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释
第08章 泰伯
.shici { line-height: 25px; font-weight: lighter; font-size: 11pt; padding-left:4em; text-indent: 0; color: #003333; }.jingwen { color: #006600; background:#FFFFEC; border:1px solid #666; padding:5px; margin-bottom:10px; }.yiwen { color:Teal; }.jiedu { color:#660000; }.comment { color:DarkSlateGray; }.yinyong { color: #3333CC; }.pingxi { color:#000000; }
【0!”】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
【注释】①泰伯:也写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周太一王)的长子。
他的两 个弟弟依次为仲雍和季历,季历的儿子为姬昌。
传说周太土预见到姬昌有圣 德,就想打破长子继承王位的惯例.把君位通过季历传给姬昌。
泰伯为实 现父亲的意愿,他与仲雍一起出走到荆蛮之地(今江苏一带),自号为勾吴, 立为吴泰伯,成为后来吴国的始祖。
周太一王死后,季历继承王位,后来传给 姬昌,便是周文王。
②三以天下让:指;泰伯出走一间天下;太一王死后不 回来奔丧,以便让季历继承王位二间天下;季历死后也不回来,以便让姬昌 继承王位三让天下。
③无得:同“无能”无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具备至高无上的品德了。
三次让 出天下,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赞美他。”
【解读】“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在历史上并没有几个。
相反,比比皆是 的倒是争权夺位,为天下大权而杀人放火,争城掠地,勾心斗角 骨肉相残。
直到现代社会,莫说让出整个天下,就是让出一个单 位的领导权来,也会要了很多人的老命,宁死也不情愿的。
有什么办法呢?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权力就是有这么大的吸 引力。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在很多人眼里,有了权就有了 一切,没有了权就没有了一切。
所以有“权、权、权,命相连”的 说法。
这些看法,这些说法,大概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不新鲜了 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把三让天下作为至高无上的品德歌颂 呢?
【0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注释】①葸(Xi):畏缩。
②绞:尖刻伤人
【译文】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就会 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
【解读】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就一般意义说来都是属于好的品格, 但如果不用礼来进行规范,那也都会出问题。
这里的礼不是我们 个天所说的礼貌,而是指礼法,即礼的法度。
实际上,也就是指 无论做什么都要合度的问题。
比如说,对人恭敬当然是好,但如 果一味恭敬,恭敬得过了头,就会显得唯唯诺诺,卑躬屈膝。
用 孔子的话来说,就会“劳倦”,怎么劳倦?翻译成我们今天常挖苦 这类人的话,就是‘你活得累不累啊!”因为他逢人便打拱作揖, 恭敬有加,而不是按照礼法.该恭敬时恭敬,该不卑不亢时不卑 不亢。
谨慎也是这样。
谨慎好不好?谨言慎行,很好!但如果一 味谨慎,则成了谨小慎微,走路怕踩死了蚂蚁,树叶掉下来怕打 破了头,畏畏缩缩,窝囊无能,结果是一事无成。
“勇而无礼,则 乱”。
这话很好理解,只有勇敢.不讲礼法。
“舍得一身剐,敢把 皇帝拉下马。”
当然是要出大乱子的了。
我们今天已无皇帝可拉。
但一味地勇,像个莽张飞或黑李逵,那也会出乱子闯大祸的、“直 而无礼则绞。”
直率是个一性一坦白,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对就对 下对就不对,说话不转弯抹角.直来直去。
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 对.人们还常常很喜欢这种人,但如果一个人太直戆了了,直得来 一点也不知回避,那往往说出话来弄得人下不了台。
尤其是做 领导的或做长辈的,遇到这种人那可就有你够受的了。
所以、无论是什么品格,一定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 这样才们大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正因为礼有如此重要,所以孔子才一再强调:“不学礼,无以 立”(《季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礼是学的 关正核心内容所在,是一切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0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注释】(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一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译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
’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一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解读】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一体,能够对父母尽孝。
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一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一爱一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一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
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一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0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
【注释】①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
【译文】曾子卧一床一不起,孟敬子去探问他。
曾子说道:“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容貌,既可避免粗一暴,又可避免轻视他人;使自己的容貌端庄、态度恭敬,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言辞严谨而有哲理,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
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解读】朱熹解释说:“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
(《论 语集注》)也就是说,鸟因为怕死而发出凄厉悲哀的叫一声,人因为 到了生命的尽头,反省自己的一生,回归生命的本质,所以说出 善良的话来。
人到生命的尽头,一切的争斗,一切的算计,一切的荣耀。
一切的耻辱都已成为过去,现世渐渐退隐而恍若彼岸,与自己渺然 无缘。
一种痛惜,一种对于生命的亲切留恋油然而生,这是否是 人们常说的“良心发现”呢?如果是,那可真是发现得太晚了一点啊!
基督教不嫌晚,而是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良心发现”的一 瞬,于是有临终忏悔的仪式。
这种仪式,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科技 文明昌盛的今天,其基点是否正是建主立“人之将死,其言也 善”的认识上呢?
【0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 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
【注释】①校(jiao)计较,较量。
【译文】曾子说:“能力强却向能力弱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少 的人心教;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一样,满腹经纶却像一无所有一 样,别人冒犯自己也不计较。
我曾经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的。”
【解读】据说曾子的这位朋友就是那“大智若愚”的颜回。
古语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
一个人即使并不自满,而只是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也都容 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受到损伤。
因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围的人相 形见绌,黯然失色,所以,你越能干,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得 罪人。
也许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百思不得其解。
可事 实就是如此,人们完全可以这样想;“都是爹一妈一生的,你凭什么?!”
所以,凡事当留有余地,不那么锋芒毕露,咄咄一逼一人,使人 家感到需要你却不受到你的威慑。
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就需要装“傻”了。
这就是“以能问于 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明知故问,给别人一个表 现的机会;明明知道他不如自己,也去向他请教;明明自己懂得 很多,但把它埋藏在心底,表面上做出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有 了这些,再加上人家冒犯了自己也不针锋相对地去计较,不以牙 还牙,以眼还眼,这就不会对他人构成威慑了,反过来,自己也 就可以减少一些他人的攻击和中伤了。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你也会失去很多,呈少是谨小慎微.活 得不那么潇洒自如了罢。
更何况,对很多人来说,天一性一注定如此. 所谓“才华横溢”,才华多了它就是要“溢”出来;所谓“锋芒毕 露”,既有锋芒,它就是要“露”,要“脱颖而出”。
这样看来,“傻”也不是人人可以装得出的,要装“傻”,也 的确要掌握装“傻”的艺术才行啊!
【0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注释】(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劲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
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
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解读】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0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
【注释】①弘毅:弘,大;毅,坚毅、弘毅指志向远大,意志坚毅。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 巨而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罢 休.不是很遥远吗?”
【解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騷》)
曾子所要求于读书人的,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一精一神。
沉毅持重的生命意识,壮怀激烈的悲剧心态,将历史扛在自 己肩头的英雄形象.
这一切,似乎都只有在传统的文学作品和历史的教科书中去 寻找了。
他们是屈原、荆柯、楚霸王、岳飞、陆游、文天祥,或者是 哈姆雷特、浮士德,而绝不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下的尤索林、 “等待戈多”的流一浪一汉.更不是金庸笔下的韦小宝,王朔笔下“过 把瘾就死”的人。
说到底,这便是所谓“古典一精一神”与“现代意识”的分野。
今天,当我们在呼唤崇高,呼唤英雄,呼唤悲剧意识的时候 是不是应该回到儒学中去,回到曾子所呼唤的一精一神中去,做一个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读书人呢?
【08】子曰:「兴於诗。
立於礼。
成於乐。
」
【注释】(1)兴:开始。
【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解读】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0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注释】无
【译文】孔子说“老百姓,可以让他们跟从,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是为 什么。”
【解读】这就像军队下命令一样,目标何方,距离若干,限什么时候 到达。
或者是,冲锋号一响便冲锋起来,撤退令一到便撤退下去 作为兵士,只需要照命令行一事就得了,容不得你问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是不是愚民政策呢?
孔子曾经说过:“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雍 也》) 孟子也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养成了习惯不知道 为什么养成,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就是普通 老百姓。”
(《孟子·尽心上》)
可见,在孔子、孟子的心目中,人的确有智力的根本不同,有 的人就是只能够听命于人,按领一导一人的指挥办事,而不能够和他 说得清楚是为什么。
换句话说,对于普通老百姓,没有必要,也 不可能让他们知道事事是为什么,只需要让他们按规定办事就行 了。
不然的话,惹得大家东想西想,不能安心做事,产生出社会 不安定因素。
这就是孔孟的认识--不是要愚民,而是因为民本身的素质 如此,所以要针对其特征来进行统治。
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愚民政策也未尝不可吧,而没有必要 想尽办法去为“孔孟之道”翻案,说这两句话应该断句为:“民可, 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
【注释】(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
已甚,即太过份。
【译文】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
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一逼一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解读】本章与上一章有关联。
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一逼一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仁德”。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
【注释】无
【译文】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那样美好的资质,只要骄 傲吝啬,那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解读】才能资质属于才的方面,骄傲吝啬属于德的方面。
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圣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有德才兼 备才是完美的人才。
如果二者不可得兼,德是熊掌,才是鱼,孟子舍鱼而取熊掌, 圣人合才而取德。
今天我们的用人之道,我们选拔和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似乎 依然坚持的是这个原则。
当然,其德和才的内涵都已不可同日而语 。
至于周公本人,不但不骄不吝,而且是谦逊大度的典范,“这 也是人所共知而勿庸赘言的了。
【!”2】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
【注释】①至:这里指意念所至。
②谷:古代以谷米为俸禄(类似今天的工 资),所以“谷”就是指“禄”。
【译文】孔子说:“读书三年而不想望当官吃俸禄,这是难能可贵的。”
【解读】所谓“学而优则仕”,(《子张》)一般读书人想望当官吃俸禄 是无可非议的。
就是孔子的学生,也有“子张学干禄”,专门来向 孔子学习当官吃俸禄的技巧。
不过,在孔子看来,学习目的还是 纯洁一点好,“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为学问而学问,在求学 中得到乐趣,胜过把读书当作敲门砖,胜过读书为了找职业,为 了升官发财的观点。
但事实上,古往今来,没有几个为读书而读书的人。
过去的 时代读书是为了金榜题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
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可以发财。
今天废除了科举制度,读书不一 定可以做官了,但小学读了读中学,中学读了读大学,不外乎是 为了找一个好的职业。
如果找不到,就大学读了再读研究生,目 的也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职业。
一旦找到了,绝没有人再对 什么博士、博士后的,那多苦寒!另一种极端是,既然读书也不 外乎是为了找到一个好一点的职业,为了挣钱发财,那只要能挣 钱,能发财,又何必读什么劳什子的书呢?所以,不少家长让孩 子中学毕业(甚至不用毕业)就跟老子一起做生意、赚大钱,于 是又生出“读书无用”的观点。
其实,无论是“读书做官(发 财)论”还是“读书无用论”、对于读书的目的认识都是一致的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至于谷”,读书都为稻粱谋 。
或许正是因为早在孔子的时代大家读书就已经是为了“至于 谷”,所以孔子才感叹说“不至于谷”是难能可贵的罢。
【!”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注释】①善道:正确的学说,引申为真理。
②见:同“现”。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勤奋学习,坚持真理至死不渝。
不进入 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动乱的国家。
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实现抱负, 天下政治黑暗就隐退。
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贫贱,这是耻辱;国 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却富贵,也是耻辱。”
【解读】“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实际上还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述而》)只不过联系 到学与守,贫贱与富贵作了更深入的阐发,使之具有更为坚实的 基础就更为广阔的境界罢了。
说来也是,朗朗乾坤,太平盛世,人人奔小康,求大同,你 怎么会贫且贱呢?敢情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罢了。
相反,政治黑暗,世道昏乱,打砸抢抄抓害得人人自危,个 个不安.你却大富大贵,不是一个吃黑钱、发横财的暴发户才怪。
在正人君子看来,以上两种情况都是耻辱。
【!”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注释】无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政事。”
【解读】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不在其位不了解情况,隔行如隔山,谈论起来于事无补,反 而添乱,还是素其位而行,安宁本分为好。
做冬瓜就考虑冬瓜外 问题,做西瓜就考虑西瓜的问题。
【!”5】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
【注释】(1)师挚之始:师挚是鲁国的太师。
“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
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
(2)《关睢》之乱:“始”是乐曲的开端,“乱”是乐曲的终了。
“乱”是合奏乐。
此时奏《关睢》乐章,所以叫“《关睢》之乱”。
【译文】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解读】无
【!”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注释】(1)狂:急躁、急进。
(2)侗:音tóng,幼稚无知。
(3)愿:谨慎、小心、朴实。
(4)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解读】“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对此十分反感。
这是因为,这几种品质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要求。
所以孔子说:我真不知道有人会这样。
【!”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注释】无
【译文】孔子说:“学习起来就像老赶不上一样,还生怕把学到的东西 又丢掉了
【解读】孔子的自白给我们以“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苦作 舟”的感觉。
而庄子却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 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
知道了这一点而仍然 要去追求知识,那就更危险了啊!”(《养生主》)
这样说来,孔子岂不是危险又危险了吗?但他却做了圣人。
同样感到生命有限,学海无涯,儒者和道家的态度却是迥然 不同,让我们看到在知识问题上儒道两家的明显分野。
【!”8】子曰:「巍巍觉,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
【注释】(1)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
(2)舜禹: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
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
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3)与:参与、相关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解读】这里孔子所讲的话,应该有所指。
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
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这些问题。
【!”9】子曰:「大哉尧之为军也,巍巍觉,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觉,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
【注释】(1)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2)则:效法、为准。
(3)荡荡:广大的样子。
(4)名:形容、称说、称赞。
(5)焕:光辉。
【译文】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
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
(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
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解读】尧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
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
【注释】①五人:指禹、稷、契、皋陶、伯益。
②乱臣十人:乱,即治。
乱 臣即治国之臣。
十人指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太公姜尚等,其中包括武王的 妻子邑姜,其他九人治外,邑姜治内。
所以下文说:“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③唐虞之际:指唐尧、虞舜之后。
之际,之后。
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 舜在位的时代叫虞。
④斯:这,指周武王的时代。
⑤三分天下有其 二:据说当时天下分为九州,归周的已有荆、梁、雍、豫、徐、扬六州,只 剩下青、兖、冀三州属殷纣王了。
【译文】舜有五位贤臣便使天下大治。
周武王说:“我有十位治理天下 的贤臣。”
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虞舜以后, 武王时人才最为兴盛,但十位人才中还有一位妇女,男人不过九 人罢了。
周朝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向殷朝称臣。
周朝的德行可 以说是最高的了。”
【解读】人才难得,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就以历史传说中最好的虞舜 时代来说,才得五个贤臣,周武王时也才十个,其中还有一位贤 内助,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臣”。
另一方面,人才也不在多。
不仅虞舜、武王时代只有五个十 个,就是后世的汉高祖,不也就张良、萧何、陈平三杰吗?而且, “艄公多了打翻船”,能干人太多聚在一起,反而会出问题。
所以 水镜先生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
想不到刘备 竞一下得了两个,结果反倒难安天下了。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 公案,其实,它所反映出的,正是人才是否越多越好的问题。
以 我们今天的情形而论,一个单位,一家公司,人们往往以“人才 济济”来形容它的实力雄厚,兴旺发达。
其实,这里的“人才”大 有讲究。
什么“人才”?领导是领导的人才,秘书是秘书的人才, 公关是公关的人才,打字员是打字员的人才,甚至,看大门是看 大门的人才。
这里也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单位,一个公 司,到底领一导一人多还是领一导一人少更好的问题。
事关体制,我们谨 记圣人的教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也就不便深说了。
但有一点还是可以说的:兵不在多而在一精一,将不在多而在能; 一方面,一精一兵能将难得;另一方面,也不能多得啊!
【2!”】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
【注释】(1)间:空隙的意思。
此处用作动词。
(2)菲:菲薄,不丰厚。
(3)致:致力、努力。
(4)黻冕:音fǔ 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
(5)卑:低矮。
(6)沟洫:洫,音xù,沟渠。
【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
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解读】以上这几章,孔子对于尧、舜、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他们的时代,一切都很完善,为君者生活简朴,孝敬鬼神,是执政者的榜样,而当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权力、地位和财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富强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统治者提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