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殷汤问于夏革曰①:“古初有物乎《列子》汤问第五

列子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列子

列子 - 汤问第五

列子

汤问第五

【原文】

殷汤问于夏革曰①:“古初有物乎?”

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

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

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

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②?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

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权尽乎?”

革曰:“不知也。”

汤固问。

革曰:“无则无权,有则有尽③,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

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

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犹齐州也④。”

汤曰:“汝奚以实之⑤?”

革曰:“朕东行至营⑥,人民犹是也。

问营之东,复犹营也。

西行至豳⑦,人民犹是也。

问豳之西,复犹豳也。

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⑧。

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

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

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

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

然则天地亦物也。

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⑨,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其后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⑩,怒而触不周之山(11),折天柱,绝地维(12),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13);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

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14),其下无底,名日归墟。

八絃九野之水(15),天汉之流(16),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其中有五山焉:一日岱舆,二日员峤,三日方壶,四日赢洲,五日蓬莱。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

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

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一兽皆纯缟(17)。

珠玕之树皆丛生(18),华实皆有滋味(19),食之皆不老不死(20)。

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仙圣毒之(21),诉之于帝。

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禹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22)。

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

五山始峙而不动(23)。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24),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25),灼其骨以数焉(26)。

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27)。

帝凭怒(28),侵减龙伯之国使阨(29),侵小龙伯之民使短。

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30)。

人长一尺五寸。

东北极有人名日诤人,长九寸。

荆之南有冥灵者(31),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32),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朽壤之上有茵芝者,生于朝,死于晦。

春夏之月有蠓蚋者(33),因雨而生,见们而死。

终北之北有溟海者(34),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35),其名日鲲(36)。

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

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37),夷坚闻而志之(38)。

江浦之间生麽虫(39),其名日焦螟。

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

栖宿去来,蚊弗觉也。

离朱、子羽方昼拭皆扬眉而望之(40),弗见其形; 俞、师旷方夜擿耳俛首而听之■,弗闻其声,唯黄帝与容成于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一声。

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

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

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帜焉■,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矣■,地气然也。

虽然,形气异

也,一性一钧也■,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

【注释】

①夏革——《释文》:“革音棘。

夏棘字子棘,为汤大夫。”

②纪——头绪。

③有则有尽——陶鸿庆:““有则有尽,下“有”字亦当作“无”,“下文“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即承此言。

今本误作“有尽”,则非其旨矣。”

④齐州——张湛注:“齐,中也。”

齐州,犹中国。

⑤实——验证。

⑥营——《释文》:“今之柳城,古之营州,东行至海是也。”

⑦豳——音 bīn(宾),同“豳”,在今陕西旬邑西。

⑧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释文》:“《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东泰远、西邠国、南濮铅、北祝栗谓之四极。”

王重民:““之”,下疑本有“外”字,今本脱之。

上文《汤问》“四海之外奚有”,此革所答语,故云“四海四荒四极之外”,《御览》一引“之”下正有“外”字。”

⑨练五色石——练,古“炼”字,五色石,王叔岷:“《艺文类聚》六,《御览》二五一引“石”上并有“之”字,与下文句法一律,当从之。”

⑩共工氏——《楚辞》注:“共工氏,名康回。”

相传为女娲氏末年的部落首领。

颛顼——音 zhuān(专)xū(须),传说中的古代部落首领。

■不周之山——张湛注:“共工氏兴霸于伏羲,神农之间,其后苗裔恃其强,与颛琐争为帝。

颛顼,黄帝孙。

不周山在西北之极。”

■绝地维——绝,断。

地维,系住大地四角的绳子。

■故大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卫叔岷:“《淮南·天文篇》、《论衡·谈天篇》“故”字并在“日”子上,与下文句法一律。”

就,趋,归。

■惟——为,是。

■八絃九野之水——张湛注:“八絃,八极也。

九野,天之八方中央也。”

絃,《释文》:“絃音宏。”

则“絃”当作“纮”。

■天汉——即银河。

张湛注:“世传天河与海通。”

■其上禽一兽皆纯缟——陶鸿庆:““其上”字误复。”

王重民:“陶说是也。

《御览》三十八引正无下“其上”一字。”

缟,音 gǎo(搞),白色。

■珠玕——玕,音 gān(干),珠玕,珠玉。

■华实——华,音 huǎ(花),同“花”。

实,果实。

■皆——王重民:“《御览》三十八引无下“皆”字,盖是衍文。”

■毒——《释文》:“毒,病也。”

■禹强——张湛注:“《大荒经》曰:北极之神名禹强,灵龟为之使也。”

《释文》:“《神仙传》:北方之神名禺强,号曰玄冥子。”

■而下动——《集释》:“《藏》本、秦本、世德堂本无“而不动”三字。”

■数步——《集释》:““数步”北宋本作“数千”,汪本从之,今从《藏》本订正。”

暨——及,到。

■趣——音 qū(趋),通“趋”。

■灼——烧。

数——占卦。

■播迁——流离迁徙。

■凭——张湛注:“凭,大也。”

■侵——渐进。

阨——音 &agra一ve;i(一爱一),通“隘”,狭小。

■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僬侥,音 jiāo(焦)yáo(摇)。

王重民:““东”当作“西”,字之误也。

《淮南·地形篇》:“西南方曰僬侥。”

韦昭《鲁语注》:“僬侥,西南蛮之别名。”

是古者一谓僬侥在西南也。”

■冥灵——《释文》:“冥灵,木名也,生江南,以叶生为春,叶落为秋。”

■椿——《释文》:“椿,木名也。

一名橓。”

■蠓蚋——音 měng(猛)ru(锐)。

《释文》:“二者小飞虫也。”

&igra一ve;

■终北之北有溟海——俞樾:“终北,国名,下文曰“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夫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其国名曰终北”是也。”

《释文》:“《十洲记》云:水黑色谓溟海。”

《集释》:“《藏本》、世德堂本作“终发北之北”。”

■称——相副,相称。

■鲲——传说中的大鱼。

■伯益——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禹的继承人。

禹去世后,禹子启夺取王位。

■夷坚——张湛注:“夷坚未闻,亦古博物者也。”

■麽虫——麽,音 mó(馍),细小。

■离朱、子羽——张湛注:“离朱,黄帝时明目人,能百步望秋毫之未。

子羽未闻。”

眥——音 z(自),眼眶。

&igra一ve;

■ 俞、师旷—— ,音 zh(至)。

张湛注:“ 俞未闻也。

师旷,晋

&igra一ve;平公时人,夏革无缘得称之,此后著书记事者润益其辞耳。”

擿——音 zh&igra一ve;(至),搔爬。

俛— — “俯”的异体字。

■空峒——又作“崆峒”,山名,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南六十里。

■心死形废——张湛注:“所谓心同死灰,形若槁木。”

■砰然——砰,音 pēng(烹),象声词,声音很大。

■櫾——音 y&ogra一ve;u(又),同“柚”,似橘而大,皮厚,味酸。

■冬生——王重民:““生”当作“青”,字之误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橘一抽一芬芳。”

正义曰:“小曰橘,大曰柚。

树有刺,冬不调,叶青。”

是櫾树叶青,经冬不调,故《列子》曰“碧树而冬青”也。”

王叔岷:“《记纂渊海》九二引亦作“青”。”

■已愤厥之疾——已,使病愈。

王叔岷:““厥”乃“瘚”之借字。

《说文》:瘚,屰(逆)气也。”

■渡淮而北而化为枳——枳,音 zh(只),亦称“臭橘”。

橘柚均生于江

&igra一ve;南,过去不能过江,更不能过淮河,在淮河以北栽种便变为枳,不能食用了。

■鸜鹆——音 qú(渠)y&ugra一ve;(欲),亦作“鸲鹆”,鸟名,即八哥。

济— —水名,源出河南王屋山,东北流入海,今下游为黄河所占。

■貉——音 hé(和),又称“狗獾”。

汶— — 水名,出山东莱县东北原山,入运河。

■一性一钧已——《释文》:“一本云:情一性一钧已。”

王叔岷:“有情字是。

“情一性一钧已”与上“形气异也”对文。”

【译文】

商汤问夏革说:“古代最初有万物吗?”

夏革说:“如果古代最初没有万物,现在哪来的万物?将来的人要说现在没有万物,可以吗?”

商汤又问:“那么万物的产生没有先后之别吗?”

夏革说:“万物的死亡与产生,本来没有界限。

这个事物的产生可能就是那个事物的死亡,这个事物的死亡可能就是那个事物的开始,又怎么能弄清它们的头绪呢?就是说,在我看到的万物以外,在我知道的万事以前,都是我所不知道的。”

商汤问:“那么上下八方有最终的尽头吗?”

夏革说:“不知道。”

商汤再三问他。

夏革说:“看不见的东西没有极限,看得见的东西没有止境,我怎么能知道呢?但是在没有极限之外又没有极限,在没有穷尽之中又没有无穷尽。

既没有极限又没有无极限,既没有穷尽又没有无穷尽、我根据这一点知道万物没有极限、没有穷尽,而不知道它有极限有穷尽。”

商汤又问道:“四海之外有什么?”

夏革说:“同中国一样。”

商汤问:“你用什么来证实这个看法?”

夏革说:“我向东走到营州,人民同这里一样。

问营州以东,又同营州一样。

向西走到豳州,人民同这里一样。

问豳州以西,又同豳州一样。

我根据这些知道四海、四荒、四极这些地方同我们这里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大物与小物互相包含,没有穷尽。

包含万物的,也像包含天地一样。

因为包含一着万物,所以没有穷尽;因为包含一着夭地,所以没有极限。

我怎么能知道天地之外没有比夭地更大的天体呢?这也是我所不知道的。

但是天地也是物体。

物体自有不足之处,所以过去女娲氏烧炼五种颜色的石头去弥补天地的空缺,砍断鳖鱼的四只脚去撑起天地的四角。

后来共工氏与颛项争夺帝位,因愤怒而碰到了不周山,折断了顶着天的柱子,扯断了拉着地的绳子,天往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运动;地往东南方向下陷,所以江河湖水都向东南流淌汇集。”

商汤又问:“万物有大小吗?有长短吗?有同异吗?”

夏革说:“在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沟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底的山谷,那下面没有底,名字叫归墟。

地面八极、天空八方中央的流水,以及银河的流水,没有不流到那里的,而那里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那里有五座山:第一座叫岱舆山,第二座叫员峤山,第三座叫方壶山,第四座叫瀛洲山,第五座叫蓬莱山。

每座山高低延伸周长达三万里,山顶上的平坦处也有九千里。

山与山之间距离达七万里,却互相认为是邻居。

山上的楼台宫殿都由金银珠王建成,山上的飞禽走兽却是一样的纯白色。

珠玉宝石之树长得密密麻麻,花朵与果实的味道都很鲜美,吃了它可以永远不老,永不死亡。

住在那里的人都是神仙圣人一类,一天一一夜就能飞过去又飞回来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五座山的根一部并不相连,经常跟随潮水的波一浪一上下移动,不能有一刻稳定。

神仙和圣人们都讨厌此事,便报告了天帝。

天帝担心这五座山流到最西边去,使众多的神仙与圣人失去居住的地方,于是命令禹强指挥十五只大鳌抬起脑袋把这五座山顶一住。

分为三班,六万年一换。

这五座山才开始稳定下来不再流动,但是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抬起脚没走几步就到了这五座山所在的地方,一钩就钓上了六只大鳌,合起来背上就回到了他们国家,然后烧的大鳌的骨头来占卜吉凶。

于是岱舆和员峤二山便流到了最北边,沉入了大海,神仙和圣人流离迁徙的多得要用亿数来计算。

天帝大发脾气,于是逐渐缩小了龙伯国的国土使它越来越狭,逐渐缩小了龙伯国的人民使他们越来越矮。

到伏羲、神农时,那个国家的人还有几十丈高。

从中国往西四十万里有一个僬侥国,人高只有一尺五寸。

最东北边有人名叫净人,身高只有

九寸。

荆州南面有一种冥灵树,生一次叶的时间需五百年,落一次叶的时间也达五百年。

上古时有一种大椿树,生一次叶需八千年,落一次叶也达八千年。

腐烂的土壤上有一种叫菌芝的植物,早上长出来,到晚上就死去了。

春天和夏天有一种叫蠓蚋的小飞虫,下雨时出生,一见太陽就死了。

终北国以北有个溟海,又叫天池,其中有一种鱼,宽达数千里,它的长度和宽度相称,鱼的名字叫做鲲。

又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翅膀像垂在天上的云,它的身一体和翅膀相称。

世上的人哪里知道有这些东西呢?大禹治水出行时见到了,伯益知道后给它们起了名字,夷坚听说后把它们记录了下来。

江浦之间生有一种极细小的虫子,它的名字叫焦螟,成群地飞起来聚集在蚊子的眼睫一毛一上,它们互相之间还碰不到。

在睫一毛一上休息、住宿,飞来飞去,蚊子一点也不觉察。

离朱、子羽在大白天擦了眼睛去观看,也看不到它们的形体;俞、师旷在夜深入静时掏空耳朵低着脑袋去倾听,也听不到它们的声音。

只有黄、帝和容成子居住在崆峒山上,一同斋戒三个月,心念死寂,形体废弃,然后慢慢地用神念去观察,才能看得土块一样的东西,像是嵩山的山丘;慢慢地用气去倾听,才能听得砰砰的声音,像是雷霆的声音。

吴国和楚国有一种大树,它的名字叫做柚,绿色的树叶到冬天还是青青的,果实是红的,味道是酸的。

吃它的皮和汁,可以治愈气逆的疾病。

中原人珍一爱一它,但移植到淮河以北便成了枳。

八哥不能渡过济水,狗獾渡过汶水就死了,这些都是地气造成的。

纵然如此,形状和气质不同,但本一性一是一样的,不必互相交换,天一性一就很完备,天分也很充足。

我怎么能辨别它们的大小,怎么能辨别它们的长短,怎么能辨别它们的同异呢?”

【原文】

太形、王屋二山①,方七百里,高万仍,本在冀州之南②,河陽之北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④,出入之迂也⑤,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⑥,达于汉陰⑦,可乎?”

杂然相许⑧。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⑨,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⑩。”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臾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一毛一,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操一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陰无陇断焉■。”

【注释】

①太形、王屋二山——张湛注:““形”,当作“行”。

太行在河内野王具,王屋在河东垣县。”

②冀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北、山西两省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

③河陽——邑名,春秋属晋国,故城在今河南孟县西 35 里。

④惩——《释文》:“《韩诗外传》云:惩,苦也。”

⑤迂——迂曲,绕远路。

⑥豫——古九州之一,今河南省地区。

⑦汉陰——汉,水名,主干在湖北,流入长江。

陰,水的南岸。

⑧杂然——杂,都,共同。

杂然,同声貌。

⑨魁父之丘——张湛注:“魁父,小山也,在陈留界。

⑩隐土——《淮南子·地形训》:“东北薄州曰隐土。”

■■——音 ch&egra一ve;n(趁),同“龀”,儿童换齿,因指童年。

旧说男八岁,女七岁换齿。

■跳——跳跃。

《汉书·高帝纪》:“汉王跳。”

晋灼曰:“跳,独出意也。”

本文作此解亦可通。

■彻——通。

■苦——《道藏》本、《释文》本、吉府本均作“若”,当据改。

■一操一蛇之神——张湛注:“《大荒经》云:山海神皆执蛇。”

■一厝朔东——厝,音 cu&ogra一ve;(错),安置。

朔,地名,当今山西北部。

■雍——古九州之一,在今陕西、甘肃二省及青海一部分地区。

■陇断——断面高的岗垄,本文指山岗。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八千丈,原来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山北面有位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苦于大山堵塞了山北往山南的去路,出入都要绕着山走,于是召集全家商议,说:“我和你们用毕生一精一力削平险峻,使道路直通豫州之南,到达汉水之陰,行吗?”

全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

他的老伴提出了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一个小小的土丘也动不了,又能对太行山、玉屋山怎样呢?而且挖出来的土块石头又安放到哪里呢?”

大家纷纷说:“倒到渤海的海边,隐土的北边。”

愚公于是就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的海边。

邻居京城氏的寡一妇有个男孩,刚到换牙齿的年龄,蹦蹦跳跳地也跑来帮忙。

冬夏季节变换一次,才能往返一趟。

河曲一位叫智叟的人笑着劝阻他们,说:“你愚蠢得也太厉害了!以你快要死的年纪,剩下的一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根毫一毛一也毁不掉,又能对土块和石头怎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道:“你的思想太顽固,顽固得无法说通,连寡一妇和小孩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有儿子在。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要担心挖不平呢?”

河曲智叟无话回答。

一操一蛇的山神听说了,怕他们真的挖个不停,便报告了天帝。

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这两座山,一座放到了朔州的东面,一座放到了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之南、汉水之陰再没有山丘阻塞了。

【原文】

夸父不量力①,欲追日影。

逐之于隅谷之际②,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一尸一膏肉所浸③,生邓林。

邓林弥广数千里焉④。

【注释】

①夸父——《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夸父,神兽也。”

《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夸父者,盖神人之名也。”

②隅谷——张湛注:“隅谷,虞渊也,日所入。”

③浸——浸一润。

④邓林——《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邓犹木也。”

王叔岷:“《草堂诗笺补遗》十、《记纂渊海》九、《事文类聚·前集》二引并不疊“邓林”二字,疑衍。”

弥——远。

【译文】

夸父自不量力,要追赶太陽的影子。

追到太陽隐没的隅谷的边上,口渴了想喝水,便跑到黄河与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不够喝,准备到北方大泽去喝。

还没有走到,就渴死在半道上了。

他扔掉的手杖,由于一尸一体中血肉的浸一润,生长成了一片树林,叫邓林。

邓林宽广,方圆达数千里。

【原文】

大禹曰:“六一合之间①,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②。

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夏革曰:“然则亦有不侍神灵而生,不待陰陽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杀戳而夭,不待将迎而寿③,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缯纩而衣④,不待舟车而行,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

【注释】

①六一合——天地和四方。

②要之以太岁——杨伯峻:“太岁即木星,木星公转周期为十一八六年,古人误以为十二年,于是分黄道带为十二次,每年经过一次,故云要之以太岁。

要,约也。”

可供参考。

古代以太岁纪年,太岁则为一年的纲要,故也可释为纲要。

③将迎——犹言将养、保养。

④缯纩——音 zēng(增)ku&agra一ve;ng(矿),丝绵织品。

【译文】

大禹说:“上下四方之间,四海之内,日月照耀着它,星辰围绕着它,四季使它有规则,太岁使它有纲要。

由神灵所产生,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早夭,有的长寿,只有圣人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夏革说:“但是也有不需要神灵就能产生,不需要陰陽二气就有形体,不需要日月就有光明,不需要杀戳就会死亡,不需要保养就会长寿,不需要五谷就有饭吃,不需要丝绸就有衣穿,不需要车船就能行路,它的方法是自然而然,这就不是圣人所能明白的了。”

【原文】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①,谬之一国②,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③。

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

四方悉平,周以乔陟④。

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⑤,状若■■⑥。

顶有口,状若员环⑦,名曰滋一穴一。

有水涌一出,名曰神瀵⑧,臭过兰椒⑨,味过醪醴⑩。

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

土气和,亡札厉■。

人一性一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济居■,不君不臣;男一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

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

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

饥倦则饮神瀵,力志和平。

过则醉,经旬乃醒。

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

既反周室,慕其国,■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者,数月乃复。

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举■。

隰朋谏曰■:“君舍齐国之广,人民之众,山川之观,殖物之阜■,礼义之盛,章服之美,妖一靡一盈庭,忠良满朝,肆咤则徒卒百万■,视■则诸侯从命■,亦奚羡于彼而弃齐国之社稷,从戎夷之国乎?此仲父之耄■,奈何从之?”

桓公乃止,以隰朋之言告管仲。

仲曰:“此固非朋之所及也。

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齐国之富奚恋?隰朋之言奚顾?”

【注释】

①涂——通“途”,道路。

②之——到,前往。

③际畔——边界。

齐限——定限。

④乔陟——陟,音 zh(至)。

《释文》:“《尔雅》云:乔,高曲也。

&igra一ve;又云:山三袭,陟。

郭璞云:重陇也。”

⑤山名壶领——王叔岷:“《御览》五八、《天中记》九引“山”字并不疉,疑衍。”

⑥甔甀——音 dān(耽)zhu(坠)。

甔,为坛子一类瓦器。

甄为小口瓮。

&igra一ve;

⑦员——通“圆”。

⑧瀵——音 f&egra一ve;n(粪),由地底喷一出的泉水。

⑨臭过兰椒——臭,音 xi&ugra一ve;(秀),气味。

兰,兰草,即泽兰,香草。

椒,花椒。

⑩醪醴——音 láo(劳)lǐ(札),甜酒。

■埒——音 li&egra一ve;(劣),山上的水道。

张湛注:“山上水流曰埒。”

■札厉——札,因遭瘟疫而早夭。

厉,通“疠”,染疫病。

《释文》:“札厉,疫死也。”

■侪——音 chái(柴),类,等。

■孳阜——孳,生长繁殖。

阜,盛多。

■迭——轮流。

■■——音 chǎng(厂),同“■”,■然,失意貌。

■管仲——(?—前 645 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的宰相,助齐桓公称霸,被称为“仲父”,

■尅举——尅同“克”,能够。

举,行动,起行。

■隰朋——齐桓公时大夫,助管仲相桓公,成霸业。

隰音 x(席)。

í

■殖物之阜——殖,种植。

阜,盛多。

■肆咤——肆,放纵。

咤,叱咤,怒斥。

张湛注:“肆疑作叱。”

■视■——视,通“指”。

■,音 huī(挥),通“挥”。

■耄——音 m&agra一ve;o(冒),昏乱。

■不可知——俞樾:“张注曰:“此国自不可得往耳。”

然则不可知之者,不可得往也。”

此说可供参考。

【译文】

大禹治理洪水,迷失了道路,错到了一个国家,在北海北边的海滨,不知离中国有几千万里。

那个国家名叫终北,不知它的边界到哪里为止。

没有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这些东西。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很平坦,四周则有三重山脉围绕。

国家的正当中有座山,山名叫做壶领,形状像个瓦瓮。

山顶上有个口,形状像个圆环,名叫滋一穴一。

有水从中涌一出,名叫神瀵,香味胜过兰椒,甘美胜过甜酒。

从这一个水源分出四条支流,流注到山脚下,

经过全国,没有浸一润不到的地方。

土气中和,没有因疫养成疠而早夭的人。

人一性一柔一弱,顺其自然,不竞逐,不争夺;心地善良,筋骨软弱,不骄傲,不嫉妒;年长和年幼的都平等地居住在一起,没有国君,没有大臣;男一女混杂游耍,没有媒的,没有聘嫁;靠着水居住,不种田,不收割;土气温和适宜,不织布帛,不穿衣服;活一百岁才死,不早夭,不生病。

那里的人民繁衍无数,有喜有乐,没有衰老、悲哀和痛苦。

那里的风俗喜欢音乐,手拉手轮流唱歌,歌声整天不停。

饥饿疲倦了就喝神泉的水,力气和心志便又恢复中和与平静。

喝多了便醉,十几天才能醒。

用神泉的水洗澡,肤色柔一滑而有光泽,香气十几天才消散。

周穆王北游时曾经过那个国家,三年忘记回家。

回到周国宫殿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觉得十分失意,不想吃酒肉,也不见嫔妃,好几个月以后才恢复正常。

管仲听说后劝齐桓公游辽口,一同到那个国家去,几乎要动身了。

隰朋劝阻说:“您丢弃齐国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可观的山川,丰富的物产,隆盛的礼义,华丽的穿戴,妖艳嫔妃充满后宫,文武忠良充满朝廷,叱咤一声就能聚集徒卒百万,号令一下就能使诸侯听命,又为什么要羡慕别的国家而抛弃齐国的祖宗和土地,去野蛮落后的国家呢?这是仲父的糊涂,为什么要听他的?”

桓公于是停止了出游的准备,把隰朋的话告诉了管仲。

管仲说:“这本来不是隰朋所能明白的。

我只怕那个国家去不了,齐国的富饶有什么可留恋的?隰朋的话有什么可顾及的?”

【原文】

南国之人祝发而一裸一①,北国之人鞨中而裘②,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九土所资③,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④,水舟陆车,默而得之,一性一而成之。

越之东有辄沐之国⑤,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⑥,谓之宜弟。

其大父死⑦,负其大母而弃之⑧,曰:“鬼妻不可以同一居处⑨。”

楚之南有炎人之国⑩,其亲戚死■,■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积而焚之■,熏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

【注释】

①祝发而一裸一——《释文》:“孔安国注《尚书》云:祝者,断截其发也。

《汉书》云:越人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

一本作“被”,恐误。

一裸一,谓不以衣蔽形也。”

②鞨巾——鞨,音 m&ogra一ve;(末)。

鞨巾,男子束发的头巾。

③九土所资——九土,指九州,古代就其所知的大一陆划分的九个地理区域。

《周礼·职方》作幽州、并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

资,供给,资源。

④葛——丝织品。

⑤辄沐之国——沐,张湛注:“又休。”

《释文》作“休”,云,“辄,《说文》作耴,耳一垂也。

休,美也。”

⑥鲜而食之——鲜,卢文弨:“鲜,当以解剥为义。”

汪中:“鲜,析也,声之转。”

王重民:“鲜,盖“解”字之误。”

⑦大父——祖父。

⑧大母——祖母。

⑨以——与。

北宋本、吉府本、《墨子·节葬篇》作“与”。

⑩炎人之国——《释文》“炎”作“啖”,云:“啖,本作炎。”

《墨

子·节葬篇》作“啖”。

■亲戚——古指父母兄弟等。

《史记·五帝本纪》“事舜亲戚”,张守节正义:“亲戚,谓父瞽叟、后母、弟象、妹颗乎等。”

本文下有“乃成为孝子”一句,则此处当指父母。

■■——音 xiǔ(朽),腐烂。

《释文》:“■本作■,音寡,剔肉也。

又音朽。”

■仪渠之国——即义渠国,在今甘肃省境内。

■■——《释文》:“■,音柴。

《说文》:烧柴焚燎以祭灭神。

或通作柴。”

■熏——火烟上出。

■登遐——又作“登假”、”登霞”、“升霞”、“升假”,犹言仙去。

【译文】

南方国家的人截断头发而一裸一露身一体,北方国家的人头札布中而身穿皮裘,中州国家的人头戴礼帽而身穿衣裳。

依据九州条件的不同,有的种地有的经商,有的打猎有的捕鱼,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丝绸,水行坐船、陆行乘车一样。

不用说话自然明白,顺应本一性一自然成功。

越国的东方有个辄沐国,第一个儿子生下来后,就解剥并吃掉他,说是对下面的弟弟有好处。

他们的祖父去世了,要把祖母背出去扔掉,说:“死鬼的妻子不能与我们住在一起。”

楚国的南方有个炎人国,他们的父母去世了,要把身上的肉剔下来扔掉,然后把骨头埋到土里,才算是孝子。

秦国的西方有个仪渠国,他们的父母去世了,要把柴火堆起来放在一尸一体下焚烧,烧的一尸一体的烟气直往上跑,叫:做升天,这样才算是孝子。

在上面的人以此为政事,在下面的人以此为风俗,而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①,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②:“日初出大如车盖③,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肾中如探汤④: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⑤?”

【注释】

①一儿以日初出远——俞樾:““儿”下当有“曰我”二字,方与上句一律。”

杨伯峻:“《事类赋》天部三、《御览》三、又三八五引正有“曰我”二字。”

②一儿曰——王重民:“《御览》三引“一儿”上有“曰尔何以知”五字。”

王叔岷:“《天中记》一引“一儿”上亦有“曰尔何以知”五字,《事类赋》一天部一引“一儿”上有“曰尔何以知之”六字。”

③车盖——王重民:“《意林》、《初学记》一、《御览》三引“车盖”并作“车轮”。”

王叔岷:“《事类赋》一天部一引“车盖”亦作“车轮”,《韵府群玉》十八引亦作“车轮”。”

④及其日中如探汤——王重民:““日”字衍文。

“其”即指日也,若有“日”字,则文词赘矣。

《类聚》一、《初学记》一、《御览》三引并无“日”字,可证。”

王叔岷:“《法苑珠林》七、《事类赋》一、《御览》三八五、《韵府群玉》五八引并无“日”字。

《意林》、《锦绣万花谷·前

集》一引则并无“其”字。

疑一本“日”作“其”,传写因并窜入耳。”

探,音 t&agra一ve;n(滩),试探,伸手拿取。

汤,热水。

⑤为——谓,认为。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览,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辩。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陽刚出山时离我们近,而中午时离我们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陽刚出山时离我们远,而中午时离我们近。”

一个小孩说:“太陽刚出山时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小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正是离人远的看来小,而离人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陽刚出山时又寒又冷,到中午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离人近时热而离人远时凉吗?”

孔子不能裁决。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啊?”

【原文】

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形物亦然①。

均发均县②,轻重而发绝③,发不均也④。

均也,其绝也莫绝⑤。

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也。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⑥,芒针为钩⑦,荆筿为竿⑧,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⑨,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

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戈也⑩,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

臣因其事,放而学钩■,五年始尽其道。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

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

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

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楚王曰:“善。”

【注释】

①连——牵连,涉及。

张湛注:“连,属也。”

②均发均县——发,头发。

县,音 xuán(悬),同悬。

③绝——断。

④发不均也——王叔岷:“下“发”字疑涉上而衍。

林希逸《口义》:“故曰,轻重而发绝,不均也。”

是所见本正无下“发”字,《墨子·经说下篇》同。”

⑤其绝也莫绝——其绝,张湛注:“若其均也,宁有绝理。”

莫绝,张湛注:“言不绝也。”

⑥詹何——张湛注:“詹何,楚人,以善钓闻于国。”

纶——鱼线。

⑦芒针——稻麦之芒,其锐如针,故称芒针。

⑧荆筿——荆,灌木名。

筿,音 xiǎo(小),小竹。

⑨汩——音 gǔ(骨),迅疾貌。

《释文》:“汩,古物切,疾也。”

⑩蒲且子——张湛注:“蒲且子,古善弋射者。”

楚国人。

弋——用绳系在箭上射。

■缴——音 zhuó(酌),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射鸟时用。

■鸧——音 cāng(仓),即鸧鹒,鸟名,又称黄鹂、黄莺、黄鸟。

■放——音 fǎng(访),通“仿”。

■沈埃聚沫——沉淀的尘埃,聚集在一起的泡沫。

【译文】

均是天下最高的准则,涉及到有形的物体也是这样。

均匀的头发能悬挂均匀的物体,有轻有重而头发断绝,就是因为不均匀的缘故。

力量均匀,本

来应该断的也不会断。

一般人认为不是这样,但自然会有懂得这个道理的人。

詹何用一根蚕丝做鱼线,用稻麦的芒针做鱼钩,用荆条和嫩竹做鱼竿,用剖开来的米粒做鱼饵,在八十丈深的深渊和湍急的急流中钓到能装满一辆车子的大鱼,鱼线不断,鱼钩不直,鱼竿不弯。

楚王听说后感到奇怪,便召他来问其中的道理。

詹何说:“我听我已故的父亲说,蒲且子射鸟,用柔一弱的弓和纤细的丝线,趁着风势射一出去,能把一双黄鹂从青云之上射下来,就是因为用心专一,动手均匀。

我沿用他的方法,摸仿着去学习钓鱼,用了五年时间才完全掌握了这种技术。

当我在河边拿着鱼竿的时候,心中没有杂念,只想着钩鱼,扔出鱼线,沉下鱼钩,手不轻不重,任何事物不能扰乱。

鱼看见我的钓饵,认为是沉淀下来的尘埃和聚集在一起的泡沫,毫不怀疑地吞了下去。

这就是我所以能以柔一弱制一服刚强,以轻物得到重物的道理。

大王治理国家如果也能这样,那天下就可以在你的手掌上运转,还会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呢?”

楚王说:“说得好!”

【原文】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①。

扁鹊治之,既同愈。

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于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

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

二人曰:“愿先闻其验②。”

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

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

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

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二人辞归。

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

齐婴亦反公扈之宝,有其妻子③,妻子亦弗识。

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

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④。

【注释】

①同请扁鹊求治——俞樾:“既言请,又言求,于义夏矣。

“请”乃“诣”字之误也。

诣,至也。

言至扁鹊之所而求治也。”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

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医名甚著。

后因诊治秦武王病,被秦太医令妒忌杀害。

②验——征兆。

杨伯峻释验为证,即症。

③有——占有。

《集释》:“《御览》三七六引作“而有其妻子”。

“有”上有“而”字,与上句同。”

④讼乃已——卢重玄解:“夫形体者,无知之物也。

神识者,有知之主也。

守乎本则真全而合道,滞乎质由失一性一而徇情。

俗人徒见形之有憎一爱一,不知神之为主宰也。

今言易其心而各有妻子者,明心为情主,形实无知耳。

所以道者莫贵乎养神也。”

【译文】

鲁公扈和赵齐婴两人有病,一同到扁鹊那里请求医治。

扁鹊为他们看了病,不久就一起治愈了。

扁鹊对公扈和齐婴说:“你们以前所害的病,是从外面侵入腑藏的,用一药草和针砭就能治好。

现在你们有生下来就有的病,和身一体一同增长,现在为你们治疗,怎么样?”

他二人说:“希望先说说我们病的症状。”

扁鹊对公扈说:“你的心志刚强但气魄柔一弱,所以计谋太多而缺乏果断。

齐婴心志柔一弱但气魄刚强,所以计谋太少而十分专横。

如果把你们的心交换一下,那就都会很好了。”

扁鹊于是叫两人喝了毒酒,让他们昏迷了三天,剖开胸膛,取出心脏,交换以后又放了进去,给他们吃了神药,

醒来以后一切和原来一样。

两人告辞回家。

于是公扈回到了齐婴的家,并拥有他的妻子儿女,妻子儿女却不认识他。

齐婴也回到了公扈的家,占有他的妻子儿女,妻子儿女也不认识他。

两家人因此打起了官司,求扁鹊来分辨缘由。

扁鹊说明了此事发生的原因,官司才解决。

【原文】

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①。

郑师文闻之②,弃家从师襄游③,柱指钩弦④,三年不成章⑤。

师襄曰:“子可以归矣。”

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

且小假之,以观其后。”

无几何,复见师襄。

师襄曰:“子之琴何如?”

师文曰:“得之矣。

请尝试之。”

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⑥,凉风忽至,草木成实。

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⑦,温风徐回,草木发荣。

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⑧,霜雪交下,川池暴沍⑨。

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⑩,陽光炽烈,坚冰立散。

将终,命官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一涌■。

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彼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

【注释】

①匏巴——张湛注:“匏巴,古善鼓琴人也。”

匏,音 páo(袍)。

②郑师文——张湛注:“师文,郑国乐师。”

③师襄——《淮南子·主术训》高诱注:“师襄,鲁乐太师也。”

善鼓琴,《论语》谓之“击磬襄”。

孔子尝从其学。

④柱指钩弦——张湛注:“安指调弦。”

注中“安”,世德堂本作“按”。

《释文》:“柱,一本作住。”

则柱当作“按”解,指为“手指”,钩作“调”解。

若以柱为乐器上的弦枕木,指为指法,钧为乐调,弦为弹弦法,则此句意为向师襄学习柱法、指法、乐调与弹弦法,亦可通。

⑤章——音乐一曲为一章。

⑥叩商弦以召南吕——张湛注:“商,金音,属秋。

南吕,八月律。”

商,五音(中国五声音阶的五个音级)之一。

五音为宫、商、角、徵、羽。

中国古代陰陽五行理论把五音与五行、四时(四季)相配。

其配合关系为:角音为木,属春;徵音为火,属夏;商音为金,属秋;羽音为水,属冬;宫音为土,属长夏(六月)并兼有四季。

南吕,十二律,中国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之一。

十二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古人把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

其配合方法,从黄钟开始,依次为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

⑦叩角弦以激夹钟——张湛注:“角,木音,属春。

夹钟,二月律。”

⑧叩羽弦以召黄钟——张湛注:“羽,水音,属冬。

黄钟,十一月律。”

⑨沍——音 h&ugra一ve;(互),本作“沍”,冻结。

⑩叩徵弦以激蕤宾——张湛注:“徵,火音,属夏。

蕤宾,五月律。”

徵,音 zhǐ(只)。

蕤,音 ru。

í

■命宫而总四弦——宫,土音,属长夏,兼有四季。

四弦,指商、角、羽、徵四音。

■澧——卢文明:“澧与醴同。”

醴泉,甘美的泉水。

■蹈——顿足踏地,跳。

■师旷之清角——师旷,春秋时晋平公乐师,字子野。

清角,指五音中角音,奏出清声时,称为清角。

张湛注:“师旷为晋平公奏清角,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三奏之,裂帷幕,破俎豆,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伏,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故曰得声者或吉或凶也。”

■邹衍之吹律——邹衍,又作“驺衍”,战国末哲学家,陰陽五行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人,曾为燕昭王师。

《汉书·艺文志》著录《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皆不传。

律,指十二律。

张湛注:“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

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译文】

匏巴弹琴,能使鸟儿飞舞、鱼儿跳跃。

郑国的师文听说后,便离开了家,跟随师襄游学,按指调弦,但三年也弹不好一支乐曲。

师襄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他的琴,叹了口气说:“我并不是不能调弦,也并不是弹不好乐曲,而是我心中所存在的不是琴弦,脑子所想的不是乐声,心内不能专注,心外便不能与乐器相应,所以不敢放开手去拨动琴弦。

姑且少给我一些时日,看看我以后怎样。”

没多久,又去见师襄。

师襄问:“你的琴怎样了?”

师文说:“行了。

请让我试试吧。”

于是在春天里拨动了商弦,奏出了南吕乐律,凉爽的风忽然吹来,草木随之成熟并结出了果实。

到了秋天,又拨动角弦,奏出了夹钟乐律,温暖的风慢慢回旋,草木随之发芽并开出了花朵。

到了夏天,又拨动羽弦,奏出了黄钟乐律,霜雪交相降落,江河池塘突然冻结成冰。

到了冬天,又拨动徵弦,奏出了蕤宾乐律,陽光炽一热强烈,坚固的冰块立刻融化。

弹奏将要结束,又拨动宫弦,奏出了四季调和乐律,于是和暖的南风回翔,吉祥的彩云飘荡,甘甜的雨露普降,清美的泉水流淌。

师襄便抚一摸一着心房蹦了起来,说:“你弹奏得太微妙了!即使是师旷弹奏的清角,邹衍吹奏的声律,也不能超过你,他们将挟着琴弦、拿着萧管跟在你后面向你请教了。”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①,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②,抚节悲歌③,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④。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⑤,匮粮,过雍门⑥,鬻歌假食⑦。

既去而余音绕梁■⑧,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

韩娥因曼声哀哭⑨,一里老幼悲愁⑩,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赂发之■。

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注释】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张湛注:“二人,秦国之善歌者。”

讴,歌唱。

②饯于郊衢——饯,以酒食送行。

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③抚节——打着节拍。

④遏——阻止。

⑤韩娥——张湛注:“韩国善歌者也。”

⑥雍门——《释文》:“雍门,地名。

杜预:齐城门也。”

⑦鬻歌假食——鬻,音 y&ugra一ve;(育),卖。

假食,寄食,依靠别人吃饭。

⑧梁■——■,音 l(丽),栋,中梁。

梁,又作梁丽,栋梁。

&igra一ve;

⑨曼声——长声。

张湛注:“曼声犹长引也。”

⑩一里——《释文》:“一里,一本作十里。”

■遽——急。

■■舞——因欢欣而鼓掌跳舞。

■厚赂发之——赂,赠送财物。

发,送。

张湛注:“发犹遣也。”

■放——通“仿”,仿效。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完全学到手,自以为没有什么可学的了,于是告辞回家。

秦青也不制止,还在郊外的大路口为他饯行,并打着节拍唱着悲伤的歌曲,声音振动了树林,回响挡住了行云。

薛谭这才认错并请求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

秦青曾对他的朋友说:“过去韩娥往东到齐国去,粮食吃完了,经过雍门时;便依靠卖唱来维持生活。

她走了以后,留下来的声音还在屋梁间回荡,三天没有停止,周围的人还以为她没有离开。

韩娥经过旅馆时,旅馆里的人侮辱了她。

于是韩娥拖长了声音悲哀地哭泣,周围一里以内的老人和小孩也都随之悲哀忧愁,相对流泪,三天没有吃饭。

旅馆里的人急忙追赶她,向她赔情道歉,韩娥回来后,又拖长了声音长时间地唱歌,周围一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也都欢喜雀跃地拍着手跳起舞来,谁也不能自己停下来,都忘记了刚才的悲哀。

然后给她很多钱财送她回家去。

所以雍门附近的人直到现在还喜欢唱歌和悲哭,那是在模仿韩蛾留下来的声音啊!”

【原文】

伯牙善鼓琴①,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②,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一操一》③,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④。

吾于何逃声哉?”

【注释】

①伯牙——春秋时善弹琴者。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战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②志在登高山——卫叔岷:““登”字疑衍。

“志在高山”与下“志在流水”相对。

《记纂渊海》五二、七八、《合壁事类·前集》五七、《韵府群玉》八引皆无“登”字。

《吕氏春秋·本味篇》、《韩诗外传》九、《说苑·尊贤篇》并同。”

③霖雨之一操一——霖雨,连绵的大雨。

一操一,琴曲的一种。

应劭《风俗通·声音》:“其遇闭塞忧愁而作者,命其曲曰一操一。”

④志想象犹吾心——张湛注:“言心暗合与己无异。”

【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音。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大庄严地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浩浩荡荡地像江河!”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领会到。

伯牙在泰山北面

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中悲哀,于是拿起琴弹了起来。

先弹《霖雨之一操一》,又弹《崩山之音》,每弹一曲,钟子期都能领会它的旨趣。

于是伯牙放下琴叹道:“你听琴的本领真是太高了,太高了!你心中想的简直和我想的一样,我哪里逃得掉你对声音的识别能力呢?”

【原文】

周穆王西巡狩①,越崑■,不至弇山②。

返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③,穆王荐之④,问曰:“若有何能?”

偃师曰:“臣唯命所试。

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

穆王曰:“日以俱来⑤,吾与若俱观之。”

越日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

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⑦。”

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⑧,信人也⑨。

巧夫顉其颐⑩,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

千变万化,惟意所适。

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

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

王大怒,立欲诛偃师。

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

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一毛一、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

合会复如初见■。

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

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诏贰车载之以归■。

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

弟子东门贾、禽滑厘、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

【注释】

①巡狩——又作“巡守”。

古代帝王每隔五年出外视察诸侯所镇守的地方,称“巡狩”。

②不至■山——王重民:““不”字疑衍。

《穆天子传》云:“天子遂驱,升于■山。”

《周穆王篇》亦云:“乃观日之所入。”

亦指登■山事也。

是穆王曾至■山。

若有不字,则与事实不合矣。”

■,音 yǎn(眼)。

■山,即■兹山,又称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县西境。

古人以为是太陽降落的地方。

③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张湛注:“中道有国献此工巧之人也。”

杨伯峻:“依张注云云,则原文当作“反还,未及,中道国有献工人名偃师”。

今本“国”“道”二字误倒,遂以“未及中国”为句。

文义虽通,失其本真矣。”

④荐之——张湛注:“荐当作进。”

召见之意。

⑤日以俱来——张湛注:“日谓别日。”

⑥越日——《集释》:““越日”,元本、世德堂本并作“翌日”,《御览》七五二引作“越日”。”

⑦倡——古代以乐舞为生的艺人。

⑧趣——同“趋”,快步行走。

⑨信人——信,确实。

信人,像真的人。

⑩■——音 qīn(钦),又读 h&agra一ve;n(憾)。

《释文》:“■犹摇头也。”

■瞬——眨眼。

■慑——恐惧,害怕。

■谛——仔细。

■合会——即会合,聚集在一起。

■贰车——副车。

《礼记·少仪》郑玄注:“贰车,佐车皆副车也,朝

祀之副曰贰,戎猎之副曰佐。”

■班输之云梯——班输,即公输班,姓公输,名班,春秋时鲁国人,亦称鲁班,当时有名的巧匠。

张湛注:“班输作云梯,可以凌虚仰攻。”

■墨翟之飞鸢——鸢,音 yuān(冤),鸟名,又称“老鹰”。

墨翟(约前 468—376 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派的创始人。

张湛注:“墨子作木鸢,飞三日不集。”

杨伯峻:“《墨子·鲁问篇》:“公输子削竹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淮南子·齐俗训》:“鲁般,墨子作木为鸢而飞之,三日不集。”

《韩非子·外储说》:“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论衡·儒增篇》云:“儒书你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又《乱龙篇》同。

《抱朴子·应嘲篇》:“墨子刻木鸡以戾天。”

或云鲁般,或云墨子,或同属二人;或以为鸢,或以为鹊,或以为鸡;同一事而传闻异词也。”

■东门贾、禽滑厘——东门贾,公输班弟子。

禽滑厘,墨翟弟子,滑,音 gǔ(骨)。

■规矩——规,圆规,校正圆形的工具。

矩,校正方形的工具,二者为木工所必备。

【译文】

周穆王到西部视察,越过昆仑山,到达弇兹山。

然后返回来,尚未到达中原地区,路上有人自愿奉献技艺给穆王,名叫偃师,穆王召见他,问道:“你有什么才能?”

偃师说:“我能按你的任何想法去做。

但我已经造出了一件东西,希望大王先看一看。”

穆王说:“过几天你把它带来,我们一块儿看看。”

过了一天,偃师又来拜见穆王,穆王召见了他,说:“和你一道来的是什么人啊?”

偃师回答说:“是我所造的能唱歌跳舞的人。”

穆王惊奇地看着它,行走俯仰,和真一人一样。

那个巧木匠摇它的头,便唱出了符合乐律的歌;捧它的手,便跳起了符合节拍的舞。

千变万化,你想叫它干什么它就能干什么。

穆王以为是个真一人,便叫盛姬及宫内待御一起来观看。

表演快要结束的时候,那个会唱歌跳舞的人眨了眨眼睛,向穆王的左右嫔妃招手。

穆王大怒,立刻要杀偃师。

偃师十分害怕,连忙剖开那唱歌跳舞的人让穆王看,原来都是用皮革、木料、胶水、油漆、白粉、黑粉、红粉、青粉等材料凑合起来的,穆王仔细察看,体内的肝、胆、心、肺、脾、肾、肠、胃,体外的筋骨、四肢、骨节、皮肤、汗一毛一、牙齿、头发等,全是假的,但却没有不具备的,聚合起来又和一开始见到的一样。

穆王试探着拿走它的心,它的嘴便不能再说话;拿走它的肝,它的眼睛便不能再看东西;拿走它的肾,它的脚便不能再走路。

穆王这才高兴地赞叹道:“人的技巧竟然可以与创造万物的天帝具有相同的功能吗?”

命令偃师坐上副车回到中原。

班输的云梯,墨翟的飞鸢,自称是最高的技能了。

弟子东门贾、禽滑厘听到了偃师的技巧,便告诉了两位老师,这两位终身再也不敢谈论自己的技艺,却时时拿着规矩在研究。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①。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②,以目承牵挺③。

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皆④,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

而后告我。”

昌以氂悬虱于牖⑤。

南面而望之⑥。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⑦、朔蓬之簳射之⑧,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⑨:“汝得之矣!”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

相遇于野⑩,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

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

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注释】

①彀——音 g&ogra一ve;u(够),张满弓一弩一。

②偃——仰卧。

机——指织布机。

③以目承牵挺——承,从下向上看。

牵挺,张湛注:“牵挺,机蹑。”

蹑为古代织机上提综的踏板。

④倒眥——倒,王重民:“《御览》七百四十五引“倒”作“到”,又八百二十五引亦作“到”,疑作“到”者是也。”

眥,音 z(自),眶。

&igra一ve;

⑤以氂悬虱于牖——氂,音 máo(一毛一),长一毛一。

牖,音 yǒu(有),窗。

⑥南面——面向南。

⑦燕角之弧——弧,木弓。

燕角,燕国的牛角。

燕角之弧,木干上配有燕角的弓。

⑧朔蓬之簳——朔,杨伯峻:““朔”字当为“荆”,形近而误。

《考工记》:“燕之角,荆之干,此材之美者也。”

即此文所本。

且“荆”与“燕”对举,似非泛指朔方而言。”

蓬,草名,其一茎一可以做箭。

簳,音 gǎn(杆),箭。

⑨高蹈拊膺——蹈,跳。

拊,拍。

膺,胸。

⑩相遇于野——王叔岷:“《事文类聚·前集》四二、《合璧事类·前集》五七、《天中记》四一引“相”上并有“一日”二字,当从之。”

■穷——尽。

■以棘刺之端扞之——棘,有刺的草木。

扞,音 h&agra一ve;n(汗),抵挡。

【译文】

甘蝇是古代很会射箭的人,一张开弓,走兽便趴下,飞鸟便落地。

有个弟子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技巧超过了他的老师。

又有一个叫纪昌的人,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习不眨眼的本领,然后才可以谈射箭的事。”

纪昌回家后,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眼睛对着上下不停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列子》诸子百家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原文】殷汤问于夏革曰①:“古初有物乎《列子》汤问第五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