是矣。
陈氏著录作四卷,宝中其曾孙思文刊於吴学,卢钺为序。
此本为明弘治中十一世孙观所编。
一卷为《传道支派图》,二卷为子杂文十馀篇,三卷以下为像赞题跋及门人私志语录之类。
较陈氏所记,卷数遽增一倍。
然遗文不过一卷,馀皆附录。
实则亡佚四分之三。
盖捃拾残剩而成,已非旧本。
以其学出伊洛,而能不附秦桧,立身无愧於师门,故录而存之,不以残阙废焉。
△《郴江百咏》·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阮阅撰。
阅字闳休,舒城人。
赵希弁《读书附志》称其建炎初以中大夫知袁州。
其事迹则未详也。
所撰有《松菊集》。
今佚不传。
此《郴江百咏》,则其宣和中知郴州时作也。
其诗多入论宗,盖宋代风气如是。
而阅素留心吟咏,所作《诗话总龟》,遗篇旧事,采摭颇详。
於兹事殊非草草,故尚罕陈因理障之语。
如《东山》诗云:“藜杖芒鞋过水东,红裙寂寞酒樽空。
郡人见我应相笑,不似山公与谢公。”
又《乾明寺》诗云:“直松曲棘都休道,庭下山茶为甚红。”
往往自有思致。
又如《愈泉》一首,所谓“古来诗病知多少,试问从今疗得无”。
语虽著相,然自为其《诗话》一编而作。
是亦诗中有人,异乎马首之络者矣。
此本出自厉鹗家,百咏尚阙其八。
考《郴州志》亦不载。
吴之振选《宋诗钞》及曹庭栋选《宋诗存》,均未及收。
存之亦可备一家。
惟每题之下不注本事,非对图经而读之,有茫不知为何语者。
或传写佚之欤?《袁州府志》载其《宣风道上》诗一首、《题春波亭》诗一首,鲍氏知不足斋本录於此集之末,以补《松菊集》之遗。
今亦从鲍本,并录存之焉。
△《双溪集》·十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苏籀撰。
籀有《栾城遗言》,已著录。
考苏、黄二家并隶名元党籍。
南渡以後,黄氏虽承藉先泽,颇见甄录,而家学殆失其传。
惟其孙┿,依附朱子之门,得以挂名於《语录》。
朱子於苏氏兄弟攻击如雠,而於庭坚无贬词,┿之故也。
然┿之著作,惟《宋史·艺文志》载有《复斋漫稿》二卷。
世无其本。
《文献通考》已不著录,宋人亦无称述者。
文章一道,殆非所长。
惟籀以苏辙之孙、苏迟之子,尚有此一集传世,为能不堕其家风。
独是轼、辙之为伟人,不仅以文章为重;其立身本末,俱不愧古贤。
籀此集中乃有《上秦桧》二书及《庚申年拟上宰相书》,皆极言和金之利。
所以归美於桧者无所不至,不免迎合干进之心。
又杂著中别有《进取策》一篇,复力言攻刘豫以图金。
前後议论,自相矛盾。
盖皆揣摩时好以进说。
小人反覆,有愧於乃祖实多,转不如黄┿之无咎无誉矣。
特其诗文雄快疏畅,以词华而论,终为尚有典型,固亦未可遽废焉。
△《少阳集》·十卷(编修朱筠家藏本)
宋陈东撰。
东有《靖炎两朝见闻录》,已著录。
其文集《宋志》不载。
《书录解题》亦不载。
据戴埴《鼠璞》,载“张浚奏胡呈笔削东书,追勒编置。
盖以浚为黄潜善客,呈为李纲客,故借此去之”云云。
则东死以後,尚牵连兴钩党之狱,宜无编辑其文者。
元大德中,始有刻本《尽忠录》,凡八卷。
编次颇嫌错杂。
续刊於国朝康熙中者曰《少阳文集》,凡十卷。
前五卷皆东遗文,後五卷则本传、行状及他书论赞也。
东以诸生愤切时事,摘发权奸,冒万死以冀一悟。
其气节自不可及。
然於时国步方危,而煽动十馀万人,震惊庭陛,至於击坏院鼓,脔割中使。
迹类乱民,亦乖大体。
南宋末太学之横,至於驱逐宰辅,莫可裁制,其胚胎实兆於此。
张浚所谓“欲以布衣持进退大臣之权,几至召乱”者,其意虽出於私,其言亦未始不近理也。
後应诏再出,卒以此为小人所构,亦不可谓东等无以致之矣。
第以志在匡时,言皆中理。
所掊击者皆人不敢触之巨奸,所指陈者事後亦一一皆验。
是其事缘忧国,不出求名。
故南宋以来儒者,以忠义予之,而遗文亦至今传述焉。
盖略迹而原其心也。
△《欧阳修撰集》·七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欧阳澈撰。
澈字德明,崇仁人。
建炎初徒步走行在,伏阙上书,请诛黄潜善、汪伯彦,与陈东俱论死。
後高宗悔之,追赠秘阁修撰。
事迹具《宋史·忠义传》。
绍兴二十六年,吴沆次其诗为《飘然集》三卷,并为作序。
至嘉定甲申,会稽胡衍又取其所上三书,并序而刻之,为六卷。
元季版毁於兵。
明永乐丙申,澈十世孙永康县丞齐重刊之。
金华唐光祖跋,称其书编为三卷,诗文事迹为四卷。
当时陈东所同上之书,亦为掇拾,无所失坠,并取附为一卷。
合为八卷。
所称赞府士庄甫,即齐字也。
而永乐丁酉崇仁知县王克义序,乃称齐录前後奏议,次继《飘然集》,分为六卷。
与光祖跋不同。
盖词有详略,实即一本。
万历甲寅,澈二十世孙钺再新其版,吴道南为序。
此本即从钺刻传写,而阙第八卷陈东之书。
然东已有别集单行,可不必附录於此。
今亦仍从此本,定为七卷焉。
△《东溪集》·二卷、《附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高登撰。
登字彦先,号东溪,漳浦人。
宣和间为太学生。
靖康之祸,与陈东伏阙上书,请诛蔡京、童贯等六贼而用李纲、种师道。
会钦宗方擢吴敏、张邦昌为相,又将起用李邦彦。
登又上书力争。
绍兴二年举於礼部,以廷对过於切直,仅授富川簿。
调古县令,时胡舜陟帅静江,欲为秦桧父立祠。
登持不可,为舜陟诬构逮治。
舜陟败,得减死谪容州。
案《宋史》本传载:“登卒後二十年,丞相梁克家及漳守何万言诸朝,追复迪功郎。
後十年,朱熹为守,复奏乞褒录,赠承务郎。”
今考朱子奏状,谓“克家始援绍兴赦书以请,有司拘文,废格不行。
近岁傅伯寿又奏如前状,未奉进止。
使登抱恨终身垂五十年,姓名犹在罪籍”云云。
以此观之,《宋史》为误。
又案《书录解题》《东溪集》条下,称迪功郎高登撰。
则知登之进赠,无承务郎之称。
而所谓迪功郎,非克家时追复盖明甚矣。
又《宋史》载登五上书不报。
又因谋南归,忽闻邦昌等各与远郡,一时小人相继罢斥,与所言偶合者十七八。
登喜,复为书论吴敏未罢,不报。
据此,则五书之外当更有一书矣。
今阅集中所载,则此事即五书中之第四书。
书首所叙“方图南下”诸语,甚为分明。
此尤足证《宋史》之瞀乱失实也。
至如《绍兴八年上皇帝书》,乃召赴都堂时与《时议》六篇先後同上者。
据《宋史》作《万言疏》,而集中寥寥五百馀字。
玩其词气,颇有不相属者。
此则集本传钞所脱,非史之误矣。
登之遗集,《文献通考》作二十卷。
《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俱云十二卷。
此本为明林希元所编,仅分上、下二卷。
书疏论议辨说等作共二十篇、诗三十一首、赞五首、箴铭二十六首、词十二首、启二首。
末有附录一卷,则朱子褒录奏状、《祠堂记》两篇及言行录十条。
史称所上《时议》六篇,仅存其序。
所上五书,已亡其一。
又《言行录》载,“绍兴元年上驻跸临安,公以十事投时相”者,集中亦无之。
盖已全非其旧。
然亡佚者虽多,而读其遗篇,尚想见忠义之概。
即如《命子名字说》云:“痛念王室陵迟,思扶持而一振之。
左右匡拂,以守鸿业。
此志未遂。
命汝曰扶、曰持、曰振、曰拂,其勉效两全之节。”
盖其忠君爱国之心,每饭不忘如此。
朱子谓能使人闻风兴起,良不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