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白话文
似顺论第五 别类
别类
原文:
二曰:知不知,上矣。
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戮民无已。
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
万堇不杀,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湿之则为干。
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之则为淖。
或湿而干,或燔而淖,类固不必,可推知也?小方,大方之类也;小马,大马之类也;小智,非大智之类也。
鲁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
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
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
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牣也,黄白杂则坚且牣,良剑也。”
难者曰:“白所以为不牣也,黄所以为不坚也,黄白杂。
则不坚且不牣也。
又柔则锩,坚则折。
剑折且锩,焉得为利剑?”
剑之情未革,而或以为良,或以为恶,说使之也。
故有以聪明听说,则妄说者止;无以聪明听说,则尧、桀无别矣。
此忠臣之所患也,贤者之所以废也。
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
於祸则不然,小有之不若其亡也。
射招者欲其中小也,射兽者欲其中大也。
物固不必,安可推也?高一陽一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
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
以生为室,今虽善,後将必败。”
高一陽一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
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
匠人无辞而对。
受令而为之。
室之始成也善,其後果败。
高一陽一应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
骥、骜、绿耳背日而西走,至乎夕则日在其前矣。
目固有不见也,智固有不知也,数固有不及也。
不知其说所以然而然,圣人因而兴制,不事心焉。
译文: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就可说是高明了。
犯错误人的弊病,正在于不知却自以为知。
很多事物都是好象如此其实并不如此,很多人也是似乎很聪明其实并不聪明,所以国家被灭亡、百姓被杀戮的事情才接连不断地发生。
药草有莘有藟,单独服用会致死,合在一起服用却会益寿。
蝎子和紫堇都是毒一药,配在一起反倒毒不死人。
漆是流体,水也是流体,漆与水相遇却会凝固,越是潮一湿就干得越快。
铜很柔软,锡也很柔软,二者熔合起来却会变一硬,而用火焚烧又会变成流体。
有的东西弄一湿反倒变得干燥,有的东西焚烧反倒变成流体,物类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怎么能够推知呢?
小的方形跟大的方形是同类的,小马跟大马是同类的,小聪明跟太聪明却不是同类的。
鲁国有个叫公孙绰的人,告诉别人说;“我能使死人复一活。”
别人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我本来就能治疗偏瘫,现在我把治疗偏瘫的药加倍,就可以使死人复一活了。”
公孙绰并不懂得,有的事物本来就只能在小处起作用却不能在大处起作用,只能对局部起作用却不能对全局起作用。
相剑的人说;“白色是表示剑坚一硬的,黄色是表示剑柔韧的,黄白相杂,就表示既坚一硬又柔韧,就是好剑。”
反驳的人说;“白色是表示剑不柔韧的,黄色是表示剑不坚一硬的,黄白相杂,就表示既不坚一硬又不柔韧。
而且柔韧就会卷刃,坚一硬就会折断,剑既易折又卷刃,怎幺能算利剑?”剑的实质没有变化,而有的认为好,有的认为不好,这是人为的议论造成的。
所以,如果能凭耳聪目明来听取议论,那么胡乱议论的人就得住口;不能凭耳聪目明听取议论,就会连议论的人是尧是桀也分辨不清了。
这正是忠臣对君主感到忧虑的地方,也是贤人被废弃不用的原因。
符合道义的事,小做就得小埃,大做就得犬福。
灾祸则不是这样,稍有灾祸也不如没有好。
射靶子的人希望射中的目标越小越好,射野兽的人则希望射中的野兽越大越好。
事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怎么能够推知呢?
高一陽一应打算建造房舍,术匠答复说。
“现在还不行。
木料还湿,上面再加上泥,一定会被压弯。
用湿术科盖房子,现时虽然很好,以后一定要倒坍。”
高一陽一应说:“照你所说,房子恰恰不会倒坍。
木料越干就会越结实有力,泥越干就会越轻,用越来越结实的东西承担越来越轻的东西,肯定不会倒坍。”
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奉命而行。
房子刚落成时很好,后来果然倒坍了。
高一陽一应是喜在小处明察,却不懂得大道理啊!
骥、骜、绿耳等良马背朝太一陽一向西奔跑,到了傍晚,太一陽一仍在它们的前方。
眼睛本来就有看不到的东西,智慧本来就有弄不明白的道理,道术本来就有解释不了的地方。
人们不知道一些事物的所以然,但它们确实就是这样。
圣人就顺应自然创制制度,不在一时不懂的地方主观判断。