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宣圣讲义》渐上巽下艮《易经证释》渐卦

易经证释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易经证释

易经证释 - 渐卦

易经证释

渐卦

孔子《宣圣讲义》

渐上巽下艮。

三一陰一三一陽一。

一陰一陽一平均。

而在下一陰一多。

在上一陽一多。

一陽一多者卦一陰一。

一陰一多者卦一陽一。

此爻与卦分合多寡。

得相协也。

艮在内。

巽在外。

内止外顺。

巽主进退。

合艮之止。

则行止必以时。

进退必以道。

故名渐。

以其顺天时。

遵天道。

而徐徐其行也。

全卦以六二九五。

得乾坤之正。

九三六一四。

孚既济之情。

是以渐之为用。

可大可久。

为其内有所守。

外善其行。

一陽一刚在中。

而上应之。

三五同功。

而中协之。

故卦中互虽为火水未济。

而以巽长女能顺乎艮少男。

一一陽一在中。

通于上下。

坤德之贞。

乾道之健。

内贞外健。

相需以进。

进而不骤。

退而不疾。

从容中道。

刚柔得益。

柔以从刚。

男一女交翕。

女待男行。

归其家室。

故渐者。

人道也。

有同于咸。

咸以兑在艮上。

为男下女。

渐以巽在艮上。

为女待男。

此同异之间。

见夫妻之义。

家室之和。

夫妻平等。

而有先后。

初则男下女。

明为姒续。

重孝亨也。

继则女从男。

明为家道。

敦人伦也。

刚以下柔。

为男之志。

一陰一以顺一陽一。

为女之箴。

不相争先。

则永无诟谇之一声。

各循其道。

则终得唱随之乐。

故易教咸发其端。

渐昭其成。

渐而曰女归者。

言女之嫁。

不得苟也。

六礼既具。

两姓克谐。

夫妇之分始明。

家庭之本以立。

故渐取女归为象。

而重在巽以止。

巽则皆顺。

止则有守。

顺守之义。

各正其所。

以艮止之。

重于一也。

止于一为正。

正其身而后正人。

正其家而后正国。

天下皆顺。

就于正之道。

以得中位。

不戾其德。

孚中行。

不偏于情。

中爻者人道。

而人道实首于夫妻。

正位者家道。

而家道实始于嫁娶。

此家人卦。

以内外正位。

为其大用也。

家人亦以巽在外。

内文明而外柔顺。

家之本也。

夫妻之间,不得悖焉。

顺于外。

则言无尤。

止于内。

则思无邪。

故女子以从一而终。

言不出阃。

行不失节。

示有限也。

限者艮也。

止于其伦。

则夫夫妇妇相敬相一爱一。

相亲相睦。

永无间言。

故传曰。

渐女归待男行。

明必有先也。

有所尊也。

此敬一爱一之本。

亲睦之基。

发乎情。

止乎礼。

毋相越也。

故男一女之间。

必以渐而后识。

夫妇之道。

必由渐而后成。

未有一言而相一爱一悦者。

亦未有一见而为伉俪者。

求之愈亟。

则愈远之。

思之愈深。

则愈淡之。

何哉。

百年之好。

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视彼桑中濮上。

偶而相狎。

秦楼楚馆。

片时交一欢。

易合易离。

时恩时怨。

此一婬一乱之行。

轻薄之情。

可语于夫妇之道。

家室之伦哉。

故民之风俗。

必先慎于男一女之防。

国之纪纲必先建于夫妇之礼。

非可苟也。

故以渐称。

由此以推。

人道有本。

则事事皆有所循。

家道不差。

则人人皆适其一性一。

故齐家之效。

足平天下。

而婚礼之严。

足称大典。

易于家人渐。

特以正位示其旨焉。

正即贞德。

贞即女德。

坤以承乾。

男以率女。

渐之义也。

艮四一陰一二一陽一。

变渐则一陰一陽一得平。

即此微义。

可见其一精一。

离明坎陷。

相互于中行。

既济中爻。

乃得其协和之情。

正于内外。

和其刚柔。

风行草偃。

天下从之。

山崇德昭。

万民瞻之。

与归妹为往来。

尤见其重在嫁娶。

本止以守其位。

特明女子之从一也。

故渐字从水。

而斩字虽谐声。

兼取决断不易之义。

为顺水以推衍。

则无所底。

惟斩断其反覆。

方立其防。

此即抑情复一性一。

明德遏欲之道。

水波叠兴。

情一欲之无定。

斩断其害。

一性一命之复正。

此渐字之义。

为卦名所本也。

《宗主疏述》

艮卦已终。

其次为渐。

是由艮之止。

而有渐行之机。

本艮之退。

而思渐进之志。

渐者徐徐而前。

如水之渐。

俗语所谓慢慢的。

不急不促。

而志在进行也。

然以天道言。

有退必有进。

有止必有行。

原成因果。

不得独存。

如一岁然。

有春夏之繁荣。

即有秋冬之枯寂。

有朝午之明朗。

即有夜中之暗昧。

皆相周旋。

而成名象。

故暑曰夏。

寒曰冬。

明曰朝。

暗曰夕。

此以象称名。

而相对举者也。

不过数有定纪。

行有定程。

不得越次。

不可躐等。

则所尚者渐也。

如由春之温。

始及夏暑。

由秋之凉。

始达冬寒。

非顷刻即见者。

一日一一夜。

必经十二时。

由旦至日中。

由晚至夜半。

皆渐渐更换。

以达于所期。

则渐之道也。

若非以渐。

是将群相骇怪。

而不能明其道数。

如夏月而忽见冰霜。

日中而忽臻黑暗。

谓之天变。

容或有之。

揆乎道数。

不可得也。

故天道无时不变。

变必以渐。

为其行无时或停。

停则为灾。

如人之息。

一一相续。

则生命不倾。

若偶不续即死。

渐之为用。

亦如息焉。

息息相关。

生命渐长。

而不见其变。

不知变在呼吸间。

一吸一呼。

新陈代谢。

是以今日之我。

已非昨日之我。

此刻之生。

已非未来之生。

生闭环。

无时休歇。

由幼而少。

由壮而衰。

皆从渐中变化。

不渐则为诞妄。

则为妖魔。

盖今日少年。

明朝老迈。

此时一精一壮。

顷刻衰颓。

谓之病态。

可也。

视为故常。

不可也。

以其来也遽骤。

变也离奇。

不孚于渐之例耳。

人生如是。

物情亦然。

渐进渐退。

渐新渐陈。

渐壮渐老。

渐死渐生。

莫不有其道数也。

此渐者。

道数自然。

举不能越。

变化恒态。

毫不可违。

故有物则有变。

有变则有渐。

未有一成不变者。

未有变而不出以渐者。

艮震之间。

变之至也。

而继之者。

则为渐焉。

以艮之半。

退为其基。

推震之情。

易巽于上。

巽行艮止。

相与同功。

于是渐义以昭。

渐用以显。

此风山之合。

而名渐也。

渐。

女归。

吉。

利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彖辞也。

渐以巽艮合。

与蛊同体。

而易其上下。

山风蛊。

象物事之庶繁。

为生化之变进。

而风山渐。

象行止这前进。

为利害之推迁。

二者大同。

故皆取男一女交接。

刚柔升沉为喻。

蛊以事重。

而名蛊者。

以多变而易惑也。

渐以进称。

而名渐者。

以有进必有退也。

盖渐。

巽主于外。

巽为木为风。

木则易生。

风则善变。

生为天地之德。

变为天地之功。

德取其恒久而一。

功取其推衍而通。

不一则纷。

不通则塞。

艮止于内。

以厚其德。

艮退于下。

以求其功。

愈止则德愈明。

愈退则功愈大。

为其本固而体全。

基宏而用广也。

如栽木者。

必期其发育成大材。

生成为大器。

故培之必厚。

灌之必勤。

保护必周。

防闲必审。

皆体止于一之义。

为善其本之行也。

人之生也。

亦如木焉。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天道敏生。

地道敏树。

故渐者地道也。

法乎坤。

志于柔。

期其厚载。

底于安贞。

则可以进。

可以退。

可以止。

可以行。

无不利也。

而彖辞则以女归喻焉。

女者坤道所成。

人道之母。

先有女而后有男。

未有无母而生子者。

此渐为人道之本。

人生之终始也。

艮为人之终始。

言其道也。

渐为生之终绐。

言其功也。

道包一切。

故艮得其全。

功限一时。

故渐有其半。

渐以艮在下。

虽与蛊同分一半之位。

而渐则得其本。

蛊则得其用。

本大而用有限也。

故渐者女为先。

蛊者子为重。

干父干母。

裕父母者。

人子之事。

非女子之行。

即有女子亦变例也。

渐则以女为主。

女生于母家。

非其地也。

必归于夫家。

方克主其政。

以男一女内外各有司也。

男主于外。

不问家政。

女主于内。

乃孚家道。

此天地大义。

人生大纲。

不得越也。

在卦内艮原少男。

何反以女主。

此后天与先天异也。

后天艮代坤。

少男易为大母。

故秉坤道行。

非复少男之位。

而艮非坤也。

故称女不称母。

以母一之称必在女归之后。

女嫁而有子始得行母一之道。

达坤之德。

故曰女归吉。

言女子归于男为吉也。

归字与妇字近似。

女归即为人作妇之意。

女变为妇。

妇有所归。

故曰归。

犹归宿也。

诗曰于归。

归于其夫。

即返于其家。

女以男为家。

是在母家犹客也。

客者寄居之谓。

即归其家。

以客为主。

是以女子称嫁曰归。

犹人之作客。

而还乡也。

有所归宿。

获其安居。

自占其吉。

而有孚于乾坤利贞之德。

利贞为坤本德。

而在乾释曰一性一情。

渐本坤以行。

坤先安贞。

厚载无疆。

以贞为利者也。

渐之所法。

即在于此。

艮代坤。

而巽代母。

同属母一之前身。

故犹母也。

是以得坤之全德。

而秉乾之半。

一性一情之正也。

渐以女归为喻者。

不独本坤大母一之德。

为人生之原。

而就渐义言。

亦以女之于归。

有孚于渐者。

道则上古聘嫁。

率由情感。

男一女悦慕。

即为夫妻。

此洪荒之时。

礼文未备。

人生一切。

为情所趋。

今蛮苗之民。

尚有遵古风习者。

所始不慎。

厥终难全。

苟合于初。

仳离于后。

为人道所苦。

更何语于家道之齐。

是以中古圣人创立礼教。

制其情一欲。

定诸仪节。

重男一女之防。

明夫妇之义。

必慎于始。

乃克有终。

必抑其情。

乃适其一性一。

故遵乾坤之道。

发于利贞之德。

定人道之本。

明家道之基。

于是婚娶有时。

媒妁有约。

六礼以具。

两姓始谐。

夫妻无苟合之虞。

男一女得唱随之乐。

此所以有取于渐也。

渐以从事。

则有审慎之时。

渐以成礼。

则无草率之弊。

人伦首于夫妇。

人道本于生育。

则郑重其仪。

安详其行。

有不合于礼者。

不得为夫妇焉。

有未合于道者。

不得称为家属焉。

故夫妇必本于利贞。

而娶妇必求于一性一情。

利贞之德。

情一性一之和。

人道不得矫情。

则男一女一爱一悦。

为生生不已之利。

人生不得违一性一。

则夫妻和睦。

为从一不二之贞。

此利贞之德。

必自女归始。

而一性一情之和。

必由家道明。

故渐尚矣。

渐则利贞得其正大之功。

一性一情止于光明之境。

正大则无弊害。

光明则可典型。

诗曰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大学曰。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是皆推本易家人之道。

咸与渐之义。

而明君子之所重者。

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妇。

为将以立人生之根。

推化育之用。

必先纳于正。

齐于一。

顺以致之天下。

循以垂诸后昆也。

故皆不外于渐。

渐者水之渍物。

由近而远。

由浅而深。

涵濡以润之。

沾染以浸之。

不尚夫急进。

而进无疆。

不志于速行。

而行无限。

此所以名渐。

谓必先有刚斩断其情一欲。

方可以柔渲化其功用。

是以刚内而柔外也。

艮止不移。

则守于一而不失。

此贞之至也。

巽行以顺。

则推之远久而无阻。

此利之至也。

贞利两至。

行止兼善。

内外同和。

进退皆宜。

故渐者。

进也。

而有退。

行也。

而先止。

女之于归。

亦进亦退。

且行且止。

是艮之体。

巽之用。

刚之一性一。

柔之情。

贞为内。

利为外。

进行以顺于正。

退止以归于一。

举不失也。

故卦内外正位。

中行以协之。

刚柔得中。

上下以应之。

有守有为。

可大可久。

合咸恒之道。

兼巽艮之行。

此在易教。

为与归妹往来。

见其终始。

承震艮趋止。

底于中和也。

女归。

人之大事。

大事即洽。

其他可知。

是以推之一切。

无不利也。

用之诸事。

皆有功也。

致之于人。

可以正国天下也。

返之于躬。

可以齐家修身也。

渐之用亦大矣哉。

彖曰。

渐。

渐进也。

女归吉也。

进得位。

往有功也。

进以正。

可以正邦也。

正其位。

刚得中也。

止而巽。

动不穷也。

原本渐下为之字。

其位上脱正字。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

原文有误。

渐下三字系渐字之误。

其位上脱正字。

宜改正之。

此虽释彖辞。

有韵语者。

系与文言混。

亦如损益二卦。

自进得位下。

皆属文言。

原释彖辞有脱。

故后人以所存文言补之。

虽非一文。

而足以申释彖辞之义。

姑仍具旧。

不过有韵之文。

非释彖辞。

读者知之可也。

渐之为义。

乃渐进也。

明渐有进取之志。

而无欲速之心。

虽进而不疾。

故曰渐。

释曰渐进。

可见其行必缓。

其动有功。

其用可大。

其道本乎中庸。

为艮先知止。

巽以顺行。

止而顺行。

是不疾不徐者也。

故曰渐。

渐进也。

若从艮止。

则无以见其进。

若非艮止。

则无以明其渐。

艮为本而在内。

巽为用而在外。

巽风行而善变。

进而可退。

应于艮止。

则行以缓。

进以渐。

此卦名渐之由来。

言如水之漫衍也。

既以渐进重。

则行所类者。

以女归其夫为近。

为嫁女必出于渐也。

艮男巽女。

女长男少。

少应从长。

而女宜顺男。

是两者间。

相恋相让。

而不相争。

相亲相一爱一。

而不相悖。

艮一陽一升于上。

巽一陰一降于下。

则两情洽矣。

男以下于女。

妇以从其夫。

则二姓合矣。

此所以占吉也。

人曰男一女。

物曰雌雄。

道曰一陰一陽一。

德曰刚柔。

一也。

女归之吉。

则凡柔顺刚。

一陰一从一陽一者。

亦皆吉也。

人道始于夫妇。

则凡有配偶。

有匹敌。

或事。

或物。

皆可以夫妇之道例之。

夫妇求其和而久。

必先以正。

一切事物亦然。

有功有成。

可大可久者。

必和必正。

则在得中。

中和之道无二。

立本于正而已。

故艮止而巽顺之。

一于正。

正则中。

中则和。

和则大。

大则久。

艮止而不二。

巽动而不穷。

不二则守其位。

不穷则广其德。

位正则天下宗之。

德广则天下顺之。

此渐之用。

由修齐而达于治平矣。

故名其进为正。

谓有为也。

有成也。

可垂诸久远也。

可推之无量也。

其道以渐。

则克致之。

世未有大功大业。

不由渐以成以达者。

偶然动作。

匆遽经营。

小利尚不易期。

况大利乎。

渐之利。

大利也。

本乾而用坤。

以终而作始。

故利以贞显。

贞者四德之末。

坤之至德曰安贞。

乾之至德曰美利。

利贞者。

出于一性一。

达于情。

无不宜也。

故渐之用。

不独女归吉已也。

以卦象言。

艮一一陽一在三爻。

进而得九五正位。

以宏乾之德。

此刚进而得位。

则所往必有功。

九三九五。

同功异位。

三多凶。

五多功。

今九三进得九五正位。

是以释为往有功也。

有功则不独免于凶矣。

又六二在内。

坤之正位。

上应九五。

乾之正位。

刚柔皆正。

而自下上行。

故为进以正言。

如家人卦。

男正位乎外。

女正位乎内。

内外皆正。

则可以正邦。

即正己以正众。

上一位正。

则邦国无不正。

与家人卦正同。

推其功用。

则治平之效。

岂仅正一人之位已哉。

正字从一止。

止位止于一。

天下无不一。

书所谓一人定国。

即正邦也。

而内外皆正。

固为家道之齐。

若就全体言。

则所谓正位者。

当以九五为重。

以六二犹承顺九五之德。

妻臣之道。

不得独专。

故曰正其位。

刚得中也。

言九五得正中之位。

足以君临天下。

抚绥万方。

为下民所望也。

又以九五言。

固刚得中位。

以九三言。

亦刚得中爻。

皆刚得中也。

九三六一四孚于既济。

水火交济。

人道之纲。

如人家室。

夫妻和睦。

家道之本。

此中爻九三六一四。

六为人道所尚。

则自下言之也。

下为众民。

上为君主。

各得其中。

则各有其位。

各守其分。

则各昭其德。

此九三为下位之得中。

九五为上一位之得正。

两爻皆刚。

故曰刚得中也。

然以政治言。

自重在九五。

此上文有进以正。

可正邦之语。

则指由九三进于九五也。

九三在下卦。

不可语于正邦。

九五位正德明。

时用以显。

卦用以大。

故称得正位。

以见渐之可进也。

渐艮之异。

即在于是。

艮虽知止。

而不得正位。

故不重进。

渐之上卦。

以巽易之。

乃得正位。

故以进称。

而艮在内。

行必以渐。

进不可疾而已。

内止而外巽。

止于下而动于上。

有其中者形诸外。

固其本者荣其枝。

厚其体者大其用。

是艮巽之合。

内止而外有以顺之。

故动而不穷。

进而不害。

此行之本在止。

动之本在静也。

老氏曰。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渐之大用。

亦以得艮为本根。

乃克遂巽之风行无阻也。

全卦大义。

皆系于一渐字。

而其大用。

则根诸一正字。

合之即渐进以得其正。

是以有功有成。

修己而正邦。

得中得和。

推己以育物。

此渐之进虽不疾。

其进也远。

行虽若迂。

其行也安。

正如女之于归。

有其礼仪。

明其情一性一。

则两姓之好。

百年之乐。

岂有限哉。

益进以渐。

而行以正也。

柔于外。

而刚得中也。

止于己。

而顺于人也。

贞于守。

而利于行也。

是以往有功也。

动不穷也。

渐进之义。

庶可以剂艮止于平衡矣。

女归之吉。

可以致天下于文明矣。

利贞之德。

可以匹乾坤之生成矣。

刚柔中正之行。

可达博厚高明以悠久无限也。

细读此文。

则渐之大用。

无不明矣。

象曰。

山上有木。

渐。

君子以居。

贤德善俗。

孔子《宣圣讲义》

此全体象辞。

明人道也。

渐上巽下艮。

为风山渐。

两象辞称山上有木。

不曰风上于山。

或木下有山者。

一则明渐之用。

以艮重。

艮在内。

如木之本也。

一则一陰一后于一陽一。

艮一陽一也。

巽以柔顺从艮也。

故先山而后木。

不曰风者。

风无根。

木有本。

其下有山。

则木之象。

不似家人卦称风自火出。

而以风为先也。

盖巽离皆一陰一卦。

巽长离次。

火之与木。

一性一成燃一烧之象。

如火风鼎是也。

鼎以燃一烧为用。

故称木。

家人以合化为用。

故称风。

此象之随其用而异也。

渐以渐进为用。

则以木生于山为象之合。

若曰风自山出。

则戾于渐进之义。

是以曰山上有木。

明木之生自山。

正得其地。

山无林木者。

失山之用。

则木与山有不可离之情。

此渐以山上有木。

得成其进。

而致其功也。

又渐彖辞。

以女归男为喻。

则先巽而后艮。

然既曰归。

仍重在男。

言女有所归。

正如木之有所附着也。

木不得离土以生以长。

则必附着于山。

山者土之积。

丘陵冈阜。

峰峦坡峡。

皆山之属。

即皆土也。

土以地为总名。

而山又其突出者。

地以厚为至德。

而山即其最厚者。

故山生木。

代地之道。

而艮为土。

代坤之德。

坤艮易位。

山地相依。

此艮为渐所重。

而在下也。

凡易象辞。

皆以用着其义。

或先或后。

已分辨其主从之位元。

贵贱之等。

如木与山。

不过其一部。

山之所有者众矣。

木固赅一切植物言。

巽又柔木也。

称木已兼草苔之类。

而尚不能尽山之富蓄。

物之动者。

不动者。

地面者。

地中者。

皆附于山。

即山之所有。

今不及其他。

独以木称。

固由巽之象。

实即渐之道。

以渐之用。

惟木之生近似之。

若易以风。

则不类矣。

风者气之动。

无根无源。

或徐或疾。

时至时止。

或向或背。

无一定也。

则不得以渐名。

故不曰风而曰木。

明巽在艮上。

惟木为其象也。

然巽固可象风。

在卦用言。

不得忘其有风之用。

在卦象言。

则必限其如木之生。

此读者所当知也。

君子以居一句。

言君子因渐之道。

求进而不疾。

志行而不躁。

则重在安居。

居亦止也。

住曰居。

坐亦曰居。

而平居。

闲居。

燕居。

皆指安居于家。

静止不动之时。

人之生也。

衣食居处。

皆不可缺。

故居住为生活之一。

渐之用。

宜于人之居。

即能安其地。

守其分。

保其身之谓。

居而不危。

则行亦无害。

居虽不必求安。

而必能自安其心。

君子之居亦如是。

渐进以达其道。

安居以善其身。

此安其心也。

为顺艮止以止。

则如鸟之止于其枝。

兽之止于其一穴一。

无忧无患。

何忮何求。

故曰君子以居。

自其素位言也。

素位者。

居富贵则富贵之。

居贫贱则贫贱之。

无所移也。

则无动于心。

无所贪也。

则无役于物。

此非图居之安。

乃图心之安。

非志居之适。

乃志道之适而已。

心安则无所危。

道适则各得其正。

皆艮止之义。

而巽以顺之。

故渐渐而毋躁。

徐徐而毋疾。

疾与躁。

人之欲。

物之诱。

情之移。

而在卦为震。

艮与震反。

故亟避之。

此居非徒乐于安闲。

贪于迨逸者。

居固为重。

仍有所行。

则贤德善俗尚焉。

贤德者。

自明明德。

善俗者。

亲一亲而新民。

即齐家而治国平天下。

推之于外。

则为善俗。

育之于躬。

则为贤德。

此贤字如论语贤贤上一贤字之义。

亦即君子亲其亲。

贤其贤之意。

亲一亲贤贤。

则天下无不贤。

无不亲。

善俗亦即善善。

好恶之心发于外。

屈伸之道见于行。

黜陟之情致于事。

进退之节加于人。

此皆推己及人者也。

故仁者仁其邦。

义者义其里。

皆化之也。

德不至者。

化不行。

明明德者。

终达于治平。

此由君子之居始。

换言之。

即大学致知。

格物。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次第工夫一以贯之。

非有二也。

穷则善其身。

达则善天下。

此君子之行。

而非君子之心。

君子无一时违仁。

则无一时忘善天下。

故贤德善俗。

君子自居。

即存心焉。

而必以渐致之。

心无不善。

方能善人。

己无不仁。

方能仁民。

故自弟子。

即有入孝出弟。

一爱一众亲仁之志。

此古圣贤传着之教。

不敢废也。

而非贪于近功。

图其速效者。

故必自渐进。

渐而后成其德。

达其道。

不渐则格致诚正尚不得。

何望于修齐治平。

中庸曰。

其次致曲。

曲能有诚。

曲者渐之方也。

委曲以进。

即安徐其行。

贤德非一朝之功。

善俗岂片时所得。

故君子本于渐。

而发于平居。

居其身。

即居其心。

居以养其体。

即居以育其德与善。

此止于至善。

必先知止。

止于内。

而推之外。

即孚艮在内巽在外之用。

为巽风行善变。

变其俗则变于道。

君子之德风也。

小人之德草也。

巽之为象。

正合风与草。

所谓顺也。

风行草偃。

顺之至矣。

未有草不随风以偃者。

其柔使然。

柔则善顺从。

巽以柔而顺于艮。

则可以居。

可以贤德。

可以善俗。

俗亦如风。

故曰风俗。

君子之风无不同化。

此移风易俗。

必赖君子。

若小人则旦胥为恶矣。

故不曰易俗。

而曰善俗。

犹大学之止。

必先以至善也。

止而未善。

是反为害。

化民成俗而未善。

亦反致乱。

皆乖于渐之道。

以渐上下正位。

而刚得中。

其所施无不正。

所成无不中。

中正之行。

善之本也。

故往有功。

行有成。

君子以成德为行。

正在渐中见之。

盖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渐以木生于山。

寓树育之义。

推之树人。

则善俗之功。

象与辞固无二也。

初六。

鸿渐于干。

小子厉。

有言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渐初六爻辞也。

初六在下。

为艮之初爻。

与巽之六一四应。

皆柔爻。

成鸿鸟之象。

以中有九三。

上有上九九五。

三一陽一与三一陰一排列。

成抑昂高下之形。

如鸿之飞而下。

故全卦皆以鸿渐为喻。

非果有鸿。

其象似也。

以巽艮两卦皆一陽一在一陰一上。

一陽一在上者宜于降。

平升而降。

故如鸟飞。

升至极高而下落。

则惟鸿雁似之。

以鸿雁之行。

非独飞独落。

必连其类。

而参差或前或后。

若字然。

故曰雁字。

两一陽一在前。

一一陽一在后。

亦如雁字。

故称鸿渐。

鸿又雁之大者。

飞亦最高。

其落于地也。

次第而下。

呼啸而集。

亦不疾不躁。

故孚于渐之行。

初六卦之最下者。

地之最洼。

而鸿渐集焉。

则为水边之岸。

干者岸也。

亦兼指水旁木石之属。

为出于水而者。

故曰干。

犹乾也。

俗称躁曰乾。

与湿对。

亦如陆与水对。

天干十皆乾也。

以其合地支言。

干为一陽一。

支为一陰一。

故乾卦即包有干字之义。

而天干或作天干。

干干一也。

皆高出之象。

如木之干。

竹之竿。

推之如水之岸。

亦是此意。

以其非水而近水。

似洼而略高。

故名干。

鸿本水鸟。

初集于干。

见其近易也。

无飞走之劳。

得安栖之所。

于人事有类于小子。

而濒于危。

以小子嬉于水侧。

近于洼地。

自不免于危。

故曰厉。

亦与乾九三之厉义同。

而以渐之行不求疾。

事方渐进。

则虽厉而能自戒自饬。

如以长者之训。

师友之诚。

则免于咎。

故曰有言无咎。

有良言劝勉规讽之也。

小子者。

非大人之象。

童稚之行。

即为成一人。

其行幼稚。

亦小子也。

以柔在下。

当坤履霜之时。

自不宜于求进。

况进非其地。

志又非正大光明。

有如童稚嬉游。

不顾其危害。

则其有咎可知。

徒以闻父师之言。

规诫之语。

而知其厉。

乃得免耳。

象曰。

小子之厉。

义无咎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以初六之渐进。

为幼稚之行。

其情非壮伟。

故以小子为喻。

小子知不如人。

行亦多忽。

则其有危。

自无可咎。

言应得之咎。

无他咎也。

然以辞称有言无咎。

则在小子。

固义无可咎。

而有父师。

则以得良言之诫。

乃免于咎。

此原兼见之义。

释文就小子言。

故曰义无咎。

明小子之行为不当。

亦即示初六之渐进为不宜。

以初六本艮止之时。

当卑下之位。

原不能进。

而小子则不顾也。

乃涉于危。

此小子之厉。

实爻位所为。

非全卦之用。

全卦之于初六。

亦如父师之于小子。

果有训诫之言。

自免小子之咎。

是在渐进者。

得其良师益友贤父兄也。

盖卦以艮为少男小子之象。

且在下尤为无知之小子。

观于鸿雁之渐。

而图水滨之嬉。

则其为危。

不言可喻。

知危而自励自砺。

则亦可免咎。

此君子贵在知过能改。

故乃以无咎占。

上为巽年长于艮。

有如贤父兄师友。

而有言。

亦由艮之对兑。

兑为说言。

或以有言为争执。

乃兼见之义。

以兑主口舌也。

但训诫亦寓有争辩之意。

以不许其行。

不顺其所为。

既与小子之见相龃龉。

则不免有辨正之言。

艮止为下卦之所先。

苟乖此旨。

则非渐进之道所许。

而小子慕于鸿渐。

求其飞腾。

恰忤艮止之道。

且戾时位之情。

故以厉称。

六二。

鸿渐于磐。

饮食衍衍。

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渐六二爻辞也。

六二内卦中爻。

坤之正位。

艮出坤而得乎乾。

九三在上。

与六二成交协之用。

而上应九五。

为乾正位。

亦全体之主爻。

内外兼孚。

上下同正。

此之大用所在。

恰如家人也。

而六二为中互之始。

火水未济之象。

原难协和于外。

却以进于九三。

得六一四相交。

反成既济之用。

是以六二虽不足大用。

尚克调其生成。

致于发育。

如人之生。

饮食和乐。

不失其道。

则安于其分。

适于所生。

乃人道之大者。

人以食为天。

饮食充裕。

则生可全。

人以家室和乐为福利。

谐和悦泽。

欣欣然以起居。

休休焉以作息。

则有生之乐。

有业可成。

此民生大原。

为圣治大本。

正如帝尧时击壤之歌。

不知帝力。

勤劳作息。

顺夫天一性一。

饥餐渴饮。

达夫人情。

则诚上世之民。

无思无虑之象。

此所以称为正道。

孚于吉祥也。

六二之渐。

乃类于是。

因行进之渐。

由干而磐。

由险而安。

鸿雁固然。

人生亦不相悖。

初六之鸿渐于干。

为水之岸。

其地近水。

有险宜防。

故人事应之。

为小人之厉。

以其中含危害也。

至六二进于中位。

得其安贞。

如鸿已渐于磐石。

是较干为稳妥矣。

磐石者。

石如磐。

居近水者。

恒藉之以便舟筏之泊。

汲灌之利。

为不受水浸之害。

亦无倾跌陷溺之虞。

故云磐。

明其安也。

人事则习于其生。

悠然自足。

饮之食之。

无饥一渴之忧。

和乐劳苦。

无得失之患。

衎衎者。

和乐之状。

循乎正轨。

依于一性一情。

作息以时。

劳逸有节。

自在自得者也。

衎字从行。

亦发衍字。

衍者水之渐也。

衍者行之顺也。

古道字作(19右起4)。

与衍衎近似。

则衎衎者合于道之行。

不忮不求。

无思无欲。

而皆心满意足。

不志于其外。

此素位而行。

君子之所重也。

故占吉。

以六二得中正之位。

秉安贞之德。

应乾之行健。

推坤之厚载。

故生活适乎一性一情。

动定洽夫天道。

而为渐之要义所着也。

象曰。

饮食衎衎。

不素饱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以六二重在正位。

即守位之义。

与艮止之道相应。

艮止以止于其位为本。

君子思不出位。

乃艮止第一要义。

君子素其位而行。

即思不出位之一精一义。

故人人皆有其位。

各守其分。

方不违于艮之止。

方不戾于渐之进。

六二渐之始发于中。

首得其正。

如鸿之集于磐。

为得其所止。

人民亦以生于所生。

安于所安。

得其所止。

故由饮食衎衎四字。

见其素位之行。

更由安贞之德。

顺迪(廴由)(19左起3)之吉。

见其不素饱之志。

素饱者。

诗所谓素餐。

素食。

素飱也。

诗曰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

言君子本于其位。

勤于其职。

敬于其事。

昭于其德。

则不以素饱为志。

盖即食必有功。

饮食衎衎。

皆本乎勤劳所得。

由于心力所获。

非幸致者。

非虚縻者。

素饱素餐。

即俗语白吃。

不白吃。

可见所食必所应得。

所饮必所应受。

非巧取。

非掠夺。

非以私情。

非关窃盗。

则食者己之力。

饮者己之功。

于心既安。

于行无愧。

皆君子素位之所为。

不愿乎其外者也。

人之好安者恒恶劳。

多劳者恒易贪。

此情一欲之害也。

渐之六二则戒之。

故心安而身习于劳。

生足而行耻于贪。

饮食既足。

而和乐自得。

悠然自在。

勤且俭焉。

质且厚焉。

以坤厚载而安贞。

推乾行健。

而乾惕。

故饱而不素饱。

生而不辱生。

柔以应夫刚。

中而底于正。

乃有此行。

乃见此道。

是君子惟日孜孜。

而无所求。

惟时坦坦。

而有所为。

心闲而身不怠。

志进而德不忒。

善其身。

兼及于物。

养其生。

兼悦其志。

故不素饱。

见其不少懈也。

生活之安适。

而体力日强。

行动之优裕。

而志意益坚。

则何役于物。

何贪乎欲。

物欲不侵。

一性一情以正。

此乾利贞之德。

渐六二特有之。

不必溯其大者远者。

但于日用寻常饮食行动中见之。

此衎衎之所由来。

以无贪则心常足。

无逸则身常健。

无求则志常安。

无怠则业常一精一。

是渐进之道。

必自细微始。

而人生之本。

亦终始于此。

孰能不事事。

而饮食衎衎哉。

孰能饮食衎衎。

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哉。

故释文特以不素饱三字。

明六二占吉之所自也。

此与艮卦义应。

即大学为人君一节。

亦不外素位而不素食。

食与业同重。

心与身同健。

行与止同贞。

出与入同利。

皆由不素饱中着之。

九三。

鸿渐于陆。

夫征不复。

妇孕不一育。

凶。

利御寇。

孔子《宣圣讲义》

此渐九三爻辞也。

九三艮之主爻。

当中爻之始。

为重刚失中之象。

故多凶。

与上九刚应。

不得相协。

三五同功。

而九五得中正之位。

主全体之政。

九三则偏于下。

艮之用已极。

正而难止。

以六一四为邻。

刚乐近柔。

内希出外。

是以虽近于既济。

却由中互之为未济也。

济而难济。

行而难行。

阻于外而复于中。

怨于远而患于近。

有巽之顺而多变。

以艮之止而难守。

故如鸿之渐于陆。

进退维谷。

动辄得咎。

鸿水鸟也。

离水而集于陆。

进则进矣。

奈所进非所宜何。

失其生育之源。

滞于枯槁之地。

则非复六二之得其所止。

而有饮食衎衎之吉。

是以九三之占。

与六二大异。

六二为吉。

九三为凶。

六二得饮食。

以乐其生。

和其居室。

光大其事业。

九三则夫征于外。

而不得归。

妇孕于家。

而不克育。

戾其进取之志。

则所行无功。

乖其为生之一性一。

则有孕不一育。

是生之反。

和乐之悖。

反生为死。

悖夫和乐为悲惨。

则九三之象。

所以占为凶也。

夫主乎外。

出外日远。

比于长征而不返。

是客丧于征一途也。

妇主乎内。

以刚而自止。

失其与生之德。

遂成流产之灾。

盖九三六一四。

一刚一柔。

有如夫妇。

而全卦以女归吉占。

明其秉艮止之义。

得安贞之道也。

九三乃乾之所发。

乾惕多厉之时。

刚反在内。

柔所出外。

刚柔失位。

夫妇分离。

是以夫则远征而不归。

妇则怀妊而不一育。

失其和乐之趣。

乖于生成之仁。

如鸿之离水而之陆。

犯难而促其生也。

然以九三艮之主爻。

犹可以自守。

本乾惕之诫。

思危厉之机。

返以自贞。

克固其内。

则仍有利。

而免于凶。

此以行而知止。

刚而知柔。

先致其贞。

后见其利。

不违彖之旨。

而戒于燥进之危。

故曰利御寇。

以攻与守之异。

客与主之分。

九三之凶。

为求进也。

返而固守。

则转成其利矣。

象曰。

夫征不复。

离群丑也。

妇孕不一育。

失其道也。

利用御寇。

顺相保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凡释爻辞最详者。

渐九三为首以所释详且明也。

余多概括释之。

此则一句一释。

指明爻辞之义。

则以与他卦有异也。

他卦爻与全体多相合。

间有相反者。

如履之六三是。

各爻。

或与全体同。

或与全体异。

而非如履之以一柔爻。

居五刚中之特异。

易见其相反之由。

是以必加详释。

使后人知爻辞之深旨。

爻辞称夫行不复。

妇孕不一育。

恰与彖之女归吉相反。

彖既称吉。

则可见其夫妻必和。

子姓必大。

何至有生离之苦。

流产之虞。

而九三如此立辞者。

实以九三戾于渐耳。

渐以柔下顺刚。

刚且近柔。

艮巽相得。

而成女归之吉。

今九三艮之穷。

穷则不与巽合。

刚之极。

极则反变为坤。

上巽下坤。

变为风地观。

而巽六一四若亦变而为刚。

合成天地否。

则渐进者。

变为否塞。

上下隔绝。

内外分驰而不通。

此夫妻反为怨偶。

生存反为夭折。

皆反其道。

而失渐之用矣。

故爻辞明示其凶。

释文恐人未明。

更揭其义。

谓夫征不复者。

刚以穷而不可留于家。

故曰征。

以极于中而不可返于下。

故曰不复。

言一陽一无一陰一以安之。

外而不内。

出而不归。

既失其家。

又离其类。

则以一一陽一在三爻。

上与上九。

应而不谐。

下与六二。

谐而不应。

离心离德。

无可相与。

故释曰离群丑也。

群者同等之属。

丑者众也。

九三既与六二离。

是失群与上九忤。

是离众。

如人征一途无友。

远出无侣。

于役无助。

履险无援。

则以九三在坎之中。

险陷之地。

当离之始。

附丽之艰。

是以成独行遇险之象。

妇孕不一育。

其义大同。

亦以柔与刚乖。

一陰一与一陽一忤。

九三六一四。

本可相济。

以刚之势。

一逼一不可近。

而中有阻不得前。

故违于生成之道。

虽有孕而不克育。

释曰失道。

言其失交和之道。

道以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交和为用。

既乖其用。

自戾其生。

此道字概一切言。

而在中爻。

人道之始。

则重在人道。

人而失道。

将何以全其生。

此所以半产。

谓有始无终。

虽孕而不得育也。

然妇以夫为主。

夫且客亡于外。

妇安能善其生育哉。

有如征夫之妻。

别离之怨。

情之忧木缶木冖彡(23左起3)。

身之病苦。

远无可资为助。

近且视之若仇。

此渐九三以凶占也。

而利御寇者。

则顺九三之本义。

艮止之大用。

不求于外。

不慕于进。

退而自守。

贞以自固者也。

故释曰顺相保。

言顺夫时位之宜。

依于乾惕之戒。

恐惧(24右起1)勉。

以相保也。

如外来之寇。

能合群以御之。

坚其甲兵。

高其城垒。

齐其心志。

奋其勇武。

矢死不二。

同仇弗馁。

则反为利。

而不与于凶矣。

相保相字。

明必以群众之力。

顺相保顺字。

明必以时地之宜。

盖艮有其守。

巽有其顺。

顺而相保。

不失其守。

则何患乎寇之侵哉。

此爻深义。

全在末句。

能体顺以相保。

则不独免凶。

且为利。

刚而不过。

中而得和。

斯为顺矣。

六一四。

鸿渐于木。

或得其桷。

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渐六一四爻辞也。

六一四外卦之始。

巽之下爻。

巽为木。

故称鸿渐于木。

由九三之陆进而至于木。

是较高也。

鸿鸟类。

虽栖息近水。

而集于木亦所宜。

不过有异于山林之鸟。

为得所止。

如雌雉之集山梁。

为得时地之利。

是鸿雁之渐于木。

则惟足以暂安。

故在爻用为有进步。

而所占以或得其桷称。

桷者木之枝干间节突出。

如牛羊之角。

以其生于木。

而隆然高出。

足为鸟类巢窟之资。

以鸿之渐也。

而或得其桷。

假以安息。

此鸿之幸也。

故占无咎。

因木之桷。

非皆有之。

有矣非必得之。

故曰或未定之辞。

如乾九四。

或跃在渊之义。

六一四重柔。

而内接九三。

得其相济。

下与六二同功异位。

以失中之地。

有多惧之虞。

是原有咎也。

今以内得九三之挈。

外近九五之尊。

两一陽一一一陰一。

互离高明之象。

附丽之情。

故为木。

则高明也。

得桷。

则附丽也。

高明而附丽。

是兼离之德用。

而本爻巽也。

巽以此为主爻。

以初变一陰一。

柔得明也。

柔得时。

则刚退邂不克与争。

且反以成之。

此两一陽一均为六一四之助。

互相提携。

互为保护。

而促其附丽。

跻于高明。

与九三之为坎中爻。

又艮之上爻。

失其中道。

乃成孤孑。

实相悬殊也。

又桷字推为屋之椽桷。

用为支瓦者。

屋以瓦之覆。

可避风日。

鸟以巢之覆。

可免危害。

其义正同。

故皆曰桷。

言凭之以架巢而覆草叶。

蔽其身也。

然鸿不限于巢木。

因时地之所为。

则渐进于木。

而得桷以为巢。

是其利在顺夫时也。

人事亦然。

苟因渐进。

而达于高明。

获所附丽。

则亦时地之宜。

进止之利。

是以能免咎矣。

象曰。

或得其桷。

顺以巽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以六一四柔得时。

得刚为用。

故取喻于桷。

桷者刚物。

以坚力突出。

支柱重负。

如头角峥嵘。

如栋宇高一耸。

而又非大器大材之比。

负重而不自大。

成用而能自下。

如瓦之有椽。

承瓦而不以为压。

如木之有枝。

承巢而不以为污。

此能以柔成其刚者。

以小任其大者。

六一四之象。

恰如是焉。

柔以顺为主。

而行则在得其承载。

此坤之德。

以顺承乾。

而厚载物。

凡柔皆秉坤德。

安贞以载。

顺承以戴。

上以昭天道之生成。

下以遂万物之化育。

其用至屈。

而其所成则伸。

其体至顺。

而其所达则大。

故曰或得其桷。

言克得乎刚之道也。

释文申之曰顺以巽。

则明六一四之用。

顺乎刚。

而巽乎柔。

刚以助柔。

柔乃为刚。

书曰高明柔克。

沉潜刚克。

亦以顺且巽之道。

介于刚与柔之中。

而得其协和也。

顺以巽句。

在蒙六五。

及家人六二皆同。

而渐则六一四见之。

巽字固指卦名。

亦兼巽退之意。

且含有选择之义。

古选巽一字。

故与下文变乱相叶。

明选择而尽其材。

充其用也。

顺于道。

而选其时。

则柔反为刚。

小反以大。

弱反以强。

此与九三之利御寇相应。

利御寇者。

亦取此义。

而蒙上爻之击蒙亦如之。

击而为蒙。

可见其不利于进取。

而宜于保守。

故九三释文曰顺相保。

与六一四之顺字正同。

皆本顺进之道。

以成渐进之功。

故顺为本。

而六一四则兼取于巽选焉。

巽主进退。

非徒进也。

时进则进。

时退则退。

一循夫时。

是以有所选择。

即有所辨明也。

离合高明与附丽二义。

原若不侔。

而其用实相同。

为有同异;则须选择。

为其变迁。

则须辨明。

如良工择木而适其材。

良鸟择枝而安其居。

皆以择为尚。

人之进取。

何莫不然。

故爻以或得明其未定。

盖视其能顺以巽否。

果不能顺乎时。

选于道。

则徒得耳。

或竟不得。

如鸿之去水而集于山林。

失其地利。

已先戾于顺选者也。

其易有咎可知。

以其柔得中。

善于顺承。

守其安贞。

致其厚载。

斯克免耳。

故六一四之占。

较九三为利。

有艮止以固其内。

因巽动以行于外。

则其进之渐。

可以有功。

故比于女归吉。

言能顺以选也。

女之待字。

能不顺以选哉。

苟合相从。

其害必大。

此九三刚过占凶。

而六一四柔胜无咎也。

《宗主附注》

此节所讲甚一精一。

关乎渐进之道。

九三六一四。

以互得济。

故柔能御刚。

女能正男。

家人与蒙。

皆本此义。

而皆在柔位。

可见坤德之至。

渐以女归吉。

为坤道之成。

是以必用顺巽之道。

柔而得刚之用。

小而成大之功。

此六一四之无咎。

胜于九三多多矣。

九五。

鸿渐于陵。

妇三岁不一孕。

终莫之胜。

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渐九五爻辞也。

九五外卦中爻。

全卦主位。

而为乾九五正位。

君临天下之象。

内有六二之应。

乾上坤下。

刚柔得位。

男外女内。

家人同正。

此与风火家人卦同也。

而以下为艮非离。

自九三至九五又互为离。

则以其变与家人同。

原不同也。

家人内外皆正。

是为家道之齐。

渐必以变后得正。

若在未变之先。

上巽下艮。

女长于男。

为一婬一乱苟合之象。

故在下为女归吉。

而在上反有三岁不一孕之占。

以其同体卦为蛊。

蛊惑失正。

男一女失其贞守。

则夫妇易乖离。

而生育失其道。

此九三已有妇孕不一育之辞。

九三因刚在下。

失于中和。

夫征不归。

妇孕不一育。

各失其位。

乃逢于凶。

九五则以刚得正位。

柔以从刚。

妇以拟夫。

故三年不一孕。

失妇道也。

刚柔和而后生。

一陰一陽一合而后孕。

今失其和。

则不能生孕。

而非妇之咎也。

以九五刚主乎外。

上有上九。

两一陽一相连。

下之六一四。

不得与协。

遂随而变于刚。

女乃拟男。

此不一孕之由来。

而非终不一孕也。

内外正位。

以中互之变既同于家人。

则在变后。

仍夫夫妇妇。

遂其生育。

此不一孕仅三岁耳。

三之为数。

言其非止一二岁。

三概以上之数言。

然既称三岁。

终有限期。

如十年不字之限。

以十年者相类。

以九五由六一四之渐进。

进以益高。

故曰鸿渐于陵。

陵者高地。

山陵也。

小山曰陵。

由六一四之木。

升于九五之陵。

高则高矣。

奈非其所生息之地何。

鸿以水为生息。

愈高则愈违其一性一情。

此渐进之戾乎利贞也。

如妇而拟于夫。

心志在外。

不复及于育子。

此亦失其生息之意。

物以一陰一为生之本。

人以女为生之母。

妇不一孕。

是失母道也。

坤为大母。

九五过刚。

故乖乎母德而不一孕。

如鸿之集于高陵而不安也。

生活不全。

则栖息不安。

不安则不可久。

则仍将变而他求。

是以三岁之后。

妇仍可孕。

谓以变而孚于利贞。

达其一性一情也。

行且有变。

则事亦有功。

故曰终莫之胜吉。

言其初虽失道。

其终可有成。

此乾之极。

将返于坤。

刚之变。

将复于柔。

则妇之拟夫者。

终不胜也。

不胜则知难而退。

退则复还于内。

而为妇者。

克尽妇道。

遂生育子女。

此所以占吉。

仍不戾于女归之吉矣。

女归之吉。

全卦之用。

九五则以变而得孚全卦之吉。

此微异耳。

又胜字有平去二读。

言不胜其任。

或不胜其情也。

不胜任者。

女而拟男。

内而志外。

宜其不克也。

不胜情者。

女终从男。

外终返内。

宜其自退也。

巽主进退而善变。

九五正位有守。

而下得六二之应可贞。

本风之行。

孚艮之止。

如山陵之高。

易见其下。

如鸿鸟之集。

终志于水。

此刚以变柔为其情。

而柔以得刚为其志。

故占吉也。

女之怀子。

亦一陰一中涵一陽一之象。

两者相孚。

此孕乃育。

故鸟之生(29右起7)曰孵。

即孚也。

俗谓之抱。

言相抱也。

雌雄相抱。

如妇之孕育。

此二气絪縕生育之成。

九五初虽戾于相抱之道。

终仍复其相孚之情。

此不一孕限以三岁也。

象曰。

终莫之胜。

吉。

得所愿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以九五主刚。

易于燥进之嫌。

果能返以就下。

孚于艮止之道。

本于坤顺之情。

则不违渐进之义。

而终有不胜之思。

以占吉也。

如人当危殆之时。

思避免之道。

深忧远虑知其不胜。

则不复贪进。

故能得吉占。

释文以得所愿三字。

明其不胜之吉。

乃本渐进之志愿来。

渐以巽主于外。

进退不定。

而下为艮止。

宜于退。

不宜于进。

乃以时位所为。

易贪进取。

如鸿之集陵。

有高有凭。

其势甚疾。

此最危之道。

非渐之本愿也。

而以正位之故。

得六二之应。

高而自卑。

刚而自柔。

则仍返于安贞之义。

不求胜而占吉矣。

坤主大终。

故爻辞称终莫之胜。

胜字与乾刚相应。

不胜则坤柔也。

乾体而坤用。

刚守而柔行。

乃渐之大用。

亦九五之愿。

以进在有功。

若无功而有过。

何进之贵哉。

妇以孕育为功。

亦其志愿。

若不求争进。

不拟于刚。

则安徐(本除字,若不当则改之)以行。

进退以时。

自孚利贞之道。

而合之志。

故爻辞以鸿渐愈高。

此行进愈危。

乖乎艮止之义。

不得坤顺之终。

此九三之凶也。

九五则能知其不胜。

而返求于下。

乃得所愿。

而占吉。

可见中道之贵。

柔顺最宜。

上一位而自就于下。

刚德而自顺于柔。

则退适以成其进。

人道之所取法也。

上九。

鸿渐于陆。

其羽可用为仪。

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渐上九爻辞也。

上九全卦之终。

乾之亢龙。

巽之上一位。

而为刚极当变之时。

下与九三应。

重刚不协。

上下难同。

刚变为柔。

上变为下。

则巽之进退。

鉴于乾之有悔。

而卑以就下。

外以返内。

故上九之渐于陆。

与九三正同。

在爻为进。

在变为退。

此上九无位。

求渐进者。

不得复前。

则惟有退而下。

以返与三合。

是由巽之进退。

变以合于艮之止也。

艮止之义。

穷于九三。

巽之进退。

极于上九。

两合则穷者不穷。

极者不极。

此鸿之渐于陆。

与九三同。

而爻辞之吉凶则反。

以上九异于九三也。

三志在外。

故不可止于下。

上不得前。

则不得不就其下。

此时位之殊。

行止之别也。

上九之鸿渐。

非慕于高崇。

而乐于卑下。

非志于前进。

而期于后退。

在人事重自返。

顺时自臧。

因势以退。

则犹有功。

而无九三之凶。

以鸿之自陵而陆。

由高而低。

则恬然自得。

休休有容。

如羽一毛一之文。

声华之美。

文采之耀。

光辉之涵。

则可用为仪。

资于文德。

章其华美也。

仪者礼之文。

礼以诚敬为内。

文明为表。

仪在外表。

有可象也。

如饰于旗常。

佩于舆服。

加于器物。

着于威仪。

则礼节以成。

德行以美。

容止以正。

品级以章。

是鸿羽之仪。

即人之仪。

鸿羽之用。

即人之德。

文德既显。

威仪是瞻。

则在上者之尊严。

正为万方所悦服。

居高者之文懿。

而使下民得其瞻依。

如革之虎豹之文。

蔚然炳然。

上以昭示于外。

则其为吉宜矣。

上九以变为随时之义。

刚变为柔。

乾变为坤。

则升变以降。

健变以顺。

行而自止。

进而为退。

则与艮止相得。

而生成益大。

化育益多。

故爻辞占吉矣。

九五之吉以正位。

上九之吉以变成。

合艮巽之德用。

巽以主爻在初四。

三上为艮兑主爻。

变柔则兑。

本刚为艮。

故含有悦泽之容。

静止之德。

是以可用为仪。

且变柔以成坎卦。

与离相错。

亦文明之象。

光辉之昭。

非日月之明。

则星辰之耀。

此有可观瞻者也。

故以仪称。

而占吉矣。

象曰。

其羽可用为仪吉。

不可乱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

以鸿之渐。

由高而下。

似为不利于行。

而辞占吉者。

以其文德也。

文德之美。

光辉之实。

可用为仪。

则非不利矣。

鸿之为生。

固宜返于初之近水处。

今渐进于陆。

高而戾其所生。

是于鸿为害。

但以能自高而下。

由进而退。

不违于恬退之一性一。

有孚于文德之懿。

则其羽一毛一可择。

德用可大。

正如虎豹以皮而昭其文。

由用而显其德。

是亦变之宜也。

变则异其原有之生。

进于庄严之象。

虽失于为生之义。

而得其进德之资。

如人抑其情而厚其德。

约其欲而志于文。

此其所成为光大矣。

释文恐人不明吉之由来。

特曰不可乱。

谓鸿行有序。

其羽亦不陵其次。

如人之有礼。

不失其节。

则贞也。

贞以为利。

一性一以制情。

则致于中和。

成其位育。

故曰不可乱。

即不可乱其序。

不可乱其一性一情也。

鸿雁之飞。

秩然不乱。

其一性一然也。

鸿雁之侣。

从一不二。

其情笃也。

故娶妇者。

取以为贽。

明其不可乱也。

上九之用为仪。

亦如娶妇奠雁之意。

藉其文德。

示其一性一情。

则渐之大用。

由此而见。

故虽上一位。

仍以吉占。

嘉其顺序以下。

守位不失。

合群以居。

持节不二。

则禽鸟之善。

足为人之矜式矣。

巽主进退。

行止不乱其序。

惟鸿雁似焉。

故全卦以为喻。

且以喻妇女之于归。

从一而终。

守贞不失。

以成其家道。

以立夫人道。

此所谓吉也。

上九之吉。

恰同彖辞之吉。

始终相应。

坤主大终。

以刚变柔。

乃克全始全终。

此本巽之善变。

而风一靡一天下也。

渐以渐进为本。

上九不进而退。

仍不失于进。

以其不戾于渐。

渐进渐退。

虽退犹进也。

自全卦言曰退。

自上爻言则进。

盖上外无位。

欲进惟有退耳。

故由陵又退于陆。

恰与九三之地同。

则其退非苟也。

退于艮主爻。

克得止之所在。

如诗之绵蛮黄鸟。

止于邱隅。

适得其所也。

得其所止。

是有其守。

有其守。

是不失其贞。

此释文称为不可乱也。

妇主内。

九五志于外。

遂有三岁不一孕之占。

上九仍返于内。

乃孚守贞不乱之义。

此渐之德。

重利贞也。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易经证释》易经书籍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孔子《宣圣讲义》渐上巽下艮《易经证释》渐卦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