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论语注释》第06章 雍也

论语注释查询

请输入关键字:

例如:论语注释

论语注释 - 第06章 雍也

论语注释

第06章 雍也

【0!”】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注释】无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解读】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

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

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

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02】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临、面对。

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6)无乃:岂不是。

(7)大:同“太”。

【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一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

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解读】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

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

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0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

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4)亡:同“无”。

【译文】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 回的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

可惜短命死了!现 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解读】我们曾经听过夫子自道,说他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好学。

(《公冶长》)现在又听他赞扬颜回好学,而且,只有颜回好学。

这 一方面说明在圣人看来,只有颜回才是真正得了他的真传,继承 了他的衣钵,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进一步知道了“好学”的品质不是随便什么等闲之辈都可以有的,从而使我们再也不敢自诩为 ”好学”的人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孔子说到颜回好学时,并没有说他文 学如何了得,历史如何如何了得,语言如何了得,而是 说他“不迁怒,不贰过”,既不迁怒于人,又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

这在我们看来,完全是品德问题,而不是什么好不好学的问题。

这 又一次说明,在圣人门下,学习决不仅仅是指书本知识、文化知 识.而是包括“德育”的内容在内的,所谓“进德修业”,在儒学 里,都是属于“学”的范畴。

说到“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可真是我们一辈子都难以 企及的修养。

所谓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 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拿别人 做自己的出气筒。

比如说,自己在外面受了气,不拿太太做出气 筒;受了太太的气不拿孩子做出气筒。

或者,受了上司的气,不 拿下级做出气筒。

如此等等,那可真是难以修成的涵养。

至于说 不贰过,就是知错而改,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这更是难上加难 的修养。

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说是非圣人不可,起码也是像颜回 那样的贤人了。

如果说“好学”的标志就是这些,我们谁还敢自认为是“好 学”的人呢?

【0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注释】 ①子华: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②冉子:即孔子的 学生冉有。

《论语》中称孔子的学生为“子”的只有曾参、有若、闵子骞、冉 有四人。

③粟:小米。

④釜:古代量名,相当于当时的六斗四升,约 合今量一斗二升八合。

⑤庾(yu):古代量名,相当于当时的二斗四升, 约合今量四升八合。

6秉:古代量名,相当于当时的一百六十斗,即十 六石,五秉则是八十石,约合今量十六石。

7适:到。

8乘肥马:不 是指骑肥马,而是指乘坐肥马拉的车。

9衣(yi):作动词用,当“穿” 字讲。

10四周:救济。

【译文】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有替公西赤的母亲请求小米。

孔子说: “给他六斗四升。”

冉有请求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

结果冉有竟给了他八十石。

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的是肥 马驾的车辆,穿的是又轻又暖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周济急需 而不给富人添富。”

【解读】这一段的背景,大概是孔子当政为官的时候,所以才有学生 公西赤到齐国去做大使,才有孔子拨给他安家口粮的问题。

而学 生冉有大概是在做总管一类的角色,居然“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不顾老师的意见,一下子给了亲密的同学公西赤远远超过 老师规定指标的安家口粮。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并没有为此 而大发雷霆,也没有撤职查办冉有,而只是语重心长地说:“公西 赤到齐国去会过得很好,完全有能力负担他母亲的生活,因此,我 们没有必要为他锦上添花了,而要去周济周济那些穷困的人,为 他们雪中送炭。”

这就是所谓“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圣人的心里是非常有数的。

我们在日常 生活当中,遇事又何尝不应作如此处理呢?

与其替一人锦上添花,不如为人雪中送炭。

【0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一党一乎!」

【注释】①原思:孔子的学生,姓原,名宪,字子思。

②宰:指大夫的家宰, 出当于回家。

这时孔子人概是在做司寇,所以可以有家宰。

③九百:这里量词省略了,到底是斗还是斛,已不可考。

①邻里乡一党一:古代地方居 民单位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一党一,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译文】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作俸禄,原思觉得 太多,推辞不受。

孔子说:“不要推辞!把多余的送给你的邻里乡 亲吧!”

【解读】前面冉有替公西赤多要一点安家口粮,孔子不给;现在原思 不要那么多,孔子却劝他收下。

这是不是前后矛盾的行为呢?

是矛盾,但却有辩证的思想在内: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公西赤做大使“乘肥马,衣轻裘”,有的是钱财口粮,所以孔 子不愿给他锦上添花。

原思做总管别无外快,所以孔子要把该给 他的一份给够,实行按劳取酬。

至于原思自己觉得太多,消费不 了,那就把多的部分拿去送人吧,送给乡里的穷人,也就算是 “用急”了——雪中送炭。

从这两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圣人的处事,既讲原则而又区 别对待,既做官又是温厚长者。

同时,在生活事例中随时教育学 生,体现出为人师表的本色。

平凡之中见一精一神,正是在这些生活小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圣 人不平凡的风范。

【0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注释】①仲弓:即冉雍,字仲弓。

②犁牛:耕牛。

③骍且角:骍,赤色,周朝以赤色为贵。

角,指角长得很周正、④勿用:指不用 来作祭扫用的牺牛。

古代祭扫不用耕牛,因此,耕牛不如牺牛贵重。

⑤ 其舍诸:其,同“岂”;诸,“之乎”二字的合音字。

【译文】孔子谈到冉雍时说:“耕牛生的小牛长着赤色的一毛一和周正的 角,虽然不想用它来作祭祖,山川之神难道肯舍弃它吗?”

【解读】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冉雍的父亲地位低贱,而 冉雍本人却是被孔子视为“可使南面”(《雍也》),即具有帝王之 相,宜于做官的人。

所以,孔子在这里以耕牛所产的小牛作比拟, 意思是说,虽然是够不上做牺牲的牛所产的小牛,只要长了一身 漂亮而高贵的红一毛一,一对周正的角,那还不是可以做牺牲。

同样 的道理,冉雍虽然出身低贱,但只要他有做官的才能,为什么不 可以做官呢?

推而广之,出生不由己,关键重在自身的才能和表现。

所以, 不能“唯成分论”,按家庭出身选拔人材;不能认为“老子英雄儿 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一言以蔽之,不能搞“血统论”那一套。

圣人反“血统论”,这倒是一个新鲜的发现。

另一方面,天生我材必有用,像“犁牛之子”那样,虽然你 不愿意用它来祭祀,山川之神也不会同意的。

那不就弄得来人神 共怒了吗?同样的道理,像冉雍那样“可使南面”的人材,你不 用行吗?那也是不行的。

是真金子就会发光,是真英雄就总会有 用武之地,你要想埋没也是埋没不了的啊!

所以,不要自卑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好,不要担心世无伯乐,只 要你有真学问,真本事,真才能,就总有大展宏图的一天,谁想 压制你,埋没你,就连天地鬼神都不会答应的。

你相信这一点吗?

【0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注释】①三月:与下文的“四月至焉”相对,“三月”指长期,不一定实指三个 月,“日月至焉”指短时间,偶尔。

【译文】孔子说:“颜回嘛,他的心长期不违背仁道。

其余的学生就只 有在短时间里做到了。”

【解读】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

难就难在这“恒心”二字。

换句话说,叫做“贵在坚持”。

举凡做事、学艺、锻炼身一体,世上事几乎无不适应这一规律。

而圣人所说,更是进德修业的大问题—-仁心的修养。

一毛一泽一东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不做坏事。”

不难的是“日月至焉”,难的是“三月不违仁”。

就像用柴草点火一样,只要有火,柴草就容易被点燃。

我们 的心也是这样,只要有“仁”的引导,就容易被感动。

所谓“良 心发现”,即使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总有仁慈的一瞬间,其 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要保持柴火不断地燃一烧下去,那就得 不断添加柴草。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要么缺柴草,要么懒得添 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长久不熄的。

只有像颜回那样的人,才 能够做到一直不断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一烧。

这就是“三月不违”与“日月至焉”的区别。

“三月不违”是 仁者本色,“日月至焉”是良心发现。

仁者本色是“一辈子做好事, 不做坏事”;良心发现是“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

要修炼成仁者本色,就得不断添草加柴,贵在坚持,恒心永在。

【0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政也与?」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注释】(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

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

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2)果:果断、决断。

(3)达:通达、顺畅。

(4)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

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

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

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解读】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

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

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0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注释】(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

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一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解读】宋代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况,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

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注释】(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音yǒu,窗户。

(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解读】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注释】①箪(dan):古人盛饭的圆形竹器,类似筐。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

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解读】颜回乐什么?

当然不应该是乐竹篮子装饭,瓜瓢喝水,也不应该是乐那贫 民窟里面的小巷子,而是另有所乐。

至于到底乐什么,孔子在这 里没有说。

不过,我们可以从夫子自道的一段话里找出答案。

在《述而》篇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 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

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 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这一段夫子自道实际上与他对颜回的描述极其相近,只不过 明确地点出了主题,这就是“义”。

如果不“义”,就是再富贵也 没有意思,相反,只要心中有“义”,就是吃粗茶淡饭,睡觉连枕 头都没有,那也是快乐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师必有其徒。

作为孔子的第一高徒,颜 回和老师一样,都是以“义”为乐。

这个“义”,也就是仁义、道 义。

所以,孔子也好,颜回也好,都是因为心中有了仁义,有了 道义,才能够安于贫困。

说到底,也就是安贫乐道,为了一精一神的 追求而不在意物质生活的窘迫。

当然,孔子、颜回都是圣贤级的人物,风情高达,所以能做 到安贫乐道,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要修养到那个境界可真是难得 很,也就只好“不堪其忧”了罢。

【!”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注释】①冉求:孔子的学生,字子有。

②画:画界为限,引申为止。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因为能力不够。”

孔子说:“能力不够,会在中途走不动了的时候停止,可你现在却是 画地为牢,根本就没有出发。”

【解读】走不走得到是能力问题,走不走却是态度问题。

画地为牢,裹足不前,这是知难而退,自甘堕一落。

所以孔子 深恶痛绝,当面驳斥冉求的说法。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背登攀。”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那, 只要肯立志,坚决地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走到哪。

步算哪一步。

换句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事实上就总会有 所收获。

相反,凡事太功利主义,还没有开步就问终点何在,利 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大迫切,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结果便很 容易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甚至裹足不前,打 退堂鼓了事。

冉求正是想打退堂鼓,所以圣人予以激励,要求他开步向前 走,哪怕“中道而废”,也比停步不前好。

【!”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注释】无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解读】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4】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注释】①武城宰:武城的地方官,相当于武城县的县长。

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 南。

②澹(tan)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千羽,武城人。

③偃: 子游一性一言,名偃,字子游。

【译文】子游做了武城县的县长。

孔子问他:“你在武城发现人才了 吗?”

子游回答说:“有个叫偃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抄小道,不是 公事,从不到我住的地方来。”

【解读】走路不抄小道就是不走捷径,引申出来的意思,也就是我们 今天所说的不走后门。

因为不走后门,所以也用不着拉关系,用不看到长官的家里 去搞“勾兑”,联络感情。

这是什么样的人才呢?

这是行为端正,廉洁奉公的人才,而不是我们今天很走红的 “公关”人才,也不是在官一场中兜得很转的那些特殊人才。

这种人才在政治清明,风气很正的时代是可以一展宏图、飞 黄腾达的。

但在政治不怎么清明,风气不正的年代里就有一点不合时宜了,很难把官做得大,做得长久。

子游欣赏这种人才,说明子游为政比较清明,子游的县衙门 里风气也是比较正的。

不开后门,不拉关系。

这不也是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吗?

所以,偃台天明的确还是一个人才。

【!”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後也,马不进也。

』」

【注释】①孟之反:鲁国大夫,又称孟之侧。

②伐:自夸。

③殿:殿后, 走在部队最后面。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

兵败逃跑时他殿后,快入城门时, 故意鞭打着他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

【解读】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鲁国与齐国作战,鲁军大败,作 为统帅之一的孟之反留在后面掩护大军撤退。

当大家都安全撤回 而迎接他最后到达时,他却故意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 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

孔子因而赞扬他不自夸的谦逊一精一神。

其实,孟之反不自夸,谦逊只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还在于 他不愿居功,以免引起其他将领和同僚的妒忌。

谦逊也好,不居功以免妒忌也好,都是立身处世的艺术。

尤 其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下,不锋芒毕露,不居功自傲的确是 非常高深的修养。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做到不争功就不错了,哪 里还能把自己本来就有的功劳推到一边去呢?

正因为孟之反将军有这样高深的修养,所以就连圣人也对他 大加赞赏。

【!”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 ①而有宋朝②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 矣!」

【注释】 ①祝鮀(tuo);卫国大夫,字子鱼。

据《左传》记载,他很有口才。

②佞:口才。

③宋朝:指宋国的公子朝,以美貌著称。

《左传》昭公二 十年和定公十四年都有他因美貌而惹祸的记载。

【译文】孔子说:“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却有宋国公子朝那样的美貌, 是很难免祸于当今社会的啊!”

【解读】反过来说,如果既有宋国公子朝那样的美貌,又有祝鮀那样 的口才,是不是就可以免祸于当时的社会了呢?

也许是吧。

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当谋士陈轸与张仪同在秦惠王 手下任职时,张仪向秦王中伤陈轸,说陈轸向楚国提一供国家机密, 并准备投降叛国到楚国去。

秦王于是把陈轸叫来,要他解释解释 这是怎么一回事,说得清楚没事,说不清楚则把脑袋留下。

陈轸 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如果我真向楚国出卖情报,楚王会用我吗?”

接下来,陈轸向秦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楚人有两个妻子,另 一个男人去勾一引他的妻子。

当这人去勾一引年龄稍大的妻子时,遭 到了痛骂,当这人去勾一引年轻一点的妻子时,却获得了成功。

不 久,这两个女人的丈夫死了,当有人问那个男人要娶哪个女人做 妻子时,那个男人却说要娶年龄稍大一点的做妻子。

因为他认为 那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做妻子才可靠,而那个年轻一点的,既然可 以背叛她原来的丈夫,不也同样可以背叛新的丈夫吗?讲完这个 故事后,陈款对秦王说:“如果我真向楚国出卖情报,不就像那个 年轻一点的妻子吗?楚王怎么会信任我呢?”

秦王觉得陈翰的说法 很有道理,便更加信任陈轮,而不理会张仪的中伤了。

这就是口才免祸的实例。

而这一类的例子,在历史记载中可 以说是太多了。

所以,口才的确可以免祸。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就孔子来说,虽然也知道口才的重要一性一, 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重要一性一。

但他实际上并不太赞赏口 才好的人。

这不仅从他多次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谴责“巧言 令色,鲜矣仁’可以看出来,而且,当有人说冉雍有仁德没有口 才时,孔子态度很明确地说:“何必要有口才呢?靠口才对付人, 常常惹人讨厌。”

(《公冶长》)

可见孔子感叹没有口才难以免祸实际上是一种不满之情,是 针对不一良社会现象而发出的牢騷,只不过是“怨而不怒”罢了。

【!”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注释】无

【译文】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解读】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

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

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注释】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 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 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解读】这段话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来理解和发挥。

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 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

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 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

“文胜质则史”就是指 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 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 协调。

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 “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

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 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 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

所谓 “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一性一,只有 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 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

以理解和发 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 得到深入研究。

所有这些,当然不是我们在这里能够讨论得清楚的。

【!”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①也:语气词。

②罔:诬罔的人,不正直的人。

③幸:侥幸.

【译文】孔子说:“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过 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

【解读】正直是立身处世之本。

不正直的人虽然也可以欺世盗名,侥幸生存,甚至可能福禄 双至。

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而已。

拿一精一忠报国的岳飞与一奸一臣秦桧来说,虽然岳飞被“莫须有”的 罪名陷害而屈死风波亭,秦桧却飞黄腾达享着高官厚病但最终 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人从宋后少名桧,我 到坟前愧姓秦。”

当你到西子湖畔的岳王坟前去看到这地对联队 又有何感想呢,

正直的人流芳千古,不正直的人遗臭万年,这就是直与罔的最终结局罢。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无

【译文】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

【解读】无论是学习还是进德修业等等,这都是三种不同的境界:知 道--喜好—一乐在其中。

“知道”偏重于理一性一,对象外在于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 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

所以,当需要我们身一体力行进行实践 的时住,往往难以做到。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一体很有好 处,很有必要,但要天天早上起来坚持锻炼身一体,那就很少有人 能做到了。

“喜好”触及情感,发生兴趣。

就像一位熟识的友人,又如他 乡遇故知,油然而生亲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于我,相交虽融融, 物我两相知。

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喜好”看书,这是 确实的,但‘各好”的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数人是“好读书,不 求甚解”,这本测览测览,那本翻阅翻阅,觉得有些累了,扔在一 边,明天再读。

这就是“好之者”,甚于“知之者”,但还没有进 入“乐之者”的境界。

“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

这种境界有一个最恰如 其分的词语来形容,这就是“陶醉”。

陶醉于其中,以它为赏心乐 事,就像亲密一爱一人一样,达到物我两忘,合二而一的境界。

比如 颜回,住在贫民窟里,用竹篮子打饭,用瓜瓢舀水喝,人们都忍 受不了那种贫困,而颜回自己却乐在其中。

(《雍也》)又比如孔 子,发愤起来就忘记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掉了忧愁,甚至连自 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

(《述而》)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这就叫 做“太投入了!”

很可惜,现在“投入”学习,“投入”修养自己的人都太少了,而多半“太投入了”的,是在麻将桌上,坐在那里居心叵测得很,那可真是达到了“乐之者”的境界啊!

乐之者,不亦乐乎?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无

【译文】孔子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解读】在圣人看来,人的智力是分为上、中、下三等。

如果你是教师,就应该据此分析学生的不同资质,采取不同的难易深浅,以免对牛谈琴,使对方不知所云。

如果你是公关小一姐或公关先生,就应该据此向你的公关对象挑开适当的话题。

总而言之,“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关键是要有共同的语言。

【22】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後获,可谓仁矣。

【注释】 ①民:通“人”。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明智。

孔子说:“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

樊迟又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 :“有仁德的人总是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才有所收 获。

这就可以说是仁了。”

【解读】在“智”的问题上,典妙地表现了圣人现实而理一性一的一精一神。

一 方面是“务民(人)之义”,着眼于人间事;另一方面是“敬鬼神 而远之”,对于我们搞不太清楚的事情,既不轻易相信,也不盲目 否定,姑且把它放在一边存而不论、前一方面是现实的一精一神,后 一方面是理一性一的一精一神。

为什么要这样呢?在《先进》篇里,当子 路问怎样侍奉鬼神时,孔于作了明确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连近在眼前的人都没能侍奉好,谈什么恃奉远在天边的鬼神呢? 凡事从眼前做起,从身边做起,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 异想天开。

“智”的问题上是这样,“仁”的问题上也是这样。

所以,当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圣人作出了“先难而后 获”的回答。

而且,不仅这次这样回答。

另有一次,樊迟跟随孔 子到舞字台下去游览,当他问孔子怎样才能提高道德修养时,孔子 子照样回答说:“问得好!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颜渊》意 思是说,先做事后收获,这不是提高了道德修养了吗?

先难后获,先事后得,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耕耘,哪 来的收获?或者从正面说,只间耕耘,不问收获。

或者再说行优 美一点,那就是: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

要想收获先种田,

要想登山先探路,

要想致富得开财源。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一爱一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智者喜一爱一水,仁者喜一爱一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解读】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

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级其深刻的体悟,绝对 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

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一性一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 冲动,一性一情好种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女。

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 水都乐。

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 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一性一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

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崔颢)

你乐水还是乐山呢?

【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注释】无

【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解读】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

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

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

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

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一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

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解读】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

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①逝:通“折”,摧折。

②欺、罔:《孟子-万章上》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所以,“欺”是指用合乎情理的话欺骗人;“罔”则是指用不合情理的话去愚弄人。

【译文】宰我问道:“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诉他说:‘仁德在井里面。

’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那怎么会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解读】“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不仅一爱一打瞌睡,而且还一爱一提出刁钻古 怪的问题,看来真是孔门的一个调皮学生,难怪得老师要对他发脾气了。

他这一次的问题也够刁钻的了,意思是说:“老师,你整天唠唠叨叨地要我们追求仁德,而社会现实之中哪有什么仁德呢?难 道那仁德在井眼里面,你也要我们跟着跳下去吗?”

这一次老师没有发脾气,也没有理会他刁钻,他的钻牛角尖, 而是反话正听,并从正面回答了他的问题:“那怎么会呢?作为一个君子,他又不是傻瓜蛋,他可以被摧折,可以杀身成仁,为真 理而牺牲,但绝不会被陷害,不会被你这样荒唐的说法而引一诱去 跳井。

另一方面,你可以欺骗他,但你必须有合乎情理的说法,而 不可能用你这种不合情理的荒唐话去愚弄他。”

如此说来,要欺骗一个君子,你一定得准备一套合乎情理的 说法。

反过来说,既然你已经知道要欺骗一个君子就一定会有一套 合乎情理的说法,那么,如果你是一个君子,你不也就会对那些 看起来合乎情理的说法多一个心眼了吗?

但愿你在圣人这里学到的不是骗术,而是防骗术!

【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①衅:同“叛”,指离经叛道。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解读】颜渊也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罕》)

说明孔子不仅这样说,而且还这样实施于教育之中。

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

德育、智育一起上, 这不是“又红又专”的教育方针吗?

真能做外’又红又专”,品学兼优,自然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一婬一乱的行为。

(2)说:音yuè,同“悦”。

(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

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解读】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

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

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

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解读】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

《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

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

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①病诸:病,不足。

诸,“‘之乎”的合音。

②夫:发语词,在 句首起提挈作用。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 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

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 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 不过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 让别人飞黄腾达。

能够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 仁道的方法了。”

【解读】“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际上就是“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 人民大救星”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必也圣乎!”的境界。

这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

不仅一般人做不到,在孔子看 来,就连尧舜那样的圣人也没有完全做到。

仁的境界就不一样了。

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 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 以,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做什么。

将心比己,推 己及人。

说到底,也就是曾于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里面“忠”的一方面,加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 “恕”的一方面,就完整地构成了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道”。

这个“道”不是别的什么,就是“仁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

所谓时势 造英雄,天才和英雄的业绩实际上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出 来的。

所以也可以说,圣的境界实际上不是个人的境界。

因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而仁的境界则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 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

所以,我们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努力 实行仁道,使人人都有一颗仁一爱一的心而已。

.shici { line-height: 25px; font-weight: lighter; font-size: 11pt; padding-left:4em; text-indent: 0; color: #003333; }.jingwen { color: #006600; background:#FFFFEC; border:1px solid #666; padding:5px; margin-bottom:10px; }.yiwen { color:Teal; }.jiedu { color:#660000; }.comment { color:DarkSlateGray; }.yinyong { color: #3333CC; }.pingxi { color:#000000; }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论语注释》诸子百家
起名测名
黄历查询
诗词歌赋
实用查询
免费测试
猜你喜欢
网名大全

【0!”】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论语注释》第06章 雍也

© 2007-2022 喜蜜滋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